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煌教授經(jīng)方應(yīng)用筆記【實用版,簡體中文】

感冒(傷風),寒流感

一、 小柴胡湯

經(jīng)方:柴胡半斤(8兩)  黃芩3兩  人蔘3兩  甘草3兩  半夏半升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10~20g      10~20g      黨蔘    生甘草  薑制半夏  乾薑     大棗

劑:3~5      6~12g     3~6g         6~12g      6~12g       (小)15~30枚

價:5.5/劑      3~6片     (大)6~12枚

1. 發(fā)熱性疾病,病毒性感冒

(往來寒熱)

2. 以發(fā)熱、汗微出、不退為特徵(癥狀較多樣、復雜)

3. 恢復期一般較久

4. 此種感冒較易轉(zhuǎn)移,誘發(fā)他癥(肺炎、心肌炎….)

5. 欲退燒,柴胡用量要加大,可用到30~45g,至少20g(初劑大汗,脈靜身涼為安)

6. 加連翹(30~50g)可治淋巴腫、咽痛

連翹:瘡家要藥,證:汗出而煩,淋巴結(jié)腫大,(瘰癘),燒不退

由小柴胡湯加減成[柴胡,甘草,黃芩,連翹]

7. 加桔梗(6~12g),生石膏(10~20g) 治扁桃體炎、紅腫。

利咽           清熱

8. 經(jīng)期感冒多用小柴胡湯(熱入血室)

(可加薑、棗或桂枝)

經(jīng)期若腹痛甚,可加桂枝和白芍,即為柴胡桂枝湯

9. 嘔吐者,湯液要濃縮(去藥渣再煎)

10. 煎藥不便,可用小柴胡沖劑兩包,但含糖量較大,糖尿病禁。

二、 葛根湯

經(jīng)方:葛根4兩  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3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葛根12~30g  生麻黃5~12g  肉桂3~6g  白芍(解痙止痛)/赤芍(去瘀)10~15g   

生甘草3~10g  生薑10~20g/乾薑5~10g  大棗15~30枚(小)/5~10枚(大)

劑量:3-5  價:3/劑    (明通治傷風顆粒)

1. 惡寒無汗,體格壯實,頭痛身重者。

→體力勞動者,青壯年,酒客,肌肉結(jié)實,膚黑,皮膚乾,咽不紅,無感染者。

2. 肌肉酸痛、關(guān)節(jié)痛、頭項強痛、項背強幾幾

3. 此乃溫和之發(fā)汗解表劑,服后覆取(蓋被)微似汗

4. 麻黃含興奮劑成分,運\動員賽前禁用(藥檢陽性)

(桂枝可緩解)               凡體型瘦弱,面白多汗,體弱多病,慎用/禁用。

5. 天然之提神、抗疲勞藥(感冒后之嗜睡,易疲倦可用)

6. 可用於醒酒

7. 加川芎(6~12g)、辛夷花(5~10g)  可治鼻炎、鼻塞、鼻竇炎

8. 加大黃(制,5~10g)  治感冒紅眼,結(jié)膜炎,眼垢多

大便秘結(jié),可加生大黃,一般用制大黃

小柴胡湯:有汗,熱不退,咽痛,呼吸道癥狀,感染 → 風熱感

V.S.

葛根湯: 無汗,肌肉痛                         → 風寒感

叁、 大青龍湯

經(jīng)方:麻黃6兩  桂枝2兩  甘草2兩  杏仁40枚  生薑3兩  大棗12枚  石膏如雞子大

黃煌方:生麻黃10~20g  肉桂3~6g/桂枝5~10g  生甘草5~10g  杏仁10~20g

生薑15~30g/乾薑6~12g  大棗10枚  生石膏10~30g

1. 體格壯實,高熱無汗,煩躁

2. 發(fā)汗退熱的峻劑,得汗即止,勿再服

3. 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禁    ← 產(chǎn)婦,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失眠,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低血糖,高血壓,肺結(jié)核

4. 誤服麻黃過量 → 虛脫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心悸    救治   生薑,紅棗,紅糖 混

濃糖湯

咳喘方

呼吸道:

1. 急性支氣管炎:咳嗽為主(一周~半個月)、聲音嘶啞、咽乾、發(fā)燒

2.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咳痰、氣喘,時間超過3個月、連續(xù)兩年發(fā)作(冬季好發(fā))

3. 支氣管哮喘:為多發(fā)病、常見病。發(fā)作前,鼻癢,打噴嚏,接下來就痰咳不清、胸悶、呼吸有聲,白天較沒事,多為清晨2點~3點發(fā)作

推薦方:

一、 小柴胡湯  

經(jīng)方:柴胡半斤(8兩)  黃芩3兩  人蔘3兩  甘草3兩  半夏半升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12g  黃芩6~12g  薑制半夏6~12g  黨參6~12g  生薑6~12g/3~6片/乾薑3~6g  

紅棗6~12枚

1. 小柴胡湯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臟器(如:心、腎…)沒有受損,都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而后再慢慢仔細研究

2. 【加半夏厚樸湯(半夏、茯苓10~20g、紫蘇梗、厚樸6~12g)】→稱為柴樸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亦可治重癥支氣管哮喘(激素依賴型)

紫蘇葉-功效偏重于發(fā)汗

紫蘇子-功效偏重于通便

紫蘇梗-功效偏重于理氣、寬中

適用于感染不明顯、患者精神緊張、對外界環(huán)境過敏或飲食過多即感不適

3.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重用黃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療咳痰黃稠、久治不愈、瀰泛性支氣管炎

李時珍~骨蒸發(fā)熱、吐痰→黃芩→清肺熱

4. 加乾薑6~12g、五味子5~10g:適用于感冒后,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無效者

再加(防風、連翹、生石膏)→慢性支氣管炎、過敏

支氣管患者有一特點,稍遇風寒,咳嗽即來

5. 凡治療咳嗽氣喘,柴胡不須大劑量

二、 半夏厚樸湯

經(jīng)方:半夏一升  厚樸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

黃煌方:薑制半夏10~20g  厚樸10~15g  茯苓10~20g  乾薑3~6g  蘇梗10~15g

5~7劑   3.7/劑

1. 本方對咽喉異物感為特徵的咳喘病有效(婦人咽中如有炙癵)

(1) 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氣喘患者的腹脹(因厚樸、蘇??梢岳須?

(2) 消化道癥狀:腹脹、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 失眠、多夢、心悸、眩暈

一般都與小柴胡湯或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枳實)相配伍

2. 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湯:專治咽中痛):適用于咽癢、咽中痛、咽乾、咳嗽

3. 加枳殼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匱》排膿散→吸濕排液):治療痰喘、咳嗽、氣喘、吐痰不爽、腹脹、便秘、支氣管哮喘

4. 加【梔子6~12g、連翹15~30g、黃芩6~12g】→(清熱、除煩):治療胸悶、咽痛、煩痛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伴有焦慮、失眠、胸悶、出汗

(從溫病,葉天士先生的經(jīng)驗)

三、 麻杏石甘湯

經(jīng)方:麻黃4兩  杏仁50個  甘草2兩  石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5~10g  杏仁10~20個  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

3~5劑  1.5/劑

1. 本方主治熱喘,由下列三條可確定是熱喘:

(1) 汗出而喘

(2) 口渴不惡寒

(3) 痰、唾、涕黏稠

2. 適用于本方者大多身體狀況好,皮膚較粗糙,面部或眼瞼可見輕度浮腫

3. 臨床上加連翹15~30g、梔子6~12g、黃芩6~12g、桔梗6~12g:適用于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伴感染、黃痰、熱癥,大葉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

4. 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湯→平喘基本方

三拗湯加薏仁→麻杏薏甘湯

三拗湯加桂枝→麻黃湯(無汗而喘)

