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一部《小歡喜》讓劇里劇外的人集體“上頭”。
劇中三個迥然不同的家庭,卻因高考的契機殊途同歸,幾位父母盡顯“一人備考全家作戰(zhàn)”的當下中國家庭的眾生相。
令網友們津津樂道,大家紛紛表示“我媽上電視了!”“同一片天下同一個媽!”“這不就是我媽嗎?!”。
學霸喬英子的媽媽宋倩,控制欲極強。為了讓她考上名校,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對英子監(jiān)督控制。面對英子的怏怏不樂,宋倩循循善誘:“你說媽媽總拿高考來綁架你的人生,可你要是連高考都考不好,哪兒還有什么人生啊?”
過于真實的的方家,虎媽貓爸,方媽唱“紅臉”,希望孩子優(yōu)秀如自己,誰能想到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就雞飛狗跳。方爸唱“白臉”,選擇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妻兒矛盾升級之后負責從中調停。
“留守兒童”季楊楊的父母,在他高三時“空降”到身邊,強勢入場。打破了季楊楊原本的生活節(jié)奏,叛逆的他頭也不回地撂下一句:“我沒有家”,揚言和父母決裂。在季媽劉靜的引導下,才慢慢與季楊楊和解,吹散了彌漫在家中的硝煙。
作為母親,她理解與兒子之間的隔閡,面對兒子的叛逆,溫柔以待,給予理解,一步一步讓自己走進了孩子的心里。與其他的父母相比,就顯得寬容開明,與人說話都是溫言細語的,讓很多網友都評論劉靜是“最美媽媽”。
英子遇到這位”最美媽媽“,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她不會說“高三了,不適合來天文館來”,而是鼓勵英子,“我覺得你有思想,有勇氣,阿姨要是有你這一半就好了”。
試問哪個中學生,尤其是常年生活在專制母親高壓下的高三學生,可以抵擋得了這溫柔一擊呢。
在絕大多數的父母不惜代價望子成龍的環(huán)境中,劉靜這樣的家長顯得愈發(fā)可貴。
袁枚
可就在三百年前,那位寫出“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清代詩人袁枚,給了我們一份極有遠見卓識的教子樣本。
袁枚的這封家書《與香亭》,是寫給他的堂弟袁樹(號香亭)的。袁枚膝下無子,六十歲時,堂弟香亭過繼兒子阿通給他。阿通十七歲時參加院試考秀才(高考)時,被控告“冒籍”,也就是假冒籍貫報考(相當于如今的高考移民)。這讓堂弟香亭和族弟紓亭覺得十分不公平,百般辯解,向官府申訴。袁枚便給堂弟香亭寫了這封信。
袁枚著《隨園隨筆》
信中袁枚稱自己并不期待兒子拼科舉,他認為才能是本,”考”為末。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無可厚非,但若不視孩子天份性情,不自然而然,不水到渠成,而強為之,是有煞風景的。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袁枚知道其子習性稟賦,故不存成龍奢望,只望其安分守己,無險情贅行便知足。
教育是樹人之本,而家長又是教育的關鍵人物,劉靜這樣的媽媽、袁枚這樣的爸爸,全天下的孩子人手一個才好。
信件譯文:(節(jié)選)
阿通已有十七歲了,在家吃得好穿得好,讀書卻很懶惰。讓他在競爭激烈的上元報考,是想磨礪他,并非指望他能進學進科場。
一個人有沒有才能是根本,參不參加科考是次要的。兒子如果真有才能,那在南京報考可以,在杭州報考也可以。兒子要是真的沒有才能,那在南京、杭州都不起作用,一定會考到什么都荒廢了為止。做父母和兄長的人,不教子女和幼弟讀書學文的道理,卻要他參加科考與別人爭一口閑氣,這不是藏避了根本卻去爭奪枝節(jié)末端的東西嗎!
