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治膽道感染秘方(2首)
90.1 清膽湯
【來源】李超,《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連翹、柴胡各15克,黃芩、梔子各10克,丹參15克,枳實、半夏各10克,生大黃、芒硝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膽解毒,活血通淋?!局髦巍磕懙栏腥?。【療效】屢用卓效。
90.2 通膽胰湯
【來源】金慶豐,《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羅布麻、野菊花各30克,柴胡、香附、枳殼各10克,延胡索10~15克,郁金15克,生大黃6~12克(后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氣,解毒通膽?!局髦巍磕懙栏腥?,膽石癥,胰腺炎。
【加減】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警熜А慷嗄晔褂?,屢收良效。
九一、治腰痛秘方(4首)
91.1 補腎強腰方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金狗脊12克,川斷9克,桑寄生15克,杜仲、牛膝、木瓜各9克,薏苡仁30克,鮮豬腰子1個(切開去腎盂白色部分洗凈先煎,取湯煎藥)(回民可以羊腎代)。
【用法】用豬腰湯煎藥,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強腰。
【方解】凡腎虛腰痛,治以補腎為主,故方用川斷,桑寄生、杜仲、補腎強腰;狗脊、木瓜、薏苡仁,舒筋利濕壯腰脊;牛膝活血,引藥下行;豬腎以臟補臟,補腎治腰痛。合而用之,共奏補腎強腰之功。
【主治】腎虛腰痛。腰痛不舉,但無壓痛及敲擊痛,氣短、尿無力、脈虛細、苔少。
【加減】寒象明顯,加補骨脂、胡桃肉(連衣)各9克。
【療效】屢驗屢效,療效甚佳。
91.2 腰痛方
【來源】周炳文,《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黃芪15~30克,當歸12克,川芎8克,赤芍10克,熟地15克,升麻5~8克,臺烏藥8~12克,地龍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氣壯腰,活血通絡,調(diào)氣止痛。
【方解】腰痛多以腎虛為本,風寒濕熱為標辨治,但關鍵在于氣滯血瘀,尤其年久不愈,非調(diào)理氣血不愈。因而方中重用黃芪益氣補虛合四物湯補血活血,調(diào)理氣血;臺烏藥溫腎散寒,善行諸氣而止痛,妙在選升麻助黃芪之升直達病所;地龍咸寒通絡利腰,導濕熱下行,制升麻之升浮,使共入于腰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壯腰,活血通絡,理氣定痛之效。故用之臨床,頗效驗。
【主治】多種腰痛。不論外感,內(nèi)傷,凡非新感時邪而又偏于氣滯血瘀,筋骨勞損者均可用之。
【加減】兼有寒濕為患,腰冷苔膩,口淡泛味者加威靈仙,細辛;瘀阻腰痛如刺者加桃仁;腎陽虛損,腰膝冷痛者,加山萸肉,補骨脂、杜仲、續(xù)斷、菟絲子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佳。
91.3 峻補肝腎丸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制首烏120克,菟絲子、炒杜仲、關蒺藜、桑椹子、補骨脂、益智仁、巴戟天、全當歸、白茯苓各60克,川牛膝90克,續(xù)斷、白術、狗脊、鹿角霜各60克。
【用法】上藥共炒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每服40粒,一日2次,早晚飯前用鹽開水送服。
【功用】峻補肝腎。
【方解】腰痛原因很多。若因肝腎兩虛所致者,則重在峻補肝腎。方用添精益髓、滋補肝腎之何首烏為主藥;肝氣充則筋健,腎氣充則骨強,故佐以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益智仁、狗脊、牛膝、當歸、續(xù)斷、桑椹、蒺藜、鹿角霜、菟絲子等都有補肝腎、壯筋骨、強腰膝、利機關之功能;更加茯苓、白術利濕健脾。蜜丸緩圖,因肝腎位遠,且病為慢性,故應堅持常服,始獲良效。
【主治】腰痛(肝腎兩虛型)。證見腰骶經(jīng)常作痛,俯仰轉(zhuǎn)側(cè)不利,勞則更甚,肢體疲乏。膝臏酸軟,自覺腰部空虛,坐立無力支持,脈多沉緩無力。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顯著。堅持服藥,每獲痊癒。
九二、治肥胖病秘方(4首)
92.1 消肥湯
【來源】張侃如,《陜西中醫(yī)》(2)1991年
【組成】桃仁、紅花、川芎、當歸、澤蘭、炒白術、蒼術、澤瀉、半夏、皂角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30克,白礬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利濕化濁,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與先天稟賦有關,更兼過食肥甘厚味,加之久臥久坐而少動,或外感濕邪,由表入里,或七情所傷,而致臟腑失調(diào),轉(zhuǎn)輸失職,使水谷精微不能充養(yǎng)周身,反而變生膏脂痰濕,蘊于肌膚,甚則彌漫三焦,遏阻遂道,壅塞氣機,使氣血運行不暢,日久則虛,尤以氣虛為重。其治若純以補氣,有礙痰瘀,故首當清除病理產(chǎn)物,以開痰瘀之阻遇。故方用蒼術、白術、澤瀉、茯苓健脾利水;半夏、皂角、白礬燥濕祛痰,與活血藥配伍,能除血中之痰濁;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澤蘭、益母草活血祛瘀,且澤蘭與益母草相合,入肝經(jīng)可活血行瘀,走脾經(jīng)能行水滌痰,痰瘀散則脈絡通,樞機暢而體自康。
【主治】單純性肥胖癥。
【加減】若面赤氣粗、頭目眩暈,伴肝陽上亢者,加懷牛膝、磁石;腹賬便秘者,加檳榔、大腹皮;氣短乏力者,加生黃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口渴欲飲、五心煩熱者,加麥冬、天花粉。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92.2 張氏減肥方
【來源】張純孔,《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法半夏、陳皮、白茯苓、炒米仁各10克,炒蒼術、炒白術各15克,大腹皮、車前草(鮮者20克)、炒澤瀉、冬瓜皮(鮮者20克)、炙香附、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用蕨菜作每餐食用。
【功用】健脾,燥濕,化痰。
【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陳皮理氣化痰;茯苓、米仁健脾淡滲利濕;蒼術、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大腹皮、車前草、澤瀉、冬瓜皮均有利尿消腫作用;炙香附理氣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濕化痰之功。
【主治】痰濕型肥胖病。
