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中國因此而擁有了
“瓷之國度“的美稱。
早在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
就已經(jīng)學會制造和
使用陶器。
成熟的青釉瓷器燒成于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
經(jīng)過歷代的逐步發(fā)展,
明清時期,
我國陶瓷業(yè)發(fā)展到
了巔峰階段。
至少在唐代,
我國已開始大量出口陶瓷器。
此后口益發(fā)展,
長久不衰。
從東海和南海
通向各大洲的各條航線,
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
因此這些海外貿易通道
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廣東 ———廣東省博物館
原創(chuàng)不易,請尊重原創(chuàng),合理合規(guī)轉發(fā)文章
戰(zhàn)國(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
原始青瓷高嶺土的成分,
經(jīng)過人工施釉,
用1200℃高溫燒制而成。
原始青瓷的出現(xiàn),
是我國陶器飛躍發(fā)展的階段。
基于“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人們希望死后生前用品的陶制隨葬品,
如陶豬、陶母雞等。
陶屋種類也很多,
有欄居式、曲尺式、
三合式、閣樓式和城堡式,
閣樓式房屋大多為有錢人家所居住。
這些器物
為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
生活和社會狀況
提供了實物依據(jù)。陶雞
秦漢時期
廣東制陶工藝
“青釉褐斑”,
始于西晉晚期,
流行于東晉、南北朝,
并為以后的泥料相間
揉合在一起,
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
貼于制成的壞胎上,
或者全部利用絞泥做還胎,
再施釉燒成呈絞紋的器物。
按泥料絞合方式的不同,
絞紋有以杯、碗、三足小盤、
長方形小枕等為常見。
燒制的窯口有唐代河南鞏縣窯、
宋代河南修武當陽峪、
寶豐清涼寺等。前低后高,
后壁有一小孔,
通體用綠、黑兩色
胎泥絞出裝飾紋飾
施綠色釉
為絞胎瓷枕中的精品。彩繪瓷紛紛興起。
定、汝、官、哥、鈞
五大名窯的產(chǎn)品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局面。
影青印花八角帶蓋梅瓶,
滿身刻有纏枝牡丹花,
內外施青白釉,
積釉的地方
呈現(xiàn)湖水般的綠色,
是宋代江西景德鎮(zhèn)窯的精品。
青白釉又稱影青,
創(chuàng)燒于北宋前期,
以景德鎮(zhèn)窯為代表,
是介于青白二色
之間的一種釉色。(今河南禹縣)而得名,
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創(chuàng)燒于唐代,
興盛于北宋,
經(jīng)歷宋金至元代。
以后歷代都有仿造。
器物釉色以天藍、月白、
玫瑰紫、海棠紅等為主。
其產(chǎn)品特色是具有云霞般的光輝
而顯得變幻莫測的窯變釉,
這是燒制過程中器身里外施天藍色釉,
泛起玫瑰紫斑,
釉層肥厚,
釉色明亮。
足底和足邊露胎,
胎呈灰白。紋樣的主輪廓,
再繪制生動活潑場景。
宋代瓷器紋樣極為精美,
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及
宋徽宗崇寧年間向宮廷貢瓷。
這件耀州窯蓮瓣紋碗口,
淺腹,圈足,典型佳作。
耀州窯的燒瓷時間是唐至元,
五代至宋以燒制青瓷為主,
以刻花、印花裝飾最具特色。
龍泉窯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
因其主要產(chǎn)區(qū)
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
它開創(chuàng)于三國兩晉,
結束于清代,
生產(chǎn)瓷器的歷史
長達1600多年,
是中國制瓷歷史上
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它的產(chǎn)品暢銷于
亞洲、非洲、歐洲的
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影響十分深遠。
青釉是我國使用最早、
沿用時間最久、
分布最廣的釉色。
青色似碧玉,形象高雅,
符合文人、士大夫傳統(tǒng)的
審美情趣。
浙江龍泉窯生產(chǎn)的龍泉青釉
以梅子青、粉青色最佳。
北宋(960-1127)潮州出土
潮州窯青白釉佛像
該佛像于20世紀20年代出土,
有北宋紀年銘文。
銘文內容為:
“潮州水東中窯甲女弟子
陳十五娘同男劉育發(fā)心
塑造釋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養(yǎng),
奉為劉弟七郎早超生界,
延愿合家男女氣保平安。
熙寧二年已酉歲正月十八日題。
匠人周明?!?br>佛像通體施青白釉,唐、宋、元窯址有多處,