省中所使用的“肺寧合劑”即麻杏石甘湯

四、 小青龍湯

經(jīng)方:麻黃3兩  桂枝3兩  細辛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芍藥3兩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

黃煌方:生麻黃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乾薑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12g   

五味子6~12g  薑制半夏6~12g

3~5劑  5/劑

1. 主治寒喘,以惡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

2. 外寒內(nèi)飲

3. 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絕少面紅光亮者

4. 體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黃,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斂肺)10~20g:治療支氣管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肺心病、肺氣腫

5. 乾薑、細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礎(chǔ)

6. 細辛用量要到位,所謂細辛不過錢,是指吞食細辛生粉情況下,而湯藥細辛用量可為3~10g,若擔心細辛用量,可少量逐漸增加。

五、 大柴胡湯

經(jīng)方:柴胡半斤  黃芩3兩  半夏半升  枳實4枚  芍藥3兩  大黃2兩  生薑5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20g  黃芩6~20g  薑制半夏6~12g  枳殼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黃6~12g  乾薑5~10g  大棗15~30g

6/劑

1. 此方適用于支氣管哮喘見有胸脇苦滿、按之心下滿痛、便秘者

(按之心下滿痛,用大柴胡湯效果很好)

2. 此方加黃連(即大柴胡湯+三黃瀉心湯):適用于支氣管哮喘伴有感染、吐黃痰、煩躁、熱甚厥盛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天然抗生素,抗血栓

3. 此方加黃連3~6g、全栝樓15~30g(即大柴胡湯+小陷胸湯):治療胸痛、上脘痛、痰黃、便秘

栝樓皮:化痰

栝樓仁:通便

4. 此方加桂枝6~12g/肉桂5~10g、茯苓10~20g、丹皮6~12g、桃仁10~15g(即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適用于支氣管哮喘反覆發(fā)作,見有舌色暗、唇色紫、皮膚乾燥、煩躁不安、少腹疼痛

5. 此方適用于充實性的熱性體質(zhì)→大多體格壯實、中/老年人居多、上腹部脹痛、按之尤甚,輕者輕微不適,按之有抵抗感,多伴有噯氣、噁心、嘔吐,大多伴有高血壓、肥胖、膽囊炎、膽石癥

高血壓→心梗塞、腦溢血(中風),若中風不死→半身不遂

用中藥治療或預防高血壓的優(yōu)勢:

1. 可以調(diào)整體質(zhì)(中風患者大多是熱性體)

2. 可以改善癥狀(如: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

3. 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發(fā)展

正常人血壓:90~140

高血壓患者:95~160

一、 黃連解毒湯(唐朝藥方,外臺祕要)

原方:黃連3兩  黃芩2兩  黃柏2兩  梔子14枚

黃煌方:黃連5~10g  黃芩10~20g  黃柏5~10g  梔子6~12g  乾薑3~10g  紅棗10~30g

(加入乾薑、紅棗,會比較顧胃,而且比較好吃)

1. 本方多用于原發(fā)性高血壓,見以下癥狀:

頭痛、眩暈、煩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紅口乾者  

(煩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問題須特別關(guān)注)

在張仲景眼中的黃連是“除煩藥”,例如:黃連阿膠湯(主治心中煩不得臥)中,用黃連的藥是最多的約60g  (此煩例如為精神不集中、失眠….心中煩)

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當中,黃連為上品,功效為久服令人不忘

此要方為溫病學派當年的主打方

沒有把此方當作降壓藥

2. 臨床效果:

(1) 有降壓作用

(2) 抗焦慮(心中煩不得臥),能改善情緒、睡眠;例如硃砂安神丸也是用黃連

(3) 減緩心律

(4) 對腦血管疾病不錯,對出血性腦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且能增加腦部的血流量,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亦有效果

3. 具體的體質(zhì)特徵:

體格較強建、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紅或深紅、舌質(zhì)紅或暗紅、脈象多滑數(shù)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適感、平時喜涼惡熱、多夢、皮膚長有瘡癠、上腹部常痞悶不適、口乾、口苦、常有口舌潰瘡、咽喉痛、小便黃短

4. 本方用量較小,可採用膠囊內(nèi)服

二、 三黃瀉心湯(金匱)

原方: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黃煌方:大黃5~12g(大便乾結(jié)用生大黃,一般用制大黃)  黃連3~6g  黃芩6~20g

1. 瀉心湯可用于腦溢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癥狀:頭痛如噼開來一樣),此方為古代止血方

仲景書中→吐血、衂血瀉心湯主之

陳修園→諸方無效者,瀉心湯百試百效

2. 本方對輕、中度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有良好的降壓效果,并且服藥過程中,患者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能夠下降,頭痛、心悸…等也能改善

黃煌經(jīng)驗:瀉心湯配合大柴胡湯配合黃連解毒湯→來治療些體格壯實的效果很好

3. 本方可用于腦血管意外的預防

千金方→加減三黃丸→治療男子五勞七傷….久服可以走逐奔馬

此方有保健作用  (三黃片)

4. 長期使用此方要注意體質(zhì)

壯實、營養(yǎng)狀態(tài)比較好、沒有明顯的虛弱表現(xiàn)、面部暗紅、腹部充實有力、食慾好、大便乾結(jié)、舌質(zhì)暗紅,體檢下來血黏度高、血壓高、血脂高,有些甚至有膽囊炎、膽石癥、體型偏微胖、壯者多

長期服用此方一定要小腹股股的,大便不太通(如:腑實證)

5. 此方加減成黃連上清丸,效果也不錯,主治口舌生瘡、牙齦腫痛

用于高血壓、高血脂、習慣性便秘

三、 溫膽湯(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jīng)方加減)

薑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乾薑3~6g/生薑3~6片  紅棗10~20g

(二陳湯=夏陳苓草+竹茹、枳殼、乾薑、紅棗,仲景方為小半夏加茯苓湯和橘皮竹茹湯去掉人參)

1. 本方用于臨界高血壓或初中期高血壓并伴有失眠’多夢、易驚恐患者

(1) 高血壓臨界或血壓易波動,無心、腦、腎併發(fā)癥

(2) 主訴較多(頭痛、頭暈、失眠、多噩夢、易驚醒、有恐懼感),癥狀較嚴重

(3) 患者大多為中青年,體型中等偏胖、營養(yǎng)狀況良好、面部皮膚油膩

(4) 白大衣高血壓(在家中血壓正常,到醫(yī)院給醫(yī)生量時血壓偏高)

有這四條,用此方有效

2. 溫膽湯是壯膽藥,可用于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PTSD),用此方后可以改善頭痛、失眠、噁心、嘔吐等軀體癥狀

3. 此方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治療口乾、口苦、失眠、胸悶煩躁、心律偏快,在此基礎(chǔ)上再加黃芩、梔子效果更好

4. 此方和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枳實)合用,治療高血壓伴有焦慮、腹脹

5. 此方和【酸棗仁湯(酸棗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治療虛煩不得眠】合用,適用于高血壓伴有更年期綜合癥的中老年女性

四、 大柴胡湯

經(jīng)方:柴胡半斤  黃芩3兩  半夏半升  枳實4枚  芍藥3兩  大黃2兩  生薑5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柴胡6~20g  黃芩6~20g  薑制半夏6~12g  枳殼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黃6~12g  乾薑5~10g  大棗15~30g

本方適用于高血壓伴有膽囊炎、膽石癥、高血脂、便秘、按之心下滿痛

加黃連效果更好

五、 黃耆桂枝五物湯

經(jīng)方:黃耆3兩  桂枝3兩  芍藥3兩  生薑6兩  大棗12枚

黃煌方:生黃耆15~60g  桂枝6~12g/肉桂5~10g  白芍10~20g/赤芍10~20g/白芍加赤芍10~20g   

乾薑5~10g/生薑3~6片  大棗10~20g

1. 本方適用于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嵴椎體動脈供血不足,尤其是肌肉鬆軟、動則氣喘的中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

