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石千秋——近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對書法發(fā)展的貢獻

近代是指從1840年(道光二十年)開始,至1919年“五四”運動止。在這一時段內很多有助于書法學習者參考的資料相繼出土,這些資料分成四個類型:商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秦漢石刻、出土墨跡。

商周甲骨文

第一個,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是近一百年來書法史上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它源于在北京做官的一位學者——王懿榮,山東煙臺福山人。王懿榮先生當時是國子監(jiān)祭酒,國子監(jiān)祭酒是當時教育機構的最高負責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他對于金石學有很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甲骨文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王懿榮在讀書之余,對醫(yī)學也有研究。家人每次抓的藥,他都要親自驗一下,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味被稱為“龍骨”的藥,上面有一些符號,以他的學識判斷,應是一種文字,就讓他的家人到藥鋪里邊,把所有的龍骨采購回來,進行整理研究,這個時間是1899年,在很短的時間內,王懿榮收集了有一千多片甲骨,他定為殷商時期的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后來稱為甲骨文。1900年,當時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防練大臣,城破以后王懿榮投井自盡,他的事業(yè)就從這兒中斷了。

王氏收集的甲骨文被劉鶚收藏,興起了甲骨文收藏和研究的風氣,后來出現(xiàn)了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為代表的研究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斌號彥堂,郭沫若號鼎堂,四人合稱為“甲骨四堂”,從此甲骨文的研究掀開了一個新篇章。

商 典字卜骨

商 典字卜骨拓本

甲骨文一共出土了154600多件。目前國內甲骨的收藏量,第一是在國家圖書館,有3萬多片。然后故宮博物院有2萬多片,山東博物館是10588片甲骨文,其中5468片有字,因為當時出土的還有很多沒有文字。山東這批甲骨文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當時“四堂”之一羅振玉的收藏。他的收藏是在抗戰(zhàn)結束后的1945年在大連,當時有一個日本人在大連港口撤退,徘徊了幾天不走,就為了一大鐵皮箱子,四面焊鑄的,里邊是120多個盒子,就是羅振玉收藏的1229片甲骨。這個日本人本來想運走,但當時已經(jīng)沒有船了,這些東西就被接收了。因為是在蘇軍占領時期,所以就把它轉移到了山東,一開始是放置在了棲霞,一直到1951年,山東文管會正式成立,就把這批藏品轉移到了濟南。羅振玉這批藏品非常珍貴,這里邊有一些都是孤品。例如有一片是記述氣象比較明確的一件甲骨文。還有里邊記述了非常明確的一個國家,當時的一個方國,鬼方。在現(xiàn)存的15萬片甲骨文里面,有明確記載國號的,帶鬼方這兩個字的,只有三片,其中兩片在中國臺灣,大陸只有這一片在山東省博物館。還有一部分是明義士所藏,他是一位加拿大的傳教士,當時在齊魯大學任教,這個人收藏非常好。他在來山東之前是在安陽,在那邊講學傳教,所以他收藏了大量的甲骨文。1936年他回加拿大休假,結果一去回不來了,1937年抗戰(zhàn)開始了。他留在濟南的藏品被他同事埋到了齊魯大學的地下。為了以后他能回來再找到他的收藏,就畫了兩個圖,一張寄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另一張他們同事收藏。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挖出來一些,分散到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到1952年,齊魯大學英籍的校長林仰山要回國,回國之前,他就拿出了那一張藏寶圖的復制件,交給了山東文管會。根據(jù)這張圖,省文管會就到了齊魯大學挖出來140多箱,8800多件甲骨,其中有字的是3668片。所以說,山東博物館藏品里邊,是明義士的居多,然后是羅振玉,還有黃縣王惠堂舊藏79片。2003年,山東大學歷史考古系方輝教授帶著2000級的學生,在濟南的大辛莊商代遺址,發(fā)掘出了18片甲骨,8片上有文字,其中7片是可以拼合一起的,存字20多個。