【療效】治療2例,1例服藥25劑,體重從87公斤降至61公斤;1例服6劑,體重從38公斤降至29公斤(兒童)。
92.3 減肥散
【來源】程爵棠,《刺血療法治百病》
【組成】半夏、荷葉各10克,茯苓、澤瀉各15克,焦三仙9克,二丑、檳榔各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每取藥末15~30克,用鮮荷葉搗爛取汁或用大黃15克水煎取汁調(diào)成軟膏狀,敷于臍部,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個月為1療程。
【功用】健脾利濕,利水減肥。
【主治】肥胖病。
【療效】一般用藥10日以上,必日見其效。
【附記】本散亦可內(nèi)服,每次服3~5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內(nèi)外并治,效果更好。
92.4 外用減肥方
【來源】程爵棠,《穴位貼敷治百病》
【組成】番瀉葉15克,澤瀉、山楂各30克,油麻稿(又名油草)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每取藥末15~20克,以紅茶水(濃汁)調(diào)和成軟膏狀,敷于肚臍上,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清胃熱,健脾運,利水濕,散痰飲。
【主治】肥胖病。
【療效】治療50例,連用月余,有效率達100%。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本方去油麻稿,加干荷葉50克,重用澤瀉為60克。驗之臨床,效果尤佳。
九三、治糖尿病秘方(13首)
93.1 溫腎降糖湯
【來源】施今墨,《施今墨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上肉桂24克(切碎蒸汁兌入,不可火煎)、鹿茸粉(另裝膠囊,分2次隨藥送服)3克,黑附塊18克,桑螵蛸9克,山萸肉、大山參各12克,巴戟天、補骨脂、覆盆子、金櫻子各9克,野于術15克,懷山藥、芡實米各30克,靈芝草9克。
【用法】文火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壯火補虛,固脫填髓。
【方解】若因腎氣虛憊,固攝無權(quán),命門火衰,不能化精所致者,證屬虛寒,譬諸庫存,徹底傾出;譬諸爐火,薪斷無繼。若不得大量物資救濟,峻補回陽則燈盡油干,險變立至。故方內(nèi)重用肉桂、附子益火之源;巴戟天、補骨脂助命門以固腎之本;山參、鹿茸、于術、山藥健脾益氣以補中氣之虛,中氣充沛,則余臟受蔭。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實為固脫,為固腎縮泉之要藥;山萸肉、芡實固脫益精,填精益髓。加之參、附、術合用,則心脾腎交受其益。馀如面瘁、肢冷、納少、便溏、氣短、聲低諸證,均可附帶解決。臨床遇證候相符之患者,往往1劑即獲療效,重者二三劑,無須多服。本方配伍嚴謹,頗具匠心。但臨床應用,必須審證的確,方可投之。
【主治】糖尿病,確屬虛寒者,證見尿意頻繁,小溲清長,朝夕不斷,證似尿崩,有時尿呈淡青色,有時上浮一層如豬膏,口不欲飲食,舌淡不紅,苔薄白,或潤或不潤,氣短音低,大便時溏,四肢厥冷。六脈常見沉遲,尺脈尤甚。
【療效】臨床屢用,確具佳效,多1劑至3劑已,無須多服。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臨床驗之,確有良效。待病基本痊愈,當更方調(diào)治以資鞏固。
93.2 益氣滋陰飲
【來源】張琪,《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黃芪50克,人參15克(或黨參30克),玉竹、枸杞子、天冬、玄參各20克,生地25克,菟絲子、女貞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益氣滋陰,補腎潤肺。
【方解】方中人參、黃芪益氣補虛、生津止渴;玉竹潤心肺、止消渴;生地涼血生血、補腎水;山藥、枸杞、女貞、菟絲子滋補肝腎、生精益氣;黨參滋陰清熱。諸藥合用,有滋陰潤燥、補益肝腎、生津止渴之功。用之臨床、屢見其效。
【主治】消渴病(證屬氣陰兩虛者),證見疲倦乏力、口干、腰脊下肢酸痛、舌紅苔燥、脈弦滑、血糖、尿糖甚高??捎糜谔悄虿?。
【加減】血糖、尿糖高、加蒼術、葛根;多尿不愈,酌加附子、肉桂以溫助腎中陽氣。
【療效】驗之臨床,屢獲佳效。
93.3 降糖益陰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川石斛15克,麥冬10克,生地、元參各15~30克,天花粉15克,生山藥、黃芪各30克,蒼術、知母、黃柏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方解】消渴一證,本為燥熱傷陰,水液不得宣行,故周身不得潤澤、則形體消瘦。治療之法,自應用滋潤清熱之劑的生津潤燥。用疏通氣機之味以宣行水液。方用石斛、麥冬、生地、元參、山藥填陰潤燥,填陰即能補腎。天花粉生津瀉火,瀉火即能補陰。黃芪補氣以敷布津液。惟蒼術性燥,用于燥熱傷陰之消渴,似非所宜,熟、知蒼術芳香猛烈、開郁散結(jié)、疏通氣機、使脾氣健運,可以宣行水液,水液得以浸潤于腸胃之外,小便減而肌肉得養(yǎng)。況蒼術入于大隊柔潤劑中,亦不致燥烈傷陰,去其短而取其長。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專治消渴熱中。張錫純《衷中參西錄》有治消渴方二則,一為玉液湯,一為滋膵飲,二方均重用黃芪、山藥,近代施今墨先生以黃芪配山藥治尿糖,元參配蒼術治血糖,每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此四味,頗為應手。
【主治】糖尿病(消渴)、證屬燥熱傷陰者。
【加減】本方服10劑后,如尿糖不減,加山茱萸12~20克以固攝腎氣。古今醫(yī)家,多以六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治消渴,此方之所以能治消渴,其功全在山茱萸。余曾多次試驗,凡用六味地黃湯,無山茱萸即無效,加入山茱萸,尿糖始降。如血糖不降,加丹參15克,桃仁12克以活血化瘀;能食善饑,時覺中空,加熟地30克,黃連6克以填補真陰而降胃火;腰腿疼痛,加桑寄生30克,續(xù)斷12克,牛膝、木瓜各10克通經(jīng)絡而強筋骨;大便溏泄、加土炒芡實3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去生地、麥冬、元參,益脾固腎。泄甚者再加罌粟殼6克,訶子肉10克以澀腸止泄;血壓高,加石決明30克,白蒺藜平肝降壓;心悸失眠,加生牡蠣20克,生龍骨15克,柏子仁、茯神各10克,首烏藤30克以鎮(zhèn)靜安神;尿頻有脂膏,加桑螵蛸、山茱萸各15克,菟絲子、沙苑子、益智仁各12克以固腎益精;疲乏無力、腰酸腿軟、尿頻有脂膏、脈細弱、舌質(zhì)淡胖,系陰損及陽,而成陰陽兩虛之象,改用八味地黃湯加黃芪、蒼術、元參、菟絲子、沙苑子、補骨脂、益智仁等補腎陽,益腎陰,氣血兼顧,陰陽并補。有效。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頗佳。
【附記】又用生山藥粉50克,大棗5枚做成粥樣,每日服1次,一月為一療程,停一周再服,曾治數(shù)十例,皆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不能根除,停藥后,多有反復。后加入山茱萸10克,即能鞏固療效。