2. 此方加【葛根15~60g→項背強幾幾】、【川芎6~12g→仲景:治心下毒痛】:治療心腦血管供血不足,臨床表現(xiàn)為眩暈、頭痛、胸悶….等等

3. 此方加丹參10~20g、石斛15~30g、淮牛膝15~60g:治療心、腎功能障礙,二、三期高血壓或高血壓伴有糖尿病

尤其是有下肢浮腫者,用此方可使尿量增加

(四味健步方:芍藥、丹參、石斛、牛膝)

4. 體質(zhì):肌肉鬆弛、皮膚缺乏彈性、下肢多有浮腫、平時缺少運動,食慾好但易疲倦、頭痛氣短,運動時頭更暈、心電圖多為心肌缺血、胸悶胸痛、面色黃暗或暗紅無光澤、舌質(zhì)多帶紅、舌體胖有齒痕、中老年人多見

腸胃病方(上)

一、 半夏瀉心湯

經(jīng)方:半夏半升  黃芩3兩  乾薑3兩  人參3兩  甘草3兩  黃連1兩  大棗12枚

黃煌:半夏6~12g  黃芩6~12g  乾薑6~12g  黨參6~12g  炙甘草3~6g  黃連2~6g  

大棗15~30g

1. 本方為胃病專方,治療痞證、心下痞、滿而不痛  (上腹不適)

上消化道之炎癥、潰瘍(例如: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腸潰瘍….)

抗幽門螺旋桿菌,參與免疫調(diào)節(jié),保護黏膜,通降,止血

為古時“苦辛法”代表方,治療中虛熱痞(心煩、口苦、口乾、腹瀉)

苦辛法—苦瀉辛開  

苦~清熱 (黃連、黃芩) ; 辛~開濕、理氣 (理中湯-人參、甘草、乾薑、白朮)

(此方病人服后不覺苦因為方組加入甘棗,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

2. 伴有消化道癥狀(噁心、嘔吐、心下痞、腹瀉)之神經(jīng)癥:失眠、心律不齊、醉酒      (黃連除煩)

3. 本方方證多見于體質(zhì)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紅唇,舌紅(苔黃膩),伴有睡眠障礙(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

面有菜色者較無效

舌苔黃膩:消化道有熱且較髒

唇與消化道黏膜特性相關(guān)

脈:無特別脈象

因為飲食及體質(zhì)等種種原因,此方亞洲人使用機會較高 (歐美人舌苔較乾淨)

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劑量守方長服(約3個月),慢性病猶然;停藥后~日常則服用薑棗湯保養(yǎng)

5. 原方為佳,不必加減,免失療效

6. 常用加味法則:

(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療胃病久治不癒,面色晦暗,舌澹紅

(2) 加山梔子6~12g、連翹15~30g:治療咽喉痛(咽喉通紅)、胸悶 (肺胃有熱)

(3) 加制大黃3~10g: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然嚴重、出血、瀰漫性胃炎

二、 黃芩湯

經(jīng)方:黃芩3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大棗12枚

黃煌:黃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棗15~30g

(黃芩→出血性疾??;芍藥、甘草→痛、痙)

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腸胃炎、菌痢(拉白凍、紅凍→土方 馬齒莧、車前草)、肛裂(會有灼熱感)、痔瘡出血、潰瘍性結(jié)腸炎(拉黏液)、便血

2. 【患者唇色多深紅如朱、舌質(zhì)多暗紅、脈多滑數(shù)(內(nèi)有伏熱)】→黃芩體質(zhì)

3. 加減:

(1) 重用黃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塊

(子宮、月經(jīng)出血→可單用黃芩:子芩丸)

(2) 重用芍藥可至30g:腹痛嚴重者

(3) 加大黃3~10g:腹痛拒按

(4) 加黃連3~10g:腹瀉、煩熱

(5) 加阿膠(止血)10~20g:出血多

(6) 加半夏、生薑各6~12g:嘔吐

三、 葛根芩連湯(味苦)

經(jīng)方:葛根半升  甘草2兩  黃芩3兩  黃連3兩

黃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黃芩6~12g  黃連6~12g

1. 本方適用急性腸炎、熱痢、細菌性痢疾  (黃連→腹瀉)

(比土霉素佳,小兒恐因味苦不食 黃連可減至 6g)

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瀉或醉酒(醉酒綜合癥),黃連大約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黃連可降血壓,為治療消渴之成分  (可研究唐朝方劑,多為文明病)

葛根亦可降血糖,可擴張血管,為古代解酒藥,治口渴

在半夏瀉心湯基礎(chǔ)上加葛根亦可,不過黃連量要增加

3. 體質(zhì):狀實、肌肉發(fā)達、大便不成型、腹瀉、身困重、項背強痛不舒,好飲酒之人本方證多見

四、 甘草乾薑方

經(jīng)方:甘草4兩  乾薑2兩

黃煌:甘草10~20g  乾/炮薑6~20g

1. 本方為治療寒性腹瀉基礎(chǔ)方 (寒性~視分泌物,如清?。簧踔聊懼嗫?

薑:驅(qū)寒暖胃  (仲景常用)

2. 本方應(yīng)用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清稀為特點

(例如:上消化道潰瘍、小兒流涎,唾液過多, 過敏流鼻水)

3. 本方可用于誤用下劑、涼藥,所致陽氣受損

4. 本方可用于咳喘、肺氣腫,特徵:嘔吐、咳吐大量清稀痰液

(同見于小青龍湯)

5. 兩者劑量比例可調(diào),如:   甘草2 : 乾薑4  (千金方)  → 治療吐逆

五、 理中湯(仲景:人參湯)

經(jīng)方:人參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白朮3兩

黃煌:黨參10~20g  乾薑10~20g  炙甘草6~20g  白朮10~20g

1. 本方為溫熱性胃腸調(diào)節(jié)劑,用于虛寒胃腸

(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潰瘍、癌癥化療后調(diào)養(yǎng))

癌癥化療癥候群:噁、嘔、瀉

2. 本方證大便多見溏湯,排便時先乾(似便秘)后溏→不可用大黃,貧血,面部浮腫黃暗

3. 加桂枝→人參桂枝湯:治療心悸、腹痛

加黃連→連理湯:治療口腔潰瘍、瘡、拉稀 (寒熱夾雜)

加附子→附子理中湯:治療脈微弱、全身狀況差、萎靡

腸胃病(下)

六、四逆湯  (臨床少用,神效,挽狂瀾于危急,使用謹慎,含烏頭鹼)

經(jīng)方:生附子一枚  甘草2兩  乾薑1.5兩     (甘草乾薑湯+附子)

黃煌:炙附子10~30g(先煎30~60分鐘)  生甘草3~10g  乾薑6~12g

1. 四逆湯是經(jīng)典溫陽劑,用于治療陽虛陰寒證

陽虛陰寒證-下利清谷不止、腹脹、四肢厥逆而惡寒、脈微欲絕(游絲狀)重按至骨方得、血壓低、ECG不正常

2. 目前多用于循環(huán)、消化障礙性疾病

循環(huán)障礙-休克、亡陽  (厥陽、脫陽)

消化障礙-小兒腹瀉不止(重癥、酸中毒、低血鉀) →加五苓散或與理中湯同用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癥)   →加芍藥甘草湯、真武湯同用

3. 用于救急時,薑附用量要大

4. 附子量大時,必須久煎→去烏頭鹼毒性

5. 薑、附、草三者合用最合適 (解附子毒、增效)

甘草能解百草毒,如:麻黃、附子….