經(jīng)常聽一些老先生講,書法要有金石味、金石氣,這個金石味、金石氣,很多人理解成什么呢?筆畫殘缺一點,斑駁一點,認為這是金石味,刀鑿斧痕的感覺。其實古人本意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青銅器為金,石呢,是指的石刻文字,所謂吉金樂石。書法要有取法,取法要高古,就是要學習青銅器和古代刻石上面的文字。這是近現(xiàn)代新出土的一些青銅器,還有一些是以前曾經(jīng)出土過,但是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的。

青銅器銘文

青銅收藏中重要的一位當屬山東濰坊人陳介祺,他隨父在京,中了進士以后,就在翰林院做編修,他好收藏文物古董,在當時有“南張北陳”之說。南方是張廷濟(字叔未),北方就是陳介祺。陳介祺收藏有幾件重器,其中毛公鼎,是到目前為止青銅器里邊銘文最多的。毛公鼎的銘文有497字499字,還有500字幾種說法,現(xiàn)在基

本上認可是500字。陳介祺得了毛公鼎之后,辭官回鄉(xiāng),經(jīng)過30年研究,把里邊文字基本搞明白,傳拓的技法也研究得成熟了,他才開始把毛公鼎拿出來。在歷史上青銅器銘文和石刻碑文可以證史,補史,毛公鼎是可以證史、補史的,這是它的文獻價值。所謂的書法價值,第一是文字最多,從學習書法來講,一個好的字帖要有大量的字可供臨摹,張大千的書法老師李瑞清,曾經(jīng)講過學習鐘鼎文字要以大器立其體,以小器博其趣,意思是學鐘鼎文字先要選大器。這個大器不是體型大,文字多才是主要的。因為文字多,在臨帖的過程中,單字、偏旁、部首、結字的規(guī)律,都可以有所取法。小器博其趣,是因為有一些雖然字很少,但是風格很突出,可以在大器立體的基礎上再找一點風格趣味,現(xiàn)在很多學習大篆的朋友,也都是以毛公鼎作為入門字帖。

西周 毛公鼎

大盂鼎的書法風格和毛公鼎比較,方筆更多,還是有些甲骨文或者商周早期的書風。還有一件大篆入門的范本,就是散氏盤。散氏盤出土其實并不晚,它應該是清乾隆時期出土的,為什么把它拿出來?因為它重新發(fā)現(xiàn)要晚一些,它是1810年嘉慶皇帝50大壽時,湖北巡撫阿毓保獻上散氏盤作為壽禮,進入內宮以后就找不到了,鎖入深宮音塵絕。乾隆年間有一位金石學家阮元,復制了兩件散氏盤,所以民間一直認為只要出現(xiàn)的就是阮元做的。它被再次發(fā)現(xiàn)是在1924年,溥儀出宮后,民國政府開始建立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馬衡在清理養(yǎng)心殿陳設的時候,在庫房里面發(fā)現(xiàn)這個盤,經(jīng)過馬衡先生鑒定,這才是真正的散氏盤。散氏盤銘文也是很多的,357字。散氏盤在書法界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很多人認為散氏盤是篆書中的草書,因為它有率真的一面,寫得雄健灑脫,用司空圖《詩品》的詩句:積健為雄、返虛入渾,來形容散氏盤書法風格,是很恰當?shù)摹?/span>

西周 毛公鼎拓本

秦漢石刻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讓丞相李斯統(tǒng)一度量衡,《秦詔版》,是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發(fā)布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這就是秦始皇的詔書,刻在銅版上?,F(xiàn)在很多學習篆書的朋友,入手都是學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瑯琊刻石》包括宋人重刻的《繹山刻石》,近百年來很多書法研究者,開始關注一些別人很少看到的資料,其中就有秦詔版,它的書法風格更自由,更活潑,齊白石、石開等人的取法就是從秦詔版出來的。秦朝時間很短,留下來的資料很少?;⒎乔厥蓟蕰r期的,“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這個文字也是標準的秦篆,方筆為主。

