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水氣病】

水氣病辨證五種水病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五臟之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人陰腫。
血分之水病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跌陽脈伏,水榖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氣分之水病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wèi)不利,榮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桂枝去芍藥加麻黃 附子細辛湯主之。
 
治則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證治分類風水諸證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浮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惡風加附子。
皮水諸證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皮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里水諸證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之。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黃汗諸證里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 
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預后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jié)M陰腫者,何也?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而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


第22條(論述風水表虛的證治)

 


【原文】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防己黃芪湯方方見濕病中。

【釋義】 
  風邪侵襲肌表,故脈??;衛(wèi)氣虛不能固表,故汗出惡風;營衛(wèi)澀滯,水道不利,水留分肉,故身重。治宜防己黃芪湯,疏風益衛(wèi),利濕健脾。腹痛者,為肝脾不和,故加芍藥調和肝脾。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風水表虛的證治。 
【參考】 
  [按語] 風水與風濕,均可用防己黃芪湯。但風水在表,以面目腫,按手足上陷而不起為特征;風濕在表,是以關節(jié)疼痛為主癥。因同屬表虛,病機一致,故同用一方,謂之異病同治。 
  [臨床應用] 本方長期服用治療慢性腎炎,或用作急性腎炎的調理方,效佳。利水退腫者用漢防己,祛風止痛者用木防己。


這個方子已經在第二篇講過了,一方兩治“異病同治”的意思,防己黃耆湯既可以治濕在表表虛證,現(xiàn)在是風水在表表虛證,條文一樣,就是一字之差: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已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保ㄒ活悾?/font>

多出一句“腹痛者加芍藥。”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水,不管是在第二篇治療風濕在表,還是在《水氣病》篇里面治療風水在表,一定強調的是表虛證。因為現(xiàn)在有些參考書將表虛證改成氣虛證,因為有黃耆,就說成風水在表氣虛證了,一定是前后一樣的,一個方能夠既治風水,又治風濕,因為病機相同,證候相同,治法才相同。因此,一律都是在表而表虛,用防己黃耆湯主之。防己黃耆湯,它是配黃耆,來加強補衛(wèi)固表的作用。防己是利水除濕的作用,這和我在第二篇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腹痛加芍藥的作用,芍藥是一味酸斂的藥,在這里面強調它緩急止痛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血痹而止腹痛。防己黃耆湯在第二篇“方后注”里面也講了這個,黃耆益氣固表,防己和白術配合除風濕,甘草和姜、棗調和營衛(wèi),在“方后注”里面,第一,是“喘者加麻黃半兩”,第二,是“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所以,這里直接在條文里面,寫出“腹痛加芍藥”,就是通血痹,而緩急止痛,防己黃耆湯,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治療風水,就是這兩張方子。

      腹痛者加芍藥,這個就不要了,這是后人添的。風水,雖然他是提個風水,這里其實不是風水,后頭你看看這個方劑就知道了。主要就是表虛,身重、汗出、惡風,就是表虛惡風,是這個黃耆的主治了。黃耆這個藥啊,它是實表的,表虛到極點了,那惡風非常敏感,這個在臨床上要注意。特別惡風的,大概是黃耆證,那個汗出明顯,表示他表不固。身重,你看他沒說身腫,事實上后邊也腫的,但是以重為主,重者多濕,就是皮膚肌肉多濕,身上覺著沉。所用這個方。

      為什么脈浮,表示他這個水在表,濕在表,在風濕篇里頭也提過這個方子了。病在外,脈就浮,并不是就是一般說的外感表癥,它純粹有表虛。表虛,它這個水氣都在外表,聚于皮膚而不去了,就得實表救治,這個方子純粹是實表。

      這個防己黃耆湯啊,就是就是利尿實表,它主要是用黃耆實表,加上姜、棗還是健中補胃而外以實表,是補中益氣的一個辦法。那么另外,它用白朮、防己去水,它是這么一種治療,這沒有表證。到后頭它說得非常好,后頭附方里頭,我們再詳細解釋。所以雖然這個說是風水,癥候像風水一樣,也惡風,脈浮,汗出,與風水的癥候是相同,但實際上他不是風水,因為風水是要發(fā)汗的,所以這個要注意。


第23條(論述風水挾熱的證治)

 


【原文】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術四兩。 

【詞解】 
  一身悉腫:全身浮腫。 
【釋義】 
  風邪侵襲肌表,故惡風;肺的治節(jié)不利,決瀆失司,水溢皮膚,故一身都腫;風客于表,正邪相爭,氣血向外,故脈??;病在表,故不渴;風性疏泄,汗出則陽郁不甚,故無大熱。治以越婢湯,發(fā)散風濕,清解郁熱。方中麻黃、生姜發(fā)越陽氣,宣散水濕;石膏清解郁熱;甘草、不棗調和榮衛(wèi)。惡風者加附子,因為汗多傷陽,而附子有溫經化氣,復陽止汗之力;水濕過盛,再加白術健脾除濕,表里同治,以增強消退水腫的作用。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風水挾熱的證治。 
【參考】 
  [按語] 方后所注“惡風者加附子”,當與第二條“惡風則虛”互參。服用越婢湯后,若惡風加劇,為腎陽不足之征,故宜加附子,否則將出現(xiàn)“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的后果。此亦反證風水“本之于腎”的病機。 
  本方與防己黃芪湯均治脈浮汗出惡風的風水病,但本方治風水表實而挾郁熱,后方治風水表虛兼水濕滯于肌膚。故本方重在發(fā)汗散水,兼清郁熱,后方重在補衛(wèi)固表,利水散濕,兩者不難鑒別。 
  [臨床應用] 越婢湯加減以宣肺利水,對急性腎炎有較好療效。

越婢湯:發(fā)越水氣,兼清郁熱

挾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八兩),生姜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原文寫的是“不渴”,〔??薄场缎牡洹氛f“脈浮而渴”,“不渴”和“而渴”是兩回事,這得有根據。越婢湯里用了半斤八兩的石膏,一定是有郁熱的,所以一定有渴癥,若不渴,就等于方和證不符了,這不能死記,原文說“脈浮不渴”,應該記住“脈浮而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趙婢湯主之”。

汗出是有郁熱的問題,這從23條也得到印證。說“風水惡風”,因為它和外感風邪相關,風主疏泄,風為陽邪,所以因風而致水,病在表。作為風水,它一定是表現(xiàn)為惡風,有一系列的表證。

“一身悉腫”,“一身面目洪腫”皮水里有,形容腫勢非常的快,突然地就腫起來了。這寫的是“一身悉腫”,全都腫了,也來說風水面目腫大,“視人目窠上微擁,如新臥起狀”,“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都是來證明它的腫勢,程度和它的迅急,具有風邪的特點。

“脈浮”,也是水邪和風邪在表,為什么“渴”?從方測證來說,它應有熱,是和風邪化熱有關,肌表雖無大熱,但是內里有熱。因此還是要涉及到,不僅要給水邪以出路,采取發(fā)汗法,而且要兼清郁熱,這種郁熱,從石膏半斤八兩的量上,也能看出來是肺、胃的郁熱,出現(xiàn)了口渴,才可以用越婢湯。

這個“自汗”堅決不能理解成表虛自汗,是肺、胃郁熱薰蒸的結果,迫汗而出,是連續(xù)不斷地有汗出,。“無大熱”來表示肌膚無大熱,總出汗肌膚不熱。但是,里熱并不能隨著汗解,用越婢湯治療。一定是用發(fā)汗法“開鬼門”,因為風水是表中之表,邪氣“在表者,汗而發(fā)之”。因此符合“開鬼門”的辦法,這是越婢湯原方。

第七篇的時候側重講越婢加半夏湯,和小青龍加石膏湯都是飲熱互結的情況。越婢湯,石膏用八兩。現(xiàn)在作一下比較和分析,第七篇的越婢加半夏湯,麻黃用了六兩,石膏是半斤、八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就是越婢湯加上了半夏。越婢湯的主方的含義叫做“發(fā)越水氣,兼清郁熱”,發(fā)越水氣靠麻黃,石膏重于麻黃,這樣的配伍,就是越婢湯的重點,石膏半斤八兩多于麻黃,發(fā)越水氣。要兼清郁熱,若肺、胃的郁熱不清,它就是要薰蒸迫汗,所以“續(xù)自汗出”,肌膚無大熱,但是口渴,至于甘草、大棗,這都是補中益氣的作用,生姜是配合麻黃,加強辛散溫通之力,發(fā)越水氣。半斤八兩的辛、甘、寒之藥,量是比較大的,取其兼清郁熱的作用,重點要發(fā)越水氣,靠麻黃和生姜相伍為用,宣散發(fā)越水濕,一定是辛、溫,辛散溫通,因為從肺來發(fā)越,因此它是一種宣散水濕的作用,配合石膏,兼清郁熱,除其口渴止其汗,這是越婢湯的方義。

“方后注”,“惡風者加炮附子一枚”,附子是辛、熱之品,是溫經復陽的作用?!皭猴L者”他汗出,汗多傷陽,通過附子來溫陽、復陽來達到止汗作用,不是用白術、黃耆,像玉屏散的那種止汗法。首先把“續(xù)自汗出”理解了,它不是表虛自汗出,而是肺胃郁熱迫汗而出,汗出過多以后傷陽氣,因此用炮附子辛、熱之品,來溫陽、復陽,達到止汗之力,這是加炮附子一枚的道理。“風水加術四兩”,在張仲景時代“術”都是白術,不是蒼術,加白術顯而易見,麻黃配生姜,宣散水濕,如果加上白術,就能更好地健脾祛濕了,等于表里同治。因此說風水的主方是越婢湯,但從“方后注”又兩個加法,一個是“惡風”,如果是陽氣被傷的話,加一枚炮附子,達到溫經、復陽的作用,以止汗,如果覺得宣散水濕,僅用汗法也容易傷表氣,加上白術,健脾除濕表里同治,盡管主張用汗法,但是它時時要顧護陽氣,散水祛濕的同時,要顧護陽氣。我們在第二篇,已經講過了三個方子,比方麻黃加術湯,麻黃湯里為什么要加術?雖發(fā)汗不得過汗,一定要遵照“微發(fā)其汗”的原則,麻杏苡甘湯,對有化熱傾向的,要把它變成辛涼劑,從辛濕劑變成辛涼劑,如果表虛的話,是用防己黃耆湯,都屬于汗法范疇,一定要遵照“微發(fā)其汗”的原則?,F(xiàn)在,我們這也是,為了使水氣病的水濕有出路,從汗而解,也是不要過汗,包括它自己的“續(xù)自汗出”,是肺胃郁熱薰蒸的結果,也要防止它由于汗出連續(xù)不斷,而傷了陽氣,加上炮附子,因為它惡風了,如果說,使它這水氣從汗解,不傷及陽氣,應該用白術健脾除濕消腫,使它表里兼治,這都是有關系的?!叭阶訙崩锩?,我們講了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還有甘草附子湯,也是時時顧護陽氣之義,現(xiàn)在加炮附子,同樣的道理,這是風水的挾熱證,一定是兼有郁熱,因此,也可以叫做風水挾熱證,挾熱的標志,就在于“續(xù)自汗出”,肌膚無大熱,但是口渴,這是風水,“一身悉腫”,但是有渴證,有“續(xù)自汗出”,“肌膚無大熱”,就表示這個證了,風水的第二個方子。

【功效】宣肺泄熱,散水消腫。

【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自汗不渴,無大熱,脈浮。

【現(xiàn)代應用】發(fā)汗退熱,抗過敏,利尿,消腫。主要用于急性腎小球腎炎,見全身性浮腫,發(fā)熱,汗出,脈浮者。

     這個是真正的風水。一身悉腫,這個他不是光重了,身上都腫了。脈也浮,不渴,這個不渴,不是多余的一句話,因為要是渴,就不能發(fā)汗,它這個不渴,正是應該發(fā)汗。

      這個渴,前面也講了,諸有水者,凡是渴而小便數者,絕不可發(fā)汗。這個發(fā)汗喪失人的津液。續(xù)自汗出,這個汗出多,老出汗,這個汗多是有內熱的關系。它緊接的一句話,無大熱,無大熱不等于沒熱。它這個大熱指的什么呢?指的是陽明病的身大熱、蒸蒸發(fā)熱。無大熱,表示它不是那種發(fā)熱,不是陽明病那種熱,它是既有表,內里也有熱,所以他說無大熱,但是續(xù)自汗出。這個汗出,是由里往外蒸,里頭有熱呀,所以越婢湯里有石膏。越婢湯主要是外解表、內清熱,里頭有大量石膏啊。

      看這兩段就知道,我們在臨床上得辨證,看著外面的樣子都像風水。那個也惡風,可是非常的厲害,它純粹是表虛,由于表虛,所以外邊腫,但他沒提了,它的肌肉里頭也是停濕,身體特別重。這兩段不能等同看,這很重要。都是說風水,頭一個風水,形像像風水,其實是皮水,第二個是真正的風水。

      越婢湯這個方子也是常用的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這是要不得的,這都是后人加的。風水加朮四兩,也不對,這是《古今錄驗》那個書上說的,那是里水,前頭咱們講過了,由于小便不利造成的身腫,里頭有腹水,用越婢加朮湯,這個也不一定得是風水。越婢加朮湯,它外邊沒有表證。

      前兩段都是說風水,但是風水也不限于越婢湯一個方子,后頭還要有??傊@兩段很相似,在臨床上千萬要注意。如果他沒有熱,而且惡風相當甚,特別敏感就是防己黃耆湯,我遇到過這個病,所以我知道,那是在夏天,比較熱的天,可是病人這個屋子關得嚴實,一點風他都受不了,這個我是親身體會。那他純粹是表虛,所以你千萬不要用麻黃劑,那是黃耆劑。雖然這兩段寫在書上的這個癥候都差不多,實際是不然的。

第24條(論述皮水的證治

 