6. 四逆加人參湯(仲景方):治療大下后,脈沉微、惡寒

此方中的人參,宜吉林人參,黨參無效

七、小建中湯 (急癥不合,治慢性腹痛如神)

經(jīng)方: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飴糖(麥芽糖)1升

黃煌: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

1. 本方為經(jīng)典強壯調(diào)養(yǎng)劑:用于體型多瘦、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jié)、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質(zhì)嫩紅

2. 本方多用于慢性腹痛,如:慢性胃炎、12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癥、胃腸神經(jīng)癥、慢性腹膜炎、紫癜(ㄉㄧㄢ)、習慣性便秘

3. 芍藥量重,用于解痙,如:腹中急痛拒按、小腿抽筋

大量芍藥可通便

亦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大便乾、小腿抽筋、為保肝方

(大便乾、小腿抽筋→消瘦,膽紅素不高)

4. 本方可用于虛弱體質(zhì)之調(diào)理(肉桂、甘草可升壓)→如:神經(jīng)衰弱、心律失常、缺鐵性貧血   痛經(jīng)   怕冷、瘦弱、陣痛→加當歸

若唇紅、血稠、身熱則不適合,可用山梔子、黃柏

┌小兒之頻尿、遺尿癥→可加龍骨、牡蠣 ┐

└小兒之反覆腹痛                     ┘→白瘦、舌苔薄白

嬰幼兒便秘→藥量減至原方的1/2~1/3

5. 方中芍藥為白芍,也可白芍、赤勺份量各半溷用

白芍~解痙止痛

赤勺~活血化瘀

6. 飴糖不可缺失,為營養(yǎng)劑,可用麥芽糖、紅糖替代

7. 類方:

(1) 黃耆建中湯→面黃、肌肉鬆弛

(2) 當歸建中湯→痛經(jīng)、產(chǎn)后調(diào)理 (亦可加川芎→血中氣藥)

當歸→婦人腹痛必用

(3) 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去飴糖)→主腹?jié)M時痛

(4) 桂枝加大黃湯(小建中湯去飴糖、芍藥加大黃)→主大實痛(腹硬結(jié)、大便不通)

八、半夏厚樸湯

經(jīng)方:半夏一升  厚樸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

黃煌:薑制半夏10~20g  厚樸10~15g  茯苓10~20g  乾薑3~6g  蘇梗10~15g

1. 本方為理氣化痰劑,治(痰氣交阻證?)

痰氣交阻證→(1)咽喉異物

(2)腹脹、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3)或然證(或有或無):咳嗽、氣喘、眩暈、心悸、失眠、多夢、

痰多胸悶

以上三點癥狀,須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潰瘍、癌癥..)

病變部位:咽→食道→胃

2. 本方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如:食道痙孌、噴門弛緩、慢性胃炎(臨床上一般用半夏瀉心湯)、淺表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jīng)癥、神經(jīng)性胃炎、腸易激綜合癥、小兒厭食癥(本方加枳殼?、連翹)、青壯年厭食癥(還要配合心理輔導)

3. 本方可用于伴有上消化道癥狀之精神癥(心因性性功能障礙、神經(jīng)性皮炎、更年期、精神分裂癥、抑鬱癥)患者

4. 本方多見于敏感性體質(zhì)(半夏體質(zhì)),多主觀性不適,如:自我感覺不良、…焦慮、易驚恐等等

5. 本方可用于外感、如胃腸性感冒→可用藿香正氣散(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朮、陳皮、厚樸、桔梗、藿香、炙甘草、薑、棗)

6. 臨床使用一般不刪減藥物,但可調(diào)用量

(1) 痰多嘔吐、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可重用半夏至30g、生薑

(半夏小量→和胃;大量→安神)

(2) 眩暈、心悸、小便不利、水腫、胃內(nèi)有振水聲→重用茯苓可至30g

(3) 胸悶、腹脹、舌厚膩→重用厚樸可至20g

7. 癥狀明顯者,本方可增加服藥量次數(shù)(一日3~4次,但總量不變)

九、四逆散

經(jīng)方:(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磨成粉

黃煌:柴胡6~12g  白芍10~20g  生甘草3~6g  枳殼10~20g

1. 本方為解痙止痛劑,緩解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之軀體癥狀

2. 營養(yǎng)良好的情況下,四肢發(fā)冷為本方特徵

3. 方正大多見腹癥→

自覺:腹痛

他覺:上腹、兩脇下按壓較硬(高肌張),壓之則痛

4. 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腸易激綜合癥等,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發(fā)之腹癥

5. 本方可用于伴有消化道疾病之憂鬱癥、焦慮癥、神經(jīng)癥

黃煌之八味解鬱湯:四逆散 + 半夏厚樸湯 + 薑棗

肝病

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癥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蟾蜍+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 (效用無)

一、 茵陳蒿湯

【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

原方:茵陳蒿6兩  山梔子14枚  大黃2兩  

黃煌:茵陳蒿10~30g  山梔子10~15g  制大黃6~12g

(茵陳蒿→退黃專藥)

1. 本方適用于 ”急性” 病毒性肝炎,重癥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jié)M,舌紅苔黃膩

(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

2. 患者體質(zhì):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jié),口乾燥煩,舌紅脈數(shù)

(陰黃:晦暗如煙薰 非本方証)

3. 可治妊娠期肝內(nèi)膽汁淤積證(ICP)

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癥(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水煎40ml,每次服10ml,一日四次)

4. 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

矢數(shù)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鬱肝,癥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

5. 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于此方中不必后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jié)M

6. 本方劑型可用灌腸

二、 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

黃煌方:柴胡5~10g  黃芩5~10g  薑制半夏5~10g  黨參6~12g  生甘草3~6g  乾薑3~6g   

紅棗3~10g

(小柴胡湯治療肝炎藥量要小)

1. 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nèi)蘊),癥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癒、節(jié)律不定→肝指數(shù)變動)、胸脇苦滿(右上腹肝區(qū)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鬱、社會壓力)

2. 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shù)一次,沒有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

3. 體質(zhì):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GOT/GPT高可),易食慾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 (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zhì)曾有間質(zhì)性肺炎之后遺癥)

4. 脂肪肝病人數(shù)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yī)可治 調(diào)代謝補虛

三、 小建中湯

經(jīng)方: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飴糖(麥芽糖)1升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于桂枝)  炙甘草3~6g  

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

1. 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

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jié)、  

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

質(zhì)嫩紅

2. 芍藥當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

(黃疸越深,預后越差)

原發(fā)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渾身發(fā)癢如蟲咬,大便乾結(jié)如栗,右側(cè)腰部肌肉酸痛

→芍藥乾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去氧膽酸→優(yōu)思弗,效果才出來)

3. 按照中醫(yī)養(yǎng)肝柔肝學說加減

(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

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

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 牛膝 石斛 丹蔘)

四、 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

原方:茵陳蒿10分  五苓散5分

黃煌方:茵陳蒿10~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10~20g  

桂枝6~12g/肉桂5~10g

1. 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

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若無黃疸者→去茵陳蒿

2. 本方可治【脂肪肝(主要是因為有五苓散),即濕、水、瀆身困重】

酗酒者,或伴有腹瀉者→可加葛根30~60g

(比較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

3. 如血清白蛋白低下、浮腫時,白朮可重用至60g

白朮→天然白蛋白 (蘇州某名老、南中醫(yī)孟景春…等→善重用白朮保肝)

4. 五苓散服法:“上五味,搗為煳,以白飲(米湯)和服,方寸匕(量器單位),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癒”

→期間多飲溫熱水,忌生冷

5. 建議使用散劑(五苓散)→療效較好、易服、便宜

五、 真武湯

原方:茯苓3兩  芍藥3兩  生薑3兩  白朮2兩  附子1枚

黃煌方:茯苓10~20g  白芍或赤芍10~60g  乾薑5~10g  白朮10~20g  制附子10~20g

(傷寒82: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ㄖㄨㄣ)動,振振欲僻地者)

1. 本方為傳統(tǒng)溫陽利水劑,陽虛有水,陰寒體質(zhì)

陽虛→脈沉細無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大病重癥)

