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孔子思想中的硬傷和缺憾
   孔子思想中的硬傷和缺憾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為圣人,是偉大的天才,孔子的不少觀念和思想帶有永恒的價值,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世界思想文化瑰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因如此,托爾斯泰、愛默生、伏爾泰,都曾經(jīng)以尊敬的態(tài)度對待孔子。聯(lián)合國等世界組織,也把孔子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畢竟是幾千年前形成的。受個人經(jīng)歷和時代條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許多思想,不但在現(xiàn)代社會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不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 
    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他第一個大規(guī)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開了一個先例。他主張“有教無類”,使一些貧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怠.”,“不憤不啟”,閃耀著教育思想的光輝。即使是時間過去了兩千多年的今天,人們?nèi)匀豢梢詮目鬃拥慕逃枷胫薪梃b到不少有益的東西。 
    孔子是一個思想家。他提出了認識、分析和處理事物的中庸觀念;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格修養(yǎng)學(xué)。孔子用格言方式發(fā)表了許多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他的文字很短,缺乏進一步展開。與古代希臘、羅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顯得更直觀、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觀點,有許多積極的東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與基督教的博愛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著相通之處。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體現(xiàn)了一位智者對人生的豁達態(tài)度。“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體現(xiàn)樸素的人本情懷。“軍旅之學(xué),未之學(xué)也”,體現(xiàn)其崇尚和平的精神。“古之學(xué)者為己”,體現(xiàn)其一種更高的治學(xué)態(tài)度。“鳥獸不可與同群”,體現(xiàn)其積極的入世精神。尤其是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更是體現(xiàn)了孔子對自由人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是一個哲學(xué)家。他解讀《周易》,使中國的文化之源不斷地悠悠向遠方流淌。他的許多語言都具有辯證的色彩。
    孔子是一個歷史家,所謂“仲尼危而作《春秋》”(《史記》),對歷史的承傳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一個藝術(shù)家。他精通音樂,他喜歡詩歌。他認為詩歌可以“事父事君”*。他說:“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論語、學(xué)而》)他提出了鑒賞藝術(shù)的根本觀點——“質(zhì)文論”。 
    孔子還是一個政治家。當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他太純正,他的人品不合當時邪惡的潮流。 
    圣人也是有不足之處。試從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其一,孔子,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烏托幫思想不切合實際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選自《論語•先進十一》,這一章里主要論述了孔子對禮樂教化的推崇和對其弟子門生的評價。其中的《侍坐章》歷來有較大爭議,其中孔子表示的對曾皙的看法,有人評論說是表達出了孔子出世的思想。但是放在《論語•先進》這一章里來看,其實這仍應(yīng)該是一種對禮樂教化的推崇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文章通過孔子與其四個主要門徒的對話構(gòu)成,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孔子著意于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與四人談?wù)摾硐搿?#8220;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即是如果有人了解你,愿意重用你,你會用什么辦法呢?四位學(xué)生的回答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點,急性子的子路率先發(fā)言,要讓千乘大國有勇知方。謙虛的冉有則愿治理方圓六七十里的小國,讓其富足,但它的禮樂教化還得再找高明之人。善于言辭的公西華則自謙只能擔任小相??鬃映藢ψ勇返难哉?#8220;哂之”,對其他二人未作評論,直至最后曾皙問及,他才答:“各言其志”。其實無論子路、冉有還是公西華所闡述的理想都是治國之道??鬃舆?,表達的是對子路的遠大抱負不完全贊同,在孔子的治國概念里,禮樂教化才是基礎(chǔ),子路之愿并不是不對、不好,只是急躁莽撞的子路有沒有這個能力的問題。冉有的“方六七十”,雖然小也是國家,治國最難就是禮教。公西華用了非常婉轉(zhuǎn)的辭令,但他的愿望亦是參與國家大事,所以孔子會說:“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再轉(zhuǎn)而看曾皙的回答,對比子路的“率爾而對曰”,他在大家議論時在一旁撫琴,問到他時,也不急于道出自己的理想,而是先說“異乎三子者之撰”,這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個寧靜,淡薄的形象。他的理想看似很簡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冬過春至,換上做好的春衣,與五六個已冠之人,六七個少年到河邊嬉玩,盡情歌舞,一邊歌唱一邊歸家。是不是曾皙的愿望就是自己能過平靜寧和的生活,當然不是。他的描繪并不是局限于個人的,是對其追求的理想社會的描繪??鬃诱f:“吾與點也”,正是因為這個理想場景雖然不是直接道明該如何做,卻在更高境界上揭示了孔子的政治追求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政治而政治,也不在于國富民強,而是追求禮樂教化,民眾生活安靜祥和的大同社會。而在此與道家的出世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他這個追求不是讓你不去作為,而是讓你用自己的作為去改變現(xiàn)在這個兵荒馬亂的現(xiàn)實。這就符合了孔子一貫的主張:以仁治國,以禮治國。子路、冉有、公西華的政治觀點,其實不是說不對(孔子也只言這是個人自己的愿望),只是說它們停留在了我想做什么,我要做出什么樣的作為這樣一個階段,但是曾皙卻以描繪理想社會的太平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的一句“吾與點也”,表明了孔子自身的政治追求——他用自己的大半生(或者可以說是大半生)所踐行的理想。