【原文】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詞解】 
  聶聶動:是形容其動而輕微。 
【釋義】 
  脾陽虛弱,水濕內停,里水外溢;肺氣不足,通調無力,水濕停滯皮中,故四肢浮腫,按之沒指;水濕壅遏衛(wèi)氣,氣行逐水,水氣欲行不行,故四肢聶聶動。治宜防己茯苓湯,健脾益肺,行水利濕;方中防己、茯苓通行皮表,滲濕利水,導水下行;黃芪、桂枝益氣溫陽,以助行水化水之力;甘草與黃芪、茯苓一起共同健脾益肺,恢復運化通調之職。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皮水的證治。 
【教學參考】 
  [按語] 防己黃芪湯與防己茯苓湯均治水氣在表,同用防己、黃芪、甘草以走表行水、制水。但后者即防己黃芪湯去白術加茯苓、桂枝而成。且前者所用防己一兩,黃芪一兩一分,后者防己、黃芪各三兩,茯苓六兩,顯然肌表之水特重,其祛除皮水的作用甚強。 
  [臨床應用] 凡腎炎、尿毒癥、關節(jié)炎、營養(yǎng)不良性浮腫、心性浮腫等屬陽氣不宣、水氣泛于皮膚者,均可以防己茯苓湯加減獲效。


【功效】實表化氣、除濕利水。

【主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方義】本方所治之證與防己黃耆湯證相類似。所謂皮水者,是指水腫較明顯浮于皮膚,按之沒指。方中是由防己黃耆湯去白術加入茯苓、桂枝。其著眼在于邪在皮膚而腫,加強消除皮中水氣之功能,且桂枝能化氣行陽,既能解表邪,亦能補表虛。

【辨證要點】

  1. 氣虛表虛。
  2. 水腫明顯。
  3. 四肢振動或麻木。

【加減】

法同防己黃耆湯。

【現(xiàn)代應用】

本方強心,利尿,抗菌,消炎,調整血液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力。用于急慢性腎炎、妊娠水腫、腳氣、腎病綜合證,心臟性水腫,四肢浮腫、振顫麻痹。


“四肢聶聶動”形容其動而輕微,不自主的肌肉跳動。皮水它對在表的陽氣有阻遏,所以這個方證我們給它定為皮水陽郁證

“皮水為病,四肢腫”和前面所講的“一身面目洪腫”是一個意思,腫在四肢,而且是皮膚中,仲景用原文把它表述得很清楚,講的是皮水,而且在四肢腫的情況下伴有聶聶動,這和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緊密相關的,脾運功能不健。因此水濕歸于四肢而表現(xiàn)為胕腫,水濕郁遏陽氣的結果。

“四肢聶聶動”是不自覺的一種肌肉跳動。病因病機是由于在四肢的水氣,皮水,水濕郁遏陽氣的結果,是水氣和正氣相搏、相爭所出現(xiàn)的情況,也可以說水氣和在表的衛(wèi)氣相搏、相爭,水氣和在表的衛(wèi)氣相搏、相爭,出現(xiàn)的一種輕微跳動的感覺,或者能夠看到肌肉跳,或者是自己感覺,有輕微的跳動。這也說明它水氣過盛,陽氣被水濕所郁遏,也證明陽氣不宣了。

防己茯苓湯的作用,方中有桂枝、茯苓,而且茯苓是六兩,有通陽化氣利水之義,桂枝配茯苓,茯苓又是重劑,所以通陽化氣利水的作用。陽氣被郁的情況有防己和黃耆,走表祛濕,黃耆和防己的配伍,在防己黃耆湯〔方解〕里面已經解釋過了,即走表祛濕,能夠使皮下之水從表而解。還有就是桂枝和茯苓通陽化水,實際是從小便而出。所以這個方子既走表,也走水道,也可以說是汗、利兩法。但是作為苓、桂為主藥,還是利小便法為突出的,特別是桂枝和黃耆的相伍,還有通陽行痹,鼓舞衛(wèi)陽的作用。那就是說,因在表的衛(wèi)氣,在表的陽氣被郁,不宣,所以桂枝和黃耆相配伍,有一種通陽行痹和鼓舞衛(wèi)氣的作用。還有就是甘草的調和作用,特別是黃耆在其中,不是按表虛證的治法,去固表,而是用黃耆和甘草配伍,加強健脾制水的作用,為使脾氣旺盛,它還有培土以制水的功效。所以還可以預防腎水的上泛,以免加重水腫的病勢。


防己茯苓湯證和防己黃耆湯證,這兩個方證的異同點

相同點,均是治水氣在表。在方藥的藥物應用上,同用防己、黃耆、甘草三味藥,這是相同點。

不同點,證候上,防己茯苓湯證治的是皮水陽郁證,防己黃耆湯證屬于風水在表表虛證,這在證候上,兩者的鑒別,防己茯苓湯證是屬于皮水陽郁證,防己黃耆湯證是屬于風水在表表虛證。

組成方藥上,防己茯苓湯是防己黃耆湯去掉了白術,加茯苓、桂枝。防己黃耆湯,有防己、黃耆、甘草、白術。因為同用防己、黃耆、甘草,加上白術,就是防己黃耆湯的成分,

用量上,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耆是各三兩,茯苓是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防己黃耆湯證,防己黃耆湯的組成,它的量參差不齊,參照《千金.卷八》的劑量,是比較標準可供參考。防己茯苓湯中,茯苓是六兩,而且有桂枝的配伍,桂枝是三兩,而黃耆的量,防己茯苓湯的防己和黃耆各三兩,多于防己黃耆湯的防己一兩,和黃耆一兩一分,這在用量上有明顯差異。因此從病情上來講,腫勢一定以防己茯苓湯為重,不然它不能有苓桂劑的通陽化水,而且用量較大,這是從肌表之水腫勢上來說較重,也就是說,它從條文上說,四肢腫,而且包括前面講皮水,“一身面目洪腫”,所以防己茯苓湯的“四肢腫”且“聶聶動”,說明它肌表之水的腫勢比較重,從祛除在表的水濕之邪的力量來說作用比較強,那就是通陽化氣的功效上,依靠苓、桂配伍,通陽化氣利水,既可汗又可利,表里分消。而防己黃耆湯它是針對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證,特別是汗出、惡風為重,證明是表虛為重。因此,用這個方子重在益氣固表化濕利水,或者說利水消腫,都是這樣的意思,這是防己黃耆湯,重在解決表虛的問題,隨著固表止汗,同時解決水腫。

這兩個條文都是一類條文本科生一定要把握住,怎么鑒別,都是在表的水氣,一個是陽氣被郁,一個是表氣已虛,在方劑上,用藥相同,都用防己、黃耆和甘草,但是量的不同,主、輔、佐、使的配伍意義就變化了。相對來說,防己茯苓湯針對腫勢為重,祛除在表的水濕作用也較強,它的功效在于通陽化氣,汗利兩用,表里分消。防己黃耆湯就是益氣固表,化濕利水消腫之功。


     這個是說皮水,皮水也不是單一種治法,也有各種不同癥候與治法。如果皮水為病,四肢腫,這個水氣就是在皮膚里,皮水是這樣子的。如果四肢聶聶動者,要用防已茯苓湯。

      四肢聶聶動是什么意思?它是既有水氣在皮膚里,如果再有氣上沖,這個水氣相擊,就要微微動。聶聶動就是微動的一個狀態(tài),就是微微有動。如果只有水,沒有氣上沖,它不會動的。所以桂枝配合茯苓,就治筋惕肉瞤、肉跳,桂枝治氣上沖,茯苓去水。那么這個方子呢也是這個道理,它是桂枝甘草做基礎的方子。里頭有防己、黃耆、桂枝、茯苓、甘草,這個方子是桂枝、甘草治氣上沖。再用大量的茯苓,茯苓用到六兩,茯苓去水,但是要治肉動,得跟桂枝配伍去。

      那么這個方子以防已、茯苓去水,黃耆還是實表,因為這個皮水呀都是絡脈虛,黃耆這個藥既能補中,又能實表,所以補中益氣要用黃耆的。表不實,水氣不去,假設這個方子不用黃耆,我們只用桂枝、甘草、防己、茯苓,當時也能消腫,不是不能消腫,但是馬上就回來了。它這個表還虛呢,所以水去還來。你非把這個根本解決,使它不虛了,水在里頭站不住了,把這個水去掉了,病就好了。

      所以治皮水,這個方子還是一個主要的方子。那么在臨床應用是這樣子,如果沒有四肢聶聶動,也沒有氣上沖的情形,我們用上邊的防己黃耆湯,也未必不可以的,那也是治這個病。你得看情形,如果他是有桂枝甘草湯證,又有表虛,有皮水的情況,他四肢聶聶動,用防己茯苓湯這個方子特別好使。


第25條(論述里水的治法

 


【原文】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術湯方:見上。于內加白術四兩,又見腳氣中。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釋義】 
  里水是由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肺氣不能通調水道,水濕停留,泛于肌表而成。里水濕郁化熱,一身面目黃腫者,可用越婢加術湯,宣肺健脾,清解郁熱,而行水濕;若水濕停于肌表,無熱而身腫者,可用甘草麻黃湯內助脾氣,外散水濕,使腰以上肌表寒水從汗而去。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里水的治法。 
【教學參考】 
  [按語] 本篇載方十首,用麻黃者六首,《集注》云:“麻黃能上宣肺氣,下伐腎邪,外發(fā)皮毛之汗,內祛臟腑之濕,故仲景于水氣病用之為主藥。”其說可參。據《中風篇》附方《千金》越婢加術湯主療中有“腠理開,汗大泄”的記述,可知越婢加術湯證應汗多,由內熱所迫;而甘草麻黃湯證屬皮水表實無汗。故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汗與熱之有無。

【主治】里水。身體面目悉腫,腰以上腫甚,身微熱,口不渴,無汗,小便不利者。

方劑只有甘草和麻黃兩味藥組成,其比例是1:2,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用麻黃的道理也是通過它的發(fā)汗力解除在表的水濕,甘草在這里面就是要和中,對麻黃的發(fā)汗力要有一定的牽制作用。所以以方測證,它一定得主治皮水表實無汗證。

兩方若進行比較,越婢加術湯證是在熱的問題上,甘草麻黃湯證是在汗的問題上。越婢加術湯證有肺胃之郁熱,因此一定在發(fā)汗之中要兼清郁熱的作用;甘草麻黃湯證因為它沒有郁熱,因此就針對在表的水濕,用汗法就可以了。兩個方證之間,一個是肺胃郁熱薰蒸而汗出,是越婢加術湯證,一定要有石膏在其中兼清郁熱,作為甘草麻黃湯證,因為是表實無汗證,所以,它就是直接發(fā)汗,發(fā)汗宣肺,利水和中。請大家注意一下。

甘草麻黃湯煎煮法,這個要求依然是仲景一貫的作法,要求先煮麻黃,去上沫,我們在講葛根湯的時候都說過了,麻黃一定要先煮,去掉上沫,這有它的道理,就是防止心煩,麻黃堿的作用我們已經知道了。然后,再把甘草內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這就是一次服1/3的量,然后說“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梢姡跊]用甘草麻黃湯之前,它是無汗的,而且,為了保證水氣能夠一汗而盡,配合甘草麻黃湯的發(fā)汗力,要蓋上被令他(病人)發(fā)汗,但是切不可如水流漓。而且說如果一汗,不汗的話,水氣沒有盡除,還可以再服藥,水氣盡除則止。同時在發(fā)汗的過程中,要注意慎風寒,不要再外感風寒之邪,這是關于越婢加術湯和甘草麻黃湯,兩方證的比較。甘草麻黃湯證既內無郁熱,外又表實無汗,因為他平素體質上,可能不存在著陽氣偏盛的情況,因此即或是皮水發(fā)病,在早期的時候,并不見郁熱證。這是關于甘草麻黃湯證治。

加一個〔按語〕,第一在本篇里面所用的方劑使用麻黃的情況,在10首方劑里有6首方劑用麻黃,所以,麻黃在《中藥學》里面,是第一味藥物,其功效講的是發(fā)汗、平喘、利水,就是因為它既能上宣肺氣,又能夠下輸膀胱,利水道,因此在水氣病里面,可以說顯示了它作為主藥的功用。第二,就是在《中風》篇,第五篇的〔附方〕里面,講到了《千金》的越婢加術湯,當然《千金》里面也是轉載了張仲景的這個越婢加術湯,其中他(孫思邈)提到了“腠理開,汗大泄”這個記述,實際也說明了越婢加術湯證應該有汗,這個汗,由于肺胃郁熱薰蒸來的,是內熱所迫;而甘草麻黃湯證,屬于皮水表實無汗證。


     在這里有重復一下了。越婢加朮湯前邊講過了,甘草麻黃湯在這個地方有些問題,這個咱們不得不討論。甘草麻黃湯也可以說是治風水的,但不能治里水。小便不利造成的水腫,不去利小便,只是用甘草麻黃湯是個危險的事,恐怕這一段都是錯誤的。

      大家注解都這么注了,這個兩個方主要還是治風水。這個風水有續(xù)自汗出,里頭有熱,它要發(fā)汗,用越婢湯就是這個道理。假設這個沒有汗出,喘而急迫,這類的風水恐怕用甘草麻黃湯是對的。所以這一段很成問題,一般注家都是敷衍了事就下去了。

      據我的研究,甘草麻黃湯在這個里水,由于小便不利為主的這種水氣病,教我看用不得。因為前頭講很多了嘛,如果小便不利,水停在里,不先利小便,攻表是沒有的,有時還激動水氣而造成很多的問題。所以這一段有問題,咱們留在這,大家討論討論。據我看,它是治風水無汗的。這個書錯誤是有的,所以到這個地方應該拿出來,大家討論。

      臨床上要是無汗而急迫可以用甘草麻黃湯這個方子,用甘草緩急。喘而無汗的這種的水腫,有用甘草麻黃湯的機會。所以咱們說的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這么個樣子叫里水,用越婢加朮湯是沒有問題的,要是用甘草麻黃湯成問題的。所以越婢加朮湯,它也不單用越婢湯,要加朮,要兼利尿嘛。