有水→浮腫(檢查小腿腓腸肌),小便不利,舌胖大苔滑

2. 本方多用于肝硬化失代償期,即低蛋白血癥(易腹水)

腹水難消醫(yī)桉:真武湯合五苓散、牛膝 (附子量可加至30g,要先煎30分,赤白芍各30g)

3. 比較

心腎功能 精神狀態(tài) 浮腫程度

真武湯→器質(zhì)性失常 多有不全 萎靡、昏迷 重

五苓散→功能性失常 正常 尚可 輕

失眠 (大陸 06年 六大城市 成年人 57% 有失眠困擾)

患者對睡眠時間、質(zhì)量不滿意,影響到白天社會功能之主觀體驗

1. 入睡障礙(最少30分鐘)

2. 維持睡眠之障礙(易醒、早醒)

3. 睡眠時間過短(因人而異)

4. 熟睡障礙

原因:心理、生理(飲食、時差、經(jīng)期…)、病理(軀體、精神)、藥物(麻黃)、環(huán)境、

原發(fā)性

對個體之影響→不可勝數(shù)

經(jīng)方治失眠之特色:

(1) 調(diào)體質(zhì)而提高睡眠品質(zhì)(安神)

(2) 沒有【西藥(安眠藥)→多為腦神經(jīng)抑制劑】之副作用→依賴性、次日感覺昏沉

一、 溫膽湯 (半夏體質(zhì)

薑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乾薑3~6g/生薑3~6片  紅棗10~20g

1. 傳統(tǒng)之壯膽方→治療膽虛失眠

(1) 膽怯、易驚恐

(2) 失眠、多噩夢

(3) 虛煩、精神恍惚、抑鬱、注意力不集中

(4) 頭昏頭痛、心悸、自汗、噁心嘔吐等

2. 本方適用于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PTSD)、臨界高血壓、初期高血壓、神經(jīng)癥、冠心病、更年期綜合癥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夢、驚恐。

3. 本方非經(jīng)方 (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jīng)方加減)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主眩悸嘔吐)

→橘皮竹如湯 (金匱,治嘔吐)

4. 加味方:

(1) 高枕無憂散 <古今醫(yī)鑑>,即本方 +人參、石膏、麥門冬、酸棗仁、龍眼肉

→主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百方無效者

(2) 黃連溫膽方,即本方+黃連6g或更多

→煩躁、膚紅有光澤

→胸悶、焦慮不安者加梔子

(3) 本方+酸棗仁湯

→神智恍惚、神經(jīng)癥

→脈不滑、舌不紅

→中老年婦女較多

(4) 本方+山梔子、川樸 (梔子厚樸湯)

→心煩不滿、臥起不安

二、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經(jīng)方:半夏2合  大棗6枚  柴胡4兩  生薑1.5兩  人參1.5兩  龍骨1.5兩  

鉛丹1.5兩  桂枝1.5兩  茯苓1.5兩  大黃2兩  牡蠣1.5兩

【傷寒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可視為睡眠障礙綜合癥)、驚(多夢、悸),一身盡重(情志低迷、疲勞、行動遲緩),小便不利(頻、不出),譫語】

1. 古代抗抑鬱藥及抗焦慮藥 (戰(zhàn)爭恐懼憂慮癥)

2. 本方可用于抑鬱癥、神經(jīng)衰弱、躁狂癥、精神分裂癥、腦動脈硬化癥等,可改善睡眠

3. 不少以失眠為伴隨癥狀的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癥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黃3g,小劑量)、性功能障礙者(部分是心理障礙)可用

4. 本方多見于柴胡體質(zhì)或書<十大體質(zhì)類方>,肌肉較緊實、東方人居多,氣溫變化較敏感

5. 方中鉛丹,藥房不備,今用之極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鐵落或代赭石替代。

鉛,會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癲癇(待確定)

6. 方中大黃的用量炮制可調(diào)節(jié),此處用制大黃,但若大便次數(shù)多,里急后重或腹瀉者仍需大黃,但量應(yīng)減至3~6g(要跟病人事先說明,可能導致腹瀉)

7. 加味方:(以本方為基礎(chǔ)再做加減)

(1) +甘草→桂甘龍牡湯,治療胸腹動悸而瘦者

(2) +桃仁、芒硝、甘草→合桃核承氣湯,治療煩躁、少腹疼(除瘀、活血)、便

秘者

(3) +川芎、酸棗仁、甘草、知母→酸棗仁湯,主治失眠、頭疼、舌質(zhì)澹紅者

(4) +黃連,主治煩躁而心下痞

三、 酸棗仁湯

經(jīng)方:酸棗仁2升  甘草1兩  茯苓2兩  知母2兩  川芎2兩

黃煌方:酸棗仁15~30g  甘草3~6g  茯苓10~20g  知母6~12g  川芎6~12g

1. 本方是古代之安眠藥,“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2. 本方多用于睡眠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如更年期綜合癥

3. 本方臨床多合方使用

(1) 合溫膽湯→多夢、驚驚、暈眩

(2) 合半夏厚樸湯→咽喉異物、腹脹

(3) 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乏力、胸悶、心悸

4. 本方既能治失眠,也能治多寐

5. 本方適用于特殊體質(zhì)(肝血虛:消瘦、乾枯、甲錯、唇白、易疲,以中老年婦女多見),而不是通治一切失眠癥

6. 主藥酸棗仁用量要大(20~30g),炮治不重要。

煎煮效果好,故要將酸棗仁搗成粗末再煮

四、 甘麥大棗湯

經(jīng)方:甘草3兩  小麥1升  大棗10枚

黃煌方:生甘草6~30g  小麥30~100g  大棗15~30g

1. 古方之鎮(zhèn)靜劑,煮至婦人臟躁(歇斯底里),喜悲傷欲哭,數(shù)伸欠

→現(xiàn)代級并:癔證、神經(jīng)衰弱、抑鬱癥、焦慮癥、癲癇、精神分裂癥

(農(nóng)村婦女常見,苦活、社會壓力、階層低…)

2. 特別適用于小兒夜驚、夜啼、多動癥等(啼泣不止等)

3. 適用患者:多瘦弱(甘草主治)、腹診多腹直肌拘急

4. 方中乾草可用至30g

若有浮腫、血壓高等副作用(因為血中鈉濃度升高),則不宜用大量甘草(但可加利水劑,茯苓、澤瀉)

5. 小麥可用至60~100g,或平時多吃麵食(所以北方人性格較開朗)

6. 本方不常單用,多與溫膽湯、半夏厚樸湯、酸棗仁湯合用

7. 臟躁為情志病,故應(yīng)輔以心理開導

五、 四逆散

經(jīng)方:(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磨成粉

黃煌方:柴胡6~12g  白芍10~20g  生甘草3~6g  枳殼10~20g

1. 本方主治失眠,多為心理壓力過大所致

軀體癥狀:胸悶、心悸、頭痛…

2. 本方+半夏厚樸湯=八味解鬱湯,可用于伴有消化道癥狀之憂鬱癥、更年期、神經(jīng)癥

3. 本方加上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牛膝、桔梗、生地=血府逐瘀湯(清,王清任)→頑固性失眠(面青暗,膚乾,脫血,舌暗紫)

改良→

若無腰腿下肢疼痛去牛膝、無咽喉疼痛去桔梗、無出血去生地,名八味活血湯(四逆散+當歸、川芎、桃仁、紅花)

→可調(diào)經(jīng)、去黑斑,多用于臉色中青之城市女性(白領(lǐng))、易鬱

腫瘤

特點:細胞過度增殖

西醫(yī)治療:非早期(不能切除者)便使用綜合治療

中醫(yī)介入的腫瘤患者,通常為受不了化療或兼有其他慢性重癥不適用化療者。

基本思路:調(diào)整體質(zhì)、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zhì)量(保持三不:1.精神不乏,2.體重不減,3.胃口不倒;留人治病)、延長生命     (消、托、補法兼用)