93.4 清熱養(yǎng)陰湯
【來源】陳樹森,《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生石膏、黃精、黃芪各30克,人參葉、知母各10克,生地、熟地各15克,元參、枸杞子、山藥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清熱養(yǎng)陰,兼補肺腎。
【方解】糖尿病的特點是陰虛陽亢,久之陰損及陽,導致腎陽亦虛,故見陰陽俱虛的證候。若腎陰虧竭、心火獨亢、上擾清竅,可導致神志恍惚,甚或昏迷而發(fā)生危象。本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有肺熱、胃熱、腎虛之別。治上消,潤肺兼清胃;治中消,清胃兼滋腎;治下消,滋腎兼潤肺。治療本病時應強調(diào)固本,尤重補腎。滋腎陰以制陽亢,本方以黃精、知母、生熟地、元參、枸杞子、山藥滋腎潤肺,止渴生津;本病口渴易饑之癥狀為肺胃之熱化燥、灼津傷陰,故按《金匱要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意,用生石膏清肺胃之熱;加入補氣藥人參葉、黃芪,可使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常可事半功倍。
【主治】糖尿病。
【加減】陰虛津少者,加用黃精、玉竹、天花粉、天冬等以養(yǎng)陰生津;若口渴甚者,重用生石膏、知母、石斛等。兼有瘀血阻滯脈絡,常用天仙子、紫草根、川芎、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若瘡瘍化膿,則清熱解毒為主,用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之類,或用蒲公英、野菊花,內(nèi)服外用均見功效;久病腎陽亦虛者,加仙靈脾以助腎陽,陽生則陰長;由于脾為后天之本,且滋膩之品大多礙胃,故在上方中加上蒼術以醒脾健胃,使諸藥合盡其效。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93.5 降糖方
【來源】祝諶予,《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生黃芪、生地各30克,蒼術15克,元參30克,葛根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
【方解】現(xiàn)代醫(yī)學將糖尿病分為兩大類:依賴胰島素糖尿病和非依賴胰島素糖尿病。在我國以非依賴胰島素糖尿病為最多。在10余年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可分為5個類型:1.氣陰兩虛型;2.陰虛火旺型;3.陰陽兩虛型;4.氣虛血瘀型;5.燥熱入血型。其中以氣陰兩虛型為最多見。
降糖方為治氣陰兩虛型的有效基本方劑?;颊弑憩F(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暗,脈沉細等癥狀。降糖方的六味藥通過藥理研究證明均為降糖藥物,生黃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黃芪的補中、益氣、升陽、緊腠理與生地滋陰、固腎精的作用,防止飲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轉(zhuǎn)為陰性。據(jù)藥理研究,黃芪、生地有降血糖作用。蒼術配元參降血糖。許多人認為治糖尿病不宜用辛燥的蒼術。而施今墨先生云:用蒼術治糖尿病以其有“斂脾精”的作用,蒼術雖燥,但伍元參之潤,可制其短而用其長。藥理研究證明蒼術和元參都有延長降低血糖時間的作用。上述兩個藥對,黃芪益氣,生地滋陰;黃芪,蒼術補脾健脾;生地、元參滋陰養(yǎng)胃,從先后二天扶正培本,降血糖、尿糖確有卓效。自古以來,有關消渴病或糖尿病諸文獻中,未見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的報道,但在臨床中遇到糖尿病合并血液病變者不少,通過血液流變學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多有增高。氣陰兩虛型糖尿病者常見舌質(zhì)暗,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血瘀征象。故而加用葛根、丹參兩味藥通活血脈。實踐表明,加用活血藥后,療效增強了。藥理研究也證明,葛根、丹參都有降血糖的作用。
【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加減】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方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用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重用30~60克;血糖較高而又饑餓感明顯,加玉竹10~15克,熟地30克;尿中出現(xiàn)酮體,加黃芩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皮膚搔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白鮮皮各15克;下身搔癢,加黃柏、知母各10克,苦參15~20克;失眠,加首烏、女貞子、白蒺藜各10克;心悸,加菖蒲、遠志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大便干燥,加薏苡仁20克,芡實米10克;自覺燥熱殊甚,而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以引火歸元;腰痛、下肢萎軟無力,加桑寄生20~30克,狗脊15~30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頗多,療效顯著。
93.6 降糖克消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生地、菟絲子、黃芪各15克,懷山藥9克,元參、丹參各15克,山萸肉、天冬、蒼術、葛根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用】滋陰補腎,益氣養(yǎng)陰,清熱涼血,降糖克消。
