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這十三首經(jīng)典禪意詩,體現(xiàn)十三味人生大境界!讀懂意會者,必將終身受益……

阿錦品詩 2023-06-08 07:13 發(fā)表于福建

有這樣一類詩,叫禪意詩。禪意詩多為佛教僧人所作,其中有很多關(guān)于人生的偈語。與我們常見的詩詞不同,這些禪意詩簡單直白,通俗易懂,但難得的是在這些簡單的句子背后,卻寫盡了人生和世事的感悟,讓讀者們有不一樣的感受。

“禪意”是什么呢?是自然的生活,是隨緣灑脫、逍遙自在;禪意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我們對事物的一種看法和態(tài)度。每個人心靈都盛開著一朵美麗的花,不要埋藏自己心靈盛開的花朵,這恐怕就是'禪意’吧?!

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就蘊藏了許多禪意:小到一羹一飯,大到人生際遇,我們都可以從中受益無窮。今天分享古代13首著名的禪意詩,期望各位看官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需要的生活境界!

境界1:以退為進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插秧詩》

手里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天和白云。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后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

布袋和尚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農(nóng)人插秧時的見聞覺知,實際上已經(jīng)將修道時的內(nèi)在境界和奧秘全部含攝無余?!笆职亚嘌聿鍧M田”中的“田”實際上是指人們的心田,也即所有眾生本有的猶如虛空一般的如來藏的光明。

全詩的精華在“低頭便見水中天”和“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兩句。這兩句包含了深層的人生哲理。“低頭和退步”往往是世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要不,怎會有“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頭”之說?

在現(xiàn)在的社會,有很多人看問題是看高不看低,看誰錢多、看誰有房有車、看誰權(quán)傾一時。羨慕之余,比較之時,思考過后,羨慕出無奈,比出煩惱,想出通苦,這樣必然會產(chǎn)生心態(tài)失衡。

如果我們能低下頭,反觀自己,能夠正面認識自己是誰,能做什么?能如何?就會豁然開朗,心頭依然會出現(xiàn)藍天白云、鮮花笑臉。人們總以為人生只能向前,向前才是積極的態(tài)度。后退半步都是那么痛苦,那么不情愿。

人生有進有退,有高峰也有低谷。人生的有進與有退,才是健全的人生。古人的“以退為進”、“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說明這個人生道理。

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領悟生活的真,無論失意和得意,都請你選擇淡定;你的修養(yǎng),來自于是否為他人著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為進的智慧。

境界2、淡定從容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鳥窠《來時無跡去無蹤》

據(jù)稱,這位高僧行為怪異、超塵絕俗,他不在香火繚繞的廟堂內(nèi)修行,而是在一棵古樹上筑了一個形似鳥巢的住所結(jié)庵棲身,觀人生,察世象,尋找生命哲學的真諦,故而被稱為“鳥巢禪師”。

這首禪詩,是唐朝鳥巢禪師回答白居易“特入空門問苦空”的偈語?!皝頃r無跡去無蹤”,是回答的是:人,生從哪里來?無蹤無跡;死往哪里去?也無蹤跡!生來死去都是一樣的無蹤無跡。

“去與來時事一同”,過去有位禪師沿門托缽,正巧施主家生了兒子,禪師聽了,站在門口悲傷地流淚,主人很不悅:“我們家添了寶寶,大家都一團歡喜,禪師為什么傷心流淚呢?太不吉利了!”禪師說:“我是在哭你家又多了一個死人?!?/span>

一般人的觀念里面,都覺得出生是可喜的,死亡是可悲的,而在一位覺悟真理的人看來,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時候才悲哀呢?幻夢人生,終歸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人生的百態(tài)千情都是幻夢,生死也如夢,苦海沉淪無了時,不要醉生夢死,快快求得解脫,才是最最要緊事。

境界3、聚散隨緣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朝花》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早上看花開,一時繽紛,滿樹都是燦爛紅花;晚上紅花雕謝了,美景不再,空余一樹枯枝。

花開花謝,可以悟到人生的無常;無常并不可怕,因為有無常,才有進步!

