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還是昭昭?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font>
孟子說:“賢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別人也清楚明白,現(xiàn)在的人卻要用連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儒家和法家,有著不共戴天的血仇。當年帶兵將孔子及門人圍困于陳、蔡之地的,是蔡國大將軍李屬。李屬就因為這件事掉了腦袋。二百年后,李屬的后人李斯官至秦朝宰相,于是為先祖報仇,活埋了四百六十一名儒士于山谷之下。
韓非子是李斯的同學,在他被李斯用毒酒毒死之前,還真心的拿李斯當好朋友,不惜挺身搶出陣來,與儒家唱對臺戲。既然孟子不是反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嗎?韓非子偏偏要說昏昏就是能致昭昭,于是他還專門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編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仆人說:“舉燭?!笨墒?,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里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并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郢人誤書,燕相誤解。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韓非子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說:昏昏者也能夠讓人昭昭的。
不管這個故事有沒有道理,但韓非子講求祟君抑民,幫助皇帝琢磨愚弄民眾的辦法,結果他先成為了自己的理論的第一個犧牲品,淪為專制之下的冤魂之一。不清楚他在接過老同學李斯笑咪咪的遞給他的毒酒的時候,心里是認為自己是屬于昏昏者流呢,還是昭昭之人。
所以不管是你昏昏派,還是昭昭流,你的任何行為都界定著你周邊的生存規(guī)則,你以仁義待人,必獲之以仁義,你以機詐之心待人,必獲之以機詐,這卻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