“父親是最了解兒子的”,阿通的文理太差,與“秀才”兩個字還相差很遠。人所處的境況,都是不同的,有的是不得不去求科名的,比如我和弟弟你就是這樣。家里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不去讀書求取科名,那么這一輩子的生活都沒有著落。也有可以不去讀書求取科名的,比如阿通、阿長就是這樣。我們弟兄正好碰到好的世道,除了有朝廷的俸祿,還有些田產,兒孫們可以不愁吃穿了,如果能在家安分守己,沒有危險的情況和丑行,正像漢代馬援的從弟馬少游所講的那樣,騎一匹行走遲緩的馬,在鄉(xiāng)間交游,做個善人。就算是我家的好子弟了,我死后也能瞑目了。還能奢求些什么呢?
《中庸》有言“遵循天命就叫做道行”,又言“修養(yǎng)道德就叫做教化”。都是說如果沒有天生的才能,即使受了教育也是沒有用的??鬃雍兔献佣忌钌疃眠@個道理。所以孔子教他的兒子伯魚不過是學《詩經》和學《禮記》,這些感性的東西,而對治平大計的大學問,卻輕描淡寫,像流水行云一樣一下就過去了,絕不嚴加督促一定要他掌握。至于孟子他說:“父子之間不相互指責為好。”而且以指責為不祥。而且到了現在人們也不知道孟子的兒子是個什么人,這難道不正好是圣賢也并不指望自己的抱負在在家兒子身上實施兌現的明證嗎?北齊《顏氏家訓》的顏之推說得好:“兒子、孫子不過都是天地間的一個生靈而已,與我有什么關系呢,他們的作為我們怎么能決定,而世人都對兒女過份溺愛了?!边@真是通達事理的高人的洞見。
我門下的人,有因為阿通不能參加科考而對我感到不滿甚至不樂的,還有替我一次又一次策劃,想辦法出主意的。我只是笑著回答說:“上古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接受而隱居箕山,但他的家里人卻非常珍惜堯送的皮帽;麻雀總擔心鳳凰找不到居所,想替它謀求一片瓦縫來居住。各位大人憐愛我,跟這類例子又有何不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哪個是靠兒孫祭祀崇奉的?一個人的壽命、富貴、康寧、樂施、善終無德,其實都不是兒孫所能給與的?!案綆дf了這些用來解開弟弟和紓亭不明白的地方。把這段話附錄信上,用以解答你及紓亭對我為何不在意阿通科考的誘惑。
信件原文:(節(jié)選)
阿通年十七矣,飽食暖衣,讀書懶惰。欲其知考試之難,故命考上元以勞苦之,非望其入學也。
夫才不才者本也,考不考者末也。兒果才,則試金陵可,試武林可,即不試亦可。兒果不才,則試金陵不可,試武林不可、必不試廢業(yè)而后可。為父兄者,不教以讀書學文,而徒與他人爭閑氣,何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哉!知子莫若父,阿通文理粗浮,與秀才二字相離尚遠。人所處之境,亦復不同,有不得不求科名者,如我與弟是也。家無立錐,不得科名,則此身衣食無著。有可以不求科名者,如阿通、阿長是也。我弟兄遭逢盛世,清俸之余,薄有田產,兒輩可以度日,倘能安分守己,無險情贅行,如馬少游所云“騎款段馬,作鄉(xiāng)黨之善人”,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尚何敢妄有所希冀哉!
《中庸》有言率性之謂道,再言修道之謂教,蓋言性之所無,雖教亦無益也??住⒚仙蠲鞔死?,故孔教伯魚不過學詩學禮,義方之訓,輕描淡寫,流水行云,絕無督責。至孟子則云:“父子之間不責善”,且以責善為不祥。而至今卒不知孟子子之為何人,豈非圣賢不甚望之子明效大驗哉?善乎北齊顏之推曰:“子孫者不過天地間一蒼生耳,與我何與,而世人過于寶惜愛護之?!贝苏孢_人之見,不可不知。
有門下士,因阿通不考為我怏怏者;又有為我再三畫策者。余笑而應之,曰:“許由能讓天下,而其家人猶愛惜其皮冠;鷦鷯愁風凰無處棲宿,為謀一瓦縫以居之。諸公愛我,何以異茲?韓、柳、歐、蘇,誰個靠兒孫俎豆者?箕疇五福,兒孫不與焉?!备郊爸越獾芘c紓亭之惑。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