【方解】糖尿病,屬祖國醫(yī)學的消渴范疇。古論消渴,有三消之分。然三消各有所主,即上消主肺,中消主脾,下消主腎。臨床見證雖各有側(cè)重,而其燥熱傷陰則一。致因雖多,總屬陰虛燥熱所致。此論前人早有明訓,如《醫(yī)學心悟》云:“三消之證,皆燥熱結(jié)聚也”,《臨證指南醫(yī)案》更明確指出:“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淫而已”,《沈氏尊生書》亦云:“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其治正如《景岳全書》所云:“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為主,必使陰氣暫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故方用菟絲子補腎添精益髓,陰陽并補,故以為君;臣以生地、元參滋腎陰、清虛熱;山萸肉以助君藥之用,并固澀精氣;黃芪益氣、升陽、固衛(wèi),與生地滋陰而共奏益氣養(yǎng)陰之效,二者相伍,且有降血糖、尿糖的雙效作用;蒼術補脾健脾,其辛燥之性,似與三消不合,其實蒼術有“斂脾精”作用,且得元參之潤而制其短,用其所長。蒼術配元參善降血糖,而且作用持久;懷山藥補脾益肺,強腎固精,與黃芪益氣,共補肺、脾、腎三臟之虛,又起降血糖、尿糖之功;天冬清熱降火,且滋腎陰、降腎火、瀉火以養(yǎng)陰;丹參、葛根活血通脈、降血糖,且與慢性糖尿病尤宜。祝諶予教授說:“糖尿病合并血管病變者不少。通過血液流變學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多有提高,……常見舌質(zhì)暗,舌上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等血瘀征象,……加用活血藥后,療效增強了。”確屬經(jīng)驗之談。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方中黃芪、生地、元參、蒼術、懷山藥、丹參、葛根等都有較好的降低血糖、尿糖的作用,故用之臨床,確有卓效。本方配伍著眼先天兼顧脾肺,共奏滋陰補腎、益氣養(yǎng)陰、清熱活血之功。
【主治】消渴(糖尿病),證見形體日漸消瘦、尿頻清長,或多食善饑、煩渴引飲;或腰酸無力、神疲困倦,或動則汗出、或心悸、夜寐不安、多夢紛紜,或納呆、腹脹、便溏、或頭暈、周身煩熱不適、口干思飲,或精神不振。舌質(zhì)少苔或薄白,脈沉弦而數(shù)無力?;蛏噘|(zhì)暗、舌上有瘀點或瘀斑。尿糖、血糖增高。
【加減】若尿糖持續(xù)不降者,本方重用黃芪、生地、元參、懷山藥、蒼術,并加天花粉15克,或烏梅10克;血糖持續(xù)不降者,本方重用丹參、葛根、元參、生地,并加黨參15克,石膏、知母各9克;血糖偏高,再加玉竹15克;尿中出現(xiàn)酮體,加黃芩、黃連各9克,茯苓15克,白術9克;皮膚搔癢,加地膚子、白鮮皮各9克;下身搔癢,加黃柏、知母、苦參各9克;失眠,加夜交藤15克,女貞子、白蒺藜各9克;心悸加菖蒲、龍骨、遠志各9克;大便溏薄,加苡仁、芡實各9克;自覺煩躁,且腰痛者,加肉桂1.5~3克;腰痛而下肢萎軟無力者,加桑寄生、狗脊各9克;眩暈,加珍珠母、代赭石各15克,懷牛膝6克;口渴,舌紅苔黃,脈細,去黃芪、菟絲子、山萸肉、懷山藥,加生石膏1.5克,知母9克,鮮石斛30克,花粉9克。
【療效】治療100例,結(jié)果近期治愈80例,顯效13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
93.7 生脈勝甘湯
【來源】姜生坤,《陜西中醫(yī)》(2)1991年
【組成】遼沙參、玉竹、麥冬、五味子各12~15克,生地30~60克,生石膏20~30克,知母、花粉各15~30克,烏梅、山萸肉、桑螵蛸各10~12克,黃連12~15克,生黃芪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同時日取蠶蛹30克煎湯代茶飲服。對胰島素有依賴者配合服用降糖西藥。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止渴。
【方解】方用沙參、麥冬、五味子、生芪、生地、知母、生石膏、花粉、黃連、玉竹清熱益氣生津;又取山萸肉、烏梅、桑螵蛸,酸澀收斂,且酸甘化陰而奏陰復熱清之功,且藥物俱是質(zhì)地濡潤、生津化液,補而不燥,滋而不膩,守中化陰,且不過于寒涼,不礙升運,至為合適。據(jù)臨床報告及藥物研究,生脈散及玉竹、生地、黃連等皆有降低血糖作用。《增注本草從新》記載:“蠶蛹甘溫,能瀉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潮于口,止消渴。”對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而藥膳同施,更是相得益彰。
【主治】糖尿病。
【療效】治療63例,其中氣陰兩虛型42例,陰虛熱盛型21例。服藥31~98劑后,全部有效,自覺癥狀消失或顯著減輕,尿糖全部轉(zhuǎn)陰,血糖轉(zhuǎn)入正常值。
93.8 治消止渴湯
【來源】李冠澤,《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生地、懷山藥各30克,天花粉、石斛、知母各20克,沙參、麥冬各15克,澤瀉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方解】張錫純氏認為消渴證是脾陰不足所致,并謂生地、懷山藥大補脾陰。故方中重用生地、懷山藥補脾陰;天花粉善消上中二焦之熱而止渴;石斛降中焦之火而益胃;知母堅下焦之陰而除熱;沙參、麥冬以滋肺胃;澤瀉利水以導熱濁;五味子斂陰而生津?,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認為地黃、懷山藥、澤瀉、人參等藥物有不同程度降低血糖的作用。因之如此配合獲得良效。
【主治】糖尿病(證屬脾陰不足)。
【加減】若饑渴甚者,加生石膏、黃連;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陰損及陽者,加附片、肉桂。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93.9 桑根地黃湯
【來源】汪達成,《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桑根白皮30克,生葛根10克,生熟地各15克,蒼術、玄參各10克,知母12克,天花粉、懷山藥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養(yǎng)陰生津,滋陰潤燥,兼潤肺、清胃、滋腎。
【方解】本病總以陰虛陽亢,或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所致?!妒颐劁洝吩疲?/span>“消渴一證,雖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醫(yī)學心悟》云:“三消之證,皆燥熱結(jié)聚也。”“三消之治,不必專執(zhí)本經(jīng),但滋其化源,則病易痊也。”故方中用桑根白皮補虛益氣而瀉肺之伏火,火降則肺潤、津生、渴止;生熟地清熱生津,且滋補腎中之真陰;知母、天花粉清肺胃之燥熱而滋陰生津止渴;配生葛根清熱生津,而升腎中元氣,陽升則陰應,有云行雨施之妙;山藥則健脾胃,而補肺氣,脾胃健運,則清升濁降,津液化生有源;蒼術健脾燥濕;玄參滋潤清熱,而瀉無根之火,與蒼術相配則燥而不烈,滋而不膩,剛?cè)嵯酀?,相得益彰。諸藥配伍為用,共奏養(yǎng)陰生津、滋陰潤燥并兼有潤肺、清胃、滋腎之功效。故用之臨床,頗具效驗。本方用藥之妙,組方之嚴,實可謂降糖之良方。
【主治】糖尿病(消渴)。
【加減】若便干、腹脹不適者,加生軍或制軍(即大黃);外陰反復癢者,加黃柏;視力下降,視物不清者,加青葙子、沙苑子、草決明。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斐然。
93.10 治糖尿病效方
【來源】關幼波,《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15克,杭白芍30克,生甘草、烏梅、葛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補腎益氣,生津斂陰。
