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經(jīng)典,首要問題在于弄清句讀,否則,將誤解古人的思想。以《道德經(jīng)》第一章為例,至今依然存在句讀的困惑。
《道德經(jīng)》存在三種句讀
就筆者所接觸的《道德經(jīng)》版本而言,其第一章斷句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二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三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考察上述三種句讀,主要區(qū)別在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對于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言,即使標點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該章理解影響也不大。
第二句斷法則關涉理解的關鍵。若按第一種斷法,“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義理來說,不甚明朗:到底誰是天地之始,是“無”還是“無名”?誰又是萬物之母,是“有”還是“有名”?此種斷法混沌,且有歧義。此歧義集中表現(xiàn)在第二、三種斷法中,因此分析重點集中于后兩種解讀。
“有欲”、“無欲”的困惑
第二種斷法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義為“無名”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王夫之即以此斷,并注曰“眾名所出,不可以一名名”(“無名”);“名因物立,名還生物”(“有名”)。晉人王弼在《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中,對此注解為: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王弼大略把“有形有名”視為道之用,無名為“道”之體。王夫之大抵沿襲了王弼,他們皆傾向于把“有名/無名”作為一對范疇立論。若聯(lián)系第一句的論述,確實涉及“名”的問題,故而將“無名”、“有名”作為一對范疇未嘗不可。不過,接下去的句讀,則明顯存在理解障礙。
對于第三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哲學倡無為,追求“無欲”之恬淡境界,故前半句尚通達。但后半句“有欲,以觀其徼”,令人費解。老子本倡“無欲”,而此處似強調(diào)“有欲”亦可通達萬物之“徼”,未免令人困惑。
王弼對此解釋是,“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后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他將“徼”解為“歸終”,其義為,“欲”在道之指引下,亦可知曉事物之始終。王夫之將“徼”注為“邊際”,“邊際”即事物的界限,與王弼“歸終”的注解并無質(zhì)的不同,約略為邊界、極限義。倘循此解讀,即在有名/無名、有欲/無欲這兩對范疇的體/用層面做文章,似亦能自圓其說。但是,若聯(lián)系老子的整體思想體系,此解讀未免有牽強附會嫌疑。
晉人孫盛就曾對王弼的注解提出質(zhì)疑:“舊說及王弼解妙為始,徼謂終也。夫觀始要終,睹妙知著,達人之鑒也。既以欲澄神,昭其妙始,則自斯以已宜悉鎮(zhèn)之,何以復須有欲得其終乎?宜有欲俱出妙門,同謂之玄。若然,以往復何獨貴于無欲乎?”
孫盛的反詰是有道理的。老子論道,關注的是“無”而非“有”,追求的是“無欲”而非“有欲”,更非把有名、有欲提升到同無欲、無名同等高度。筆者認為,第二種解讀方式不甚究竟——雖然不少學者多采取此種注解方式。
“有”、“無”較為合理的解讀
第三種解讀方式,結(jié)構(gòu)疏朗、邏輯清晰,始終圍繞有、無立論,而不黏滯于有欲/無欲、有名/無名的辯論上?!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把“無”作為宇宙開端,“有”作為萬物開端,此處“名”取“命名”之義。若借助方東美將“無”作為“超本體論”、將“有”作為本體論的方式解讀,則此邏輯線條尤為清晰。接下來的論述依然圍繞有、無做文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種解讀方式規(guī)避了“有欲”與“無欲”的糾纏,始終圍繞有、無之軸心談論問題,減少了各種歧義的發(fā)生?!俺o”是在“超本體論”層次看待問題,從“無”生“有”(可喻之以“出世”角度看宇宙、人生),自能體悟大道之玄妙;“常有”則是處于“本體論”的層面看問題,即以“有”觀“有”(可喻之以“入世”的角度看宇宙、人生),自能體悟世界的界限。自然,以“有”觀照世界而非“有欲”去觀看世界,更契合老子之道。
如果再結(jié)合最后一句的論述,更能確證此種解讀的適切性?!按藘烧撸龆惷?,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贝藘烧撸瑧摾斫鉃橛?、無。倘若按照第二種句讀,就會出現(xiàn)有名、無名、有欲、無欲四個概念,是“四者”而非“兩者”。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以為第三種句讀方式更準確地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ㄗ髡邌挝唬汉\婈憫?zhàn)學院政工系)http://www.cssn.cn/52/5201/201307/t20130715_381994.s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