講到青銅器,很多人認為應該是商周青銅器,其實到秦漢時期,青銅器還在鑄造,當時一些王侯,貴族家里都用青銅器,鐘鳴鼎食。西漢時期的定陶鼎,六舟和尚所拓,我們可以看到銘文,篆書的結體還有隸書的筆意,字型趨于橫勢,這是漢代的篆書,在青銅器上又稱為漢金文。兩漢之間王莽時期的篆書,和別的時期有不一樣的地方。收藏界的朋友,在收藏古錢幣方面,應該有一個最難得的古幣,金錯刀,就是王莽時期的,書法如折釵股。新莽嘉量,書法也是與眾不同,和秦刻石、秦詔版完全不一樣的風格,重心更為上移,下邊更為舒展。這種書風直接開啟了后來的唐代篆書。

秦 石鼓文拓本(局部)

剛才講了金,然后就是石。《石鼓文》被稱為中國的石刻篆書之祖。唐朝時在陜西田野發(fā)現(xiàn)的,共有十件。歷經(jīng)周折,現(xiàn)在保存在故宮博物院?,F(xiàn)在石鼓最早的三件宋拓本是;先鋒本,中權本和后勁本,都在日本收藏?!妒奈摹返臅L格端莊凝重,開啟了秦小篆。唐代韓愈作《石鼓歌》以頌,雖然歷代不乏著述,真正進行研究學習,是晚清的吳昌碩。吳昌碩的詩書畫印,稱為四絕,他的書法、篆刻、國畫都得益于《石鼓文》,他以《石鼓文》筆法入畫,入印,形成卓然不群的藝術特色。

秦始皇時期,兩次東巡,立了七塊刻石,《會稽刻石》在浙江的會稽。然后進入山東。在鄒城立《繹山刻石》。在泰山上立《泰山刻石》。原來在山頂,后來因為碧霞祠失火被燒毀了。燒毀以后嘉慶時又重現(xiàn)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十個字?,F(xiàn)在泰安岱廟東御座,字數(shù)最多的是明代165字拓本,現(xiàn)存日本。它的書法風格和秦詔版、新莽的嘉量書法是不一樣的,它更加雍容端莊,有廟堂之氣。到瑯琊臺立了《瑯琊刻石》。這個刻石也是后來直到民國時期才被重新找到。1900年被大雷擊中,整個擊碎了,直到1922年,諸城人孟昭鴻,到瑯琊臺搜尋這個殘石,拼湊粘接成現(xiàn)狀。1949年以后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借調收藏。在煙臺立的《芝罘刻石》和榮城《東觀刻石》,都已下落不明。秦皇島那邊還有《碣石刻石》,也已不存。

 新莽 萊子侯刻石初拓本

幾年,發(fā)現(xiàn)了很多以前有歷史記載,久已失傳的一些石刻,其中《何君閣道碑》,在宋代就有著述。宋代的洪適在《隸釋》中曾經(jīng)記載過,“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字法方勁,古意有余,如瞻冠章,使人起敬不暇”,從他著述以后就找不到了,從宋朝到現(xiàn)在1000多年,只聞其名,不見其碑。直到2004年在四川的雅安滎經(jīng)縣,有兩位小學老師中午出去游泳。在路上偶然發(fā)現(xiàn)在前邊的山崖上有文字,就通知了縣文管所來考察,后翻閱縣志查證,這就是傳說中的《何君閣道碑》?!逗尉w道》在宋代就被評為古勁有余,它的書法風格與眾不同,多為篆書筆法,沒有隸書特征蠶頭燕尾。在章法上隨意布置,自由錯落,2004年至今,才出土十幾年。現(xiàn)在很少有人把它作為一個學習的資料。