【方解】本癥大多由于過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體陰虧,內(nèi)熱由生,腎精暗耗,日久氣陰兩傷,腎氣不固,收攝無權(quán),以致多飲而煩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陰精外泄。故方中用生黃芪益氣,白芍養(yǎng)血斂陰而益津液,且能“強五臟,補腎氣”。《藥性論》與甘草同用,酸甘化陰,以達到機體陰液自生的目的。正如《藥品化義》中所說:“白芍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同生甘草為酸甘相合,調(diào)補脾陰神妙良法”,烏梅生津斂陰止渴;葛根生津液除煩熱而止渴;仙靈脾補命門、益精氣,使生黃芪得命火之助而補氣力著,協(xié)白芍強五臟,補腎氣作用顯著。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生津斂陰之功效。
【主治】糖尿病。
【加減】本方在使用時,應根據(jù)上消、中消、下消給以側(cè)重,如肺胃熱盛陰虧者,可選加生石膏、川黃連、石斛、天花粉、玉竹、麥冬、沙參;腎虛夜尿頻數(shù)者,可選加川續(xù)斷、補骨脂、五味子、菟絲子、芡實、鹿角霜等;氣血虧虛者,可選加黨參、黃精、當歸、生熟地、白術、懷山藥、首烏、阿膠等。
【療效】臨床屢用,無不得心應手,療效顯著。
93.11 生津止渴湯
【來源】任繼學,《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山藥、生地各50克,玉竹15克,石斛、沙苑、蒺藜各25克,知母20克,附子、肉桂各5克,紅花10克。另:豬胰子適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飯前、晚飯后30分鐘溫服。豬胰子切成小塊生吞。
【功用】滋陰清熱,生津解渴。
【方解】方中生地、玉竹、石斛、山藥、知母滋陰清熱;紅花養(yǎng)血活血;沙苑、蒺藜滋陰平肝;豬胰子以臟補臟;附子、肉桂微微生火,使“陰得陽助,而生化無窮”。諸藥合用,共奏滋腎生津之功。
【主治】糖尿病(消渴),癥見“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形體消瘦)、咽干舌燥、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絳、苔微黃、脈沉細者。
【療效】臨床屢用,收效顯著。
【附記】服藥期間,停服一切與本病有關的中西藥物。
93.12 消渴方
【來源】謝昌仁,《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3克,沙參12克,麥門冬10克,石斛、干地黃、山藥、茯苓、澤瀉各12克,天花粉15克,雞內(nèi)金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熱養(yǎng)陰,滋腎生津。
【方解】本方用于“消渴”癥之治療,尤適于陰虛燥熱型。經(jīng)云:“二陽結(jié)為之消”,“胃熱則消谷,谷消則善饑”?!杜R證指南》則曰:“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鴟而已”。由此闡明了該病之主要病機為“陰虛陽亢”。從而形成“陰虛燥熱”的病理基礎。本方即是針對于此,以寒制熱、育陰潤燥、滋腎生津,達清熱滋陰之目的。其中,石膏、知母、甘草乃白虎湯之意,清陽明胃熱,如張景岳所云:“果為實火者,但去其火,則津源自生,而消渴自止”;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為六味地黃湯去山萸肉,舍其偏溫之性,可滋腎育陰,即所謂:“治消之法,以治腎為主”;沙參、麥冬、花粉,養(yǎng)肺胃之陰而生津、滋上源以生水是也;雞內(nèi)金為治糖尿病之單驗方,臨床證明有降糖作用,系辨病用藥。全方共13味,清熱與滋陰并用,補中有瀉,清而兼潤,各司其職,又配合默契。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養(yǎng)陰,滋腎生津之功。
【主治】糖尿病,干燥綜合征,尿崩癥。
【療效】多年使用,對陰虛內(nèi)熱型者頗有卓效。
【附記】對脾腎氣虛型者則不宜用。
93.13 二地降糖飲
【來源】汪履秋,《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地錦草、地骨皮各15克,南沙參12克,麥冬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生地15克,僵蠶10克,青黛5克(包煎)、澤瀉30克,苦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上藥加冷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兩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2次服用。
【功用】養(yǎng)陰清熱、降糖除消。
【方解】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及身體逐漸消瘦為主癥,當屬祖國醫(yī)學消渴范疇。其病理變化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療以養(yǎng)陰增液、潤燥清熱為大法。汪氏認為養(yǎng)陰增液以滋養(yǎng)肺腎為主,潤燥清熱主要是潤肺清胃。故方中以南沙參、麥冬、生地滋養(yǎng)肺腎;地骨皮、石膏、知母清肺熱瀉胃火;而地錦草、僵蠶、澤瀉、苦參、青黛等藥乃結(jié)合辨病用藥,據(jù)藥理研究及臨床觀察,這類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全方辨證結(jié)合辨病,融潤肺、清胃、滋胃于一爐,實為上、中、下三消的通治方。
【主治】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癥見口渴欲飲、消谷善飲、小便頻多、疲乏無力,形體消瘦,舌質(zhì)偏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加減】上消口渴欲飲明顯者,加蘆根、天花粉、石斛等;清肺潤燥;中消消谷善饑顯著者,加黃連、玉竹等清胃瀉火;下消尿頻量多者加熟地、山萸肉、淮山藥等滋補腎陰。氣陰兩虛,神疲氣短,納差便溏者,加白術、苡仁、山藥、扁豆;陰虛及陽者,每見小便混濁、腰膝酸軟,形寒怕冷,舌淡白,脈沉細等癥,加熟附子、肉桂、補骨脂、仙靈脾等。若見舌下靜脈怒張,舌有瘀斑、瘀點,肢體麻木疼痛、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血瘀征象者,則宜伍以桃仁、紅花、鬼箭羽、赤芍、丹參等。
【療效】本方經(jīng)臨床反復使用,既能改善臨床癥狀,又能降低血糖、尿糖。曾對20例病例作過統(tǒng)計,有效率為90%,降低血糖的幅度平均達36%。
【附記】又用六味地黃湯,重用山藥,加生地,再加玉米須、仙鶴草、黃芪各30克治糖尿病。功能益氣養(yǎng)陰,降糖止渴。驗之臨床,頗具效驗。
九四、治重癥肌無力(痿癥)秘方(5首)
94.1 益氣溫腎湯
【來源】徐杰,《湖北中醫(yī)雜志》(4)1988年
【組成】黨參12克,黃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風、生甘草各8克,赤芍、地龍、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分3次溫服。待病情好轉(zhuǎn)后,可用上方加工成沖劑,每日3次,每次服20克,以鞏固療效。
