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陵寢古墓
昨天本報獨家報道隋煬帝陵墓在揚州被意外發(fā)現(xiàn),引起全國考古界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昨天下午,揚州市文物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宣布兩座墓葬中已經(jīng)發(fā)掘的那座為隋煬帝陵。
雖然墓主身份已確定,但這座墓是否一定就是唐高祖李淵為隋煬帝所建?墓志對被認為是暴君的隋煬帝作何評價?還有很多謎團待解。
墓志確定墓主為隋煬帝
記者趕到位于揚州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司徒村曹莊的考古工地時,考古人員正在用藍色彩鋼將古墓周邊圍擋起來??脊殴さ匚挥谝粋€房地產開發(fā)項目上,由于發(fā)現(xiàn)重大,目前考古工作已經(jīng)暫停,待專家論證后再對另一座墓葬進行發(fā)掘。
新聞發(fā)布會上,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介紹,去年底工地施工時就發(fā)現(xiàn)了少許古代碎磚,但因為建筑垃圾太多,難以開展考古工作。今年春節(jié)后,工地全面平整土地,考古隊進場,通過勘探發(fā)現(xiàn)了兩座磚室古墓。已經(jīng)發(fā)掘的隋煬帝墓包括墓室、耳室和甬道,長8.2米,寬約5米,只能算中小規(guī)模的墓葬,當時并沒想到這居然是座帝陵。
他說,隋煬帝陵歷史上被盜過,加上以前民房就建在墓葬上方,因此墓頂遭到了破壞,在墓葬內,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銅鋪首、玉腰帶、銅錢和鐵釘?shù)仁畮准奈?,?shù)量雖少,但等級很高。只銅鋪首不但鎏金,而且體積巨大,應該是用在棺槨上的。而玉腰帶外面包金,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鑲玉,這兩類陪葬品并非普通官員可以享用,證明墓主身份非凡。不過,考古人員在墓葬中并未發(fā)現(xiàn)棺槨和骨骼的遺存,這也許與隋煬帝陵在歷史上多次遷移有關。
證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墓志,上面清楚地寫著“隨故煬帝墓誌”,墓志中“隨大業(yè)十四年”正是隋煬帝被叛軍縊死的公元618年,而“帝崩于揚州”“……于流珠堂”,清楚寫明皇帝楊廣死后蕭后埋葬他的地點。正是根據(jù)這些內容,專家們認定墓主為隋煬帝。
相距5公里留下千年謎團
這處考古工地位于揚州西部,而之前被公布為文保單位的隋煬帝陵是在城北槐二村,兩者相距約5公里?;倍逅诘睦滋?,正是唐朝為隋煬帝修建的陵墓所在地。
史料記載,隋煬帝死后,最初由蕭皇后將其葬在江都宮流珠堂,后大將陳棱感念其恩,將其葬在吳公臺下。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以帝禮將其陵遷至雷塘。束家平在發(fā)布會上說:“隋煬帝在唐初改葬雷塘有明確記載,但現(xiàn)在墓地卻在5公里外的曹莊被發(fā)現(xiàn),其中的緣由還有待考古發(fā)掘去解決。這里究竟是不是吳公臺,和江都宮、雷塘到底是什么關系,目前仍然是個謎?!?div style="height:15px;">
由此推論,此處是否就是李淵為楊廣新修的陵寢,尚有待考證。根據(jù)記載,蕭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將其遺體送到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如果考古證明另一座墓的墓主是蕭皇后,那么,基本可斷定這里是楊廣最后的安息地。
最讓考古人員關注的,還是那塊墓志,斷定墓主身份的關鍵字很清晰,但是絕大部分字體已很模糊,難以識讀。楊廣在歷史上名聲很差,說到他就讓人想起弒父殺兄、荒淫殘暴、勞民傷財?shù)谋┚蜗?。然而在史學界,隋煬帝是一個功過是非很復雜的人物,在他剛剛死去的時代,尤其是奪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如何評價他,這塊墓志無疑可提供新的史料。目前揚州市文物局正在聯(lián)系科研院所,試圖通過科技成像技術,解開墓志文字之謎。