    然而“大同”思想畢竟是超越現(xiàn)實的高遠理想,它既是對已逝的美好時光的回憶,也是對未來世界的夢想,人們慣常把它與西方的“烏托邦”聯(lián)系起來,稱之為中國的烏托邦思想??鬃又v的大同世界他本人沒有親歷,即便是被他一再稱贊的“三代之英”(夏、商、周)他也沒有經(jīng)歷過,只不過他將大同視為最高理想,有志為實現(xiàn)這個崇高目標而努力。所以緊接著這一段,他又提出了相對于大同世界的小康社會
    其二,孔子的悲觀宿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雍也》:“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天”靈明不昧,無所不知。
    《論語•八佾》:“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天有喜怒,天有“意志”。
    孔子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又說:“知我者,其天乎!”
    這里的天似乎和孔子有思想上的交流,像是有人格的神。但是孔子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里的天就是一個不說話的泥菩薩,或者說是自然的天。對于鬼神,孔子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其實是在內(nèi)心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如孔子說:“祭神如神在”,一個如字就說明是不相信其存在的。他的學(xué)生季路問事鬼神,孔子便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孔子是基本上不語怪力亂神的。
    孔子相信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命”字本就是有“定”的意思,它與“天”緊密相聯(lián)。
    《論語•為政》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
    《論語•顏淵》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論語•憲問》“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亡也,命也。”
    這里面的“命”都有“天命”的意思孔子論“命”,是“可畏”又“可知”的。
    《論語•季氏》中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在孔子的意念中,“命”是存在的,可信可知,知者,君子也:信者,君子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然而,如何信且知之呢?靠“學(xué)”,靠“省”,靠自我的努力。盡管孔子的天命觀并非在“天”“命”面前消極等待,他千方百計積極爭取,努力挖掘個人的潛力。 “盡人事以應(yīng)天命。”但“君子畏天命”,即君子無違于天命,不敢恣意胡為,而要按“天”的意旨、規(guī)則行事。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一味的循規(guī)蹈矩,讓孔了在求道的路上常常瞻前顧后,畏葸不前。
    《論語•憲問》中有孔子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學(xué)以知天,天亦知我,我與天相知相悅。
    他不想做悲觀的宿命論者,也曾積極有為的試圖改變命運。“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并且對待生死也有他的一份超然與豁達,“未知生,焉知死。”但孔子也有悲觀的時候,有絕望的時候。孔子常常把一些無能為力的事歸因于命,如: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孔子之前的天是能行賞罰的主宰之天,而孔子口中的天是從主宰之天向自然之天的轉(zhuǎn)變。
    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喪予!天喪予!”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如此大膽的假設(shè):孔子晚年讀《易》,是想在讀《易》中找到樂趣,找到思想的寄托,尋找到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
    《論語•陽貨》中記孔子話“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道自行,人不言而道常在。
    同時,孔子致命的弱點還在于他在黑暗社會面前的退讓和逃避,而不是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號召和鼓勵正義力量向邪惡的統(tǒng)治階級發(fā)起進攻,而是嘮叨道:
    “天下有道則見,天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第八》)。
    為了回避黑暗勢力,孔子選擇了藏逸的道路。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孔子抹殺政治的民主性。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第八》)
    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夫們的口頭禪,至今仍讓一些人掛在嘴邊,當做他們茍且偷生不思進取的擋箭牌??梢?,孔子這話對后世人的影響之深。
    其三,孔子的政治主張治標不能治本。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16•2》)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12•1》)  
    當時春秋末期諸侯、大夫、陪臣多成氣候,尾大不掉,分庭抗禮,奴隸的起義,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的階級斗爭等,已經(jīng)把腐朽的東周王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代替奴隸制的封建制正在興起。
    可是孔子所看到的是什么?