如果人生不是無常,我們凡夫就永遠是凡夫了,因為有無常,我們才有成佛的可能。無常,對我們來說,充滿希望,而非充滿絕望。

過去有一個秀才,清明節(jié)回老家祭拜祖墳,偶然在村莊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內(nèi)心非常喜歡,又不好意思直接表達出來。

第二年清明,他又回鄉(xiāng)掃墓,希望在村莊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么樣都找不到,原來她已香消玉殞了。秀才就很慨嘆地作了一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所以,“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假如我們用花來比擬人生,花的朝開暮謝是無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無常。

人與花的事理一樣,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有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

正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因緣,這是非常重要的。

境界4、回歸自我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嗅梅》

這首詩偈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題是說: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聲色美,耳朵喜聽各類音聲,鼻子喜聞香嗅辣,舌頭愛嘗甘甜滋味,身體迷戀柔軟觸覺……

人啊,如果一顆心,每天都在追逐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那就好深陷迷魂,時常失魄。而禪師們卻只要一閉眼睛,不看、不聽、不說,當下的整個宇宙,也就都在他心中了。

一個人光是東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里會找到自己呢?其實,自己就在我們的心中。

如果你能肯定地說“我找到了!”那就很妙了。找到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我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多么可憐!

學佛修道,好比找尋一片清凈美好的春景,但是許多人只是心外求法,到處參名山訪大師,趕道場湊熱鬧,不知反觀自性,雖然看起來很精進,方向卻搞錯了。

而有一些人更加不如,連親近三寶、護持道場也做不到,自己在家也沒有好好修持,還要嘲笑別人整天跑道場——難道沉溺在五欲六塵里還更加高尚嗎?

所以,肯下一番苦功的決心,與搞明白修道的方向同樣重要。我們在羨慕無盡藏比丘尼得見“春在枝頭已十分”的心地風光之余,首先要捫心自問:

自己是不是“終日尋春不見春”,有沒有“芒鞋踏破嶺頭云”的決心去做功夫。如果連目標都不堅定,連“尋春”的想法都沒有,一邊享受欲樂一邊還幻想著忽然悟道,獲得清凈的智慧,那真是癡人說夢。

自性之中有風景秀麗,輪回之中是泥潭苦海,愿諸位能夠?qū)W習祖師愿行,就算暫時沒有任何消息,也要有“芒鞋踏破嶺頭云”的努力,功夫不會白費,總有一天會見到花開滿園,春色十分。

境界5、笑口常開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唐·白居易《對酒》

白居易這首《對酒》的意思是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好像侷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觸角上,空間是那樣的狹窄,即使都爭到,又有什么好爭的?

人生須臾短暫,就像火石撞擊時所發(fā)出的火光那樣短暫,又有什么值得計較的呢?人生貧富無常,人們應該明智點兒,放下爭斗,笑口常開,遠離爭名奪利,盡享美好人生。

然而,古今中外,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類似聽了戴晉人一個故事就不再有出兵的念頭的事情,大概也只能出現(xiàn)在莊子的寓言里。

世界至今仍不太平,很多國家都被迫跟著戰(zhàn)爭機器前進,欲罷不能,很多士兵在最美好的年紀成為對方狙擊手的靶子,很多無辜平民被反對派的各種炸彈奪走生命,活著的人也憂心忡忡,朝不保夕……

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的紛爭更是不可能用篇幅所窮盡。有些人爭利、有些人爭名、有些人爭位,有些人實在沒的爭就爭氣,動輒污言穢語盡出,流氓無賴相盡顯,總之寧可拼命,也不能讓對方占半點光。

馮夢龍在《三言二拍》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地有父子二人,性格剛直,生活中爭強好勝,從不讓人。一日,家中來了客人,父親讓兒子去集市買肉待客。