優(yōu)點:1.副作用小;2.患者易接受;3.治療成本低

一般民間常用偏方:山豆根、附子、蟾酥…

肝癌: 使用活血化瘀的思路并不正確

一、 小柴胡湯

1. 本方適用于腫瘤伴有噁心、嘔吐、發(fā)熱(疾病處于遷延期、慢性化階段)→常見血液系統(tǒng)、胃癌、肝癌、肺癌,發(fā)燒不愈(往來寒熱)為主癥

黃煌老師臨床醫(yī)桉:

(1) 本方合桂枝湯(柴胡桂枝湯),治療骨髓異常增生病所致發(fā)熱,能迅速退熱(柴胡可至30g、用紅參代人參、肉桂及桂枝各10g)

(2) 本方加連翹30g以上,可治療胃癌、肝癌轉(zhuǎn)移后的腹痛、嘔吐→延長生命期

(3) 本方加連翹、茯苓、豬苓,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配合西藥(羥(ㄑㄧㄤ)基脲(ㄋㄧㄠ)),可穩(wěn)定病情

2. 本方適用于全身狀況較好,無貧血之腫瘤患者的體質(zhì)調(diào)養(yǎng)→小劑量(小于8兩,因為要長期食用),可配合【麥門冬、天門冬(贏瘦;癌癥可胖不可瘦)】、枸杞(多醣、防貧血)、【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建脾利水)】、肉桂

3. 加連翹30g(本草:主寒熱、鼠痿瘰癘、廱腫惡瘡、癭(ㄧㄥ)瘤、結(jié)熱、蠱毒;張錫純:瘡家圣藥;副作用→量大可致腹瀉),可治療淋巴瘤轉(zhuǎn)移致淋巴結(jié)腫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4. 動物實驗:小柴胡湯的動物實驗有一堆,提示抑制 / 誘導癌細胞、調(diào)節(jié)

二、 五苓散

豬苓15~30g  澤瀉20~40g  白朮15~30g  茯苓15~30g  桂枝10~20g/肉桂6~12g

(古方治療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1. 本方適用腫瘤伴有腹瀉、浮腫或腹水、胸水者,以肝、腸、肺癌居多(化療后可見水逆諸癥)

→可緩解軀體癥狀、緩解口渴,大便成型

→消除精神神經(jīng)方面癥狀 – 頭昏、暈、水氣上沖、肌動、心悸

→本方含黃耆桂枝五物湯,治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發(fā)熱多(小柴胡證)、多汗浮腫(五苓散證)

→本方配合真武湯,治療肝癌、肝硬化

2. 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名柴苓湯,可用于腫瘤化療期后之常規(guī)體質(zhì)調(diào)養(yǎng)

醫(yī)桉:用于子宮頸癌患者化療時,緩解腹瀉、白細胞、血小板下降、下肢浮腫,

但服藥期較長(3~4週以上)

黃煌老師語:本方不限子宮頸癌均可使用以調(diào)體質(zhì) (化療中)

三、 炙甘草湯 (傷寒 177條)

原方:甘草  生薑  人參  生地  桂枝  阿膠  麥門冬  麻仁  大棗

黃煌方:炙甘草3~15g  乾薑5~10g  人參或黨參10~20g  生地10~20g  肉桂6~12g  

阿膠6~12g  火麻仁6~12g  大棗15~30g

1. 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zhì),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yǎng)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

(體質(zhì)極度虛弱、大出血后循環(huán)衰竭)→推測用于當時戰(zhàn)爭傷員

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脈湯

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

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

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

2. 本方麥門冬(主贏瘦短氣)可重用,并可加入天門冬(養(yǎng)肌膚)

3. 本方可加入龍骨、牡蠣、山藥

龍骨、牡蠣→動悸(動則氣促),貧血者多見

山藥→健脾、增加食慾,因為含淀粉,可以增加龍骨、牡蠣有效成分的吸收

(礦物類藥物加淀粉,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吸收)

4. 本方宜久煎,并以米酒或黃酒煎服 (有利藥方中有效物質(zhì)釋出)

仲景方曰: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nèi)膠烊(ㄧ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升

地黃得酒良

5. 本方可做為煎膏劑,以利長期服用 (因為含阿膠)

(20~30劑加入冰糖、桂圓、蜂蜜等)

6. 服藥期間配合紅燒豬蹄等富含膠質(zhì)食物

加黃酒、薑、蔥、冰糖、八角、花椒,用小火煮3~4個小時,去浮油,大火收汁 (黃煌大師美食講堂)

7. 本方的效果判定,近期主要看食慾、精神、大便,遠期主要看體重、營養(yǎng)狀況

若腹瀉、腹脹→不良反應(yīng)

→湯液過濃 (減少劑量,一劑服2~3天)

四、 附子理中湯  (也有附子理中丸)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乾薑10~20g  白朮10~20g  

炙/乾甘草6~20g

1. 本方適用于腫瘤患者化療后的腹瀉、腹脹

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四肢皮膚色青、脈象沉著無力等,可配合肉桂、茯苓

陽虛→膚黑無光澤

陰虛→唇紅膚白

2. 本方可用于胰腺(多陰黃)、肝、腸癌等消化腫瘤出現(xiàn)腹瀉者

口腔病方

牙齒、牙周、口腔黏膜、唇、頰、舌等

炎癥→中醫(yī)可介入;外傷、畸形、腫瘤→西醫(yī)

(1) 口腔黏膜病-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口瘡)-成藥錫類散

-扁平性口腔潰瘍(苔癬)-好發(fā)成口腔癌-(白色網(wǎng)紋狀丘疹)

金匱(狐惑病)-白塞氏病(口、眼、外生殖器潰瘍)、多系統(tǒng)炎癥

(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

(2) 牙周組織炎癥-牙周病、牙齦炎

(3) 舌覺異常、口味異常

經(jīng)方思路:(1)專病專方(辨病)

(2)整體治療(口腔為局部病變,亦可能機體表癥)

一、 甘草瀉心湯 (比較半夏瀉心湯→當甘草用量大(4升)時,由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經(jīng)方:甘草4兩  黃連1兩  黃芩3兩  人參3兩  乾薑3兩  半夏半升  大棗12枚

黃煌:生甘草6~20g  黃連3~6g  黃芩6~20g  黨參10~20g  乾薑6~12g  薑制半夏6~12g

大棗15~30g

1. 消化道黏膜修復劑,口腔潰瘍專方,由口腔→肛門之粘膜潰瘍均可用

2. 上述之三大口腔黏膜病均可用(日本古方派常用)→癒合快、發(fā)作周期延長

藥理:

(1) 黃連、甘草、杏仁(甘草丸)→可治口鼻生瘡  (宋時醫(yī)桉)

黃連、甘草、蜂蜜、豬油→膠狀

(2) 口腔潰瘍多伴有煩燥、失眠→黃連專治癥

(3) 舌瘡,舌為心之苗,心火旺→黃連專治癥

(4) 口瘡多伴有消化癥狀→本方組(半夏瀉心湯)為消化道炎癥主方

(5) 黃連+黃芩→心下痞、下痢(葛根芩連湯)→(各式瀉心湯)

3. 方中甘草用量多在6g以上,也有到30g  (甘草副作用:反酸、腹脹、浮腫)

4. 加減:

(1) 舌紅、唇紅、月經(jīng)有血塊者→重用黃芩到20~30g

(2) 淋巴結(jié)腫大者→加連翹20~30g

(3) 便秘、口臭、潰瘍局部紅腫、色黃→加大黃3~10g

二、 炙甘草湯

原方:甘草  生薑  人參  生地  桂枝  阿膠  麥門冬  麻仁  大棗

黃煌方:炙甘草3~15g  乾薑5~10g  人參或黨參10~20g  生地10~20g  肉桂6~12g  

阿膠6~12g  火麻仁6~12g  大棗15~30g

1. 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zhì),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yǎng)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

