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橋遺夢》
中國古代藝術(shù)
桓臺屬淄博市轄縣,位于魯中山區(qū)和魯北平原的結(jié)合地帶。因境內(nèi)有齊桓公戲馬臺而得名。據(jù)<今縣釋名>;“廣饒縣東北有柏寢臺,齊景公與晏子遊于少海,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俗謂臺曰桓公臺,相傳桓公曾會盟于此,按柏與桓字形相近,桓當即柏宇之訛?!?009年桓臺縣面積509平方公里,2009年總?cè)丝?9.67萬。 桓臺是中國“建筑之鄉(xiāng)”、中國江北地區(qū)第一個“噸糧縣”、”北方“魚米之鄉(xiāng)”。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境內(nèi)就出現(xiàn)了人類文明。今縣釋名>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彩繪雙耳壺
桓臺李寨遺址出土,泥質(zhì)紅陶,圓唇,敞口,高頸,溜肩,鼓腹,平底。器物整體施黑衣,頸部偏上對稱飾兩耳,頸至腹上部兩周紅色條紋內(nèi)繪紅色“X”紋三個,腹至底上部繪紅色楔形紋。該器制作規(guī)整,紋飾獨特,有鮮明的魯北大汶口地域特征。
彩繪雙耳罐
大汶口文化
高16.7,口徑9.5,底徑8厘米。
桓臺李寨遺址出土
泥質(zhì)紅陶,圓唇,敞口,短頸,球形腹,平底,兩耳立于腹中上部。唇口部及頸下繪黑色條紋一周,腹中部繪四周黑線,肩部繪以鳥、人物等圖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xiàn)符號文字甚少,山東凌陽河遺址曾發(fā)掘出土幾件符號文字陶器,泰沂山脈以北地區(qū)出土6000年的符號文字尚屬首次,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北魏晚期貼金彩繪佛立像
通高168厘米,圓雕石灰石造像。螺發(fā)高髻,面相方圓,顴骨略高,嘴角含笑,耳肥大。細長頸,內(nèi)穿僧祗支,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刻畫極具裝飾性,寫實感不強,跣足而立。佛像頭后飾圓形頭光,最內(nèi)匝是浮雕的圓形蓮花,蓮花的外面則為磨光繪出。
雙孔蚌刀
桓臺史家遺址出土
半月形,雙孔,一面磨刃,雙孔為兩面對鉆,器表磨制光滑,并有蚌殼天然亮麗的彩色花紋。
蛋殼陶
桓臺李寨遺址出土
整個器形可分為兩段,上部為一敞口杯,下部為一筒形鏤空座。矮圈足,整個器物有四層弦紋,兩層鏤空??谘刈畋√巸H0.01cm,杯體最厚處0.03cm,是典型的龍山文化蛋殼陶。
彩陶壺
桓臺李寨遺址出土
泥質(zhì)紅陶,圓唇,敞口,直頸,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頸部繪紅色圓點,腹部三周紅色圈紋,內(nèi)繪紅色圓點。該器物體現(xiàn)了大汶口文化時期東夷族對太陽神的崇拜。
太陽紋瓦當
瓦當是古代建筑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主要起著保護檐椽不受風雨侵蝕的作用。這面瓦當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太陽紋瓦當,凸弦紋邊,下瓿正中有一半圓,內(nèi)有一橫“S”形紋,上部以單線分割為九個三角形,部分三角形中有乳釘紋,體現(xiàn)齊地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
四鶴紋瓦當
桓臺博物館現(xiàn)珍藏一片珍貴瓦當——四鶴紋瓦當。該瓦當單凸紋邊,中間雌雄兩鶴鳴舞,似乎在訴說著什么,兩側(cè)各有一雛鶴相隨,儼然一幅天倫之樂圖。
說起瓦當紋飾中的四鶴,還有一個“一鳴驚人”的典故:相傳齊國有個大臣叫淳于髡,非常幽默風趣,是齊國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齊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于是便用隱語進諫,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國家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嗎?”齊威王立刻意識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說他呆在宮廷里,百事不管,毫無作為。于是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從此就開始振作起來。