兒子拿著錢迅速進城,在肉案上買了幾斤上好的豬肉,用繩子提著轉(zhuǎn)身回家。在城門處,迎面碰上一個同道中人,雙方不僅寸步不退,連側(cè)一下身都不肯。

二人面對面地挺立在那兒,相持了很久很久。轉(zhuǎn)眼日已正中,家中還在等肉下鍋待客飲酒,做父親的不由得焦急起來,便出門去找買肉未歸的兒子。

到城門處,看見兒子還僵立在那兒,半點也沒有讓人的意思。父親心下大喜,暗忖這真是我的好兒子,性格剛直如此!轉(zhuǎn)而又大怒,這是何人,竟敢如此放肆。

想到這兒,父親躥步上前,大聲說道:“好兒子,你先將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飯,讓為父的站在這兒與他比一比,看誰撐得過誰!”話音剛落,父親與兒子移形換位,兒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親則站在那個人的對面,如怒目金剛般挺立不動,惹得圍觀者狂笑不止。

用老百姓的話說,故事中的父親與兒子,包括那個與父子倆對峙的人,是嚴重的缺心眼兒。如果非要給他們起個日本名字的話,那就是“缺心眼子”。遺憾的是,生活中這種人并不少,有很多認為別人缺心眼兒的人,事到臨頭也往往缺上那么一點點。

因為不肯相讓導致的悲劇還少嗎?為何不試著讓一讓,也給對方道一句“承讓”的機會呢?讓人就是讓自己,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佛界有一名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境界6、無是無非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唐·棲蟾《牧童》

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一幅天然的“牧牛圖”:細雨青山,黃牛碧草,蓑衣牧笛,何等自然、逼真!難道人世間真的那么純凈美好嗎?

看到最后兩句,才知道詩人是在向人們打禪語:只有進到無是無非的佛國天地——禪境,才能過上如此恬靜自由的生活。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無是無非的糊涂人。

流水的光陰,推著我們一路向前,時而奔跑,時而漫步,留不住的是歲月,留得住的,卻是沉淀于心的那份厚重與沉穩(wěn)。

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想美好的事,睡安穩(wěn)的覺,把時間用在進步上,而不是抱怨上。

一路上,我們風塵仆仆,從未有過一刻的停歇。越過高山,跨過流水,我們終究是要遠行,直到跟稚嫩的自己告別。也許路途有點艱辛,有點孤獨,但唯有熬過了風霜,才能換得成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會遲到,相聚別離,都是剛剛好。也許,未來遙遠的沒有形狀,而我們,最好能單純的沒有煩惱。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偸呛紒y想,結(jié)果是困在一團亂麻般的思緒中,動彈不得。有時候,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人之所以會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然而,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最終都控制了你。什么都想要,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人生恰如一杯清茶,舍得才知其清甜,放下才聞其香郁。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讓我們在逐漸變老的路上,也變得更加溫暖向陽,慈悲寬容。人最大的修養(yǎng),是知人不評人,看穿不揭穿。

不懂別人就少說話,議論最掉價;即便看透了世事,也不妨裝一份糊涂。不較真,才是最大的隨和。

一只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一只蒼蠅趴在駱駝背上,一點力氣也不花,也過來了。蒼蠅譏笑說:“駱駝,謝謝你辛苦把我駝過來。”

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你在我身上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本就沒有什么重量,別把自己看太重?!?/span>

生活中的很多的時候,就仿佛是那只趴在駱駝背上的蒼蠅,你若太計較,無事也生非;你若不在意,便也云淡風輕。

世上沒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即使你再排斥現(xiàn)在的不愉快,光陰也不會過得快點。越努力才越幸運,越寬容才越快樂。

人生有各種各樣的活法,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日夜勤工作;有人畢生逆來順受,有人一生放浪不羈,還有人始終自甘平庸……

其實,無須評判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因為任何一種活法都是人的自由選擇,只要是從本心出發(fā),活得適意而滿足,即可“求仁得仁”,獲得應有的幸福。

天真的人,不代表沒有見過世界的黑暗,恰恰因為見到過,才知道天真的好。

老子曾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span>只要有一種看透一切的格局,方能做到豁達大度。

