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光明日報國學版:浙學與徽學之間

  作者:張宏敏(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浙江與安徽,山相依、水相連,長興和廣德、臨安與績溪毗鄰,發(fā)源于休寧的新安江經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匯合成為錢塘江干流。兩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此形成了兩種相互聯(lián)結的地域文化形態(tài)——浙學與徽學。

  桓譚,沛國相(今安徽相山)人;王充,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同為東漢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兩人學術經歷相仿,博學多通,“實事疾妄”,喜“非毀俗儒”。二人都是主張生死自然的無神論者,桓譚“以燭火喻形神”,認為精神不能離開人體而存在,正如燭光不能脫離燭體而獨存;王充認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是因為精氣血脈在,“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論衡·論死》)。王充受桓譚影響頗深,《論衡·超奇》說:“(桓譚)作《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p>

  魏晉時期的玄學家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浙學”與“徽學”交涉人物。嵇康先祖原姓“奚”,世居會稽上虞,為躲避仇家才遷徙到譙國铚縣(今安徽濉溪),因铚縣有嵇山,奚氏安家于其側,便以“嵇山”之“嵇”為姓。魯迅喜歡魏晉文章,尤其推崇嵇康,1913至1935年先后十多次校勘《嵇康集》,故而在人格、思想和為文風格上深受嵇康影響。

  宋明學術主流是理學與心學。朱熹雖生在福建尤溪,但時刻不忘祖籍是江南東路徽州府歙縣(今江西婺源),有“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云云,序跋文落款亦署“新安朱熹”“紫陽朱熹”。南宋定都杭州,朱熹與浙江學緣深厚,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與時任臺州知府唐仲友交惡;與金華呂祖謙友善并合編《近思錄》,在與永嘉陳亮、永康葉適等學者的論戰(zhàn)過程中提出了具有批評意義的“浙學”概念:“近世言浙學者多尚事功”“浙學卻專是功利”(《朱子語類》)。盡管如此,浙東尚多朱子學者,有以陳埴、葉味道為代表的永嘉木鐘學派,以杜煜、杜知仁、杜范等為代表的臺州南湖學派,還有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為代表的“北山學派”。

  朱元璋建立明朝,“馬上打天下”倚仗的是以武人為骨干的淮西集團;而“馬下治天下”則需要倚賴以劉基、宋濂、王袆為代表的浙東文人,進而促成了洪武儒學的發(fā)展。明代學術的主流是浙江余姚人王陽明開創(chuàng)的陽明學派。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中進士,其座師則有來自徽州府休寧縣、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程敏政。陽明對朱子學用功頗深,先有“格竹”悟“理”失敗的教訓,才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龍場悟道”。朱熹不是陽明的“論敵”,而是學術諍友,陽明編《朱子晚年定論》,即為調和“朱陸之辯”以證明理學心學同為“圣人之學”。而提揭朱陸“始異終同”的先驅,則是陽明的座師程敏政,其編《道一編》實已發(fā)《朱子晚年定論》之先聲。王陽明在滁州、池州等地講學也培養(yǎng)了一批弟子。正德年間在滁州督馬政,“地僻官閑,日與門人邀游瑯琊、瀼泉間”(《陽明先生年譜》),其滁州籍門人有孟源、孟津、姚瑛等。弘治年間,王陽明奉命至南直隸審決積案重囚,事竣游池州九華山、齊山,結識秀才柯喬;正德十五年(1520),王陽明又數番駐足九華山、齊山。池州籍陽明弟子有柯喬、李呈祥、江學曾、施宗道等。

  明清之際,實學思潮伴隨著心學的消退而興起,浙江余姚的黃宗羲、安徽桐城的方以智則是實學家的代表。方以智曾祖父方學漸系泰州學派傳人,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為其立傳。因為父輩與東林黨有淵源,方以智、黃宗羲得以結識,一同加入“復社”同閹黨余孽阮大鋮做斗爭。明朝滅亡,二人支持南明王朝抗擊南下清兵,作為遺民主要通過著書立說來反思明朝覆亡的教訓,同時還接受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此外,黃宗羲晚年還應新安縣令靳治荊之邀游覽安徽黃山,并為汪栗亭的《黃山續(xù)志》作序。

  清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外,實則還有浙東經史學派。皖派的戴震與浙派的章學誠有著特殊的學緣。胡適為澄清戴震與章學誠之間的關聯(lián),著《章實齋先生年譜》《戴東原的哲學》,表彰二人為“清代中葉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個高峰”。此外,章太炎對戴震頗為推崇,在《新方言·序言》中詳細闡發(fā)戴震《轉語》中的意見,還撰《釋戴(震)》一文表彰戴震對宋儒“以理殺人”的駁斥。

  徽學與浙學在近現(xiàn)代的互學互鑒,可以從陶行知對陽明學的吸收借鑒,胡適、陳獨秀與魯迅、蔡元培、陳望道的交游來考察。陶行知生于安徽歙縣,歙縣陶氏的原籍是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明正德年間遷居歙縣。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先改名“知行”,又易名“行知”,還曾用“行知行”為筆名,這一切源于浙江的王陽明。據考證:清宣統(tǒng)三年(1911),21歲的陶文濬開始研究王陽明,接受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論斷,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受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1927年6月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1934年7月在《生活教育》上發(fā)表題為《行知行》的文章后,正式更名“陶行知”。

  自東漢以來,由于地緣、學緣、政緣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浙學、徽學這兩種地域文化互學互鑒,兼容并包。這種關系也表現(xiàn)在文化品格上:

  1.批判:桓譚、王充以大無畏的理論勇氣批判荒誕不經的讖緯迷信,宣傳了科學與無神論;程敏政、王陽明,勇于挑戰(zhàn)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促成了心學思潮的形成與發(fā)展。2.包容:王陽明、程敏政“和會朱陸”,黃宗羲、方以智學習西學,胡適、蔡元培調和中西文明,足以證明浙學與徽學的開放與兼容。3.創(chuàng)新:王陽明批判程朱理學而有“知行合一”“明德親民”“致良知”等哲學新命題的提出;陶行知秉持“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理念,以獨創(chuàng)的生活教育理論去創(chuàng)辦曉莊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胡適用現(xiàn)代學術方法撰寫《中國哲學史大綱》,蔡元培撰“序”稱其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開山作。4.實踐:王充《論衡》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從戴震的考據學到胡適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學做合一”,都足以說明徽學、浙學是講求經世致用的學問。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13日 11版)

[ 責編:孫宗鶴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楊國榮|略說浙學
浙江大學-王陽明心學 第1講 知行合一
02. 王德峰的王陽明心學(下) 知行合一.
老蟹話畫120:知行合藝
王德峰的王陽明心學(上) 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九)“知行合一”能解決什么問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