      在這書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單獨這一節(jié)它用甘草麻黃湯,我越看越不對頭,各家沒怎么解釋,但是這個在臨床上是成問題的。這個甘草麻黃湯純粹是發(fā)汗的,它說了重復汗出,溫服一升,一升不出汗,你再服就要出汗了。不汗,再服,它要他發(fā)汗,所以治小便不利的里水是成問題。



第26條(論述正水與風水的不同治法,以及水氣病與虛脹的鑒別

 


【原文】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己。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功效】散寒溫陽,利水消腫。

【主治】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小。


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胡老說是大青龍湯) 
【詞解】 
  脈沉小:脈沉并且細小。 
【釋義】 
  正水病,是因少陰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氣,水濕停留于中,上逆于肺,故見腹?jié)M,喘息,脈沉小。治以麻黃附子湯,溫陽宣肺,去水平喘。方中麻黃宣肺發(fā)汗,去水平喘;甘草健脾制水;附子溫陽化濕。 
  風水病,是因風邪侵襲肌表,肺失通調水道,水濕留于體表四肢關節(jié),故頭面浮腫,骨節(jié)疼,脈浮惡風。治以杏子湯,開肺祛濕。未見該方,后世多認為是麻杏石甘湯或甘草麻黃湯加杏仁。前者適用于風水兼肺有郁熱;后者適用于風水而肺無郁熱,可供參考。 
  虛脹病,是因氣郁不行,氣郁而脹。虛脹無水而有氣,故治當扶正行氣。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正水與風水的不同治法,以及水氣病與虛脹的鑒別。 
【參考】 
  [按語] 原文“無水虛脹者,為氣”,多指中氣虛弱、脾陽不運的虛氣作脹。治當補脾運脾,佐以行氣消脹,可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之。 
  歷代注家對本條原文“浮者為風……發(fā)其汗即已?!钡木渥x甚有歧義。此處本《心典》之說,“其無水而虛脹者,則為氣病而非水病矣。氣病不可發(fā)汗,水病發(fā)其汗則已?!?nbsp;
  [臨床應用] 
凡腰以上及眼瞼浮腫,兼有惡寒、四肢不溫、小便不利或清白、喘、腹?jié)M臍平、脈沉細屬正水者,多因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寒干肺所致,宜投麻黃附子湯溫通升散。 
  
吳鞠通有用麻黃附子湯治愈水腫一案,其藥物用量頗堪尋味:陳,32歲,經謂病始于下而盛于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病始于上而盛于下,先治其上,后治其下。此證始于上腫,當發(fā)其汗,與《金匱》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熟附子一兩六錢,炙甘草一兩二錢,煮成五飯碗,先服半碗,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以得汗為度。此方前醫(yī)曾用過,無效,
曰:“前醫(yī)恐麻黃發(fā)陽,用八分;附子護陽,用一錢以監(jiān)制麻黃;又恐麻黃附子皆慓悍藥也,甘草平,遂用一錢二分,又監(jiān)制麻黃附子,如何能效?
則將附子少于麻黃四錢,讓麻黃出頭;甘草又少于附子四錢,讓麻黃附子出頭,甘草但坐鎮(zhèn)中州而已。用之果效。” 
  杏子湯方,必有辛開苦泄的作用。若風水而肺熱甚者,證見發(fā)熱惡風、浮腫而喘,唇紅,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浮數者,可用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利水;凡風水表里無熱象,浮腫而喘,苔白潤,脈浮緊者,可用三拗湯宣肺散水平喘
。

后世醫(yī)家說,杏子湯是麻杏石甘湯,還是什么,我們就把這個算存疑待考。說麻黃附子湯,就是說正水和風水兩個之間,在陰陽的屬性上是有別的。風水為陽中之陽,而正水為陰中之陽,都屬于水氣在表,都可以用汗法來因勢利導。但是辨證施治的話它給作了一個提醒,叫做脈沉小而兼喘,這顯然是正水了。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我們講正水的命名就源于它在病機要點上,責之于腎主水的功能失職了,所以“脈沉小,屬少陰,兼喘證“為正水,也就是說腎陽虛的證,你只發(fā)汗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兼顧一下腎陽,要發(fā)汗溫經同時要兼顧腎陽,用麻黃附子湯,三味藥,麻黃、附子和甘草配伍,附子一定是用炮附子,麻黃發(fā)汗,炮附子溫經,甘草在這里面就是緩和,助陽而不傷陰,發(fā)汗而不損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引一下醫(yī)案,任應秋教授生前在他的醫(yī)療經驗總結上,曾經談到了關于給水邪以出路的問題,他提了兩個病案體會。他曾經治療了一個水氣病的病人,全身浮腫,其它醫(yī)生一再的用真武湯和五苓散合用,但是浮腫不僅沒有消退,而且出現(xiàn)了新的情況,就是脈沉細弦,而且時有惡風寒的癥狀,舌苔薄白,這就是有陽氣郁表的情況發(fā)生了,風水和正水都有兼表的問題。但是,作為正水陽氣郁表的時候,不能宣發(fā)了,這時候在表的水氣怎么辦呢?任老就采取了麻黃附子湯的原方,就是麻黃用了四錢,附子(炮附子)用了三錢,炙甘草二錢,連服了兩劑,汗出而水腫全消了。就是陽郁于表適合于用溫補與辛散合用,而不得用淡滲利水,就是給水邪的出路合理,前者(其它大夫)是用真武湯加五苓散,是從利小便的方面想解決浮腫的問題,結果適得其反,這回改成,溫補之中合以辛散的法則,所以汗出而腫消。又談到了一個治痰飲的患者,病人經久的用了一些術附湯,而且用了上百劑,不但飲邪沒解,反而日漸浮腫,然后經人介紹,就來請任應秋教授給看,當時診脈是脈沉弦有力,舌干少津,一問,他長期應用術附湯,實際上只去補益脾腎之陽了,陽氣過于鼓舞的結果,就是激發(fā)痰水四溢了,所以只去補而不泄,沒給水飲以出路,結果任老馬上就投了一個五苓散的重劑,桂枝三錢,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五錢,白術三錢,是用苦降淡滲之性的藥,導水邪外出,所以僅僅4付藥,小便通利了,浮腫也盡消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浮腫,一個病痰飲,一個病水氣,痰飲和水氣兩者是同源異流的,由于給水邪出路不當,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結果。證明是該用辛散藥的時候,你結果錯誤的應用了淡滲藥,或者是只補而不泄,都會造成邪無出路,而水腫或者痰飲不消,這應該在我們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引以為誡。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少陰為病,脈沉細,細就是小,他這個脈就是比較沉,不那么浮,這是少陰病。那么少陰病也在表嘛,所以風水也可以發(fā)生少陰病,不是不可以發(fā)生少陰病。這個屬少陰,就是這種水氣病屬于少陰。

      浮者為風,只是浮,就是前頭講的風水。無水虛脹者為氣,也有虛脹的,這在臨床上也常見,看到他只是發(fā)腫,但是按著沒有水,他不像這個水腫,一按沒指,完了有坑,他沒有,這個是虛脹者,這是氣,氣當然不能發(fā)汗了。水,發(fā)其汗即已,凡是水腫,那發(fā)汗就可以好了。無論是少陰,還是太陽病這種風水,都可用發(fā)汗的方式治療。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沉,就是沉小了,這個屬于少陰病,得用少陰的發(fā)汗法子,少陰的發(fā)汗法子就是得在發(fā)汗藥里加附子,這是麻黃、甘草,加上附子,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個咱們在傷寒論少陰篇就有了。浮者宜杏子湯,這個杏子湯,這本書上這個杏子湯沒有、不見,那么各家的說法就不一樣了。有的書上說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么在這個《醫(yī)宗金鑒》他們說就是麻黃甘草湯加杏仁,我認為這個都不對的。這個在傷寒論上有,根據這個說明應該是大青龍湯,回頭你們翻《傷寒論》。

      他說太陽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用大青龍湯發(fā)之。那個就是指這里說的,那里說無少陰證,那么根據這節(jié)要是少陰證,他脈沉小了,那你得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一段就針對那個來的。所以如果脈沉小,這是少陰病,那個大青龍湯用不得。

      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合方,里頭他也有杏仁,那古人叫它杏仁湯,也不一定,這無從考據。但是我們就風濕這種病,又根據傷寒論,有太陽傷寒,脈浮緩,這么一個條文,我們說大青龍湯比較合理。那么脈浮,是屬于風水,這個甘草麻黃湯加杏仁,那不叫方,要是加杏仁就能治,那么甘草麻黃也能治。如果有身疼痛,那更應該用大青龍湯。

      這個風水,有兩個,一個是身疼痛的,那么如果身疼痛,這種風水用大青龍湯更好,他本來就是要身疼痛的,就是不疼但重也可以用。根據傷寒那個就是,我想大青龍湯合理。這個麻杏石甘湯治不了,麻杏石甘湯不能治水氣的。那他跟越婢湯不一樣。

      這一節(jié)原則上講很好,所以在這個風水不只是陽性病,那么少陰病也有的,不過是這里提出來屬少陰,與這個風水區(qū)分,所以他說屬少陰,其實就是風水而陷于少陰病,也得發(fā)汗,水在表都得發(fā)汗,不過他發(fā)汗得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那么與陽性病的發(fā)汗辦法不一樣,陽性病得用杏子湯。杏子湯是個疑問,大家的說法不一,我認為是大青龍湯較比好。


第27條(論述皮水見有手足厥冷的證治

 


【原文】 
  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詞解】 
  :手足厥冷。 
【釋義】 
  皮水,因濕熱內郁,脾肺氣虛,不行水濕,水氣停于皮中,則不惡寒,身腫而冷,狀如周痹;水在皮中,痹阻陽氣,陽氣不達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治以蒲灰散利水通陽,使水去腫消,陽氣得以伸展,則厥冷自可痊愈。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皮水見有手足厥冷的證治。 
【參考】 
  [按語] 陽水偏于熱證實證,治當疏風宣肺、清熱利水為要。本篇越婢湯、蒲灰散實為其治法奠定了基礎。 
  又,皮水的正治法是汗法,如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也可用利尿法,如蒲灰散;或汗利同用法,如防己茯苓湯。此乃同病異治。 
  [臨床應用] 本方應有皮水之
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寒,小便黃熱短少,舌苔黃膩等癥狀。

醫(yī)宗金鑒:水在皮膚,浸淫日久,必然腐潰而出水也,當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是十三篇治療小便不利證提到的“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還有“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一證三方是屬于同病異治提出的“蒲灰散”,講到了它本方治療濕熱小便不利,后世于治療熱淋?,F(xiàn)在它用在《水氣病》篇里面治皮水“手足逆冷”證

“厥而皮水”,這個皮水兼有手足逆冷,它沒達到厥冷的程度,也是陽氣被郁所致,叫做皮水“手足逆冷”證。也就是說,蒲灰散既可以用于治療濕熱的小便不利,或者是熱淋,濕熱淋都可以。現(xiàn)在用蒲灰散來治療皮水,兼有手足逆冷。從方測證來說,既然能夠清利濕熱,它應當兼有比方腫勢比較明顯等癥,作為皮水身腫本來腫勢就重,尤其也是一種陽氣被郁的情況,按之沒指,不惡風寒,小便黃或熱、短少,以及舌苔黃膩這樣的一些濕熱癥狀應該相兼。所以應該補充,不僅是手足逆冷,應該伴有一些濕熱證,還應當具備皮水自有的癥,就是皮水腫勢的問題,比方說濕熱的問題,小便短少、黃,舌苔的黃膩等等,至少是這樣,偏于濕熱型。

逆冷的問題就得通過利小便、清濕熱的辦法,陽氣得通,手足逆冷的癥才能隨之解決。因此蒲灰散仍然是一個清濕熱、利小便作用的方劑。我講的皮水,手足逆冷兼有一派濕熱證候的同時,仍然用蒲灰散來治,這就證明仲景教給我們的,不是看癥狀,而是要辨證候,證候的落腳點,落在濕熱上,陽氣也是被胡的一種情況,小便不得通,量少或者色黃,就得令陽氣得以伸展,得以宣通才行。葉天士總結這一條用蒲灰散來治療,體現(xiàn)的是“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通陽不在溫”,比方防己茯苓湯要解決陽氣被郁的情況,它就加重茯苓用量不說還得配上桂枝,茯苓用到六兩,而且用桂枝來化氣兼解表,也要利小便,給濕邪、熱邪以出路。它(本方)并不是用溫藥,而是用蒲灰散這樣的,既能夠清濕熱,又能利小便的方藥。蒲灰散《講義》所說的它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這在醫(yī)案里面都有記載,用生蒲黃的話它可以化瘀,也可以利水。此外,若有血尿的問題可以用炒蒲黃,但總的來說用散劑,也是“散者散也”,取其速效,給利小便以通路的妙用。

要是加一個〔按語〕的話,1.應當指出的是陽水,后世總結的陰水、陽水。作為風水、皮水屬于陽水的范疇,如果要是偏于熱證、實證的話,應該疏風宣肺,清熱利水為要。所以本篇所提到的越婢湯、蒲灰散,實際上是體現(xiàn)了這種治法,不僅要宣發(fā)要疏風,而且要清熱利水,就是從汗法、利法上來講,一定要利水濕同時要清熱,越婢湯就是發(fā)越水氣,兼清郁熱,要用石膏,而蒲灰散清濕熱,是通過蒲黃、滑石,這樣偏涼的藥物來解決,所以為后來的治法奠定了基礎。2.就是皮水的正治法,它畢竟是屬于陽水的范圍,是屬于陽中之陰,還是應該用汗法。比方說,提到的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這都屬于汗法的代表方。防己茯苓湯,包括蒲灰散,這就是利小便法的代表方,或者說,防己茯苓湯是汗、利兩用法,這都是同病異治的一種體現(xiàn)。