(體質(zhì)極度虛弱、大出血后循環(huán)衰竭)→推測用于當時戰(zhàn)爭傷員

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脈湯

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

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

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

2. 本方式用羸瘦、面色憔悴、皮膚乾之口腔潰瘍、腫瘤、乾燥、牙齦出血(晚期口腔癌)等

羸瘦、貧血、大便乾結(jié)者(方內(nèi)有許多滋陰藥)最有效

病理性口乾燥-陰虛、津脫→化療,無苔

3. 為方便長時期服用,可加入鹿角膠、蜂蜜做成膏劑

三、 (三黃)瀉心湯 (金匱16、1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原方:大黃2兩  黃連1兩  黃芩1兩

黃煌:大黃6~12g  黃連3~6g  黃芩10~20g

1. 古代之瀉火止血方,仲景用于吐血、衄血患者

2. 本方可用于牙周炎、牙齦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導致之牙齦出血

--多伴有唇紅、舌紅、口臭、便秘、失眠、焦慮

3. 市面上作用類似之成藥:三黃片、清膠囊、黃連上清丸(尚有石膏、連翹、梔子,大黃量較大,可能會腹瀉)

中老年人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合適

四、 葛根湯

經(jīng)方:葛根4兩  麻黃3兩  桂枝2兩  芍藥2兩  甘草3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黃煌:葛根12~30g  生麻黃5~12g  肉桂6~12g/桂枝10~20g  白芍/赤芍10~15g  

生甘草3~10g  生薑10~20g/乾薑5~10g  大棗15~30g

1. 本方適用于風寒型(疲勞,受風寒,肌肉酸痛)的牙周膿腫、牙髓炎、三叉神經(jīng)痛、面神經(jīng)炎

2. 體質(zhì):面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體力勞動或身壯之青年

3. 本方為發(fā)汗解表劑,發(fā)汗力輕微,服藥后避風寒

若大便乾結(jié),苔厚者可加大黃

4. 醫(yī)桉:用葛根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面癱,有效

五、 附子理中湯  (成藥有附子理中丸→主腹脹、腸鳴)

黃煌方:制附子6~12g  黨參10~20g/紅參6~12g  乾薑10~20g  白朮10~20g  

炙/乾甘草6~20g

1. 本方為溫熱性強壯藥,可用于虛寒型牙周炎、膿腫等,可消散炎癥、消散膿液、破潰癒合

2. 其人多見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小便清長、脈象無力等、局部牙周紫暗漫腫、疼痛不休

→服藥后,腹部舒適,精神好

3. 臨床經(jīng)驗:加黃連、肉桂效果更好

六   溫膽湯(非仲景方,是宋朝時用經(jīng)方加減)

薑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陳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殼6~12g  

乾薑3~6g/生薑3~6片  紅棗10~20g

1. 傳統(tǒng)化無形之痰方 可用于神經(jīng)癥 恐懼癥 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 精神分裂癥

口腔科治舌覺味覺異常 (須先排除腦梗 腦瘤)

2. 適用患者常有下列癥狀:

膽怯 驚恐 虛煩恍惚 失眠 多惡夢 頭昏 頭痛 胸悶 自汗 惡心

4. 加減法:

煩躁臉油光 + 黃連

胸悶焦慮 加 山梔

腹脹  加 厚樸

齒痕舌明顯  重用符苓

5. 除煩湯: 半夏厚樸湯 加 山梔 枳實 黃芩 連翹

主治舌體異覺有效

婦人妊娠 (金匱內(nèi)與婦科有關(guān)者有: 產(chǎn)后 妊娠 雜病三篇)

一、 溫經(jīng)湯(能否懷孕)  金匱: 婦人雜病22篇9條

原方:吳茱萸3兩  當歸2兩  川芎2兩  芍藥2兩  人參2兩  桂枝2兩  

阿膠2兩(另烊,是止血藥)  生薑2兩  牡丹皮2兩  甘草2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1升

黃煌方:吳茱萸3~10g  當歸6~12g  川芎6~12g  白芍/赤芍6~12g  黨參6~12g  

桂枝6~12g/肉桂3~6g  阿膠6~12g(另烊)  生薑6~12g/乾薑3~6g  牡丹皮6~12g  

生/炙甘草6~12g  薑制半夏6~12g  麥門冬12~24g  紅棗15~30g(為了口感好)

1. 本方是女性調(diào)經(jīng)方,多用于閉經(jīng)、不孕癥、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chǎn)(連續(xù)流產(chǎn)3次或3次以上)

閉經(jīng):(1)原發(fā)性閉經(jīng)-年滿18歲,尚未初潮 (占 5%)

(2)繼發(fā)性閉經(jīng)-月經(jīng)已經(jīng)來潮,而出現(xiàn)6個月月經(jīng)不行者 (占 95%)

兩者皆可用溫經(jīng)湯,但按病變部位,可分子宮性、卵巢性、垂體性、

下丘腦性閉經(jīng),其中子宮性、卵巢性閉經(jīng)效果較好

不孕癥:”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多為無排卵者、月經(jīng)量少、月經(jīng)週期亂、基礎(chǔ)體溫呈單相型

- 日本經(jīng)驗:適用溫經(jīng)湯的婦女大部分伴有手掌皮膚乾裂、角質(zhì)化

- 目前臨床所見閉經(jīng)多與減肥藥與過度飲食節(jié)制有關(guān)

- 本方服用期要三個月以上

- 適用于宮血癥(功能性失調(diào)子宮出血) (阿膠止血 全方為天然雌激素)

2. 可用于老年性陰道炎、外陰搔癢癥、手足皸裂、指掌角質(zhì)化、黃褐斑、口唇乾枯、髮枯黃脆等

3. 本方適應(yīng)面較廣,但必須用于羸瘦而乾枯的女子

溫經(jīng)湯體質(zhì):羸瘦而皮膚鬆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乾燥而不紅潤、皮膚乾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xiàn)裂口、疼痛或發(fā)熱感、還有的女性可能出現(xiàn)陰道炎

4. 為方便服用,可加進紅棗、蜂蜜、冰糖等濃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

平時多食用豬皮、羊肉、牛肉、豬肝等

5.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jīng)湯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

6. 加減

(1) 腹痛明顯:加大當歸、白芍、牡丹皮、川芎的用量

(2) 出血者:加大阿膠的用量,還可加入生地 (參考炙甘草湯)

(3) 頭痛、關(guān)節(jié)疼痛者:加大吳茱萸、桂枝、生薑

(4) 大便乾結(jié)、皮膚如鱗甲者:可加桃仁

(5) 閉經(jīng)、基礎(chǔ)體溫低者:可加鹿角膠、制附子

(6) 使口味可口:可加入紅棗、桂圓

二、 當歸芍藥散(保胎)→1.懷孕婦女;2.腹痛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17條)

原方:當歸3兩  芍藥1斤  川芎半斤  茯苓4兩  澤瀉半斤  白朮4兩

黃煌方:當歸6~12g  芍藥10~20g  川芎6~12g  茯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當歸、川芎、芍藥此三味藥專治腹痛,若無明顯頭痛、腹痛量可減少

※茯苓、澤瀉、白朮有利水、消浮腫的作用,若有浮腫,藥量可增加

1. 本方是古代的保胎方,最適用于妊娠腹痛、胎位不正 (有轉(zhuǎn)移胎位效果)

2. 本方也可用于以疼痛為特徵的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子宮附件炎、痛經(jīng)等

3. 本方對閉經(jīng)、不孕癥也有效果

4. 本方還可以用于婦女常見黃褐斑、座瘡、貧血等 (缺鐵性貧血亦可)

5. 最適合體質(zhì):面色黃、貧血浮腫貌、下肢常有浮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常腹痛、大便不成形(或先乾后溏)、常常有頭暈、頭痛、心悸等