【功用】溫腎運脾、益氣升陷。
【方解】方中的黨參、黃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氣和中,升提脾氣;又加肉桂,溫煦元陽,兼顧脾腎;久病體弱者腎陽亦虧,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溫陽運脾,益氣升陷,適當佐以防風、赤芍、白芍、地龍祛風勝濕、活血通絡。本方功專力著,療效甚為滿意。
【主治】眼肌型重癥肌無力。
【加減】畏光、流淚、納呆,加羌活、蒼術;復視、斜視、眼球活動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動乏力,則紅參易黨參;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四肢欠溫,加熟附片、鹿角霜;煩熱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去防風、干姜,加仙鶴草、旱蓮草。
【療效】治療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無改變,伴隨癥狀消失、新斯的明試驗陰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轉(zhuǎn)(眼球癥狀好轉(zhuǎn)、眼瞼下垂上抬0.2厘米、全身癥狀好轉(zhuǎn))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輕型2例);無效5例(其中中型4例、輕型1例)。總有效率為92.3%。平均治療天數(shù)為41天,平均好轉(zhuǎn)天數(shù)為13天。
94.2 馬錢子方
【來源】裘昌林,《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1986年
【組成】生馬錢子適量。
【用法】先將馬錢子制成膠囊。取生馬錢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黃色。撈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篩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膠囊裝入炙馬錢子粉0.2克,備用。每日3次,每次服1粒,飯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漸加至7粒為止。如不到7粒而自覺肌體局部有一過性肌肉跳動、抽動感時,亦不可再增加。原來如服西藥吡啶斯的明或新斯的明者,隨著肌力逐步增加,可減少用量直至停藥。肌力基本正常后減少馬錢子用量,直至終止治療。
【功用】開通經(jīng)絡,治痿強筋。
【方解】馬錢子有毒,應嚴格掌握用藥劑量。本品有開通經(jīng)絡、治痿強筋作用,藥力強烈。經(jīng)觀察有效病例,均發(fā)現(xiàn)有局部肌肉的跳動感。這一反應,一定程度上可指導臨床用藥,此提示已達到治療的最高劑量。
【主治】重癥肌無力。
【加減】中氣虛弱者,加服生黃芪30~45克,當歸、白術各9克,黨參15克,炙甘草6克,升麻、柴胡各4.5克,仙靈脾30克;脾腎兩虛者,加生黃芪、仙靈脾各30克,當歸、白術各9克,黨參、熟地、懷山藥各15克,仙茅、知母、巴戟天各12克;寒甚者,可再加肉桂、附子、鹿角霜(膠)等。均為水煎服。
【療效】治療8例,近期治愈4例(肌力正常、恢復工作);好轉(zhuǎn)1例(肌力明顯增強),無效3例(其中眼肌型2例均無效)。
【附記】本組多種病例每日服馬錢子膠囊6~7粒,就出現(xiàn)肌肉跳動,未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者,也不能無限制加大劑量,以免中毒。為隨時觀察毒性反應,一般以住院治療為宜。
94.3 玉鎖潤筋起痿湯
【來源】魏才旺,《中醫(yī)雜志》(9)1986年
【組成】玉竹15克,鎖陽12克,懷牛膝9克,龜板12克,懷山藥20克,天冬12克,麥冬、知母各9克,炙黃柏3克,木瓜12克,枸杞子、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潤筋起痿。
【方解】方中用玉竹、天冬、麥冬、山藥清熱養(yǎng)陰、滋腎潤肺、益腎生津;鎖陽、枸杞子、龜板、懷牛膝補肝腎、益精血,健筋骨;知母配少量黃柏下潤腎燥,上清肺金;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更借黃柏配牛膝以清下焦?jié)駸?;甘草伍木瓜以酸甘化陰。諸藥合用,既能調(diào)補肝腎肺胃、滋陰益精、強筋健骨,又能清熱化濕,扶正祛邪,本標兼顧,具有潤筋起痿之功。
【主治】痿證(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肌肉萎縮或癱瘓)。
【加減】熱重者,加生石膏、忍冬藤;濕重者加生苡仁、茯苓;病后或久病陰精虧損,去黃柏,加熟地;氣陰兩虛,去黃柏、知母,加黃芪、五味子。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94.4 馮氏匡罷湯
【來源】馮發(fā)祥,《千家名老中醫(yī)妙方秘典》
【組成】生地12克,白芍、棗仁、麥冬、白附子、天竹黃、茯苓各10克,石斛、石決明、天麻各12克,石菖蒲、全蝎、炙甘草各5克,僵蠶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
【功用】滋補肝腎,平肝化痰,祛風通竅。
【主治】重癥肌無力,癥見斜視、復視、閉目無力、語音低、吞咽困難、頸軟頭傾等以肝腎陰虛為主者。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較為滿意。
【附記】若腹脹、納呆、肢體困重、便溏者不宜用本方。
94.5 參芪益力湯
【來源】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jīng)驗輯要》
【組成】黃芪60克,黨參18克,白術15克,甘草3克,當歸頭10克,陳皮3克,柴胡、升麻各10克,五爪龍30克,首烏20克,枸杞子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補脾益損?!局髦巍恐匕Y肌無力。
【加減】腎陽虛者,加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腎陰虛者,加山萸肉、旱蓮草或加服六味地黃丸;心血不足者,加熟棗仁、夜交藤;胃陰虛者,黨參易太子參,加石斛、麥冬;兼濕者加苡仁、云苓;兼痰者,加浙貝母、橘絡;有外感者用輕劑之補中益氣湯原方,酌加豨薟草、千層紙、桑葉等。
【療效】多年使用,頗具效驗?!靖接洝勘痉矫麨楣P者擬加。
九五、治急性胃炎(嘔吐)秘方(2首)
95.1 協(xié)和湯
【來源】朱可楨,《江西中醫(yī)藥》(4)1984年
【組成】白術、白芍各15克,防風、柴胡、川芎各7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調(diào)和肝脾。
【方解】方中白術燥濕健脾;白芍柔潤養(yǎng)肝胃,二味藥相伍,燥潤相合,剛?cè)嵯酀?,升降相固,陰陽相和,則中州自安;柴胡配白芍疏肝柔肝、升脾降胃,得木來疏土,條暢氣機之宜;防風配白術,理脾健脾,疏肝理氣,獲培土榮木,鼓舞生氣之功;佐川芎之走而不守,通達和血,而活潑生機,使土得木而疏,木得土而榮,兩相協(xié)和不致悖逆相形,則諸癥自愈。