總結一下關于皮水的證治,第5條講的越婢加術湯,25條是越婢加術湯,和甘草麻黃湯的鑒別,24條防己茯苓湯,把防己茯苓湯證與防己黃耆湯證進行了鑒別,用一個表格的形式給大家作了歸納,27條,講了皮水手足逆冷證,那么用蒲灰散采取的是清濕熱,利小便法,麻黃附子湯證,它實際上是一個水腫證,屬于正水,表有水氣證,正水表有水氣還是在表。因此也可以用汗法和利法,急則治其標,然后再扶其正。

有關石水的證治,因為正虛比較重,為難治之證,應當結合借鑒后世諸法。再一個就是結合當代臨床實踐以及研究成果,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這些治法方藥,應當把它選好。石水因為它正虛比較重,為難治之證,需要結合后世的一些理論來學習。

     這一段大家的解釋也是千奇百怪的。厥,厥者無汗,四肢厥就是血少。厥而皮水者,皮水原本也是應該發(fā)汗的,但是厥而皮水者不可發(fā)汗,只能利尿,但厥無汗麻,這個應該用利尿的法子。

      他用蒲灰散大概總是有熱了,蒲灰、滑石這兩種藥前面講過,都是利尿藥,那都是偏于治熱。那么這種厥也不是一種寒厥,注家有那么解釋的,說厥就是逆,皮水逆了,這是沒有注意看,要是厥逆怎么能夠用寒藥呢,還有另一種解釋,說是拿蒲灰散外敷,這個水就出來了,我認為這是成問題的。陳修園、《醫(yī)宗金鑒》都是這么解釋的,我認為不是的。他沒說外敷,蒲灰散主之,還是指內服藥納,這是利小便。

      凡是水氣病,無論風水、皮水,當然不是一個治法了,但主要不是發(fā)汗,就是利小便。你看前頭我們說的那個防已茯苓湯,也是以桂枝甘草為基礎,那個也是解表的辦法,那么當然也有用麻黃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要是厥,表示血虛了,你不但麻黃不能用,桂枝也不能用,所以他必須只是能利小便。蒲灰散只是舉其一個例而已,當然在臨床上還有其它利小便的方子來治水腫。


第28條(論述黃汗的病機與證治)

 


【原文】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詞解】 
  風水:病名的一種。 
【釋義】 
  汗出時入水中,寒水從汗孔侵入,郁閉汗液的排出,水濕留于肌肉經脈,阻礙營衛(wèi)運行,衛(wèi)郁不能行水,故全身水腫;營郁而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于外,故發(fā)熱汗出,汗沾衣,色黃如柏汁;氣不化津,故口渴;衛(wèi)陽不利,故脈沉。治以芪芍桂酒湯,調和營衛(wèi),暢達氣血。方中桂枝溫化通行肌表水濕;生黃芪溫行衛(wèi)陽,補益脾肺之氣;芍藥清營血之熱,行營血之郁;苦酒泄營中郁熱。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黃汗的病機與證治。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本方可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見黃汗者。汗出者,加浮小麥、龍骨、牡蠣固表斂汗;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益氣固攝;腫甚者,加車前子、茯苓通利小便;小便不利、色黃汗出,加金錢草、虎杖利尿除濕;煩熱加梔子、黃柏清熱除煩。

醫(yī)宗金鑒之  金匱要略注

〔注〕:

 此承黃汗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黃汗屬濕,故身體腫;屬風,故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者,謂面目浮腫也。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謂汗出粘黃也。脈自沉者,謂從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則悽愴之寒內入,遏郁汗液于肌腠,從土蒸化而出,故色黃也,宜黃耆、桂枝解肌邪,以固衛(wèi)氣,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攝榮氣,榮衛(wèi)調和,其病已矣。

〔集注〕:

 程林曰:汗出則元府開,入水浴則悽愴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膚之中,則身腫發(fā)熱也。汗出沾衣如柏汁,則津液內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腫雖狀如風水,但風水之脈不沉、汗不黃、口不渴為異耳。

 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黃汗者,汗出之色黃而身不黃,與發(fā)黃之證不同也。

 尤怡曰: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外合熱氣,熱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則黃,用黃耆、桂枝、芍藥三味,行陽以益陰,則榮氣和而衛(wèi)氣周,蓋欲使榮衛(wèi)大行,而邪氣畢達耳。



【功效】益氣祛濕,和營瀉熱。

【主治】黃汗。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

〔方解〕:

 服后心煩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蓋汗出于心,急止之,則不得出,故心煩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復而邪自退也。

〔集解〕: 

 魏荔彤曰:古人稱醋為苦酒,非另有所謂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鎮(zhèn)江紅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處皆是,總以社醋入藥。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黃汗作為水氣病的分類,四水之后有“黃汗”,我們一直放到最后來講“黃汗”,就是因為“黃汗”在歷代的認識上有爭議。為了啟發(fā)大家對“黃汗”的深入研究,我首先講一下有關的條文,就是1、2、4、28、29條,五條原文論及了黃汗。首先說在病因上,條文提到了“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這是28條里面提到了它的病因。黃汗本身就在出汗,是和水腫相關的一類疾病。

四水里面,特別是風水、皮水,屬于陽證、實證,應當遵照它的治療原則,叫做“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可是黃汗本身就在汗出,結果它并不能夠解決水腫問題,那么又不能用汗法治療。所以它是和水腫病相關的一類疾病。有的說它是癥狀,不是病。它的典型癥狀就是“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像黃柏汁黃的能夠染衣。

病因病機的分析,我想從這五個條文給大家綜合,來分析它的內證、外證。主癥肯定是“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這是以癥狀命名的。

相關的兼癥,外證,身熱或不熱,“兩脛自冷”指的下肢、小腿脛前部自覺發(fā)冷,“四肢頭面腫”而冷,因為它“四肢頭面腫”,所以是和水氣病相關,“狀如周痹”。這些癥狀里面突出表現(xiàn)在肢腫和脛冷這兩個方面,這是在外證方面。因為脾主四肢,所以它這種腫,應該是屬于脾氣不運所致,不僅是腫而且冷,應該考慮有汗出入水中浴的原因,使邪氣從汗孔而入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衛(wèi)陽被傷,衛(wèi)陽不足,不能夠溫煦,因此四肢、頭面既腫又冷,尤其是兩脛的部位,這個部位冷的話,涉及到中陽不能下達,陽虛為本,是應該責之于脾,這是外證。

內證,它應該表現(xiàn)為胸滿,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暮躁不得眼。這就是脾胃虛寒,脾失健運,在運化的功能上失司引起的,當然,因為汗出過多陰液有虧耗。另外一個本義之外的引申義,有的人理解成在汗出入水中浴的時候又感邪,也容易由此傷及心陽,因為汗為心之液。我覺得從他(仲景)提示的兩張方子,都用桂枝也可以佐證,桂枝有通心陽的作用。這是我把引申義直接給大家說,一種認為在病因上,除了有脾胃虛寒為主因以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又感邪,它容易傷及心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方均用桂枝,桂枝本身能夠通心陽,所以對黃汗病的病因,水濕外入僅僅是個誘因,內因,是脾胃虛寒,這是個主因。也就是說,外來的水濕從表入里,內侵到胸膈,對心陽確實有影響,這個病情虛多實少,在病機的分析上,由于衛(wèi)陽被損傷,水寒之邪從汗孔而入,衛(wèi)郁而營熱,表虛濕遏。病因病機方面,在表的衛(wèi)分有郁,而且營熱,表虛濕遏的結果。所以“黃汗”也可由濕熱交蒸于肌腠所致,有的人說是交蒸于肌腠和脈絡之間者為黃汗。通過分析這五條原文里面所涉及的脈證,給大家綜合出來,外證是什么?內證是什么,特別是內證,胸滿,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這四個方面,就是脾胃虛寒,脾運失司的表現(xiàn),關于“暮躁不得眠”,這也是與汗出過多,陰液虧耗,或者說傷及心陽有關系。

黃汗治療,28條和29條提了兩個方證,提出來的湯劑,一個是芪芍桂酒湯,芪芍桂酒湯的組成,就是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然后,苦酒一升。黃耆為君,因為它表虛濕遏了,表虛,因此,要重用黃耆來補氣固表,芍藥在這里面,因為它(病機)不僅是表虛濕遏,而且衛(wèi)郁營熱,也屬于營分被傷,所以用芍藥和營。桂枝,汗為心之液,心陽被傷,通過桂枝通陽。這三味藥也是兩方共用的藥物,桂枝加黃耆湯它強調的是桂枝湯再加黃耆,桂枝湯在里面,顯示出桂枝加黃耆湯所主治的,是營衛(wèi)不調證,營衛(wèi)不調的原因,是因為濕重而陽郁有氣虛濕盛的問題,這個陽郁證是氣虛濕盛所致,所以這個方是以桂枝湯為主,它表現(xiàn)的是汗出不透,腰以上腫腰以下沒有汗,所以用桂枝湯為君調和營衛(wèi),同時也要使它汗出不透的問題得到解決,這是桂枝加黃耆湯。

兩個方側重點不一樣,芪芍桂酒湯中黃耆為君,要解決表虛濕遏,衛(wèi)郁營熱的問題,陽郁的結果造成營血有熱,用芪芍桂酒湯。苦酒就是米醋,米醋的作用有三,1.就是依賴苦酒的酸味,收其耗散之津液,因為黃汗本身有汗,但是,又不能解決它濕遏營衛(wèi),陽郁營血有熱的情況,所以要用苦酒之酸來收其耗散之津。2.苦酒性溫,性濕就可以協(xié)助桂枝更好的通陽。3.就是“方后注”,說煮取三升以后,“溫服一升,當心煩”,服了這個藥,有點不太好受,有心煩的感覺,服到6~7天以后,這個心煩的癥狀才能夠解除心煩這個弊端,是由于余濕未凈所致,濕邪沒有盡除,他(病人)就像濕蘊結的那種感覺,故用苦酒阻其余濕。芪芍桂酒湯調和營衛(wèi)祛散水濕,黃耆的功效是補氣固表,桂枝通心陽,芍藥和營,再加上苦酒,它三個方面的作用,特別是能夠把余濕阻遏,讓它盡快地通過方劑的作用,更好地驅除。因此是調和營衛(wèi),固表利水。我們書上講調和營衛(wèi),祛散水濕,特別祛散水濕的作用很好,等于病因療法一樣,這是芪芍桂酒湯。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為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這一句話恐怕是一個錯誤。我們在講歷節(jié)的時候有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他講的是歷節(jié)痛,可是又把它擱這了,這個恐怕是注家搞的。

      黃汗這個病是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這個病有熱,形狀像風水,但是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這個汗與風水是大不相同,他出黃汗。脈自沉,沉是虛嘛,黃汗這個病也是虛病,尤其是表虛。從何得之,那么底下是汗出入水中,水從汗孔入得之,因為這個毛病,我在臨床上遇過兩個,都是女人,知道這個不一定對的,尤其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這個方子說是治療那個黃汗,可以知道更不是這么得的,恐怕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咱們可以擱到這。那么就是張仲景的話,也是略舉一斑,不是這種病都得汗出入水中得的,這也是概括不了的。

      那么這個病,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為什么呢,黃汗病主要是喪失體液太厲害了,喪失體液以致渴,這個津液虧損得厲害,這個時候不能再讓他出汗了,雖然還是要用桂枝這類的藥,他老氣上沖麻,但是要加苦酒。這個苦酒就是醋,有酸收的作用。黃耆是補虛。桂枝、芍藥也是調節(jié)營衛(wèi),桂枝治氣沖,與芍藥兩個擱在一起,對調節(jié)營衛(wèi)還是起作用的。其它的熱藥藥都不讓擱了,姜、棗都不要了,不能再出汗了。就是桂枝湯方里一般甘溫的藥都不要了,另外加上醋。

      醋就是使他不出汗,你們看看這個方后說明就知道了。它吃這個藥,開始要煩,這個煩得道理呢,就是他不得出汗,因為他老出汗,一不出汗他就煩的。服至六七日,煩才解。若心煩不止,以苦酒阻故也。所以可以知道這個醋是使他不出汗。


第29條(論述黃汗證治及其與歷節(jié)、勞氣的鑒別

 


【原文】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主治】

 

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脈浮,有表虛癥狀者。

【詞解】 
  輒輕:輒:總是,就。輒輕,就感覺輕快。 
  腰髖弛痛:腰髖部筋肉松弛無力而痛。 
【釋義】 
  黃汗病應身熱脛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說明歷節(jié)病,是有風寒濕邪侵入機體,遍及關節(jié),濕邪化熱,濕熱郁于關節(jié),故歷節(jié)病者,身熱,兩足也熱假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是因氣虛表不能固,食后微熱則汗出,或陰虛內熱而外蒸,由此常暮盜汗出,故曰:此勞氣也。其汗不是黃色,其發(fā)熱之癥,也不因汗出而減,這是勞氣汗出的特點。
  黃汗,由于汗出陽氣外發(fā),營陰外泄,營衛(wèi)不和之時,水氣乘虛而入,陰濕積于下焦,衛(wèi)氣閉郁不能下達,故兩脛自冷,腰以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且重;陽虛不能溫煦脾胃,脾胃失和,故重者不可飲食;陽虛不能溫化水氣,故小便不利;此時,又由于心火不能下交于腎,獨居于上,心火蒸騰,故發(fā)熱,煩躁,腰以上汗出;若陽氣太盛,汗出反發(fā)熱者,必然耗損營血,不能濡養(yǎng)肌膚,故身必甲錯;熱郁肌肉,腐肉化膿,則生惡瘡;如果汗出后,濕熱減輕,陽氣亦虛,待陽氣恢復,欲行水氣,水氣欲行而不行,故身動;上焦?jié)駳獠恍校陆龟幒]塞,氣機不暢,故胸中痛。
      治以桂枝加黃芪湯,調和營衛(wèi),宣陽祛濕。方中桂枝溫陽行水;芍藥泄心火,斂陰氣;桂枝、芍藥調和陰陽,升下焦陽氣以散寒濕,寒濕一去,心火下交于腎,上下交通,內外暢達;黃芪伸展陽氣,固表斂陰;生姜,大棗,甘草調和營衛(wèi);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取微微汗出,濕邪漸漸散去
。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黃汗證治及其與歷節(jié)、勞氣的鑒別。 
【教學參考】 
  [按語] 芪芍桂酒湯與桂枝加黃芪湯均用黃芪、芍藥、桂枝以治黃汗,皆有宣達陽氣、排除水濕的作用。但前者是周身汗出,表氣已虛,故重用黃芪為君;后者是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故以桂枝湯為君,調和營衛(wèi),另加黃芪。 
  [臨床應用] 凡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及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癥,或黃疸見表虛汗出者,用本方亦效。