6. 本方原為散劑,并用酒調(diào)和后服用,現(xiàn)在可用膠囊、丸劑,如用湯劑時,要量應(yīng)減至原方1/3為宜

7. 關(guān)于逍遙散,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胸肋苦滿) 的合方加減

三、 桂枝茯苓丸 (生得下) (金匱: 婦人雜病20篇 2條)

原方:桂枝  茯苓  牡丹皮  芍藥  桃仁各等分

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6~12g  茯苓10~20g  牡丹皮10~20g  白/赤芍10~20g  

桃仁10~20g

1. 本方是古代的催生湯,現(xiàn)代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在古代營養(yǎng)不良、疲勞、顛簸、沖撞等,常導致婦女流產(chǎn),在流產(chǎn)的婦女中,常有胎死腹中,常用本方治療) (胎死服之可下)

2. 本方多用于婦科炎癥及相關(guān)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宮內(nèi)膜炎、盆腔瘀血綜合癥、輸卵管粘連不通、子宮內(nèi)膜異位政、痛經(jīng)、異位妊娠、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葡萄胎、產(chǎn)后惡露不盡

3. 本方診斷要注重望診和腹診 (瘀血體質(zhì))

望診→體質(zhì)強壯、面色多紅、暗紅、皮膚乾燥(查小腿) 或起鱗屑、唇色暗紅、舌質(zhì)暗

腹診→腹部大體充實、臍兩側(cè)尤以左側(cè)下腹更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

伴有壓痛 (腹肌緊)

4. 本方的經(jīng)典劑型是蜜丸,但目前臨床使用時有膠囊劑及湯劑

5. 加減

(1)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皮膚病方(不要人命 但可能是內(nèi)病外表 影響生活品質(zhì)與心理)

皮膚病分類:

1. 病毒細菌性皮膚病: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纏腰火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扁平疣、膿皰瘡(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丹毒、毛囊炎

2. 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皮膚病:

濕疹→滲出而得名

蕁(ㄊㄢ)痲疹→(風疹塊) 過敏

藥物性皮炎→磺胺類、抗生素類

異位性皮膚炎、遺傳過敏性濕疹

3. 結(jié)締組織及免疫性皮膚?。?/p>

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侵犯皮膚及臟器的免疫性疾病

白塞氏病

4. 紅斑及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銀屑病→ 病因不明,可能與細菌或遺傳有關(guān)

5. 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神經(jīng)性皮炎 (慢性苔癬)

單純性癢疹

6. 角化性皮膚病→掌跖(ㄓ)

7.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黃褐斑→黑色素沉淀

白癜(ㄉㄧㄢ)瘋→脫色性病變、泛發(fā)性白色斑片

8. 皮膚附屬器官

(挫) 座瘡

酒糟(漕) 鼻(好發(fā)于鼻部)

斑禿→精神、分泌等

黏膜病→唇炎

一、 桂枝湯  (太陽病第13.15.54.234.276條)

治戰(zhàn)場上士兵之飢寒交迫,非發(fā)汗、感冒藥,為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強壯方

黃煌:桂枝10~20g  白/赤芍10~20g  生甘草3~10g  乾薑3~10g  紅棗10~30g

1. 本方為皮膚營養(yǎng)劑(調(diào)和腠理營衛(wèi))→丘疹、糜爛、潰瘍等

白而乾,局部不紅,色澹為特點

2. 本方可治毛囊炎、座瘡、蕁麻疹、濕疹、下肢潰瘍、糖尿病足、皸裂

(初期可發(fā)可消,潰爛可托可補)

→桂枝湯合桂枝茯苓丸:下肢潰瘍不收口

→黃耆桂枝湯+玉屏風散:雙手裂口

3. 桂枝湯是調(diào)理體質(zhì)的方→消瘦、皮膚乾枯、舌澹

二、 葛根湯 (桂枝湯+葛根+麻黃)

1. 所適用之皮膚病,以肌肉豐滿而皮膚乾燥,丘疹、鱗屑為特徵

體質(zhì)較壯實,不出汗→冬天嚴重,夏輕快(汗出即緩)

2. 常用之皮膚病有→以項背部效果好

3. 體質(zhì):黝黑、黃暗、粗糙、壯實、嗜睡、咽喉不紅

(桂枝癥體質(zhì)者慎用!)

4. 加大黃(推陳出新)、川芎(溫辛、散寒凝,使氣往上走)→用于治療頭面部瘡疾

三、 小柴胡湯

1. 以丘疹、皰疹、糜爛、苔蘚樣變、搔癢劇烈等為特徵

尤適合過敏性與病毒性皮膚病

2. 帶狀皰疹→劇烈疼痛,可加

(1) 四逆散、連翹(咽炎、淋巴腺腫大)

(2) 紅花瓜蔞甘草

局部分泌多、浮腫等→可配五苓散

單純性皰疹→可加連翹、山梔子

神經(jīng)性、過敏性、遺傳性皮炎→多配半夏厚樸湯、四逆散等

3. 合方:

出汗多,口渴→白虎湯

腹瀉,浮腫→五苓散

四、 桂枝茯苓丸 (常加大黃 桃仁承氣湯)

1. 皮膚乾燥起鱗屑、囊腫結(jié)節(jié)、局部色素沉著、紫暗為特徵

2. 銀屑病、座瘡、脫髮 (川芎)、酒糟鼻等

3. 望診:體質(zhì)較強壯、面色多紅、暗,唇色暗紅,舌質(zhì)紫暗,

腹充實,觸有抗按感,壓痛

4. 加減

(1) 便秘、腰痛、腹痛:加制大黃

(2) 腹痛:加當歸、川芎

(3) 腰腿痛或下肢浮腫:加牛膝

(4) 浮腫、便溏:加白朮、茯苓、澤瀉

五、 黃連解毒湯

1. 多用于熱毒重癥,見紅、腫、熱、痛、煩者

2. 可治濕疹、膿皰瘡(黃水瘡)→只要分泌物為黃(痰、帶下、瀉、汗)均可用

3. 體質(zhì):體強,肌肉堅實,面紅油光,口唇暗紅,目赤多眵(ㄔ),舌質(zhì)老硬,腹按之不適、抵抗感,易煩躁,上腹痞悶、疼痛,皮膚常有瘡癤,口易生瘡,小便黃短,口嘴苦、黏

4. 加減:

溫清飲:加四物湯→出血、充血之皮膚病

溫清飲再加柴胡、連翹、荊芥、白芷、薄荷、桔梗、甘草:荊芥連翹湯→適用于頭面部之 (挫) 座瘡

合防風通圣散→治毛囊炎

六、 防風通圣散(金元-劉完素)  (方組含 麻杏石甘 調(diào)胃承氣 當歸芍藥…)

黃煌: 防風5~10g  荊芥5~10g 連翹5~10g  麻黃5~10g  薄荷3~6g  川芎5~10g  當歸5~10g 白/ 赤芍5~10g  白朮5~10g  山梔子5~10g 制大黃5~10g  芒硝3~6g  黃芩5~10g  生石膏 10~20g   桔梗5~10g  甘草3~6g  滑石6~12g  生薑6~12g

1. 本方所治皮膚病→蕁麻疹、座瘡、濕疹、扁平疣

2. 體質(zhì):壯實肥胖,面紅多油膩,皮乾燥粗糙,好毛囊炎,食慾好,便秘,唇紅或暗紅

→有異位性皮炎之治緩病例。

(防風通圣散變方→麻杏甘石湯+大黃、連翹、荊芥、防風、滑石、桔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塳敬節(jié)先生的心靈地圖】眼睛障害
中醫(yī)常用方劑及組方技巧
中醫(yī)臨床實用處方300首
經(jīng)方雜談
方劑趣味記憶歌訣
常用方劑100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