其中筆架山窯址規(guī)模最大,
堆積最豐富,
當?shù)卮迕穹Q為“百窯村”。荷葉蓋罐
湛江雷州半島
陶瓷生產(chǎn)歷史悠久
史料記載,
唐初已大量生產(chǎn),
到宋元已具規(guī)模,
是古代廣東陶瓷生產(chǎn)重要基地之一。
雷州窯以生產(chǎn)青釉瓷為主,
其青釉釉下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
紋飾層次豐富,
線條活潑流暢,
構圖嚴謹,
相互呼應,
是一件精美之作。明(1368-1644) 商承祚 捐贈
石灣窯 翠毛釉 梅瓶
翠毛釉主要釉色之一,
運用窯變的原理,
在藍釉中隱現(xiàn)是福建沿海地區(qū)
重要的外銷瓷產(chǎn)地,
始于宋而盛于明清。
其出產(chǎn)的白瓷,
胎質致密,透光度佳,
釉色凝潤如脂,
隱現(xiàn)粉紅或乳白,
別于其他窯制,
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
外銷歐洲更贏得“中國白”的美譽。
觀音菩薩傳入明·洪武(1368-1398)
景德鎮(zhèn)官窯是以銅紅料為著色劑
在瓷胎上繪畫紋飾,
罩以透明釉,
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
使釉下紋飾呈現(xiàn)紅色。
釉里紅創(chuàng)燒于要求十分嚴格,
因此燒成難度大,
成品率低。
元、明釉里紅
器因傳世品少很大程度上
延續(xù)了元器的特征,
紅色暈散,不太鮮艷;
白釉泛青有棕眼;
紋飾層次多而不亂。
是白地青花瓷器的專稱。
用含氧化的鈷礦為原料,
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
再罩上一層透明釉,
經(jīng)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鈷料燒成后呈藍色,
具有著色力強、發(fā)色鮮艷、
燒成率高、呈色穩(wěn)定的特點。
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據(jù)說玉壺春瓶
因蘇東坡詩句
“玉壺先春,冰心可鑒”而得名。
宋代定窯、汝窯、耀州窯、
磁州窯普遍燒造。
元至明、清歷代也多見。
這件玉壺春瓶造型
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
景德鎮(zhèn)元青花的紋飾
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
層次多而不亂。
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
其它器物多砂底無釉,
見火石紅。
這件器物在瓶底釉下書寫了青花“又“字。
元青花傳世作品少,
而有人物紋飾的更為罕見,
因此非常珍貴。
明·天順(1457-1464)
景德鎮(zhèn)窯
青花人物紋梅瓶
明代正統(tǒng)、景泰、天順(1436~1464)
這三十年間,
由于戰(zhàn)爭頻繁、生產(chǎn)的瓷器較少、
而且多不寫年款,
致使人們對這一時期的瓷器認識不清。
陶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
“空白期”或“黑暗期”。
隨著對窯址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青花器器型較少,
主要有爐、瓶、染、線描相結合。
繪畫筆調隨意,
畫面而已較豐滿,
開始出現(xiàn)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
但尚不成熟。
官窯器少,
而且有年款的器物更少。
青花雙獸耳龍紋瓶器為時雖然短暫,
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
制瓷工藝突飛猛進,
在繼承康熙朝也比以前更講究。
從景德鎮(zhèn)瓷器看,
無論造型和裝飾,
都可以用一個挺拔、遭勁的風格
迎然不同,
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
胭脂紅釉是以黃金為著色劑的
低溫粉紅色釉的一種,
含金量大約在萬分之二。
較淺色的稱“胭脂水”,
含金量大約萬分之一。
清康熙末年全部是官制品,
至清未一直都有生產(chǎn),
但以雍正、乾隆清·嘉慶-光緒(1816-1894)
石灣窯 黃炳 塑 素胎金絲貓
該作品采用胎毛技法,
利用泥胎燒成后的
自然色
呈現(xiàn)金絲貓的毛色,
把貓擒鼠前的瞬間神態(tài)
雕塑得活靈活現(xiàn)、
栩栩如生。
黃炳是清代中后期
石灣陶塑名家,
字云渠,又號云漁,
約生于嘉慶二十年(1816),
光緒二十年逝世(1895),
享年八十歲。
擅長制作鳥獸和人物,
尤精于塑造鴨、貓和猴子。本篇文字
參考自該博物館
相關介紹內容
博覽記 記錄看過的 所想的 一點點積累一點點收獲
64篇原創(chuàng)內容
公眾號
琉璃秘瓷-法門寺唐代宮廷文物精粹特展
亂世遺珍 — 四川地區(qū)宋代窖藏瓷器
北朝佛陀|定州博物館 藏 白石造像
城事慢游|文華學院 紅楓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