凡事皆能讓自己不強求不刻意,順其自然,才能在慌亂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憂愁的時候,從容自如;艱難的時候頑強拼搏;即便是勝利之時,也能沉穩(wěn)謙和,如此,方能經(jīng)得起人生的大風大浪,大起大落。

人生,仿佛是一趟單程車,有去無回。但時間卻是禮尚往來,帶走了些許,也饋贈了些許。

時間是生命最好的沉淀,歲月結(jié)繭,往事如風,落泥淖終是靜雅,歷世事到底出塵。

幾經(jīng)流年輾轉(zhuǎn),歲月滄桑,到最后,終是眼中有天地,心中無是非,心寬猶似海,溫暖如朝陽。

境界7、自在灑脫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釋守凈《偈二十七首·其一》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開花謝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變化;非神主宰,讓花生滅。陰陽消長,成住壞空,是天道之循環(huán),自然之法則,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矣!

正如“流水無意往何方,只隨因緣任漂流;浮云無心飛何處,只順因緣去飄蕩?!?/span>無情如此,有情亦是,萬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br>  
人不知因緣,故刻意處世;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終究弄得精疲力盡,為塵勞所累。不明無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斷,執(zhí)心越重,使得神識日益昏沈,為煩惱所苦。

若能觀云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則有意歸于無意,有心契入無心,就可隨緣而過,處處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span>

生命真正意義在于耕耘,也在于收獲;耕耘的過程,也是收獲的過程。人,也就這么一輩子,浪費太多的時間去埋怨生活,不如現(xiàn)實的面對生活,不管能否達到理想的境地,該值得我們做的都努力去做了,面對人生,這就足夠了。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地春?!?/span>水往低處流,云往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fā)生,這就是平常心。

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禪悟的心得。就讓我們都擁有一顆平常心吧,該放下的時候絕不奢望,該奮斗的時候決不后退。

境界8、閑云野鶴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云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宋·慈受懷深《退步·其二》

世上最好的事也比不上懂得退一步的人,他就像孤云野鶴一般保有自由之身。時常往來于松門十里的廣大自然風光,峰頭一輪明月是知己陪伴他一同歡笑。

“萬事無如退步眠,放教癡鈍卻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煎。”意思是說:人,如果追求太多的知識和見解,反而會害慘了自己,倒不如癡癡鈍鈍,讓自己安然于道。

傳說,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代表了民間流行的一類凡事忍耐、退讓的處世思想,雖然是好的,有益于消弭人際沖突與戾氣,可是對當事人來說,是輕描淡寫就讓事情“船過水無痕”呢?還是憋了一肚子氣呢?忍得多了,忍無可忍,這股氣最后也要找機會爆發(fā)!

這首偈語所說的“退步人”,并非不求進步的消極心態(tài),而是積極以為進的處事態(tài)度。噴射機能快速前飛,原理就在發(fā)動時,先有向后噴的氣流,以后退的力量往前沖,才能一飛沖天。

人的身體,受到生老病死的糾纏,來來去去,處處牽絆。雖然有很多的身不自由,但仍要追求心靈的自在,蟬蛻肉身,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過去有一位富翁,每年金銀財富上萬,卻一直不快樂、不滿足。每當他煩惱時,就看到樓下草房一對貧賤夫婦彈琴、唱歌,非??鞓?。富翁實在不解:他們每人都生活在困境中,為什么還能如此快樂呢?

有人建議富翁送二十萬給這對貧窮夫婦,看他們是否仍快樂如昔!于是,這位富翁照做了。果不其然,得了巨款的貧困夫婦,從此開始計劃如何安放這些錢財:擱在床下不安心,放在抽屜太顯眼,藏于枕頭下又不可靠……折騰一夜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上了富翁的當。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毅然將令自己煩惱掛礙的二十萬元錢還給富翁。然后。他們的自在快樂生活得到回復,清貧安靜的日子得以繼續(xù)!所以,金錢不是絕對的好東西,因為它買不到真正的快樂!

