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盤,青銅重器中的極品,舉世無雙的稀世珍寶,因其工藝極其復雜,至今未出現(xiàn)復制品。是已出土先秦青銅器中最復雜、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
曾侯乙尊盤,據(jù)推測屬戰(zhàn)國早期作品。由一尊一盤組合,出土時尊置于盤中。青銅尊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底徑14.2厘米,重9公斤;盤高23.5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重19.2公斤。1978年于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其裝飾紛繁復雜,銅尊是用34個部件,經(jīng)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nèi)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出土時尊置于盤內(nèi),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nèi)盛酒,盤內(nèi)可置冰,即可冰酒,亦可溫酒。數(shù)千年年前的古人,便已有此創(chuàng)意,著實令人驚嘆!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尤其是鏤空裝飾有若干層,堪稱鬼斧神工,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工藝的極致。
與尊盤同時出土的銅漏斗、長勺及另兩件國寶級文物—鑒缶、聯(lián)禁銅壺,是彼此相連的一組禮器。從儲酒、取酒、濾酒、冰酒到飲宴,器具一應俱全。古代貴族,真正的奢華。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tǒng)一。
蟠虺(pánhuǐ),意為屈曲的小蛇,是青銅器紋飾形象之一。
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
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
盤,由盤體和各種附件組成。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
如此精美絕倫,究竟如何鑄造?
自曾侯乙尊盤出土至今,關于其鑄造工藝,學術界一直熱議但至今尚無定論。
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目前多認為系采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范,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nèi),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zhàn)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jīng)達到極高的水準。
反對聲音則稱,失蠟法的起源文獻中沒有記載,有點來無影去無蹤的感覺,他們認為,曾侯乙時代不存在失蠟法,尊盤是用當時成熟的范鑄法鑄造。
至今難以復制
官方至今未對尊盤進行復制。一方面,尊盤為多層透雕,表面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nèi)層銅梗支撐,銅梗又分層聯(lián)結,參差錯落。而數(shù)不清的透空蟠虺紋飾,彎曲程度相當高,不管用何種工藝制模,都相當困難;另一方面,曾侯乙尊盤獨一無二,出于對文物保護的考慮,對復制尊盤都很慎重。
目前有部分是參照文字、圖片資料等進行重新塑型的仿制品,但在精湛程度、神韻上與原件尚有一定差距。
(以上圖文內(nèi)容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天下收藏拍賣微信公眾平臺,現(xiàn)面向社會各界人士征集文章,歡迎踴躍投稿。)
微信公眾平臺聯(lián)盟:
5A畫廊、藝術公社、天下收藏拍賣、龍湖美術館、微拍天下、濰坊收藏家俱樂部、藝術前沿、北山公書畫院、藝術頭條、河圖動漫文化有限公司、書畫威海、琉璃廠在線、仰山樓、延安當代美術館、演旭囯畫研究會、中國水墨、望岱堂文化藝術館、徐州翰林畫苑、千遠堂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東方書畫網(wǎng)藝術門戶網(wǎng)站、幽蘭文化、 中藝文化藝術、大美水墨、中國文化藝術網(wǎng)、天涯藝術、寧夏日報藝術風尚、大家名家、大家氣象、百年巨匠、傳承國粹藝術、嵐夢文化、文超文化傳媒、北京啟潤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涇縣泉鑫美術館、陜北趙家坬藝術寫生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