桂枝加黃耆湯剛才已經說了,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wèi),同時加黃耆是因為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沒有汗,是陽郁的證,氣虛濕盛,濕重而陽郁的表現(xiàn)。所以這兩個方子都具備了和營通陽的治法,也是通過通陽,來宣達陽氣,有利于排除水濕之邪,這是用于黃汗的兩張方子共同體現(xiàn)的治法。

〔臨床研究〕,(1)《講義》把這個寫的不對了,〔按語〕對于黃汗的治療,后世不斷地有所發(fā)展,在藥物方面,除選用上述兩方之黃耆、芍藥,“甘草”,只有桂枝加黃耆湯有甘草,所以這里應該是“桂枝”。(2).臨床應用的結果,應該根據病情的需要,多用一些清熱除濕的藥,它舉出了比方說茵陳、梔子、黃柏等清利濕熱藥,白鮮皮、防己、赤茯苓,木通、淡竹葉等品,以增強它除濕清熱的作用,可供臨床參考,這是我們《講義》提到的。(3).六版的《金匱講義》提出來,芪芍桂酒湯可以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見有黃汗者,關于其加減法僅供參考,因為我在所見的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中,沒有看過他們出汗能夠染衣,像黃柏汁那樣。我認為病人確實身黃得,像桔子色那么鮮明的,但是這黃汗我不好確定,它說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作參考。(4).它提到了桂枝加黃耆湯有“升白”的作用,我用過很多,特別是我覺得對于腫瘤的放療、化療之后,造成的白細胞下降,桂枝加黃耆湯的確是一個非??捎玫姆阶?,六版《金匱講義》在桂枝加黃耆湯的〔臨床應用〕上提到,凡放射治療,化學療法,以及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癥,或者黃疸兼表證汗出者,用本方有效。仲景對黃疸兼表證也是用這張方子,所以在《黃疸病》篇〔臨床應用〕上就不重復提了。(5).我現(xiàn)在補充一個,就是放、化療損傷,不僅是白細胞下降的問題,當然現(xiàn)在新研制的,不管是中藥、西藥,升白的藥物品種很多的。但是如果說我們來開方、開湯藥,第一,應選用桂枝加黃耆湯,依靠桂枝湯的調和陰陽,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確實“升白”作用很好,尤其加黃耆再加當歸身,當歸補血湯之義,也可以在桂枝加黃耆湯的基礎上合四物湯,里面的當歸用“當歸身”而不用別的,尤其不要用當歸尾。當歸身補血,當歸尾活血,全當歸當然說行血,我臨床上就是這么用。第二,它說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癥,我認為,甲亢,用他巴唑治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血液病里面,白細胞下降,都可以采用我們這個方法,當然應該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基礎方劑來加用,比方桂枝加黃耆湯,加四物湯、加當歸補血湯,其中的白芍、麥冬、五味子、女貞子,這樣的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的藥必須要用,尤其是用這些藥配合黃耆,不僅“升白”,而且對放、化療造成的口舌干燥,胃腸道不適的感覺,都可以有所緩解,或迎刃而解,包括我們講過的麥門冬湯,都有這樣的滋生肺、胃之津液的作用,很值得參考。從中醫(yī)理論角度上,那就是說,氣能生血,“中焦受氣取汗,變化而赤,是為血”,所以從補氣來生血這個道理,是從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來促進它補氣生血,另外從腎的角度上考慮,腎藏精,血為精所化,所以,我剛才列舉的這個,就是考慮升白作用,但是,具體怎么樣,益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在這個方子基礎上,應該酌加這一類的藥物,這是〔臨床應用〕說的這兩張方子。


〔現(xiàn)在臨床研究〕,(1).介紹一位專家,就是陳亦人教授,是南京中醫(yī)藥大家《傷寒》學科著名的老專家,他介紹了一例黃汗辨析(《國醫(yī)論壇》1999〔6〕:18),原文里面講的,外因必須是“汗出入水中浴”,他講了一個病人是一位中年婦女,減肥一年多來,體重沒下降,結果下肢腫脹,汗出染衣,這就是證明她有黃汗,他寫的是色黃燦爛,沒有講是不是像柏汁那樣。因為下肢腫脹,好多醫(yī)生給她投利尿藥,結果造成病人小便失禁難以控制,這樣的話這個病人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了,越治越重了,為了減肥反而加病了,來就診以后,檢查的情況是下肢腫脹,沉重難移,疼痛非常明顯,而且有心悸,汗出,月經延期(就是月經推遲了),經行腹痛,另外有黃帶;從舌質上來看,舌淡紅而苔薄,脈是沉的,這種舌脈給他(陳老)的印像是什么呢?即過用了利尿藥,不但沒治好、沒消腫,反而加重,證明是個虛像,黃汗周身的浮腫,你用汗法不行,不能用汗法,她本身的汗出,又不能解決這個癥狀,因為腫脹的癥和水氣病相關,但在病因上更為復雜。所以我覺得在本篇,包括氣分病,和今天的黃汗病,之所以放在《水氣病》篇里論述,才能夠顯現(xiàn)出我們所講的水氣病,是以病機命名的,叫做“氣不化水”,以水腫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叫做水氣病。我認為,四水符合這樣的病機和主癥的命名,而其它的,比方說婦女因為月經閉止而引起的水腫病,你看是能用汗法,還是能用利法,一概不行,應該用當歸芍藥散,調和肝脾,也可以用逍遙散調和肝脾,還有婦科的小調經散都是有效方,實際上是有化瘀利水的作用,通過調和肝脾,結果才能對婦女月經閉止,引起的水腫病得效,或者因為水腫而導致月經病,用五苓散通利水道,這和治則等原文的本義,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這些是其內涵外延,黃汗就是屬于這一類,氣分也是,氣分和水分、血分又是不一樣的,所以它有證治。

還來說這個病人,結果是個虛像,按照黃汗的辨證,把兩張方子合起來進行加減的,他(陳老)認為,這兩張方子的道理非常正確,用量太輕,所以,他加重了用量,黃耆用到15克,配的是茯苓15克,桂枝10克,同時他用了一些清利濕熱的藥,比方漢防己、防風、蒼術、黃柏、威靈仙,如果說依桂枝湯法里,用黃耆、桂枝、白芍,這樣用了7付,二診的時候,腿的腫脹顯著減輕,他這方里面,仍然有利尿藥,為什么癥狀還倒減輕了呢?就是桂枝湯的調和營衛(wèi),調和陰陽作用,包括黃耆的重用,補氣了。

所以,黃汗,通過這個例證我也覺得,一個是虛多實少,用汗、利兩法得慎重,應該按照調和營衛(wèi),補氣,助心陽的辦法,然后使得水濕有出路。二診以后,他又給她把白芍用量增加了,增加以15克,原來12克,現(xiàn)在增加到15克。三診,就是服用7付藥以后,黃汗減少了,腫脹減半,然后他又加萆薢,還是從清利濕熱入手的,用10克。第四診的時候,7付藥過去,那就是28付藥了,心悸止,黃汗消了,下肢還有腫脹,但是輕微的沉重感。最后的方子,他是用黃耆15克,防風、防己各6克,云茯苓15克,桂枝6克,用澤蘭的道理,是因為調經,因為她月經總延期,是不是和咱們說的血分有關,慢慢來理解,用澤蘭10克,葶藶子6克,黃柏6克,蒼、白術各6克,威靈仙10克,杭白芍12克又回到12克了,澤瀉15克,這樣又服了7劑,就完全好了。

他對這個方的配伍,是這么講的,1,生黃耆、漢防己和防風,專走肌膚之表,以祛肌表之水濕,我們講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防己黃耆湯,都是為了祛散表濕,他用了黃耆,用了防己,多出個防風,我覺得,和玉屏風散之義相近,走肌表之濕,還能夠幫助調和營衛(wèi),或者是來固表。2,蒼術和茯苓能夠促進脾運,因為講了黃汗的主因,是脾運失司,若能夠升發(fā)陽氣,則幫助利尿消腫,桂枝配白芍調和營衛(wèi),生黃耆能夠通達郁陽,再三說是“陽氣被郁”,他認為生黃耆有這個作用。3,黃柏、蒼術是“二妙散”,威靈仙,他認為能夠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由于“久痛入絡”的問題,水郁日久必生瘀血。所以針對月經病,他加了澤蘭葉,利水化瘀。我那天講,益母草(坤草)有化瘀和利水的作用。今天,他用澤蘭,同樣也是婦科常用藥,對于水氣病小便不利,是為了加強利尿的作用,化瘀利水,實際坤草、澤蘭都有這樣的作用的。和威靈仙配合,也是為了更好地通絡和祛濕、祛瘀,這是陳亦人教授對黃汗的理解,包括他的臨床經驗。

(2),介紹北京時振聲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倪青論文發(fā)表在《國醫(yī)論壇》1997〔1〕:43),他把歷節(jié)和黃汗作了新的解釋,因為在本書里面,一個是說“歷節(jié)黃汗出”,再一個,就是本篇提到的“黃汗”病,他直接把這兩個癥狀聯(lián)系起來看,認為歷節(jié)黃汗和痛風痛,就是與血清里面的,尿酸升高的痛風病,所表現(xiàn)的臨床癥狀相似,即關節(jié)特別疼痛,腫脹如周痹。他認為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血中尿酸過高,并沉積于關節(jié)、軟組織、骨骼、軟骨、腎臟等處,一組全身性的疾病。所以,咱們剛才說的五個條文所顯示的,與它一一對應,有相吻合的地方。但是,他給的提示,就是尿酸性的腎病,現(xiàn)在叫做痛風性腎病,在早期的時候他(病人)可以表現(xiàn)為輕度的腰痛,和出現(xiàn)輕微的蛋白尿,當患痛風結石,以及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時候,是常見的伴隨癥狀,當結石堵塞了腎小管和腎以下的尿路,可以引起腎絞痛和血尿,當梗阻尿路的時候,可以引起繼發(fā)感染,成腎盂腎炎樣的改變,病程遷延日久,它就會累及腎小球,導致血肌酐、尿素痰升高,而且肌酐清除率下降,所以尿蛋白排除減少,那么,尿酸排除也少,最后出現(xiàn)尿毒癥的臨床表現(xiàn),說和黃汗的癥狀描述很相近的,他都給一一對了,包括我說的髖骨疼痛下重,就是說,那個疼痛和尿酸性的腎炎,表現(xiàn)是一樣的,最后他就說,仲景先師講到,“汗沾衣,色黃如柏汁”,并沒有說身、目黃染,他說這個黃汗,和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合在一篇,以資鑒別,強調重點,應該見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腫病,和現(xiàn)在講的,腎性疾病的歸類,以及鑒別診斷方法很合拍,所以,體現(xiàn)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他讓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黃汗到底為什么屬于水腫病的。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有所啟發(fā),越是困難的地方,咱們越要搞突破。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
       黃汗病與歷節(jié)病有個不同之點,主要是在兩脛發(fā)熱和自冷。黃汗病兩脛自冷,因為他這個是水氣病,水氣就下,下邊特別厲害,兩脛要冷的。歷節(jié)不是的,歷節(jié)他發(fā)熱,所以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可見這歷節(jié)也出黃汗。開始這一節(jié)就是歷節(jié)、黃汗一個主要鑒別點。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勞氣就是虛,虛勞之氣,這個病是虛的。食已而出汗,吃完飯就出汗。又身常暮盜汗出,就是夜間睡覺,一躺下也老出汗,黃汗是這樣子的。那么這種汗,不純粹是熱的關系,這是勞氣,就是虛。
       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汗出已,反發(fā)熱,這是個不好的現(xiàn)象,一般要是出完汗,他都不發(fā)熱。一方面出汗,一方面發(fā)熱,說明人的精氣外泄,邪氣在里頭老留著。這個咱們在講表證的時候講過這些問題,這個就是正不勝邪,就是虛。我們出的汗都是精氣,人的熱反倒留于內,這久而久之一定傷及血脈的,那么開始就是瘀血證了,所以其身甲錯。那么再久而久之,熱不止還要生惡瘡。
       這都是說明黃汗的。不過你要知道,除了黃汗是這個樣子,但是從他這個虛弱的樣子,可以知道一般的病也是這樣子,也不例外。雖然像個范論似的,但是它主要的還是針對黃汗。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如果身子沉,身子沉說明什么呢?停濕、停水嘛。汗出已,出完汗之后,這個水能去一部分,人就感覺輕快,這說明他有水氣。這個黃汗他老出汗嘛,出完汗較為好一些似的,其實說明他身上有水氣。久久必身瞤,黃汗是虛,虛他常氣上沖,氣上沖有水氣,身上一定要動的,肉一定要瞤的,就像我們前頭講的四肢聶聶動是一個道理,沒有氣沖他不會。
       瞤即胸中痛,一瞤就是有氣上沖了。氣一上沖,胸中一定要痛的,氣上沖于上嘛。這個黃汗病有幾個重點,一是出汗,一是發(fā)熱,一個身腫痛,這是三大證候,所以他是一條條的分析,這非常的好。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由于氣上沖,這個水氣也隨著氣上沖,所以上邊出汗,下邊沒有汗。腰髖弛痛,這個水氣往下邊厲害,沖到腰髖,髖就是胯,外邊這個胯,這個地方就又沒力氣、又疼,弛疼,弛是松弛的弛。如有物在皮中狀,老覺得從腰髖以下這個部位里頭像是有蟲子爬似的,為什么呢,這就是水氣,就是因為虛而水氣占據不去,就是這么一種病。
       要是更厲害的話,劇者不能食,由于氣往上沖,里頭又有寒水、濕氣,那么他就不能吃東西。身疼重,身既疼也重,它有表證所以疼,疼是營衛(wèi)不利,重就是有水。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在這來個總結,上邊這種情況就是黃汗的正證。桂枝加黃耆湯主之,這是正治。
       桂枝湯治營衛(wèi)不利,既解外也治身疼,但是他去不了黃汗,所以非加黃耆不可。這種病人我都遇到過兩個,這個黃汗的病值得我們研究,到底是怎么個病,我查不少西醫(yī)書,我也查不出來。我治頭一個黃汗病人,就用桂枝加黃耆湯,相當好使,她這個愛人在哈爾濱的一個醫(yī)院,也是一個挺有名的大夫,他在西醫(yī)院給她診斷說她肝硬變,這個人面目屬于黎黑那個色,就是有點褐黃色,但是她沒有黃疸,她來這啊,我給他看,一開始我也沒注意這個黃汗,因為她說是肝硬變,拿了不少檢查的東西,她的愛人是個大夫嘛,我就按照一般的肝硬變方法治,可是越治她越疼,腰疼得厲害,她住在西郊,來一趟挺困難,一步路都不能走,得人駕著,來一趟坐汽車就花七塊錢。那天我看她腰疼,我就奇怪了肝硬變哪有那么疼的,我看她這個領子,一翻就是黃,我說你出黃汗吧,她說對了,她說我得這個病就出黃汗,你看這東西真是還挺奇怪啊,后來不治肝了,我給她吃桂枝加黃耆,很快就好了,顏色都變了,黃汗都解決了,后來這人好了。那么黃汗究竟是什么玩藝?這個真值得研究。你說它這黃哪來的,中醫(yī)看這個汗,說是為熱蒸,色變了,可是這個陽明病那么大熱,他汗也不黃呀,所以這個值得研究,這個病我是遇到了,遇到這么一個病人。
       同時前頭講的桂枝苦酒湯那個我也遇到過,這個人呢,他就是渴,我就給他桂枝芍藥黃耆苦酒湯,他吃就好了。所以這兩個病我都遇到了,但是這個黃是哪來的呢?這個人我還給他檢驗了,他也是黃疸指數都不高,你說這黃哪來的,這個值得研究,西醫(yī)也搞不清。我也問過西醫(yī),西醫(yī)說這個病少見,是少見,我的確是幸運,遇到這么兩個病人,一般人恐怕都還沒遇到。
       這個黃汗哪來的,不清楚,不過確實是這樣子,跟這個書上說的都差不多,尤其腰、腿疼啊很突出了,也出汗,是有些發(fā)熱。所以這個病是有的,這個黃汗是怎么個事,我遇到兩個病人后就再沒遇上,病歷都沒有了,但是我有些記錄,文化大革命以后病歷全沒了,所以這個病值得研究。你說這個黃怎么來的呢?真奇怪,我治的頭一個,就是桂枝加黃耆湯,確實是肝硬變,她的脾也大,但是她吃這個藥,黃汗是基本解決的,而且腰也不疼了,后來她可以自己來了,不用人攙,所以的確是好了。底下我們講氣分,這一節(jié)很不好理解。


