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古代詩詞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古詩詞的一些基礎知識。在中國古代詩詞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規(guī)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得古代詩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筑美,詩讀起來很好聽,抑揚頓挫;也有一種建筑美,詩很規(guī)整、很整齊,就像我們現(xiàn)在蓋的樓房一樣,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詩或者國外其它的詩,金字塔式的或者階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當然詞有長短句,它也是一種形式、一種形態(tài),所以它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音樂美和建筑美,這種形式美,在世界的詩歌園地當中也是獨具一格的。
中國古典詩歌早期定型為“四言詩”,大家知道《詩經(jīng)》,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詩”,就是四個字一句,但是并沒有特別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漢魏六朝時期,“五言詩”“七言詩”興起。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一般情況下我們泛指唐代以前出現(xiàn)的各種詩體為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唐及之后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所寫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古體詩一般是不講究音調(diào)格律的。
到了南朝時期,在齊代永明年間,有人發(fā)現(xiàn)了漢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四種聲調(diào),有人就根據(jù)漢字的這種四種聲調(diào),以及雙聲疊韻這些規(guī)律,來研究詩句當中聲韻調(diào)的配合,要求寫詩要“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講究對偶。所以在南朝時期就出現(xiàn)了注重聲律的一種新的詩體——“永明體”?!坝烂黧w”對后來格律詩的形成,以及后來的駢文和詞、曲這些文學樣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代初年,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了律詩和絕句,我們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種講究音律、平仄、粘對、對仗的嚴謹格律的新式詩體稱為近體詩,也就是所謂的“格律詩”。它以五、七言律詩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律絕和排律。
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子的字數(shù)上來說,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無論什么形式的近體詩,都有偶數(shù)的句子構成。
每首由八句構成的格律詩稱為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僅每句有嚴格的平仄、用韻要求,而且還對句子的對仗有一定要求。四句構成的近體詩也稱絕句。由于近體絕句類似于截取了律詩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稱之為截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又簡稱為五絕,四句二十字;七言絕句又簡稱為七絕,四句二十八字。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長律,也叫排律。排律與五、七言律詩一樣,不僅有平仄、用韻等嚴格要求,而且對粘對、對仗等也有嚴格規(guī)定。排律的句數(shù)也只能是偶數(shù)。律詩每兩句(一韻,首句入韻時不算)稱為一聯(lián)。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兩句)稱為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也稱腹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shù)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一般都是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首聯(lián)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lián)用了對仗,一般情況下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仗。若頷聯(lián)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lián)對仗的,有一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lián)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為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束語的,但尾聯(lián)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shù)穆稍?,通常對仗一般不會少于兩?lián),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聯(lián)對仗,這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lián)。
排律,除了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要求對仗。
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lián)對尾聯(lián)不對,也可以尾聯(lián)對而首聯(lián)不對,還可以兩聯(lián)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一般沒有嚴格規(guī)定。然而因為某些詞牌的有些句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慣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guī)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盡量使用對仗,以增加整齊的美感。
詞,一般認為是起源于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余、長短句、樂府(注意與漢樂府的區(qū)別)、曲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一種合樂的文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同。由于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詞一般不稱為“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盡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先有詩而后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曲調(diào)名稱,以相互區(qū)別,這種以示區(qū)分的曲調(diào)名稱人們就叫它為“詞牌”。每個詞牌代表著不同的曲調(diào),不同曲調(diào)的詞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同一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一名稱也可能不是同一個詞牌,同一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于是配合音樂的,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一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jīng)唱完了一遍。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一段的詞,叫“單調(diào)”。兩段構成的詞,稱“雙調(diào)”,其上下段落稱為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成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此外,詞有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有人規(guī)定58字以內(nèi)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diào),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fā)展到后來,隨著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后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diào)、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譜,最終詞也就著著實實地成為了一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一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構形式來看,比較接近于詞,但它與詞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里主要是介紹詩詞的格律,關于曲就不多說了。
詩詞之美包含兩個方面,音韻之美和言辭之美。撇開內(nèi)容言辭不談,獲得音韻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格律。在你沒有其他手段使詩歌富有音韻之美時,你忽視格律,就是忽視詩歌的音韻之美。即使你通過舍棄音韻美使詩詞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達到極致,也僅僅是在一個方面光彩奪目,不能彌補在音韻上的不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