雙騎紋瓦當
瓦當是古代建筑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主要起著保護檐椽不受風雨侵蝕的作用。在圓形和半圓形的瓦當面上,古代人創(chuàng)造藝術(shù),把素面無飾的實用品,變?yōu)榫窦氱U的藝術(shù)品,成為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社會的一份珍貴的形象資料。瓦當也因此成為古代造型藝術(shù)中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門類。
雙騎紋瓦當反應(yīng)了齊人賽馬活動的場面。當時流傳齊威王與士大夫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國桓公稱霸之后,田齊威王再振雄風,賽馬在當時頗為盛行,在王公貴族之間,齊威王和田忌是主要競爭,連續(xù)幾年比賽,總是齊威王取勝,田忌遜居第二,田忌很不服氣,決心要勝過齊威王,孫臏觀看比賽后,見田忌雖然輸了,但馬力并不弱,于是使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時,你只管下大注,我保你贏?!碧锛尚帕藢O臏的話,便下了千金賭注。開賽之前,孫臏暗地告訴田忌:“用你的下等馬對田君的上等馬,用你的上等馬對田君的中等馬,用你的中等馬對田君的下等馬。”比賽三場過后,田忌果然以二比一取勝,贏了齊威王。齊威王問其取勝奧秘時,田忌借機推薦了孫臏。齊威王很賞識孫臏的才能,封為大軍師,據(jù)說,孫臏這種賽馬出場方法,還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統(tǒng)籌法的第一次運用。
三彩獨流壺
唐早期。高8.5,口徑9.2,底徑7厘米。
桓臺李寨遺址出土
斂口,短流,矮圈足外撇,璧形底。器外壁施半釉,用綠、姜黃兩種顏色,在燒制過程中利用鉛釉流動特點,使彩釉在器物表面互相浸潤、流淌,形成火焰紋斑點,同時釉里有一種極細小的紋片,與胎體分離,這是唐三彩的特征。胎質(zhì)白中泛蝦肉色,質(zhì)地堅硬與瓷胎接近,該器胎質(zhì)與河南、甘肅、陜西所出土的陶胎三彩器有明顯差異,淄川唐代窯址曾出過類似殘片,該器是否淄博窯目前尚不清楚。
雨點釉盞
雨點釉(黑色)起源于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為中國南方建窯和北方淄博窯,是中國陶瓷中稀有的名貴釉種,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F(xiàn)存桓臺博物館的金代雨點釉盞,釉面密布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雨滴,大小不一,大的可達數(shù)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盛水后因黑底襯托,更顯鱗斑閃爍。
青花鼓凳
青花鼓凳,又稱繡墩,坐墩、涼墩、瓷墩。多作鼓形,又稱鼓凳之稱,始見于隋,明宣德時制作精美,嘉靖、萬歷時最為流行,品種有青花、琺華、五彩等。清代亦有制作。我們看到的這就是清乾隆時期的作品,凳上、下各有一排鼓釘突起,紋飾自上而下為梅花、菊花、團鶴、纏枝牡丹,纏枝西番蓮為雙勾勒,是斗彩漏燒。
祭紅大盤
祭紅是紅釉的一種,色澤比郎窯紅灰暗,是一種失透滌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桔皮,乾隆朝祭紅器有盤、碗、膽式瓶等,盤、碗制作規(guī)整,器物口沿及底足處都呈一條整齊的白邊,即燈草邊。
金錯刀