“峰頭月一輪”,象征著人人本有的佛性,唯有見到內(nèi)心的明月,才真的能享受“孤云野鶴自由身”。

人,最要緊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皈依,“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以后退激發(fā)自己向前,最終實現(xiàn)精神的真正皈依!

境界9、庸人多福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宋·蘇軾《洗兒詩》

蘇軾是詩詞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講究煉詞煉意,這首七絕也是如此。“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我被聰明誤一生!”

一個“誤”字,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詩中幾處轉(zhuǎn)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魯?shù)娜嗽摕o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的牢騷全在這些轉(zhuǎn)折中。

蘇東坡這首《洗兒詩》,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diào)反諷,實乃事出有因?!叭私责B(yǎng)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

蘇軾在任當官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終被對方構(gòu)陷入獄。一場“烏臺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

在黃州期間,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剛剛經(jīng)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

“公卿”還是要當?shù)模皇窍M盁o災無難”而已;“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內(nèi)核。蘇軾此愿,實在是有感而發(fā),絕非無病呻吟。

明代文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身居杭州一位先輩瞿存齋寫過一首詩。“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边@首反《洗兒詩》之意,一目了然。郎瑛以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過東坡”。顯然是嫌蘇軾詩過于直白。


明代楊廉也有意與蘇軾唱反調(diào),“東坡但愿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span>清人褚人獲評論楊詩,說雖屬戲作,總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為曠達也。


明末清初文學家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跟蘇軾一樣直抒胸臆。“東坡養(yǎng)子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但愿生兒狷且巧,鉆天驀地到公卿?!?/span>

心存厚道,才能讓那些平庸瑣碎的小事變得不再平庸瑣碎,讓生活的貧乏變得有了韻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樂和幸福。

境界10、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宋·釋紹曇《頌古五十五首·其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里各色各樣的花朵仿佛就開在眼前,“折則從他折去”;炎熱的夏天有清爽的涼風撲面而來,“快哉此風”,“我欲乘風歸去”;秋天一輪滿月,澄空似鏡,“千里共嬋娟”;哪怕是寒冷的冬天,那天地精靈幻化的雪花便是冷艷的潔,沉靜的思,結(jié)晶的美。

這份心靈的愜意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喜悅與快慰,四季的良辰美景是人人都可以共享的美好時光。

“若無閑事掛心頭”,《無門關(guān)》第19則把“閑事”解釋為妨礙平常心的事,亦即浪費心智的事。心靈的明鏡若蒙上了閑事的塵垢,則反映出來的萬事萬物亦將失其本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雜事縈心,心為物役,“閑事”就象巨石一樣壓在心頭,哪有閑情逸致去欣賞風花雪月、四季美景呢!

心頭要是沒有這些閑雜之事的牽絆,會是怎樣的境界呢?“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那才是人世間真正美好的時刻!撥云見日,豁然開朗。

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斟選匯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為“無門關(guān)”一書,并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guān),乾坤獨步”。并且把趙州禪師“狗子無佛性”的公案列為第一則,深得六祖慧能大師“無念、無相、無住”的思想要旨。

境界11、活在當下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詩》

無可否認,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沒有活在今天,活在當下。年輕的時候,說的最多的是我將來要如何如何,我要開公司,我要當老板,我要出人頭地;年老的時候,說的最多的恐怕又是,如果當初怎樣,我現(xiàn)在就好很多,悔不當初如何如何。

可是,人們這么說的時候,偏偏忘了連接未來和過去的,就是當下。當下是過去的未來,是未來的過去,糾結(jié)于過去,會失去當下,失去了當下,又怎么能有美好的未來?

石屋說:“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span>讓過去的事就那樣隨風而散吧,不要將它時時刻刻思量在心頭;未來的事也不要過早地思量,誰知道將來會是怎樣?

如今就說如今話,梅子熟了嘗一口新鮮,梔子花開,清香四溢。如果把心思放在無用的過去和不定的未來,那么,今日的梅子和花香,豈不也要錯過了?

