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暖花開,我們一起去湖北省博物館吧
聽編鐘傳來厚重歷史的吶喊
看越王勾踐劍再次在人群前閃耀光芒
春天會(huì)到來,櫻花會(huì)盛開
湖北人會(huì)更加堅(jiān)韌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hào)墓出土
長55.7厘米,寬4.6厘米
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lán)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
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gòu)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gè)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列是現(xiàn)今通行的C大調(diào),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元代,2006年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造型呈小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通體繪青花紋飾,分成三組,肩部繪鳳穿牡丹紋,底部繪蓮瓣紋,腹部繪“四愛圖”。所繪的“四愛圖”分別是:王羲之愛蘭,以幽谷蘭花來比喻隱逸灑脫的君子;陶淵明愛菊,以傲霜菊花來比喻淡泊名利的君子;周敦頤愛蓮,以水中清蓮來比喻廉潔奉公的君子;林和靖愛梅,以雪中梅花來比喻高雅飄逸的君子。梅瓶因瓶口較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俏麗挺秀,是盛酒用器。
鄖縣人頭骨化石
1989年出土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
距今約80萬年到100萬年
長26厘米,寬19厘米,高12厘米
根據(jù)頭骨的特征屬于“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這是湖北省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班y縣人”正是“直立人”的一種,雖然湖北“鄖縣人”的年代非常悠久,與陜西“藍(lán)田人”(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的年代相當(dāng),但在化石上卻顯示出 “智人”的部分特征,這為研究“直立人”與“智人”的發(fā)展關(guān)系提供了寶貴的實(shí)物資料,“鄖縣人”在人類進(jìn)化史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xué)價(jià)值。
青銅器館藏
西城垣1號(hào)墓出土
通高18.8cm、口徑12.4cm
高17.4cm、口徑22cm
通高31cm,口徑7.2cm,底徑12.5cm
戰(zhàn)國中晚期(距今約2310年)
通高15.1cm,口徑41cm
陶瓷器館藏
1983年宜都城背溪出土
高23.6cm、口徑19cm、腹徑19.2cm
1955年天門石家河出土
高21.5cm、袋足寬14cm
高10.7cm,口徑15.7cm,圈足高4.6cm,圈足底徑4.5cm
2001年鄂州周家垴26號(hào)墓出土
高26.3cm,口徑12cm,底徑12.5cm
武漢武昌缽孟山322號(hào)墓出土
高24.2cm,長20cm
高5.6cm,口徑11.9cm,底徑4.5cm
高20.5cm,口徑15.5cm,底徑4.4cm
玉器館藏
李家嘴3號(hào)墓出土
長94cm,寬11cm
1988年天門肖家屋脊出土
內(nèi)角間距5cm,最寬2.2cm,厚0.4cm
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直徑3.2cm,孔徑1.1cm,厚0.3cm(左)
直徑5cm,孔徑2.4-2.6cm,厚0.35cm(右)
長5.5cm,寬4.5cm,厚1.4cm,重37.9g
高6.6cm,寬4.3cm,厚1.1cm,重38.6g
金器館藏
長13cm,寬9.8cm,厚1cm,重1937g(左)
長14cm,寬10cm,厚0.8cm,重1874.3g(右)
通高3.9cm,底徑5.1cm
直徑6.1cm,厚約0.02cm,重9.2-12.7g
高5.2cm,口徑15.6cm,底徑10.5cm,重364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