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亂世里的童話
肖風剛
源自《語文報·高中版》2009年第13期
《孟子》一書中多次描繪了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圖景:“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斺孕蛑蹋曛孕┲x,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為老百姓描繪的理想生活是:輕徭薄賦,農(nóng)林牧漁得到發(fā)展,老百姓基本能解決溫飽問題,其財產(chǎn)“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這是初步的生活目標。在此基礎(chǔ)上老百姓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來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民富才能國強,因此說“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在注重富民的同時,孟子也不忘重視教育教化的作用,經(jīng)過教育教化,人人都會有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之心,善良的百姓會更加善良,“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梁惠王上》)。在家里長輩得到贍養(yǎng)與尊重,晚輩得到撫育和愛護,家庭是和樂幸福的,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保ā抖Y記·禮運》)社會是和諧安定的。沐浴著家庭親情的陽光,享受著社會和諧的春風,這樣的生活怎能不是百姓向往的呢?老百姓果真過上這樣的生活,怎么能不關(guān)心、報效實行“仁政”的君主呢?“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孟子·梁惠王下》)君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時時刻刻牽動著百姓的心,他們衷心地祝愿施行“仁政”的君主身體健康,萬壽無疆,甚至為這樣的君主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君主用心,百姓效力,各司其職:“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跚谡勖?,百姓甘愿效忠,國富民強,這怎
然而孟子所處的時代已然是禮樂崩壞、諸侯混戰(zhàn)相互兼并的戰(zhàn)國時期,當楚國起用吳起,齊國起用鄒忌,秦國起用商鞅紛紛為本國帶來利益之時,又有誰會去關(guān)心孟子的“仁政”理想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