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近體詩詞講座

 從網(wǎng)上收集一些詩詞基礎(chǔ)學(xué)習(xí)資料,綜合起來,以供初學(xué)者和詩詞愛好者參考閱讀學(xué)習(xí)。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詩友不吝賜教。

 

概述:

1.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2.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近體詩詞是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3.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的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超過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第一節(jié)   何謂平仄

  小學(xué)里面都學(xué)過拼音,拼音念下來都有四聲,譬如aoe中a的四聲讀法:

讀法:

ā俗稱第一聲,書稱陰平,詩稱平聲

á俗稱第二聲,書稱陽平,詩稱平聲

ǎ俗稱第三聲,書稱上聲,詩稱仄聲    

à俗稱第四聲,書稱去聲,詩稱仄聲 



   簡單地理解,念第一聲(又稱為陰平)和第二聲(又稱為陽平)的漢字,統(tǒng)稱為平聲字;念第三聲(又稱為上聲)和第四聲(又稱為去聲)的漢字,統(tǒng)稱為仄聲字

區(qū)分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合乎規(guī)律的對聯(lián)常規(guī)是這樣安排上下聯(lián)的:
  上聯(lián):最末一字為仄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右邊的。
  下聯(lián):最末一字為平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左邊的。


第二節(jié)    何謂音節(jié)

 ?。保艄?jié)即是格律詩的最小單位,通常表現(xiàn)為1個字、2個字和3個字,而以兩個字(我們通常把這兩個字當成一個詞來看待)出現(xiàn)比較多,至于詞里面的音節(jié)變化就很多,但格律詩里面的音節(jié)就很單純。

譬如:紙上波瀾過大江

拆開來就是:

紙上+波瀾+過大江  ?。硞€音節(jié)(通常會這樣分)

或:紙上+波瀾+過+大江 ?。磦€音節(jié)(這種分法沒錯,但不常用,而且對理解平仄沒有幫助,所以我們后面都用第一種分法)

    2.兩個字的音節(jié)往往是兩個平聲字或兩個仄聲字組成,朗誦的時候著重點基本上是落在第二個漢字上,因此對于音節(jié)的第二個漢字也就很注重,要求比較嚴,對于第一個字呢有時候就馬馬虎虎了。有關(guān)平仄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由此而來,但要準確地理解這句口訣,還得要看后面的課程,因為這句口訣的運用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局限性的,原理就是世上萬物均依條件而存在,無此條件就無此物,無彼條件就無彼物,所以“一三五不論”也是一樣。

 ?。常匆粋€雙音節(jié),重點看第二個字,是仄,整個音節(jié)就是仄音節(jié);是平,整個音節(jié)就是平音節(jié)。

一如:

 紙上    波瀾     過大江             

 仄仄    平平     仄仄平(韻)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仄音節(jié)                  

再如:辛苦      課程            

         平仄      仄平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第三節(jié).格律詩要點

格律并不難學(xué),只要你記住五個字,以這五個字為綱,就能基本掌握格律。

就是“起、收、間、對、粘?!?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一,起
     起,是指:每一句的第二個字如果是平聲,這句就叫做“平起”;
第二個字如果是仄聲,這句就叫做“仄起”。

比如“劍外忽傳收薊北”,“外”是仄聲,這句就是仄起;
“初聞涕淚滿衣裳”,“聞”是平聲,這句就是“平起”。

二,收
是指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平聲還是仄聲,押韻還是不押韻。
律詩的第2、4、6、8句,收尾字必須用平聲,就是必須平收,而且必須押韻。
押韻好理解,順口溜都講押韻,按現(xiàn)代漢語來說,韻母相同就押韻。
可是如果按平水韻來寫詩,就必須得押同一個韻部的字,
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2、4、6、8句,收尾字:裳、狂、鄉(xiāng)、陽,這四個字都在下平七陽。
第3、5、7句,必須仄收,這首詩,在、酒、峽,都是仄聲,“峽”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它的古音是仄聲。
至于第一句,可以平收入韻,也可以仄收不入韻,
“劍外忽傳收薊北”,“北”就是仄聲沒押韻,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哀”就是平聲押韻了。
   再強調(diào)一遍:第2、4、6、8句,必須平收押韻,3、5、7句,必須仄收不押韻,第一句押不押兩可。

三,間
間,是指每一句之內(nèi),都要“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 平仄兩兩相間。
請看: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須縱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也正是七言的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型,七言的格律詩也只有這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四,對
對,是指每兩句為一聯(lián),
出句平起,對句必須對仄起,
出句仄起,對句必須對平起,

也就是說第2、4、6、8句必須分別與第1、3、5、7句的“起”相對,而且必須平收。

比如,出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平起仄收,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必須對仄起平收,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白日放歌須縱酒”,仄起仄收,對句“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必須對平起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首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急”古音仄聲,仄起平收,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必須對平起平收,