李淵為何給隋煬帝修帝陵
眾所周知,隋煬帝這個謚號正是唐高祖李淵加給楊廣的。在謚法中,“煬”的意思有去禮遠眾、逆天虐民、薄情寡義、離德荒國等多種含義,明顯是個惡謚。但是李淵又以帝王的規(guī)格,為隋煬帝修建了陵墓。這是為什么?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分析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政權的更替總要走一個禪讓的形式,王莽、曹丕都是這樣做的,宋代以后才是通過征伐直接推翻。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廣去世2個月后,李淵逼楊侑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唐朝。禪讓的形式表明,唐朝承認隋朝的合法性和楊廣的皇帝身份,因此才以帝禮安葬楊廣。
此外,楊廣和李淵本身就是表兄弟,二人的母親是親姐妹。中古時期是世家大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貴族的時代,門閥觀念、家族觀念很強,因此李淵為楊廣修陵是合情合理的。
有專家認為,楊侑墓在今陜西扶風縣,墓葬封土為覆斗形,這是皇帝和王侯墓葬的封土形制,隋煬帝陵也應如此,而被清阮元考證為隋煬帝陵的槐二村大墓,封土為饅頭形,那應是一座漢墓。孤冢一座 隋煬帝陵墓遷移之謎 宇文化及發(fā)動了“江都事變”,隋煬帝被殺,結束了他殘暴的一生。煬帝的尸體先是被蕭后草草埋葬,由于叛軍當?shù)?,不敢聲張。后隋朝舊將陳棱按照皇帝禮重新發(fā)喪遷葬,但偏居一隅的一個將軍是不可能辦成很大規(guī)模的。唐政權建立后,出于種種原因,再次遷葬,今天揚州邗江縣槐泗鄉(xiāng)槐二村的曠野就是當年的遷葬處。
隋煬帝畫像 隋煬帝楊廣在中國歷史上常被當作暴君的代表,近年來,有人認為他在改革、開放、建設和對揚州文化發(fā)展上具有重要功績,并非一無是處,這是見仁見智觀點不同罷了。隋煬帝不顧人民生活的悲慘,作出東征高麗的錯誤決定,最后死于三下江都時的叛亂中,這應該是大家都看到的??梢赃@么說,他的亂國暴政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大業(yè)十二年(616)七月,煬帝開始了第三次下江都。從洛陽出發(fā)時,賜守宮女詩有“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之句。由于皇帝到了南方,統(tǒng)治中心南遷,中原地區(qū)人民起兵不斷。次年五月,李淵起兵反隋,十一月就攻下了長安,立煬帝孫楊侑為帝,改年號為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而此時杜伏威、李子通等在全國各地紛紛起事,江都孤危。大業(yè)十四年(618)三月,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奉宇文化及之令,與另一虎賁郎將元禮、監(jiān)門直闊裴虔通等謀亂,在江都東城集兵數(shù)萬發(fā)動兵變。司馬德戡領兵從玄武門進入宮內,煬帝聞亂,換了便服逃到西閣下,裴虔通、元禮等追蹤而至。后宮有位美人以手勢相告兵變士兵,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俘獲煬帝。宇文化及等脅煬帝至朝堂,時煬帝幼子、年僅12歲的趙王楊杲在帝旁號泣不止,裴虔通揮劍斬之,血濺煬帝一身。令狐行達即以練巾將煬帝“縊殺”,煬帝死時才50歲。
叛軍出去后,蕭皇后和宮人把漆床板撤下來,叫人做成一副小棺材,匆忙間把煬帝及其愛子楊杲一起葬于江都宮西院流珠堂下。一代風流冤鬼皇帝死后連棺木也不像樣,更不要說在叛軍控制局勢的情況下有人能為他建造陵墓了。
宇文化及北上后,留下左武衛(wèi)將軍陳棱守江都。陳棱本深受煬帝器重,來江都后還被授右御衛(wèi)將軍。此時他集合部眾穿上孝服為慘死的煬帝發(fā)喪,將煬帝從西院流珠堂下挖出改葬。由于三月天氣尚有冷意,流珠堂地勢干燥,加上煬帝是被縊殺,沒有外傷,因此開棺之后煬帝面目如生,與平時一樣。