第30條(論述氣分病的病機和脈證

 


【原文】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詞解】 
  陽前通:前,《說文解字》云:“前,齊斷也。古假借作剪。”前通,即斷絕流通之意。 
  大氣:指宗氣。 
【釋義】 
  脾胃虛寒,故趺陽脈微而遲;脾陽虛不主四肢,故手足逆冷;脾胃虛寒,營衛(wèi)無源,血寒而少,故寸口脈遲而澀;脾陽虛而血少,榮衛(wèi)不利,寒積于中焦不散,故腹?jié)M腸鳴若腸實便燥則有矢氣;今榮衛(wèi)老損俱甚,寒氣傳于下焦膀胱,又氣虛不能收澀,故遺尿;陰寒積于下焦,陽氣斷絕不通,故身冷;陰血失于流通,故骨節(jié)疼痛,肌膚麻木不仁。 
  本條所論氣寒則凝而不通,而脾胃虛寒則榮衛(wèi)不利;中焦寒氣轉甚,可傳于下焦,傳于肌肉、骨節(jié)。治療原則是以溫通陽氣,補益陰血為宜,使陰陽相得,其氣乃行,水谷精微之氣充實于胸中,名曰大氣,大氣一轉,留于全身,其陰寒之氣可以消散,故氣分病可愈。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氣分病的病機和脈證。 
【教學參考】 
  [按語] 原文“前通”,有學者據《廣韻》“前,先也”作解,認為“陽前通”和“陰前通”,即指營衛(wèi)失調、不能諧行之義,可參。本條指出氣分病是由陽氣衰弱,大氣不轉所致,與水腫的形成,同出一源,唯在證候上有脹與腫、無形與有形之別。兩者亦可互相影響和轉化,如水病多兼氣脹,而氣病亦可轉為水病。 
  [臨床應用] 本條所述氣分病調營衛(wèi)、轉大氣的治法,不僅適用于水腫病,其他如血痹、虛勞、胸痹等病,亦常采取這種治漢。“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為其理論依據。

     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他說診察寸口脈,就是橈骨動脈了,遲而澀,遲是寒,澀是血不足。這診寸口知道這個人啊有寒而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診趺陽脈是看他的胃,微則為氣,就是胃氣虛,所以脈微,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就是概括上邊寸口脈和趺陽脈說的。寒氣不足,寒,有寒,氣就是胃氣不足,還有一個血不足,它就是概括寸口脈和趺陽脈而言是寒氣不足。它是三個意思,寒、胃氣不足、血不足。那么認為這樣子,血不足是營衛(wèi)不利。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他又有寒、胃虛、血又不足,當然要四肢厥冷,這個血達不到四末,所以手足逆冷。那么手足逆冷說明什么呢,就是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于外,那么這個津液整個在里頭而為水,所以腹?jié)M脅鳴相逐。

      腹?jié)M脅鳴相逐,肚子脹滿,脅鳴,它是往上沖了,相逐就是寒和水氣相逐,要不這相逐是什么道理。手足逆冷,營衛(wèi)不利于外,造成手足逆冷,而寒水之氣相搏于里,造成腹?jié)M脅鳴相逐而氣轉膀胱。氣轉膀胱,就說明這個他不是下輸膀胱,氣轉膀胱就是氣在小腹與上腹,在這個地方時上時下的意思,主要的是營衛(wèi)虛竭了。榮衛(wèi)俱勞,營衛(wèi)俱虛竭的意思,這個勞就是虛勞那個勞。

      陽氣不通即身冷,陽氣指著胃說的,胃氣不行所以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血凝滯不通,所以骨疼,這是古人的一種看法。身冷、骨疼是個表證,他說身之所以冷,骨之所以疼,這都是由于營衛(wèi)之氣不利,不利就是外邊還是有外邪了。

      陽前通則惡寒,陽前通這句話很不好解釋,陽通照理說不應該惡寒了,這個尤在涇解釋比較好。他說陽前通,陰失去陽了,陰失去陽必然要惡寒的。他這個解釋不是沖著陽下手,陽前通,陰沒通啊,陰沒通,陰失去陽了,他不是要惡寒嗎,這是尤在涇的解釋,旁人還沒有那么解釋,我認為他的解釋還是有道理的。

      陰前通則痹不仁,陰前通了,可是陽呢?越而不行,陽就是指胃氣,所以咱門講的胸痹那章就是了,陽為寒閉,他要麻痹不仁,他沒有陰,陽可是光在那呆著,滯而不行,他要麻痹不仁。必須得怎樣呢?陰陽二氣,它是相輔而行的,總得陰陽相得,其氣乃行。這個說明什么,說明治療,也就是說我們通陽就得治津液以通脈,就指著麻黃附子細辛這個藥說的。

      那么這個桂枝湯,我們講了很多了,是甘溫養(yǎng)液的藥,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藥湯,他能夠通榮氣,但不能通衛(wèi)氣。他這個陰前通、陽前通都是指著用藥,你只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可以通其陽、治津液,但是更惡寒,因為陰不通,陰不通,陰失去陽,他不更惡寒嗎?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藥湯調營衛(wèi),養(yǎng)營氣,那營通而衛(wèi)不通,他要麻痹不仁,所以這個都不行。

      他講治療的這兩句話,就指的下邊的方子,總的講,既要通陽也要通陰,兩個方子就得一起用。這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其氣乃行是指什么說的,寒水之氣乃散的意思。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就指寒水之氣。如果這個病要是實,吃這個藥,則失氣,則出虛恭。如果這個病虛,要遺溺。

      名曰氣分,這個病主要的問題,由于營衛(wèi)不利造成內有寒水。營衛(wèi)不利還是有外感的問題,所以這個診寸口,我們知道他是外邊營衛(wèi)不利,血虛有寒在里面。診趺陽又知道胃氣也虛,也是有寒,是寒氣不足這么一個問題。所以在內因為有寒水之氣,所以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膀胱;在外又有表證,因為營衛(wèi)不利,身冷骨痛。那么這個里面造成的水氣病主要源于營衛(wèi)不利,所以它說氣分,這一段沖著上面的血分說的。

      那么這個治療,既要通陽解表,也要用桂枝調營衛(wèi)、解肌那種辦法了。他這個沒用整個桂枝湯,因為是陽氣不足了,把芍藥去了。這個虛則遺溺,名曰氣分,底下就應該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就應該接這個。這個《醫(yī)宗金鑒》說的是對的。下面這個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這是閑文,不要。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就接著上邊的氣分,這個對的。為什么呢?因為心下堅大如盤是另一段的,是枳朮湯,是底下那段,所以這個書錯的地方也很多。

      不過這段文章倒好解釋,這種治療的辦法,你把文章擱在一起看就很清楚,那么我們怎么理解呢,我們根據藥物來分析,這個藥是兩個方子合起來的,一個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是治氣上沖,所以上實下虛,胸滿、脈促嘛,這個腹?jié)M脅鳴說明有沖氣啊,營衛(wèi)不利用桂枝去芍藥湯是很對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少陰病發(fā)汗的藥,麻黃附子細辛治水氣,所以在少陰篇里頭,它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這個少陰病一般不發(fā)熱,反發(fā)熱,而脈沉,脈沉就有水,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只要認為是少陰病,非得用配合附子不可,擱細辛就去水,那么這個就是發(fā)表去水。

      我們從這個方劑上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方劑一方面去里頭的寒水之氣而解表,同時也調營衛(wèi)治氣沖。那么既有桂枝去芍藥方證,又有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所以把兩個方合起來治這個病。那么我們對這個病怎么理解呢?第一個就是胃虛,胃虛有水氣;第二個有寒,虛寒在里,外邊招受外邪。所以它陷在內里頭,有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膀胱這種水氣病,外表呢又有身冷骨痛這種表證,是陷于陰證,陷于少陰病。那么怎么治啊,那么這個方劑恰好適應這兩個方面,一方面調營衛(wèi)、養(yǎng)陰,養(yǎng)陰就是養(yǎng)血了,以桂枝湯為基礎;一方面也得治水、解表,讓他出汗啊,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用這個樣子來解釋,我認為還是充分的,這個才叫氣分??偠灾捎跔I衛(wèi)不利于外,那么營衛(wèi)之氣不行,在里頭也為水氣,所以叫氣分。這種氣分可以根據上面這個病的情況,用這個方子來治。這個方子也是表證的方子,既是表不解沒有汗,但是又有桂枝去芍藥證,氣沖胸滿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兩個方子把它合起來。你們看看底下這個解釋也可以,說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蟲行皮中,表示它這個營衛(wèi)不利的厲害,這個發(fā)汗很不容易,非用大力的附子來幫助出汗不可。

      如蟲行皮中,咱們在傷寒論講了,是說他是久虛,老像蟲子爬似的,他出不了汗,那么他這個也是這樣子。他是虛,所以只是用麻黃是不行的,得用大力的附子,才能使他發(fā)汗。要是在辨證上說呢,四肢厥冷,身冷骨痛,這純粹少陰病的情況,所以要加附子這種法子。這一節(jié)在文章里頭不好理解,各家對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的解釋都有問題,甚至就不解釋,唯獨尤在徑的解釋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

30條提示了一個氣分病的治療原則,作為氣分病,在病因、病機上是由于陽氣衰微,大氣不轉所致,這個“大氣不轉”,就是胸中之宗氣不轉,在治療原則上“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及散”(此句二類),作為陰陽來說,它應當是互相維系的,不得相失,如果出現(xiàn)了氣分病,它一系列的表現(xiàn),比方說陽氣衰微,造成水氣病,包括出現(xiàn)的水腫和脹病之間的鑒別,有形和無形之間的鑒別,氣分病經久不愈,它可以轉為水病,在治療原則上,一定要保證“大氣一轉,其氣及散”。


第31條(論述心腎陽虛的氣分病證治)

 