有人會奇怪,怎么仄起平收沒對平起仄收呢?
你忘了一條吧?對句必須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樣,首句平起平收,對句不能仄起仄收,只能仄起平收。
記住四個字:  “異對平收”

平起對仄起,仄起對平起,這叫異對,
對句必須平收,所以說異對平收。

  五,粘
粘,是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與 上一聯(lián)的對句 同樣 起,
就是說第3、5、7句必須分別與第2、4、6句的起相粘,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

而且粘句既然是第3、5、7句,就必須仄收。
比如,上一聯(lián)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平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平起仄收,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一聯(lián)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仄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仄起仄收,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也記住四個字: “同粘仄收”
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這叫同粘,粘句必須仄收,所以同粘仄收。

掌握了對和粘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你只要牢牢記住了那八個字——異對平收,同粘仄收——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
首句一出,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
如果你是作絕句,這就完成了,
如果你要作律詩,那就繼續(xù),5句同粘仄收,6句異對平收,7句同粘仄收,8句異對平收,也就完成了。
古人有作幾十句甚至幾百句長律的,也就是這么一對一粘平收仄收地延續(xù)下去。

回過頭來看那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排列,本身也就是七言絕句的一種格律;
首句平起仄收,2句對仄起平收,3句粘仄起仄收,4句對平起平收。
如果我們繼續(xù)下去,必然是把這個排列再重復(fù)一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七言律詩的一種格律。我們借杜甫的詩講了七言律詩的格律,有意學(xué)習(xí)格律

詩詞的朋友,我建議首先牢記那四種基本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哪一種都可以作首句,
首句一定,然后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一首絕句就出來了。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節(jié):律詩的平仄規(guī)定

1、本句內(nèi)平仄相間;2、聯(lián)內(nèi)句間平仄相對;3、聯(lián)間鄰句平仄相粘 4、腳分明

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節(jié):變調(diào)的漢字,一般以它的本音來判斷,書寫平仄時仍按原聲計

    目前存在爭論的一個問題,即漢字變調(diào)時,到底是以其變調(diào)后的音調(diào)計平仄還是仍按原聲計,目前尚未討論出結(jié)果。因此暫時先執(zhí)行其原聲,亦即無論這個漢字念時表調(diào)成別的什么聲音,都按原聲計。跟這有關(guān)的如“不”、“一”等,包括輕聲。

譬如“一”和“不”的變調(diào)。在實際說話中,“一”和“不”在與其它音節(jié)連接時,會發(fā)生一種有規(guī)律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

“一”的變調(diào)
“一”的本調(diào)是第一聲(陰平),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作為序數(shù)“第一”的省略時,仍讀一聲。例如:
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前念二聲。例如:一樣,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塊兒
2、在一聲、二聲、三聲字前念四聲。例如:大吃一驚,一般,一年,一門,一口,一起,一種
3、夾在重疊動詞中間時念輕聲。例如:試一試,想一想,看一看
4、用在動詞、形容詞與量詞中間一般也讀輕聲。例如:去一趟,認識一下兒,好一點兒,貴一些

“不”的變調(diào)
“不”的本調(diào)是四聲,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用在非四聲字前時,仍讀四聲。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習(xí)慣,不瞞你說,不少,不好,不滿意等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不”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字前念二聲。如:不要,不錯,不是,不再,不認識。
2、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的詞語中間念輕聲,如:起不來,說不定,用不著,差不多,等不及等。
3、或相同詞語中間時念輕聲,如:能不能,會不會,貴不貴,認識不認識。

順便解釋一下何謂動補結(jié)構(gòu)。動詞+補充成分,這個補充成分起到補充說明作用,但是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類似短語或詞組,如,起不來:

起不來

結(jié)構(gòu):動詞趨向動詞作補充,句子成分:謂語補語

第六節(jié):腳分明有何規(guī)定嗎

有三點:
⑴忌“踩腳”。押韻句的腳叫韻腳,所有的韻腳在格律詩中規(guī)定只壓平聲韻,韻腳字均為平聲。不押韻句的腳稱“白腳”,格律詩規(guī)定白腳字均為仄聲。白腳與韻腳平仄必須相反,如相同則稱“踩腳”,比如,韻腳字為“車”,白腳字為“同”,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同,踩腳了。這在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

⑵忌“擠腳”。你盡管沒踩腳,但如果在白腳處使用了與韻腳處同韻部的仄聲字,犯了“平仄通押”毛病,稱為“擠腳”。這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⑶忌“穿同邊鞋”?!巴呅本褪切硬怀呻p,兩只或都是左腳的,或都是右腳的。格律詩規(guī)定:不能用韻部里的同一個字反復(fù)使用在韻腳上,包括白腳也不許。

陸游.《秋夜將曉》

三萬里河?xùn)|如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里白腳是“海,里”,韻腳是“天,年”)

第七節(jié):七律詩譜如下(括號中的字可平可仄)