相傳一位智者外出,碰到一個陌生人,兩人談得非常暢快,不知不覺天色已晚。

智者跟那個人投宿一間旅店,睡到半夜,智者聽到房內(nèi)有聲音,就問:“天亮了嗎?”陌生人回答:“還沒有?!?/span>

智者覺得奇怪,以為這個人能在黑暗中行動自如,一定是個道行很高的人,就追問他:“你到底是誰?”哪個人只好承認自己是一個小偷。

“哦,原來是個小偷。你已經(jīng)偷過多少次了?”智者起身問他。小偷回答說:“已經(jīng)數(shù)不清了。”

智者接著問:“那么,每次偷東西后,你都很快樂嗎?”小偷想了想,如實回答:“剛得手的時候會覺得快樂,可過幾天后,就不快樂了?!?/span>

智者繼續(xù)引導他說:“你原來只是個小賊。你為什么不大偷一次,享用終身呢?”小偷非常興奮,問智者:“你有經(jīng)驗嗎?偷什么可以畢生享用不盡?”

智者突然伸手在小偷的胸口一拍,說:“這個你懂嗎?這里有無盡的寶藏,你若懂得就會畢生受用?!毙⊥稻趩实卣f:“可是前業(yè)已成,將來又怎么能成佛?”

智者呵斥說:“那你要將前業(yè)背到未來嗎?”

回思自我,我們是不是也要把前業(yè)一直背在身上,不肯放過去,結(jié)果路越走越累,未來也越來越渺茫?

“過去事已過去了”,七個簡簡單單的字,道出的是簡簡單單的道理,卻是多少人都無法簡簡單單做到的事。

舊日戀情已逝,我們偏要懺悔,念念不忘;昨日錯誤,我們偏要堅持,不肯更改。我們看似活得認真,活得負責,卻不知是將別人和自己都往絕路上逼,不肯卸下往日的負擔。

同樣,“未來不必預思量”,也是那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我們擔憂將來沒有房子、車子,生活好辛苦,擔憂病了會不會有人照顧,孩子能長成什么樣的人……

盡管人們常說“計劃不如變化快”,但幾乎每個人在思量未來時都會面面俱到,恨不得沒有一點遺漏。只是當未來來臨,才發(fā)現(xiàn)當初的擔憂和思量有多么無用,正所謂“庸人自擾”。

不要把過去壓在背上,也不要讓未來牽住我們自由的心。珍惜當下,珍惜此刻,坦然過好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那充盈而平靜的生活才會充滿我們的一生?;ㄩ_嗅花,莫待花落才悲嘆。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心處看人生,抓住當下,活在當下。

境界12、量人量己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

量盡前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元·石屋《裁縫詩》

“手攜刀尺走諸方”,裁縫師手里拿著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針引線縫衣裳,真?zhèn)€是“線去針來日日忙”。我們雖不是裁縫師,也難免每天為誰辛苦為誰忙?這種忙都是比較上、分別上、自我上的忙,忙來忙去也忙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如果我們能如祖師說的“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不分別、不計較、不存愛憎,就比較容易看清自己面目。一有愛憎的心,就有“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心態(tài),甚至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見,這是很可怕的。

“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人都好量別人的長短,量別人的貧富,量別人的貴賤,量別人的美丑,量別人的好壞,量別人的是非,量這量那,嫌貧愛富、攀緣巴結(jié)的,就不知道量量自己!兩個眼睛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

現(xiàn)代社會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著張家是非、李家長短,說這個好,罵那個不好的批評別人,但是就不知道對自己怎樣衡量,真有嘴說人,沒嘴說自己。

我們?nèi)绻芤载熑酥呢熂?,恕己之心恕人,返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家寶藏有多少價值,就能夠避開很多人生的陷阱。自家長短你幾時量?不妨常常問自己!