    “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觚不觚,觚哉?觚哉?”
    有悖綱常倫理的社會現(xiàn)象。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認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執(zhí)國命”,是“庶民”的“議”。其實這只是結(jié)果,是“天下無道”的現(xiàn)象,而并非“天下無道”的原因。“天下無道”的原因在于周王朝的政治腐敗。如何解決?是周王朝自身革新政治,鏟除腐?。窟€是由外界勢力對其進行革新鏟除?
    12.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822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3.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認為解決“天下無道”的辦法,既不是周王朝自身革新政治鏟除腐敗,也不是由外界勢力對其進行革新鏟除,而應(yīng)該是“克己復(fù)禮”,要“正名”(《論語•子路•13•3》)
    12.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822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要想政治通達,就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12•11》),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庶民不議”,就是說諸侯要還政于天子,大夫要還政于諸侯,陪臣要還政于大夫,庶民要閉上嘴巴不說話,逆來順受??鬃诱J為周王朝自身革新政治鏟除腐敗,那是自毀其“禮”。周王朝天子有病,病入膏肓,孔子卻讓天下人吃藥。這豈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治標而不治本?
    面對變動不已的時代,人們不知何去何從,迫切需要新的價值觀去指導(dǎo)時代,促進時代發(fā)展。在尋找新的價值觀上,孔子夢想建立像西周社會那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社會秩序??鬃痈械嚼Щ蟛唤?,甚至破口大罵:孔子無法改變當時社會禮崩樂壞的局面,也無力推動社會的前進,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其四,孔子的泛道德主義,是對社會生活的簡單化。
    子曰:“主忠信……”(《論語•子罕•9•25》)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3•19》)  
    孔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論語•八佾•3•18》)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9•3》)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13•20》)  
    孔子教育弟子時則稱“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4•10》)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怎么合適,對自己有利就怎么辦??鬃用鞔_地把“言必信,行必果”,作為“小人”的行為特征,不言而喻是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作為“君子”的美德。孟子則說得更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8•11》)
    孔子所說的 “主忠信”、“敬事而信”、“謹而信”、“言而有信”(《論語•學(xué)而•1•7》)等,那只是因為言“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17•6》),孔子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12•7》)??鬃蛹纫尳y(tǒng)治者取“信”于民,又要讓統(tǒng)治者不要以“信”自縛,孔子既要取得“君”的“信”,又不被“信”所自縛,《論語•公冶長•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如同孔子之“忠信”者,遍地都是。由孔子的自稱,也可知其并非是一個“忠信”者?!墩撜Z•為政•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既然如此,那么對孔子又當何論?“不知其可也”!可見,孔子所謂“忠”、“信”,實際上是讓統(tǒng)治階級捆綁在被統(tǒng)治階級身上的枷鎖。“小人”、“民”的言行要有“忠”、“信”,“小人”、“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否則“大人”、“君子”將有行政權(quán)力和國家暴力興師問罪;而“大人”、“君子”的言行則不必有“信”,當然更不必“忠”,“大人”、“君子”對自己的言行則不必負責任。
    人類生活離不開道德。道德可以協(xié)調(diào)人與人關(guān)系,維護社會秩序,也有利于個人心靈和諧、事業(yè)發(fā)展。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僅僅依靠道德,卻是遠遠不夠的。人性是十分復(fù)雜的,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要為社會盡必要的責任,又要維護個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人性的復(fù)雜性,要求社會從經(jīng)濟、文化、首先、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采取不同措施,引導(dǎo)人的思想和行動,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但孔子則不然??