【主治】肝脾不和、嘔吐、血崩、痛瀉、小兒久瀉、惡聞食臭等癥。
【加減】木旺為主,則抑木為先,當倍柴、芍,或更加青皮、香附之屬;土虛為主,以扶土為要,當倍防、術、或更加人參、山藥之類。
【療效】臨床屢用,頗覺得心應手,效佳。
95.2 治嘔吐驗方
【來源】黃慶植,《四川中醫(yī)》(6)1987年
【組成】藿香、大棗各10克,砂仁2克,烏梅8克,白豆菀3克,炮姜3片。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眩暈嘔吐,妊娠嘔吐。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一般2劑即愈。
【附記】本方是黃氏家傳驗方。從醫(yī)30寒暑,用之臨床,治驗甚多,每獲良效。如嘔吐帶痰涎者,用硼砂,每服1.5克,每日服3次??崭箿亻_水送服,連服2日,屢用均驗。筆者應用,常依本方加姜半夏5~9克,用法同上,藥后,令患者口含生姜1片。驗之臨床,效果尤佳。
九六、治多汗癥(自汗、盜汗)秘方(5首)
96.1 止汗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組成】生黃芪15克,麻黃根、當歸各10克,生地、熟地各15克,炒黃柏6克,炒黃連3克,炒黃芩10克,煅龍牡粉各15克,浮小麥60克,甘草10克,大棗7枚(煨黑打碎)。
【用法】水煎服。兩日1劑,分4次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5日為度。汗止停藥。
【功用】瀉火滋陰,扶陽固表。
【方解】氣為陽,血為陰,陽虛則自汗出,陰虛則盜汗出。自汗盜汗并見,為陰陽俱虛,氣血兩虧。故用《證治準繩》之當歸六黃湯,以當歸養(yǎng)血和氣;生熟地補腎滋陰;黃芩補陽氣、瀉陰火、固表止汗;黃芪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馂a則陰血自安。又加止汗甚捷,效如桴鼓之麻黃根;澀能固脫、秘精止汗之龍骨、牡蠣;養(yǎng)心、補虛、止自汗、盜汗有顯效的浮小麥;性味甘溫,補中益氣、能協(xié)和諸藥之甘草、大棗。諸藥配伍,共奏瀉火滋陰、益氣固表之功,故能使自汗盜汗皆止。
【主治】有時日間動則全身汗出、靜則不出;有時夜間睡中出汗,醒則自止。
【加減】若自汗盜汗重者,可配用外治方:煅五倍子60克,煅枯白礬30克。共研細末,備用,于每晚臨睡前,用雞蛋清或唾液調(diào)藥末如小荸薺大,干濕適宜,取藥丸貼在肚臍上按平,外用布帶束縛,不令移動。當夜即能止汗,每日換藥1次,7日為度。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96.2 疏瀆固表湯
【來源】聶天義,《四川中醫(yī)》(7)1986年
【組成】杏仁、茯苓各15克,澤瀉、黃芪各18克,防風8克,白術15克,仙鶴草24克,煅牡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固表、宣肺止汗。
【方解】三焦水道不暢,表虛腠理不固,津液勢必外泄而為汗證。汗與血同源異流,有深淺層次不同,但能濡血,血可泌津,初汗在津,久汗及血。故止汗藥與收斂止血藥同用,其止汗之效彌彰。方用杏仁宣肺降氣,啟上源以通水道;茯苓健脾化濕以運中;澤瀉開下閘以利下,更似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固表;仙鶴草、煅牡蠣專肆止汗;加肉桂、淫羊藿者,以助腎行“主水”之令。迨表固截斷津液外泄之路,三焦決瀆有權(quán),則水津四布,五經(jīng)并行,水液無妄溢之勢,致多汗之證可除。
【主治】頑固性多汗癥。
【加減】若腎陽虛者,加肉桂、淫羊藿;腎陰虛者,加山萸肉、山藥;濕熱盛者,去白術,增澤瀉之量,并加桂枝、滑石。
【療效】臨床屢用,每能應手取效。
96.3 黃芪龍牡湯
【來源】陳達中,《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黃芪3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浮小麥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益氣斂陰,和營止汗。
【方解】方用黃芪、芍藥斂陰和營;地骨皮清虛熱、除煩;五味子收斂心氣;龍骨、牡蠣、浮小麥潛陽斂液。諸藥相伍,共奏益氣斂陰、和營止汗之功。
【主治】盜汗。
【加減】氣虛重者,加黨參30克或北沙參30克;舌紅、熱象明顯者,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黃芩9克;便秘,苔黃膩者,加大黃6克,茯苓12克;肢體麻木者,加雞血藤30克。
【療效】治療60例,痊愈44例,好轉(zhuǎn)16例,服藥最多為22劑,最少為4劑。
96.4 五郁散
【來源】程爵棠,《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廣郁金30克,五倍子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取本散10~15克,用蜂蜜調(diào)和成稠膏狀(以不流動為度),做成兩藥餅,貼敷于兩乳頭上,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疏肝解郁,收斂止汗。
【方解】自汗之因雖多,但主要是肝失調(diào)節(jié)、營衛(wèi)失和所致。方用廣郁金,疏肝氣,散血瘀,故尤以疏解氣血之郁見長,氣舒則復,衛(wèi)氣司體表開合之功;入五倍子收斂止汗,汗止以防津液外泄之弊。且藥外敷乳頭,而兩乳為肝胃二經(jīng)之經(jīng)脈循行之地,俾藥力直達病所,入肝以復氣機調(diào)節(jié)之用;入胃以助衛(wèi)氣生化之源。藥僅兩味,力專效宏,共奏疏肝解郁,收斂止汗之功。
【主治】自汗,癥見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動則自汗加重,或日久不愈,或伴見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頭昏頭痛等癥。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以一次總結(jié)用本方外敷治療自汗45例資料為例,其中痊愈41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達100%。一般用藥1次,最多15次即效。
【附記】據(jù)臨床觀察,凡自汗,日久不愈,與情緒變化有關的,用之無不立驗。若連續(xù)用藥5次,汗減而未止者,可調(diào)整各藥量,廣郁金15克,五倍子30克,如上法繼續(xù)外敷,自汗必止。
96.5 養(yǎng)陰止汗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生地15~25克,炒酸棗仁9克,大紅棗6~12枚、陳浮小麥、生牡蠣(先煎30分鐘)各15~30克。或加霜桑葉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其中臨睡前服1次。
【功用】養(yǎng)陰斂汗,鎮(zhèn)靜安神。