【原文】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詞解】 
  旋杯:圓杯。 
【釋義】 
  心陽不足,腎陽微弱,陽虛不能溫化,易治心陽不能下,腎陽不能升,陰寒水飲凝聚,積留胃中,故胃脘痞結腎硬,以手觸之則大如盤,邊如旋杯之狀。由于陰寒聚于中,??梢姼?jié)M腸鳴;陽虛不能溫暖,又可見手足逆冷,身冷,骨節(jié)疼痛。治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陽散寒,通利氣機。方中桂枝溫通心陽,溫化水濕;附子溫暖腎陽,蒸化水氣;細辛溫經散寒,消散水飲;麻黃宣通肺氣,通暢水道;生姜、甘草、大棗溫脾和胃,調和營衛(wèi)。服溫藥取汗,氣機調暢,寒水消散,諸證可愈。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心腎陽虛的氣分病證治。 
【教學參考】 
  [按語] 本方是“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具體運用。因其病本是寒飲乘陽虛而積結氣分,故不直接用破氣藥,而用辛甘發(fā)散、溫陽化氣之藥根治,實乃治療脹病的關鍵,可謂“審因論治”之范例。 
  [臨床應用] 《金匱方歌括》在本方基礎上加一味知母,名曰:“消水圣愈湯”,為“治水腫第一方”,《醫(yī)門法律》以附子作為治療陽衰陰盛脹病的首選藥;臨證之際,本方常用于感冒、慢性氣管炎,適當加味,治療陽虛陰凝的肝硬化腹水、肝腎綜合征、風濕性或肺原性或充血性水腫而見本方證者,臨證見脾虛嘔惡者可加半夏、陳皮。

【功效】溫經通陽,宣散水飲。

【主治】寒飲停積于胃,病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覆杯,苔白膩,脈沉遲者。

“旋杯”,就是把杯子扣過來的形狀,表現(xiàn)心下堅,有一種邊緣很清楚,而且是像倒置的杯那樣的感覺,“心下”是指的胃,飲停在心下的話,它表現(xiàn)為邊緣清楚,而且大的如盤,邊就像旋杯一樣,邊界非常清楚,最后結論叫做“水飲所作”。第一這是水飲為患,因為大氣不轉,造成飲邪的停聚,飲停的部位在心下,通過從方測證看,這是一個表里同病的情況。因此他也應當兼有一些水氣不化的情況,去掉芍藥,因為心下痞堅,它是由于水飲的陽虛陰凝的一種表現(xiàn)。同樣是水飲所作,這個屬于陽虛陰凝,陽虛陰凝,陰凝于心下。“陰凝”,大氣不轉,水飲停聚,也就是陰凝的結果,停于心下了。特征上表現(xiàn)為“大如盤,邊如旋杯”,這就是水飲停聚表現(xiàn)在心下的一種癥狀。桂枝湯為基礎方,去掉芍藥的原因,是因為芍藥的酸、柔,不利于飲邪的化除,要加“麻辛附子湯”。麻黃、細辛是辛散溫通的藥物,炮附子專門能夠振奮陽氣,能夠溫經的。所以,有發(fā)汗、散水的作用,而且有炮附子的溫經作用,它是為了使陽氣通行,陰凝解散,水飲自消,必須是通徹表里。也就是說,通過麻辛附子湯的溫發(fā)里陽,振奮衛(wèi)陽,靠麻辛附子湯和桂枝湯去芍藥湯,兩方合起來,協(xié)同作用,就是達到溫陽散寒,通利氣機的作用,這樣才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水飲、陰凝才能得解。

〔臨床應用〕,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是屬于陰凝于心下表里同病的病情,要溫陽散寒,靠麻黃、細辛、炮附子,溫經發(fā)汗的作用,桂枝和生姜,能夠通陽化氣,也能夠溫散寒飲,甘草和大棗來補益中氣,陽氣振奮了大氣就運轉了。當然寒飲可以得除,表寒也可以外散。所以。這個方子的特點,像尤在涇的評價說,“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用甘溫藥去溫化,用辛溫藥行陽,振奮陽氣,目的就是溫通氣機,使“大氣一轉”;再一個,就是“方后注”里面提到,“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也就是說它有發(fā)汗作用,蟲行皮中的感覺,就像我們講防己黃耆湯似的,這是得效的一種標志,像小蟲子在皮里爬行的樣子,這是陽氣得助被振奮了流行于周身,推動陰凝之邪,能夠外達肌腠氣結已散之表現(xiàn)。特別是細辛,它專門能夠使陰經之里的寒邪、飲邪外達,況且它和麻黃相伍,更增強了這種作用,所以說“即愈”。要有這種表現(xiàn),就是快好了。我覺得,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這個方,就是體現(xiàn)“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樣的一個治療原則。對于寒飲乘陽虛而積結在氣分,不直接應用破氣藥,而是用辛甘發(fā)散,溫陽化氣的藥去給以根治,這對于脹病,可以說是審因論治的治法,是一個有效的范例。

〔臨床應用〕上,(1).《金匱方歌括》中體現(xiàn)的,就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一味知母,知母這味藥是滋陰清熱的作用,而且除煩止渴,這個方就叫做消水圣愈湯,是治療水腫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加知母,講越婢加術湯的條文提到,如渴者就不能再用越婢加術湯了,它畢竟是一個發(fā)汗方,你用了以后,小便的情況不說,就是汗多了的話,出現(xiàn)口渴證明傷津液了。這個地方,他又講的加上知母,叫做消水圣愈湯,是治療水腫第一方,因為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是振奮陽氣,使“大氣一轉”的一種治法。(2).《醫(yī)門法律》,它就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炮附子的量,作為治療陽衰陰盛的脹病,應該是首選藥,因為他取它(炮附子)振奮陽氣的作用,靠它的溫熱之性達到溫經的作用,這是從不同角度解釋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的功效。(3).臨證應用,輕證,就像一般的感冒,慢性氣管炎,適當加味,特別是對于寒濕這樣的一些情況,還有就是對于陽虛陰凝的,肝硬化腹水、肝腎綜合征、風濕性的,或者肺源性的水腫,特別是伴有心衰的情況,都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4).脾虛嘔惡,可以加上半夏、陳皮,也就是加強它的化飲、化痰力量。


第32條(論述脾胃虛弱的氣分病證治

 


【原文】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枳術湯方: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詞解】 
  旋盤:圓杯。 
【釋義】 
  脾胃虛弱,不能升清降濁,陰寒水飲結聚,留于胃中,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圓盤之狀。治以枳術湯,健中消痞。方中白術健中,升清降濁,消散寒水;枳實行氣泄水,消堅散痞。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脾胃虛弱的氣分病證治。 
【教學參考】 
  [按語] 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治氣亦當兼行氣,以氣行則水亦行也?!保ā毒霸廊珪罚?,此即“水氣同治法”,為本條行氣利水法的進一步發(fā)展。 
  仲景于氣分心下堅大如盤者,出其兩方。一方治陰氣凝結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治水飲痞結于心下,用枳術湯。前者為表里同病,后者則病在中焦。 
  [臨床應用] 后世在本方基礎上加一味荷味升發(fā)胃氣,主治飲食停滯,脘腹痞滿而脹者,效佳;且對心下痞滿、肝脾腫大、內臟弛緩無力(包括胃下垂)、脫肛等亦有良效。偏脾虛者,重用白術,偏氣滯者,重用枳實。


    這個是心下堅大如盤,就是胃停水。邊如旋盤,旋盤這個東西咱們不知道,所以上邊說如旋杯,也有后來改的覆杯,這個杯是扣著這么一大塊。這個旋盤,早先的粉磨坊他的那個叫旋盤,就是旋涼粉的那種東西,總而言之有邊棱的,所以這一段的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這個邊明顯,很像說肝硬變那種腹水,摸得話有這個有邊,有邊緣可以觸摸到,一般水是不會結成這樣,很像肝硬變的那種情況。所以枳朮湯他是去腹中水飲,而且這個水飲結的相當厲害,可以摸到邊緣的。
       附方:
       《外臺》防已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防已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我剛才說不是風水,這里也管這叫風水,由于脈浮是在表。其人或頭汗出,我們頭一段說是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像越婢湯那個汗。表無他病,不是真正表證,表無他病就是沒有身疼等等這種情況,可見所謂這個風水,不是有很明確的表證的那種風水,這個這樣解釋挺好的。
       那么主要的病是但下重,水氣就下麻,所以下邊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上都蠻好的,像沒病一樣,為和就是如平。腰以下當腫及陰,腰以下尤其腿,它往上,腫及陰,就是前陰了,那么腿是難以屈伸,從這個說法,純粹是皮水,他沒有表證,可是古人是根據形像像表證,所以說是風水。
       我們對防已黃耆湯這一節(jié)可以做參考。假設我們遇到水腫,他從腰以下腫,以致不能屈伸,那么這個我們用防已黃耆湯,雖然看著像是風水,可他不是風水啊,他沒有外感的一種證候,所以與越婢湯是絕對不一樣的。這一段附的,可以給我們作個參考。


 這一條31條的區(qū)別,這個水飲強調痞堅在心下,是在中焦;31條用“氣分”二字,本條實際上已經省略了,因為上一方條已經提到“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這一條把“氣分”二字,省略以后,仍然是氣分病的一個病證。但是這個氣分病是脾弱氣滯,是中焦氣滯的情況,中焦氣滯的原因,因為脾虛氣滯使脾的轉輸功能發(fā)生了障礙,脾的轉輸功能差了,當然水飲就停聚在心下,因此就有心下痞堅,也會出現(xiàn)“大如盤,邊如旋盤”。所以,枳術湯證在心下的表現(xiàn),比剛才我講的那個范圍廣,水飲是在中焦停聚的,因此,臨床我們經常把枳術湯用于比方胃下垂的病人。中、西醫(yī)檢查都是要進行腹診,一只手扶住患者腹部一側,然后另一只手向對應的方向進行拍打,根據振水音來了解他是否有胃下垂的停飲。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鋇餐透視等等檢測手段看他胃下垂的程度,是下垂幾度,有的嚴重的可能掉到盆腔,臍下幾指,枳術湯可以治療這樣的情況。過去我們講中藥,理解枳實、枳殼是破氣藥,通過動物實驗,已經發(fā)現(xiàn)枳實、枳殼它對于平滑肌,包括胃的平滑肌、子宮的平滑肌,包括肛門的脫垂,橫結腸的脫垂,中醫(yī)在病機分析上認為是中氣下陷,作為枳實、枳殼,有很好的使平滑肌收縮力加強,增強它的張力的作用。因此對于中氣下陷,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的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或者加枳殼。通過實驗研究證實,它(枳實)的破氣力不是使下垂更重了,反而在一派補氣升提治本的方劑中酌加以后可以改善癥狀,或者說對下垂這一類的疾病、病證,有很好的療效。

枳實配白術。枳實,行氣消痞,白術,針對水飲所作,健脾化飲,這個方子的功效,就在于行氣散結健脾利水。后世也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配制成丸藥,或者水丸,比方說加木香、砂仁,叫做香砂枳術丸,還有的配上青、陳皮或者焦三仙,對于病在中焦的,不管是寒飲還是氣滯,是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的。

〔按語〕的問題,是一個水和氣的同治法,水分和血分可以水血同治,當歸芍藥散,枳術湯,治在中焦的水飲所作。實際上是一個“水氣同治”法的標志,對后來的“行氣利水”法的建立,或者說方劑的研制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臨床應用〕,(1).枳術湯有加一味荷葉,使它升發(fā)胃氣,主治飲食停滯,脘腹痞悶,或者是心下堅效果更好。在我們北方新鮮的荷葉還是比較少的,在南方這么用,包括對心下滿、肝脾腫大還是有效的。枳實和白術的配伍,對胃下垂、子宮脫垂、橫結腸的脫垂,以及脫肛,有很好的療效,脾虛的,可以重用白術,但是一定要用焦白術。因為生白術超過25克,就是瀉下的作用了,這一定要注意。在炮制上,要注意到是生的還是炒的,量大了,作用是相反的,如果偏于氣滯的話,就重用枳實,枳實也就是15克左右,不能再多,它畢竟是有行氣和破氣的傾向,枳術湯講到這里。


【本篇小結】

    本篇詳盡地論述了水氣病的脈癥、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水腫的病因不外乎風,水,濕,寒,熱及瘀血等;形成機理是腎陽虛不能氣化,脾氣虛
不能運化,肺氣虛不能通調,以及三焦、膀胱氣化不利,導致水濕不得消散而停聚為病。根據水氣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臟之水;水留聚于水分,氣分,血分。

    本病治療總則是:腰以上腫者,用發(fā)汗等方法;腰以下腫者,用利小便等法。另提出病有氣分血分水分,提示治療水腫病不僅要利水祛濕,還要疏
理氣機,活血調血。此兩則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概  念:因氣不化水所致,以水腫為主癥的一類疾病。 
 │分  類: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1) 
 │四水脈證┌風┌病因病機:內有水氣,外感風邪──風邪阻滯肺衛(wèi),肺失宣降而病水 
 │  │ │水│主要脈證:“脈浮”或“寸口脈沉滑”,惡風,骨節(jié)疼痛(有酸重感),有熱(汗出) 
水│  │ │ │     以浮腫為主癥,“面目腫大,目窠上微擁,如新臥起狀” 
 │  │ │ │    ?。[起于頭面,目窠先腫,波及全身) 
 │  │陽│ │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勁脈動,時時咳”(1、3) 
 │  │ │ │臟腑辨證:肺 
 │  │ │ │病  性:表中之表 
氣│  │ │ └病  勢:起病急驟,變化迅速? 
 │  │ │皮┌病因病機:內有水氣,溢于皮中,外感濕邪──脾失健運,肺失通調, 
 │  │水│水│                     水氣潴留于皮中 
 │  │ │ │主要脈證:脈亦浮或沉,不惡風(不汗出),外證胕(跗)腫,按之沒指 
 │  │ │ │    ?。ㄗ沲紫饶[或腫甚),一身面目洪腫,其腹如故,不渴,小便不利 
病│  │ │ │臟腑辨證:脾、肺                 ?。?、5) 
 │  │ │ │病  性:表中之里 
 │  │ └ └病  勢:起病緩慢 
 │  │ ┌正┌病因病機:腎陽衰弱,水氣停蓄 
 │  │ │水│主要脈證:喘(腹?jié)M,浮腫,腫甚),脈沉遲 ?。?) 
 │  │陰│ │臟腑辨證:腎 
 │  │ │ └病  性:里中之表 
 │  │ │石┌病因病機:陰寒凝聚于下焦,結于少腹 
 │  │水│水│主要脈證:腹?jié)M不喘,脈自沉 
 │  │ │ │臟腑辨證:肝、腎 
 │  └ └ └病  性:里中之里 
 └脈證與預后: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10)