鬃悠婵浯蟮赖碌膬r值,似乎只要倡導(dǎo)了道德,社會便太平無事,一切問題均可解決。而對人的權(quán)利,正當欲望和利益上的需要,孔子則強調(diào)不多。《論語》的許多格言,都體現(xiàn)孔子這種思想傾向。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德治來排斥法治;“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把“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否認追求個人利益的積極意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種種道德誡條約束人們的個性,抑制人性的正當需求。這種泛道德化的做法,一方面培養(yǎng)了許許多多“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另一方面又抑制了人們的正當利益和欲望,壓制了社會的發(fā)展。不能不說,孔子及儒家所主張的泛道德主義思想,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緩慢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其五,孔子的嚴格的等級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13.4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總是把“孝”字掛在嘴巴。他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了盡孝道,甚至可以犧牲社會公德:“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他宣稱,“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使下一代儼然成了上一代的附屬品??鬃舆€有著很深的忠君情結(jié)。孟子說,“孔子三月無君,則惶惶如也”??鬃右竺總€人都要做與其社會地位相符合的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門生曾子也云:“君子灄不出其位”??鬃影炎罡呓y(tǒng)治者放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人們“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忠實地為最高統(tǒng)治者效勞。嚴格的等級思維,束縛了民眾的自由個性和思維,培養(yǎng)了一個個奴才型人格,給國家和民眾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越是現(xiàn)代社會,我們對孔子這種等級思維帶來的禍害,體會越深! 
    其六,孔子缺乏一種窮根究底的思維品質(zhì)。
    通篇論語中,孔子時時處處都在告誡他的弟子:做人要做君子,然而到底什么是君子,人為什么要做君子,做君子又能體現(xiàn)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孔子卻不曾提及只言片語: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匾采浜?!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4.2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5.16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在《論語》中唯一講人生本源的地方是“君子知天命”,好像說君子如此行事乃是依天命。至于是怎樣依天命卻緘口不語。
    總之孔子的思想缺乏本體論的建構(gòu),只講應(yīng)該如何,不講為何應(yīng)該,不能不說是一大硬傷和缺憾。不能探究世界、人生的本源,就沒有如西方所講的“造物主”,“絕對精神”,因此,中國沒有建立一神論的宗教,而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這也給儒家的存在及與釋、道的融合提供了機會。 對孔子來說,并不是真理本位,而是仁政本位。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6.22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仁政的人性基礎(chǔ)是什么?孔子無力解決,也不想解決。使其仁政,終成一種虛幻的烏托邦。不僅如此,孔子對其它許多重大問題,也缺乏進一步思考。如宇宙是怎么產(chǎn)生,人的生命從何處來,為什么會有愛情,靈魂怎么一回事,等等,統(tǒng)統(tǒng)不予追問,缺少對人的命運和世界發(fā)展的終極關(guān)注。
    不但如此,孔子還缺乏求異思維??鬃诱f:“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否定不同的思想觀點存在的價值。所有這些,都使孔子的思想的價值,大打折扣。由此看來,孔子思想,也是有其嚴重不足之處的。
    但是無論怎么說,沒有孔子,中華民族的文化可能會中斷許多;沒有孔子,中華民族可能沒有后來逐漸形成的強大的凝聚力。 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孔子,不要全面的肯定他,也不能全面的否定他。要真正了解孔子,必須下苦工夫研讀他和他有關(guān)的著作,只憑只言片語或歷史上的某些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結(jié)論和口號就對孔子下結(jié)論是極不科學(xué)的,對繼承和發(fā)揚先人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也是極有害處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分類摘抄》
孔子對于天與道的追尋和感悟
?孔子流動的哲學(xué)
《論語》56:走心
也說君子和小人
論語義說·夫子自道篇(一)·篤志于求人間正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