陳棱以宇文化及等10余萬人水路北上后留下的輦略、鼓吹,略備皇帝葬禮,在哀樂中將煬帝梓棺改葬于江都宮成象殿吳公臺下,其他被害王公以下宗室重臣,也集中列葬于煬帝墓側。據(jù)說陳棱身穿重孝,拄哭喪杖,“慟感行路”之人,葬禮十分悲傷,令人心酸。不過總體看來,遷葬時政治形勢復雜,陳棱不可能大規(guī)模為煬帝建造陵墓。
李唐王朝統(tǒng)一全國后,高祖李淵于武德五年(622)作出遷葬煬帝的決定。這年八月,李淵將已在吳公臺下躺了整整四年的隋煬帝,連梓宮一起遷葬于揚州雷塘?!锻ㄨb》胡三省注說,雷塘本就是漢代的雷陂,“在今揚州平崗上”,傳說漢代吳王劉濞曾筑釣臺于此。南朝時,園林山水、亭閣櫛比,為江南勝跡。唐初,揚州都督李襲譽開挖雷陂,筑池塘灌溉良田八百余頃,因而稱雷塘。但也有不同看法,揚州民間傳說,這年遷葬時,因為煬帝作惡太多,天怨人怒,以致剛葬下即雷雨大作,棺柩遭雷擊,改葬三次,雷擊三次,留下了三個雷塘。究竟為何稱雷塘,看來是個千年之謎了。盡管史書上沒有說到唐高祖時煬帝陵的規(guī)制如何,但政局穩(wěn)定的唐朝,不可能再像陳棱那樣僅備儀制而已,想來是比較大規(guī)模地挖了墓穴,建了陵寢。
后來唐太宗從突厥接回煬帝蕭后,貞觀二十二年(648)病逝后,唐太宗詔令以三品待遇從長安運往揚州雷塘,與煬帝合葬在一起。合葬時,大概陵墓又重修擴建了一番。從煬帝死至此,煬帝葬地共發(fā)生了三次變動,陳棱以后想必都是有地面建筑的,而且一次比一次隆重。最后一次的合葬因為蕭皇后有三品待遇,因而最有可能大肆擴建了一場。 唐朝的皇帝常將煬帝作為反面教材,有什么歷史經(jīng)驗都要從煬帝頭上吸取,尤其是唐太宗.最擅長用這一手來教育大臣,保留在《貞觀政要》里的這樣的記錄有許多。但李淵、李世民父子卻對煬帝、蕭皇后采取遷葬、合葬等辦法,明顯是優(yōu)禮有加,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些學者認為,李淵本為隋臣,是煬帝提拔他為太原留守的,他們之間有君臣之義。煬帝和蕭皇后所生的一個女兒,大概是蕭后帶到北方后,輾轉進入唐宮,成為太宗的寵妃,生下吳王李恪,太宗十分鐘愛這個兒子,一度還想立他為太子。如此說來,太宗和煬帝有翁婿之情。再說維護前朝的皇帝地位,也是為了鞏固李唐皇權的統(tǒng)治,以下犯上的弒君行為是人所不齒的。煬帝陵的修建,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重死人,歸根結底是為了給活人看,遷修煬帝陵和與蕭皇后合墓擴修陵寢,可以緩解李、楊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能平服人心,減少反對派,唐太宗讓蕭皇后與煬帝合葬,給他樹立了寬仁的形象,有利于更多的人支持他。
唐初修建的煬帝墓在歷史的風雨中湮廢無存,只剩孤冢一座。當年的陵墓到底是怎樣的,成了一個歷史之謎留給后人去猜測了。到清代時,雷塘墓地已是滿目野草,一片荒涼。人們切齒痛恨這個暴君,因而無人愿意為他添土加封,以致墓碑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清代浙江巡撫阮元在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了煬帝陵,并作《修煬帝陵記》,內中說:“煬帝陵,人謂皇墓墩……陵地約剩四五畝,多叢葬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圍二三畝許……土下有隧道、鐵門,西北向?!比钤虍?shù)剞r民買土千擔,積土植松,并在陵前立碑石一方,碑心題有“隋煬帝陵”四個大字。今日的隋煬帝陵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陵園松柏蓊郁,墳丘周長約40米,高5米,封土周圍護有1米高的石墻。
唐末有位叫羅隱的詩人曾經(jīng)哀嘆道:“君王忍把平陳業(yè),只換雷塘數(shù)頃田。”田野中一座孤墳,便是煬帝無奈之下的歸宿,尸骨已毀而罵名猶存,黃土一抔留給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