 ┌病  因:與風、水、濕、熱邪有關 
 │病  機:肺、脾、腎、三焦、膀胱,氣化失調,導致津液運行不利,水氣停蓄,泛溢人體各部。(9、19) 
 │要  點:腎虛氣不化水 
 │治  則┬“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18) 
 │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 
 │    └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11) 
 │辨證施治┬風水挾熱證──越婢湯──發(fā)越水氣,兼清郁熱(23)發(fā)汗法 
 │    │風水在表表虛證──防己黃耆湯──益氣固表,利水消腫(22)汗、利兩法 
 │    │皮水挾熱證──越婢加術湯──發(fā)汗清熱,除濕利水(5、25)發(fā)汗法 
 │    │皮水表實無汗證──甘草麻黃湯──宣肺利水,和中補脾(25)發(fā)汗法 
 │    │皮水陽郁證──防己茯苓湯──通陽化氣,表里分消(24)利小便法 
 │    │皮水手足逆冷證──蒲灰散──清濕熱,利小便(27)利小便法 
 │    └正水表有水氣證──麻黃附子湯──溫經發(fā)汗(26)發(fā)汗法 
 │血分概念: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為病難治(20) 
 │水分概念: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20) 
 │氣分病┬病因病機:陽氣衰微,大氣不轉 
 │   │治療原則: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30) 
 │   │辨證施治:水飲┬陽虛陰凝──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溫陽散寒,通利氣機(31) 
 │   └     所作└脾弱氣滯──枳術湯──行氣散結,健脾利水 
 │黃  汗┬病因病機與脈證(1、2、4) 
 │    │辨證施治┬衛(wèi)郁營熱,表虛濕遏──芪芍桂酒湯──調和營衛(wèi),祛散水濕(28) 
 │    └    └氣虛濕盛陽郁──桂枝加黃耆湯──通陽益氣,化濕解肌 
 └五臟水(13~17)

先說概念,本篇的篇名是從病機命名的,氣不化水所致,癥狀一定是以水腫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分類按照原文所提示的,是五水,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加黃汗,四水的脈證,寫上了陽水、陰水,這得一直到元代朱丹溪,才把它明確為陽水、陰水,我現(xiàn)在寫進來,就是為了讓大家理解,風水、皮水屬于陽水的范疇,風水為表中之表,皮水為表中之里

風水的病因病機,顧名思義,風挾水,所以是內有水氣,外感風邪,風邪阻滯肺衛(wèi),肺失宣降而病水。主要脈證,把第1條和第3條綜合在一起,“脈浮”或“寸口脈沉滑”,這是一個迅即、發(fā)病急驟,但旋即蔓延周身,所以脈從表證,馬上變成水證。沉主有水者,“脈沉”,現(xiàn)在脈沉滑,當然是水氣偏盛,“惡風,骨節(jié)疼痛”,特別是水病的特點應該是有酸重感,有熱,伴隨汗出,以浮腫為主癥,“面目腫大,目窠上微擁,如新臥起狀”,也就是提示了它的臨床特點,腫起于頭面,目窠先腫波及全身,腫起來的時候“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勁脈動,時時咳”。近代醫(yī)學里面非常注意結合頸動脈的波動,診斷有意義,特別是用咳癥來代表,水要影響到肺氣的宣降,是要咳的。所以,臟腑辨證為肺,病性,表中之表,也可以說陽中之陽。

皮水,病因病機是內有水氣,溢于皮中,外感濕邪,和風邪沒關系,是外感濕邪,加內有水氣,原文里說“里水”,是皮里之水,內有水氣,所以,脾失健運,肺失通調,水氣潴留于皮中。主要脈證,把第1條和第5條綜合起來,脈亦浮或沉,不惡風,不汗出,那么和風邪無關。外證胕腫,原文是月肉旁的“胕”,和三點水的浮腫,意思一樣。為了和風水的特點作一對比給大家寫的是提足旁的“跗”,這也是有根據的。〔??薄骋蔡崾玖?,“按之沒指”,來提示足踝先腫或腫甚,下肢腫甚,“一身面目洪腫”,不是“黃腫”,原文寫的“黃腫”,一定要給它改成什么呢?也是形容腫勢迅速蔓延,“洪腫”,“其腹如故”,而不是像鼓那樣,這畢竟是陽水,是屬于在表的陽證、實證,沒有達到腹水那樣嚴重程度,所以,如故,沒有變化,“不渴”,里無郁熱,“小便不利”。臟腑辨證為脾和肺,病性,表中之里,病勢,起病相對緩慢。

正水和石水,有關正水的命名,是因為它責之于腎主水,所以,它是因腎陽衰弱,水氣停蓄所致。主要脈證喘,脈沉遲,對上、下條文進行“互文見義”的話,它腹?jié)M也應該具備,另外“浮腫、腫甚”補進來,這是第1條里面,有關正水的內容,它臟腑辨證是腎,所以,是里中之表。

石水的命名,因為病因病機是陰寒凝聚于下焦,結于少腹,這種腫滿已經非常硬滿如石板一樣,名為“石水”。主要脈證是腹?jié)M不喘,這個腹?jié)M的程度非常嚴重,相對來說喘得輕了,因為它都已經結于下焦了,“脈自沉”,病情更為深重,因此臟腑辨證為肝和腎。病性上,里中之里,也可以說陰中之陰。

脈證和預后,第10條說的是“脈得諸沉,當責有水”,所以沉脈是水病的主脈,痰飲病的主脈是“偏弦”,特別“偏”字有含義的,現(xiàn)在說“脈得諸沉,當責有水”,在這么多的脈證里面,沉脈和身體腫重是水病的特有標志,然后說“水病脈出者死”。“脈出”是《金匱要略》特有的,按之幾乎就是摸不出來,上有而下無叫“脈出”,實際也是虛大無根的脈。

治則,病因,與風、水、濕、熱邪有關,結合第9條和19條,實際上他又是用脈像來推論水液代謝,因肺、脾、腎、三焦、膀胱,氣化失調,導致津液運行不利,水氣停蓄泛溢人體各部。這個條文里面,特別應該強調的是,“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他講的是水液代謝環(huán)流失職造成的水腫病,因此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脾胃氣衰。若從文理上來看,它倆是一個對照,互文就是在說脾胃,因為痰飲的病機要點,也是水液代謝失常,但是,責之于脾運失司,而水氣病的水液,它一定要泛溢到周身,不是停留在人體局部,一定要涉及到腎的氣化失職,因此,我們引了《素問.水熱穴論》,提到了“腎者,胃之關也”,因此,胃氣衰,就不是單獨在胃的納欲問題上了,脾的運化,我一直在強調,是兩個部分,飲食所傷,一定是脾的運化水谷的功能,和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職。現(xiàn)在,強調的是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職,它那個身腫是由于運化不及以后,影響到氣化所致,所以,小便不通利是關鍵,水便不利,水邪無出路,因此身腫。我非常感到遺憾,就是新版的六版《金匱講義》,它在成因上引了那么多條文,就把19條給取消了,因此,我特別把9條和19條,聯(lián)合起來,強調水液代謝在腎的氣化失職上,是水氣病的病機要點,我最后總結這樣的一個病機之后,腎虛氣不化水為其要點,而且和痰飲鑒別開來。治則,到現(xiàn)在我們臨床也是這樣被指導,“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那么11條,原文前面講的仍然是水證,包括它的目下有臥蠶。請大家注意這里,就是“目窠上微擁”,風水條文里面“如蠶新臥起狀”,那“蠶”字是個多出來的字,一定要去掉,那應該形容眼胞先腫,像剛睡醒起來的樣子,“新臥起狀”,而這里的“蠶”字,是形容腫勢,就像蠶要匍匐的時候,要拱起身來,所以壅腫了,“面目鮮澤”,水證,“脈伏”,比沉脈更深伏于里,“其人消渴”,當然是津不上承的渴癥,“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這來說明作為標實的高度水腫,如果汗、利不得法的話,就得用峻下逐水法,“可下之”。我特別引了《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發(fā)汗,“潔凈府”,利小便,“去苑陳莝”,可下,這些治則非常重要。

而辨證施治這一部分,風水講了兩張方子,挾熱證用越婢湯,發(fā)越水氣,兼清郁熱,發(fā)汗法。如果為風水在表表虛證,用防己黃耆湯,為什么防己黃耆湯,既能治風水在表表虛,又能夠治療風濕表虛,是取它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的作用,是汗、利兩法。皮水挾熱,用越婢加術湯,加上白術以后的作用,不僅是發(fā)越水氣,兼清瘀熱了,而且,突出白術的健脾散濕作用,因此,這個功效,叫做發(fā)汗清熱,除濕利水,仍然是汗法。皮水表實無汗證,用甘草麻黃湯,以麻黃的發(fā)汗力,加上甘草的調和,宣肺利水,和中補脾。皮水陽郁證,請大家注意,這是在表的陽氣,被皮里之水壅遏,陽氣被郁,所以,用防己茯苓湯,利小便法,通陽化氣,表里分消。皮水手足逆冷證,用蒲灰散,請大家注意,在《消渴病》篇里面,治小便不利,三張方,第一,就是蒲灰散,蒲灰,我特別講了,他(仲景)是用的生蒲黃,蒲灰散治療的小便不利,是濕熱型的,而且,可以用于熱淋,現(xiàn)在說,手足逆冷癥怎么來的,這里還是得通過,清濕熱,利小便,去除病因,就是我們說的,“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這個方,你要說,這蒲灰散是清濕熱,利小便,怎么能治手足逆冷癥呢?仍然是陽氣被郁的原因,要解決陽氣被郁,要通陽、利小便解決,關鍵我認為,還是從病因療法上解決。最后,就是正水表有水氣證的,麻黃附子湯,因為杏子湯是有方名沒有藥,我最后給大家,介紹了一個任老的經驗點滴,講了一個同樣是水氣病,因為給的驅邪路不對,結果腫脹不消,一個痰飲病,也是,那個病例,實際上介紹他用麻黃附子湯,獲效的原因。

血分和水分的概念,和月經相關的一類水腫病,“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為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相對而言,作為調經的話,特別是閉經,怎么也得看三個月經周期,臨床是這樣的。

氣分病,病因病機是“陽氣衰微,大氣不轉”,就是“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個概念,為什么沒有寫,因為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單獨為氣分病寫個概念的,我怎么理解的呢?因為這個病,它也是出現(xiàn)了水飲所作,比方說,陽虛陰凝的話,用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請大家注意,不用芍藥的原因,是因為它影響飲邪的化除,那么,加麻辛附子湯,全是辛溫、辛熱、助陽作用的藥,所以,它溫陽散寒,通利氣機,關鍵的目的,是要達到“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所以,氣分病,一定是“陰陽相失”了,陰陽兩者之間不相協(xié)調了,水液代謝的環(huán)流,不能夠正常發(fā)揮它的功能,他把“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治則,用這個方子來體現(xiàn)的,就這樣治療,因此,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證,你看它的病位,是在“心下堅”,病位在心下胃,助陽溫經這些藥的作用,就是要振奮胸中之宗氣,要使“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因此,強調的溫陽作用,是為了散去寒濕,因為是水飲所作,是寒濕之邪,那么,通利氣機,目的是為了“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水才能夠通利,水飲所作的另一個方證,就是脾弱氣滯的枳術湯證,我特別給大家講了,枳實是一個破氣行滯的藥物,近代的研究,包括動物實驗藥理研究證明了,它的破氣作用,恰恰能夠選擇性的,對于胃的平滑肌,子宮的平滑?。ㄊ湛s力增強),包括中氣下陷引起的胃下垂,子宮脫垂、橫結腸的下垂,在補中益氣丸(湯)的基礎上,你加枳實、枳殼,就有很好的升提作用,因此,枳術湯,現(xiàn)在可以當作一個藥對,放在調理胃腸功能的方里面,起什么作用呢?行氣散結,健脾利水,臨床研究上,枳術湯治療胃下垂的研究,報導非常多,而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對于心衰等癥,把氣分心下痞堅、堅滿,水飲所作,包括腹水,按照陽虛陰凝的病機,來認識。

黃汗,今天剛剛講過,包括1、2、4條,還有28和29條,辨證施治里面,衛(wèi)郁營熱,表虛濕遏,用芪芍桂酒湯,特別是苦酒的應用,共奏調和營衛(wèi),祛散水濕。氣虛濕盛陽郁,則用桂枝加黃耆湯,通陽益氣,化濕解肌。前方是黃耆為主藥,第二個方,是以桂枝湯為主藥,加上黃耆,還是取其益氣固表的作用。五臟水,我給大家作了一下聯(lián)系,為什么呢?這也是張仲景時代,他所看到的水腫病在臨床表現(xiàn)上,有的按五臟的病位,給它進行脈證分析,和我們所講的四水,兩者之間內在聯(lián)系不是很清的,但是,作為現(xiàn)在臨床研究有意義,特別是臟腑和經絡辨證相結合,我特別說了腎水腫的那一部分,完全都是按照腎經所循行的部位,出現(xiàn)的水腫病變,所以,這部分放在這,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整個十四篇的內容,看看是不是體現(xiàn)了,我開始給大家介紹的那幾個特色,內容既有內涵又有外延,但是,最終我們應該對本科生要求的,是概念、分類強調在四水上,四水當中,以風水、皮水的脈證、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以及主要的辨證施治方藥,放在風水、皮水為重點,然后,就是何為血分,水分。血分,水分,它為什么有難治,為什么有易治,從病因病機掌握。水證的特點,第10條“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這是預后。關于19條的病因病機,應結合起來理解,治療原則,18條、11條。


水氣的分類及各類型的主證和病理機制



水氣病的治療原則

腰以上腫,當發(fā)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可下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