四川,因為它山高、水深、林密,有很多人跡到不了的地方,所以說應該還有沒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去年還跟成都的朋友聊起,濟南的府學文廟里,有一塊龍門刻石,從題跋上看是從四川出來的。在四川作了一張拓片,回來以后翻刻的。但是這個原石在哪里呢?目前都不知道,所以還有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

銀雀山漢墓發(fā)掘現(xiàn)場

山東出的磚不算多,但是陶文很多,也有瓦當。其中陳介祺在收藏毛公鼎之余,還有很多收藏。他還有齋號叫十鐘山房、萬印樓,還有就是磚瓦陶文,陶文的收藏在當時是獨具慧眼,但是很可惜,這些陶文后來大多散佚,僅留存了一小部分。1931年日本人找到了陳介祺的后代要收購,王獻唐就申請了政府資金,又找到陳介祺的后人,經(jīng)過商談以后收歸國有,讓山東省圖書館收藏下來,磚瓦石刻共3826件,并且專門辦了一個秦漢磚瓦展覽會。這些物品1949年以后歸到了山東省博物館。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青銅器銘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石刻文字是刻在石頭上,那么古人有沒有手寫的墨跡呢?那就是竹簡。1973年,山東臨沂城南有兩個小山,一個金雀山,一個銀雀山,當時建醫(yī)療系統(tǒng)的一個場所,在挖地基發(fā)掘的竹簡中,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現(xiàn)在定名為銀雀山漢簡。這些竹簡很小,有的只有0.7毫米寬,很窄很窄,所以文字非常小,想看清楚是需要單獨放大。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就是手寫的楚國文字。出土以后就在中國的書法界掀起了一股楚簡熱,一些年輕的書法家包括一些老先生都開始對楚簡高度重視,從釋讀、釋義、臨摹,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

出土墨跡

古代一般人是用簡、竹簡或者木簡書寫,寫錯了,用刀削去,所以稱“刀筆吏”。帛作為絲制品,在古代是非常貴重的。在帛上寫字的人家境是比較富足的。長沙馬王堆出土漢代帛書有不少。仔細看一下,它的書法風格里邊還有一些保持篆書的寫法。包括 “此”字,“必”字,這都是篆書的寫法。所以從這些民間的實物上,可以看到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過程。

漢武帝對西北地方非常重視,匈奴及西域各國不斷地侵擾,為了邊塞防守,當時設了“河西五郡”,酒泉、武威、張掖、金城、敦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1930年,瑞典學者貝格曼到了額濟納河流域,漢代的居延都尉駐地,現(xiàn)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對漢代烽燧遺址進行發(fā)掘,出土簡牘一萬多枚。河西五郡漢簡都是經(jīng)過科學的發(fā)掘。所以當時出土的時候,很多的竹簡都是一冊一冊出來的,前后非常連貫,現(xiàn)在完整的有70多冊。

漢代人的墨跡,書寫的痕跡非常明顯,和碑刻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看到用筆的節(jié)奏。若放大一下看它的文字,它用筆的波折、起筆、行筆的痕跡,在里邊非常明顯。

西漢 居延《相利善劍》冊

南北朝 敦煌寫經(jīng)殘卷

曾經(jīng)有一些學書法的朋友問起來,說書法應該從什么字體學起?一般講老套路要先從楷書入門,楷書如立,先站穩(wěn)了,所以行書如走,所以說能站好了再走。草書如跑,把行書寫好再練習草書,一般教書法都這樣講的??吹綕h簡以后,這個觀點就有所改變了,草書的出現(xiàn),是在漢代。草書是從隸書演化來的,在漢代已經(jīng)非常的盛行,被稱為章草。當時的大臣可以用草書直接寫奏章,邊防上的一些士卒之間寫的公文,也是用草書。甚至個別有點像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羲之曾經(jīng)自評,比之鐘張(鐘繇、張芝),“鐘當抗行或有過之,比之張芝當雁行,使吾久耽于此或可及之。張芝被稱為草圣,當時活動區(qū)域就在敦煌這一帶”。他對當?shù)氐臅L格會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包括他的弟子他的親友都應該會受影響。所以說會出現(xiàn)像這樣高水平的草書。敦煌馬圈灣的《永元五年器物簿編冊》,相當于政府的庫存登記,通篇寫得筆法開張,大開大合,張弛有度,率意而為,無意為佳,已臻佳境。

