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亞歐分界線形成以前曾有過多次變動,偏西時以俄羅斯西部邊境為界,偏東曾劃到鄂畢河。
我們都知道,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陸地,面積高達5476萬平方公里,其中亞洲面積約4457.9萬平方公里,歐洲約1016萬平方公里;
并且兩個大洲的分界線也很明確:
看看圖8-11,大致上自北向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黑海以及土耳其海峽為界。
這樣劃分合不合理呢?
個人覺得是比較合理的,基本上涵蓋了山、河、海和海峽等多種自然地理景觀,而且都是天然的分界線,看起來也比較舒服。
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并不是固定的,也曾發(fā)生過多次變動,有一些看著還非常有意思;
最開始,受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們的活動范圍和認知范圍都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在文明剛興起的時候:
首先,我們沒有代步工具,以一個人正常的行走速度,每小時5公里計算,一天走12個小時也才60公里,而且還得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比如你得休息吧?還得吃喝拉撒吧?這都要占用時間啊,另外翻山涉水時,速度還會更慢啊,對不對?
其次,我們也沒有定位工具河通訊工具,萬一走太遠,迷路了咋辦?父母老婆孩子誰來照顧?
哪怕在今天,大家都有各種地圖導航了,在荒郊野外還有可能迷路呢,更何況是只能跟著感覺走的先人。
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哪有機會說什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啊!
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日常,一生一世一雙人也是婚姻與愛情的標配。
扯遠了!
回到正題,歐洲和亞洲的全名,分別叫歐羅巴洲和亞細亞洲,歐羅巴的意思是日落之地,亞細亞則是日出之地,最初其實都只是一個泛指;
日出東方日落西方嘛,并沒有非常明確的范圍。
一直到希臘文明的出現(xiàn);
與我們以農(nóng)業(yè)起家的華夏文明不同,希臘文明屬于海洋文明,這幫人不太喜歡種地,反而喜歡乘著小舢板在地中海內(nèi)到處跑;
一方面,相比在陸地上行走,劃船出行似乎要輕松許多,順風時還能偷個懶;
另一方面,看到哪里有好東西了,還能做做生意什么的,反正都能發(fā)個小財;
咦?這里有黃金誒!
哇塞!那里的香料也不錯??!
哎喲我去!這片海域黑咕隆咚的怪嚇人,不過出產(chǎn)的咸魚很好吃……
去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就寬了,格局自然也變大了;
有一天,希臘人醒悟了:整天光知道搞錢,不顯得咱們像是鉆錢眼兒里了?太沒格局,咱得干些更有意義的事兒!
整點啥呢?
那片出產(chǎn)咸魚的海域挺有意思,就以它為中心劃個界吧。
于是,亞歐大陸分界線的南段,就這么橫空出世了,包括今天的土耳其海峽-黑海-高加索山脈一線;
這條界線最早形成,并且在以后的時間也相對固定,幾乎沒有發(fā)生過變動。
到了16世紀,歐洲在海洋上四面活動的同時,也開始向亞歐大陸內(nèi)部進發(fā),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
比如,歐洲的范圍怎么確定?北端、西端和南端幾乎都是海洋,還比較好說,東端可是延綿無盡的大陸,界線在哪里?
一開始,他們提出了一條界線,那就是當時已經(jīng)開始興起的俄羅斯的西部邊境;
意思就是,大俄啊,咱們之間先劃條道,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好,你東邊那塊地面積遼闊,很有發(fā)展空間,加油兄弟!
想法很好;
但俄國不同意了!
啥意思?這是把我歸入了亞洲了嗎?我也是堂堂正正的歐洲老爺們兒呢,我家的西部邊境線做亞歐分界線肯定不行的,東部邊境線還差不多。
于是在接下來幾百年,隨著俄國不斷深入亞歐大陸內(nèi)部,亞歐分界線的北段也是不斷東移:
先是黑海-頓河-奧卡河-北德維納河-白海一線,再到里海-伏爾加河-伯朝拉河一線;
最靠東的時候,甚至翻越烏拉爾山脈,劃到了里海-伏爾加河-鄂畢河一線。
然后俄國自己就覺得不對勁兒了:
這要是咱們一直向東發(fā)展,歐洲東部界線難不成也要跟著一直東移?沒個頭?。≡俎D(zhuǎn)念一想,做個橫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感覺似乎也不錯;
1730年,他們開始主張,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作為亞歐兩大洲分界線;
并且經(jīng)過研究,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氣候、動植物種類等都截然不同,比如西側氣候相對溫暖濕潤,而東側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則異常的寒冷,等等;
因此這條分界線,也逐漸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
而俄羅斯的一座城市葉卡捷琳堡,也因為恰好位于亞歐分界線而名聲大噪,城市里還有一座亞歐分界線碑;
最新的分界碑建于2004年,位于葉卡捷琳堡市西北郊42公里處,整座石碑高25米,重達500噸,如今也是一處很有名的景點。
想不到吧?如今橫跨亞歐兩大洲的俄羅斯,以前居然差點成為亞洲國家;
我想這也正是歷史與地理的有趣之處,也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