【方解】古謂:“汗為心液,本乎于陰”。人入睡則汗,汗為心肺所藏,若邪不干擾則靜而不動,擾之則動而外泄。陽為陰守,陰為陽之宅,故盜汗者,發(fā)于陰而出于陽是也。蓋陰中之營氣、啟閉則由陽中之衛(wèi)氣也。營衛(wèi)調(diào)和,何汗之有?寐則衛(wèi)氣入于陰、陰虛則陽失所守,陽必湊之,陽蒸陰分,則血熱而致津液外泄,此盜汗之所由起矣。筆者認為,盜汗屬陰虛者居多,此亦因陰虛火旺所致也。然陰虛日久必損及陽,故前人云:“……灼而不已,陽能久存而不破損乎。是陽虛亦可致盜汗,不獨陰虛也。”治宜養(yǎng)陰斂汗,鎮(zhèn)靜安神。方中君以生地涼血清熱養(yǎng)陰以拒動汗之源;臣以浮小麥、生牡蠣、酸棗仁,養(yǎng)陰潛陽斂汗,鎮(zhèn)靜安神;佐以紅棗益氣健脾生津、并能協(xié)調(diào)諸藥之性,故兼之為使。諸藥配伍為用,共奏養(yǎng)陰斂汗、鎮(zhèn)靜安神之功。
【主治】盜汗。癥見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或心煩不寐,多夢紛紜、頭暈、神疲乏力等。
【加減】若陰虛偏甚者,加銀柴胡、白薇、北沙參、麥冬各9克;偏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各9克;畏寒肢冷者加黃芪9克,制附子6克;兼濕熱者,加茵陳、川黃柏各9克;若盜汗重、日久不止者,配用止汗散(自擬方)外敷,方用五倍子30克,枯礬、煅牡蠣各9克,共研細末。每取10克,用人乳汁(適量)調(diào)和成軟膏狀,搓成藥餅,貼敷肚臍上,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隔3~5日換藥1次?;蛴帽旧⒏蓳渲?/span>(汗出部位),每日3次。
【療效】總結(jié)用本方加減治療盜汗195例資料,其中133例單純性盜汗均獲痊愈,兼宿疾(如肺結(jié)核、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等)盜汗62例中,痊愈36例,顯效19例,有效5例,無效2例??傆行蕿?/span>98.8%。
【附記】臨床觀察,本方止盜汗效果確切,無論陰虛或陽虛盜汗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能輔以外治,則奏效尤捷。本方是治療盜汗的有效良方。若宿疾兼盜汗,必須更方治療宿疾,方能根治。
九七、治囊蟲病秘方(3首)
97.1 千金丸
【來源】苑蔭芳,《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金銀花10克,貝母7.5克,丹皮5克,半夏、棗仁、皂角刺、陳皮各7.5克,乳香、沒藥各5克,赤芍7.5克,當歸10克,黃芪、柴胡各7.5克,牡蠣、昆布各5克,雷丸、檳榔各7.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約3克)。每次服1丸,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消痰利氣,軟堅散結(jié),清熱殺蟲,活血化瘀,扶正祛邪。
【主治】皮肌型囊蟲病、腦囊蟲病。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佳。
【附記】忌飲酒及食黏、生冷食物。
97.2 濟艱湯
【來源】苑蔭芳,《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黨參、白術、茯神、石菖蒲、遠志、半夏各15克,神曲5克,天花粉、寸麥冬、天蟲各15克,鉤藤10克,柏子仁15克,全蝎10克,南星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豁痰開竅,鎮(zhèn)痙止抽,益氣安神。
【主治】痰蔽抽搐,腦囊蟲病抽搐。
【療效】屢用效佳。
97.3 囊蟲病方
【來源】蔣天佑,《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1)湯藥方:生明礬9克(研末沖服,或裝空心膠囊吞服),雷丸12克(后下),干漆9克(炒盡黃),水蛭6克(炒微黃),白芥子、大腹皮各9克,羌活、懷牛膝各6克,五靈脂9克,大黃1.5克(后下)。
(2)丸藥方:生明礬120克,雷丸、瓦楞子各60克,甘草、檳榔各30克,炮甲珠4克。
【用法】(1)湯藥方:每日1劑,水煎兩次,早晚空腹分服。
(2)丸藥方: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服9~12克,每天早晚各服1次。
第一療程湯、丸并進,第2療程則湯、丸間服,第3療程,分2天服丸藥1~2次,每星期服湯藥方1~2劑,湯丸間服,如此繼續(xù)3~4療程,直至痊愈為止。1個月為1療程,每療程結(jié)束休息7天后再進入下1療程。
【功用】滅囊殺蟲,活血通絡,化痰軟堅。
【主治】囊蟲病(含腦囊蟲病)。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一般服2~4療程可愈。
九八、治癃閉(小便不通)秘方(1首)
98.1 麻黃五苓湯
【來源】萬友生,《中國中醫(yī)藥報》1990年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白術各15~30克,甘草5~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上下午各服1次。
【功用】開鬼門,潔凈府。
【方解】本方是仲景《傷寒論》之麻黃湯合五苓散之合方。方用麻黃湯開鬼門,五苓散潔凈府。以治急性熱病因風寒濕熱壅塞太陽經(jīng)腑氣機之癃閉,久經(jīng)臨床驗癥見效頗捷。萬氏善于合用經(jīng)方大劑量治急癥,屢起沉疴,本方即是一例。
【主治】急性熱病因風寒濕熱壅塞太陽經(jīng)腑氣機之癃閉。
【加減】若兼見虛脫證、氣脫者,可合獨參湯(紅人參或白人參15~30克);陽脫者,可合參附湯(紅人參、熟附子各15~30克);氣陰兩脫者,可合生脈散(白人參15~30克,麥冬10~15克,五味子5~10克)。
九九、治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秘方(1首)
99.1 安神達郁湯
【來源】姚子揚,《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炒棗仁30克,合歡花15克,龍骨、牡蠣各20克,炒梔子15克,郁金12克,夏枯草、柴胡、佛手柑各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藥汁(二次混合)約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颊呔驮\時,先作思想安慰工作,服上藥1~2劑有效時,停藥2~3日,再服2劑。再停、再服,不要連服。1個月為1療程。
【功用】疏肝理氣,鎮(zhèn)靜安神。
【方解】本方系柴胡疏肝散加減而成。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血氣不和,心神不安則郁證生。方中柴胡、白芍、郁金、佛手、川芎疏肝理氣,調(diào)和氣血為主藥;梔子、夏枯草清心平肝、清泄郁火;配合歡花、炒棗仁、龍骨、牡蠣等寧心安神。再結(jié)合以思想開導,心理治療,可獲事半功倍之效。
【主治】郁證(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精神抑郁癥)久治不愈者。
【加減】舌尖紅、心煩重者,加黃連10克;胃氣上逆,有痰者,加半夏10克。
【療效】臨床屢用,收效頗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