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jīng)》第三章(帛書版):“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無不治矣。
前半段沒有什么異議,主要在后半段。通行本作:“ 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解釋為:“經(jīng)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這與老子《道經(jīng)》第三章的本意有太大出入了!?。?br>帛書版為:“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br>“恒使民無知”,知:知道、知曉,而非“知識”、“智巧”。其意思就是讓人們都“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即:不知道上賢 、不知道貴難得之貨、不知道表現(xiàn)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其中,“無知”與“虛其心”相對照,“無欲”與“弱其志”相對照。
“使夫知不敢”,夫:他們。知:知道。關鍵在于“不敢”如何解釋。 “不敢”的意思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并不是不勇敢、懦弱和軟弱的意思,更沒有不敢妄為造事之意;可以參見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的“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來理解。
因此,這段話的意思是:持續(xù)的使人們不知道(比較),沒有欲望,使他們知道順應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無為”,這樣就沒有治理不了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