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釋比戲流傳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和綿陽市北川縣等羌族地區(qū),有一種集祭祀禮儀與戲劇表演于一體的羌族民間戲劇。羌語叫“刺喇”或“俞哦”。此戲在祭神或婚喪嫁娶等活動中表演,均由巫師釋比主持并扮演,故稱“釋比戲”。
釋比戲始于何時,尚無確切史料依據(jù),一些專家認為這與祭祀活動有關(guān)。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八月十五的還愿活動,四月份的祭山會及祭天、祭廟、祭酒等活動時,釋比不但主持這些大型集體祭祀活動,也為單戶家人做驅(qū)邪祛魔、治病消災(zāi)的法事。為了使這些活動生動有趣味,吸引周圍觀眾,釋比們將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融入禮儀活動中。在做法事活動時,釋比們模擬各種神仙、鬼怪的語調(diào),又唱又跳,有時加上一些插科打諢、逗人取樂,以增加娛樂性和神秘性。
釋比戲分上壇戲、中壇戲和下壇戲。上壇戲敘說神事,一般在集體活動時演唱。如《木姐珠與斗安珠》講述先祖木姐珠從天上下凡與牧羊人斗安珠結(jié)婚,建設(shè)羌寨的故事。這種壇戲反映的是人事,一般為保佑平安吉祥,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又如《羌戈大戰(zhàn)》,講述羌人西遷四川茂縣地區(qū),與魔兵戈基人戰(zhàn)斗,終于在天神木比塔幫助下,戰(zhàn)勝戈基人,而安居樂業(yè)。此外還有《赤機格補》、《木姐珠剪紙救百獸》等戲。下壇戲敘說鬼事,是釋比表演如何施展法術(shù)驅(qū)逐鬼邪的的戲。
釋比戲的表演、原始古樸,釋比一人可扮演兩個或多個角色,既演男子、又扮女子。有些戲,以釋比為主,群眾也可以參加,他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如求雨祭祀時演出的《斗旱魃》,在釋比的指導(dǎo)下,挑選一人扮旱魃,藏匿于山林之中;以后,羌民敲鑼打鼓,口呼號子,手拿象征性的武器,追擊旱魃,直到抓獲旱魃為止。釋比戲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場所。祭祀場所、神山、神林、湖邊、草坪、庭院、堂屋都可作為演出“舞臺”。而中壇戲《婚嫁》,則在新郎新娘的堂屋里表演,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插科打諢,逼人取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