金錯刀,又名“一刀平五千”,銅質(zhì),上為方穿圓形,下為刀幣形,身形如刀,其環(huán)如大錢,整個形狀類似一把鑰匙,其方穿上下用黃金鑲嵌“一刀”二字,刀身橫鑄“平五千”三字,合起來即為“一刀平五千”。由于“一刀”二字用黃金錯成,故世稱“金錯刀”,此類錢幣為王莽所鑄行,始鑄于西漢居攝二年(7),當時王莽還是假皇帝,進行了第一次幣制改革,下令更造錯刀、契刀、大泉,與原來的五銖錢共四品同時進行。金錯刀一枚值五銖錢五千枚,這是中國古代貨幣歷史上少有的大面值鑄幣,其鑄工精良,造型豐滿篤實,形制文字規(guī)整,形體厚重。新莽始建國元年(9)進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時,金錯刀、契刀被廢止,故流傳較少,是莽錢中較珍貴的品種。
齊法化刀幣
在今天的桓臺博物館內(nèi)存放著一枚齊國時的刀幣——“齊法化”,俗稱“三字刀”。
齊刀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中鑄體最大、幣文最精美的一種貨幣。齊刀幣面文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幣文中前一或二字,皆為國名或地名。三字、四字和六字刀之“齊”字,均為國名。“節(jié)墨之法化”“節(jié)墨法化”刀之“節(jié)墨”二字,亦為地名。節(jié)墨即今即墨,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齊滅萊,收即墨為齊地,始鑄此幣,為即墨城邑名。安陽即莒之五陽之安陽,齊宣公四十四年(前412處)齊滅莒收安陽為齊地,鑄此刀,亦為城邑名,莒邦法化之莒亦為齊之莒邑,故也是城邑名。
齊刀幣面文中最后二字,皆有一無法辨認的文字和“化”字?!盎贬尅柏洝?,省貝作化,為幣名,即鑄幣單位,對于不可辨認的文字,專家考釋分歧較大,釋“法”,釋“大”者多,也有釋“合”,釋“吉”者,還有釋“圜”者,著名錢幣研究專家朱活先生從“法”說,認為“法”含法制,標準之意,法化可解釋為法定的標準貨幣。王獻唐先生初釋為“大”后認從于“法”。還有學者認證為“大”稱“大貨”。認“圜”釋圜通之貨幣。
在齊刀幣面文中考釋分歧最大的當屬“齊返邦法化”和“莒邦法化”。目前學者較為認同的解釋是齊為國名,返,還也;邦,國也。返邦即返國,返與復(fù)為同義語,也可解釋為收復(fù)失地,重返故國之義。這正與樂毅伐齊,齊將田單收復(fù)失地,迎在莒五年之久的齊襄王重返故城臨淄這一歷史事件極為符合,故斷此刀是齊襄王復(fù)國時所鑄紀念幣。釋“建邦”者,可解為建國、開國之義;“建邦”二字聯(lián)釋為開國之君長,可理解為齊國開國之君鑄行的標準貨幣,因而此刀就有開國鑄行的紀念幣的性質(zhì),據(jù)此斷此刀為田氏代齊建國后鑄行的紀念幣。而“莒邦法化”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戰(zhàn)國晚期齊襄王避莒五年內(nèi)所鑄行的貨幣,這已被近年莒故城內(nèi)齊明刀中莒冶貨刀銘范所證實。
齊刀幣的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對我們了解齊國商品經(jīng)濟及冶金鑄造、齊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形態(tài)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jù)。
三彩鼎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此件三彩鼎為桓臺唐山遺址出土,高15cm,口徑15cm,圓唇,敞口,圜底,下有三獸足,肩腹處有一道弦紋,胎質(zhì)細膩,呈灰白色,鼎身施藍釉,肩腹飾以藍、姜黃和白釉。
百壽團花紫砂碗
高8.2公分,口徑19.8公分,碗口稍大,腹微鼓,圈足高1.1公分,碗壁僅0.25公分,百壽圖繞口外沿一周作為邊飾,腹部有五組盤龍紋飾等距繞碗一周,碗底中央有一篆書小印曰:“陳覲侯制?!敝袊仙巴胱u滿海內(nèi)外,這個紫砂碗是紫砂制品中的珍品,莊重典雅的造型,工藝精湛的紋飾,高度集中了中國紫砂制品的高超工藝水平。
青釉印花缸
金代,圓唇,鼓腹斜收,小平底,自肩部至底部的四分之三處施黃褐釉,飾餅形印花菊紋。印花是陶瓷器的裝飾方法之一,用陶范裝飾瓷器開始時只是使用局部陶范翻印,然后把紋飾貼在器物上,也有用印具在器坯上直接印上,到了宋金時期,印花裝飾有極大改進,以定窯最具代表性,這個時期,印花紋飾構(gòu)圖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題材也豐富。
來源: 《桓臺博物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