境界13、紅塵修行

門庭清妙即禪關(guān),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

——清·張問陶《禪悅二首·其二》

滾滾紅塵,忙碌的工作,快節(jié)奏的生活,看多了社會的爾虞我詐,容易讓人心力交瘁。在疲倦時,有時會想著像古人一樣,在山林中找一處沒有爭斗的世外桃源,或者一處清靜的寺廟修行,以求得內(nèi)心的寧靜。

然而,現(xiàn)代社會,這世上已難覓清靜之地,所以這個想法終究只是幻想而已。清代詩人張問陶的這首詩就告訴我們,修行不一定要到寺廟,只要你心中有佛,處處皆可是參禪悟道之地。

禪關(guān),指的是參禪之地,詩人一開始就點出主題,清幽的門庭就是禪關(guān),何必花費大量黃金去買山尋求清凈呢?

煩惱是不分貧富的,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因此,就像這句詩所說,古代有不少有錢人買山求得心靜。

但是,就算你買下了一整座環(huán)境清幽的青山去修行,你就能擺脫煩惱了?所以,詩人接下來說,只要你的心中有滿月一樣光輝澄澈,即便終日被世俗事務所纏繞,一樣可以像出家人一樣清凈自在。

佛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span>這世間,處處皆有佛法禪機,只看你有沒有一顆覺悟的心。有了覺悟之心,你才能覓得寧靜之心。

高僧讓一個人說出人生最美好的事物,而這個人還真說出了很多,包括財富、榮譽、愛情等等!然而,這個高僧卻說:“你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一顆寧靜的心?!?/span>

沒有一顆寧靜的心,我們的心會隨著外物而轉(zhuǎn),當外界的快樂不存在了,我們就會郁郁寡歡。

《菜根譚》有一句話說:“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天性之真境?!?/span>只能在無人的山林中覓得安靜,不算真正的寧靜,因為一旦這種寧靜的環(huán)境沒有了,就會又陷入到煩惱中。

禪,是讓人覺悟的智慧。一個有慧根的人,隨處可以參禪,路邊的花草樹木,身邊的人和事,都可以讓他覺悟。所以,參禪悟道之地,不一定在山林,心中有禪,處處皆禪房。

如果我們能摒棄心中的雜念,時常給自己的心靈拂拭塵埃。那么,我們就能撥云見月,擁有澄澈的心境,生活中的每個地方都可以是道場,讓我們獲得智慧的光輝。

一首詩歌可以撩起一段記憶,一杯茶酒可以味染一份心情。當我們讀懂了這些禪詩,也就知道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來,千般跋涉,萬種找尋,要的不過是一顆平常心。

眼中有風景,心中無是非。對人對事,我們不妨都用一顆平常心來衡量、來對待,做到“笑對生活,聚散隨緣”!

有一種生活,叫禪意生活。禪意生活,是身心良藥,具有化煩惱為美好的奇特力量。

素食、喝茶、焚香、撫琴、讀書、品詩,看上去就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若能真正在生活中踐行,便能體會到它們對身心的影響:能夠讓人內(nèi)心清凈、安穩(wěn)、通達,更能夠讓生活簡潔有序。

很多人人生的上半場做加法,加來加去,也沒有積攢下什么好東西,命中注定得不到的,就不會再去追求了;很多人在人生的下半場做減法,將負擔在身上的一些積壓、擔子、債務、煩惱,一一減去,作一個輕松愉快的人:

喝一杯苦茶,飲一尊淡酒、品一首禪詩、看一段風景,聽一曲音樂,思考一會兒過去……這就是禪意生活,是一種清凈簡約的生活方式,一種隨緣自在的生活心態(tài),一條篤定而從容的休閑之路。

喜歡此內(nèi)容的人還喜歡

阿錦品詩

不喜歡

確定

阿錦品詩

不喜歡

確定

阿錦品詩

不喜歡

確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后半生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深度好文)
三家合一
智者的境界每日禪話765
名家 | 智者大境界
智者大境界
道德經(jīng):有一種“順應”的心思,擺脫的自然是俗世的苦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