西漢 尹灣漢簡《神烏傅》

東漢簡中的“新隸書”

樓蘭也是近一百年來一些國外的考察者和探險家關注所在,樓蘭曾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現(xiàn)在已成不毛之地了,有些探險家發(fā)現(xiàn)了一些樓蘭殘紙,因為那里的氣候干燥,并且當時造的紙很多是樹皮、皮紙適合保存,大多是魏晉時期的信札。高二適先生說,學王羲之的書法,要多看他同時代的書法,但是咱們看到很多都是刻帖,在棗木板上刻出來,那個是見不到用筆的。例如《濟白帖》,這個當時出土了好幾頁,經(jīng)考證書寫人姓張名濟,是他的家書。這短短的三行半非常珍貴。拿著三行半的書法去對證王羲之的《十七帖》,很多可以對證上,并且筆法更清晰。

敦煌的藏經(jīng)洞是1900年被道士王圓箓發(fā)現(xiàn)的,他發(fā)愿要重建敦煌千佛樓,然后他就開始整理這些洞窟,每個洞窟他都要清掃一遍,在清掃的過程中,到第16號窟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個洞窟有回聲,他就慢慢地一點點摳一下,最后把墻壁上的縫摳掉以后,他發(fā)現(xiàn)后邊還有一個洞,這個洞打開以后,里邊保存歷代經(jīng)卷50000多部。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來到敦煌,購買了一部分藏經(jīng)回英國了,在歐洲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法國人保羅·伯希和,他不是一位探險家,是一位學者、漢學家,專程從巴黎趕到了敦煌,從王圓箓手里買了6400件,把敦煌寫經(jīng)里邊最精華的東西挑走了,這些藏品現(xiàn)在在巴黎國立圖書館。

戰(zhàn)國簡《耆夜》詩

敦煌寫經(jīng)在書法上來講是有它的貢獻的,在之前學書法的人都要講學碑帖,碑就是石刻的碑,帖是把墨跡雙鉤到木板上,刻了以后稱為帖。自從敦煌寫經(jīng)發(fā)現(xiàn)之后,在碑帖以外提出一個經(jīng),就是敦煌寫經(jīng)。寫楷書的朋友看到敦煌寫經(jīng)應會受些啟發(fā)。它和碑帖不一樣的,碑是由書法家在紙上書丹,再找石匠雙勾到碑上鑿刻。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他提出這個觀點正好是在晚清時期就是康有為提倡尊碑,當時書法家于右任包括李瑞清這些都是寫北碑的。啟功先生提出這個透過刀鋒看筆鋒,這里邊最能體現(xiàn)的就是敦煌寫經(jīng)。因為木刻的帖還是有刀鋒,寫經(jīng)是完全的筆鋒。近一百年的時間,出來了這么多的學習資料,大多是科學考古發(fā)現(xiàn)的。

曾經(jīng)有好收藏的朋友常說,恨不早生一百年,其實現(xiàn)在想一想,我們應該慶幸晚生了一百年,才能看到前人沒有見過的這些資料,學習書法的眼界也開拓了,所以說當代書法應該繼往開來,更上層樓。

(本文據(jù)作者2017年秋于山東省圖書館講座整理而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篆書學習心得
各種書法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古代金石學與近現(xiàn)代金文研究
青銅器與金文書法【珍藏版】
學習篆書書法應看哪些書?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讓金石拓片帶您一窺歷史文化之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