七律 A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  

七律 A 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 B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B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仄平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合法拗句
七律正格合法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變格句式
七律正格變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必平,五六互換)

第八節(jié):五律詩譜如下

五律 A 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A 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仄平平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B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 B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平仄仄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合法拗句
五律正格合法拗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五律變格句式
五律正格變格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一必平,三四互換)

第九節(jié):關(guān)于不拘句(不拘就是平仄都可以)還要再說幾句

前面講了關(guān)于聲律在格律詩中的重要作用。有人問:是不是絕對不可違反呢?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做為格律詩也同樣如此,對于我們寫詩者,在格律嚴格的近體詩中還有一點靈活余地,那就是不拘。
由于某種局限或要求或表達的需要等,作者置聲律要求于不顧,不拘平仄要求,稱為不拘,這樣的句子稱為不拘句。這在古人甚至很多“大家”的名作中都有過不拘的例子,如:

李白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人”字應(yīng)是仄聲,“黃”字也應(yīng)是仄聲。是首句仄起平收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是“仄平平平平仄平”顯然第二字第五字出律了。
還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里應(yīng)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但卻成了“平平仄仄仄”式,顯然是“不”字出律了,且三連仄。
在格律詩中不拘平仄就是病句,不拘句是病句中的一種。不拘句之所以能被認可存在,必須具有如下原因。常見的有兩種。

1;遇到專用名字名詞、專用數(shù)字等一些固定說法的入詩,只能不拘平仄。如有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不合格律要求的,但在數(shù)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百,千,萬,億”中只有 “零,三,千”是平聲,詩人總不能滿足平仄需要把四百八十寺寫成四百零三寺吧。同樣也不能因“黃鶴樓”的黃字是平聲而把它寫成綠色樓,紫色樓吧。

2;第二類原因是由于表達的需要,如上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中“故人”不合平仄,但卻符合作者的心情,如果為了符合平仄要求改為“故友”則就顯得庸俗了,所以作者在此詩中“舍聲而取意”。
    為了表達思想的需要,不拘平仄,舍聲取意在紅樓夢中第四十八回中林妹妹也曾有句話:“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是使得的?!痹~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詞句不修飾也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不拘的位置一般在二,四,五,六字上(指七言)一般一,三可靈活不論,七又絕對不可靈活,所以只有在二,四,五,六字上會發(fā)生不拘現(xiàn)象,如以上例子均是。五言同七言一樣,同樣也允許有少量不拘句(指在一首詩中)可能是由于局限性較大或年代早的原因,五言中不拘句比七言更多些。

二不拘;白帝城下雨翻盆。
五 不拘:誰為含愁獨不見。(三連仄)
二五不拘;故人西辭黃鶴樓。
六 不拘;新豐美酒斗十千。
五六不拘;一年三百六十日。(四連仄)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格律詩中雖然允許存在不拘,但不拘不是追求的目的,它畢竟不是標準形式。在一首詩中只允許出現(xiàn)一處(一字或一句)使用不拘,如果多了,只能算古風(fēng)。如果遇到多處實在難以舍去,干脆就寫成古風(fēng)。因為古風(fēng)不講平仄,實際上古風(fēng)就是有詩意的順口溜。
特殊情況下也有大面積使用的,那是作者為修飾或為滿足創(chuàng)作手法需要,如:

清代紀曉嵐的《題百鵝圖》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
食盡皇家千種祿, 鳳凰何少爾何多。

前兩幾句修飾手法是反復(fù),平仄不合,后兩句卻是律句,平仄清晰,而且不失對,符合各項聲律要求,這種詩也不是古風(fēng),稱為律詩的變體,叫“變格律詩”或“變律”。

不拘句:

《馬上作》…戚繼光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昭君唐.東方虬

漢道方全盛,朝庭足武臣。
何須薄命妾, 辛苦事和親?

不拘的句子一般不需要救,可直接用。因為既然不拘了,當然就隨它去了。但有時,有的作者也對不拘句進行適當?shù)难a救。對不拘句的救有三項原則:

1、都是象征性的,看不拘句最接近哪種拗句,就把它當成哪種拗句來救。
2、仍然是上下句對應(yīng)字相救。
3、仍然是以仄救平或以平救仄。關(guān)于救的問題另述。

第十節(jié)  關(guān)于“孤平”

  “孤平”這個詞組作為律詩的專用術(shù)語和禁忌,由于歷代對其的解釋都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句例,沒有從它為何是“律詩大忌”和適用范圍上解說清楚,因而造成了襲用詩律的聯(lián)律對其認識上的分歧。就連王力大師在其《詩詞格律》中,也不知是沒有深入研究還是覺的沒詳細解說的必要,也僅僅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歷代句例解釋“孤平”。(提前聲明,我可沒有將王力大師看作是剽竊古人的意思,以預(yù)防啥么歪刀或道人的曲解和維護版權(quán))現(xiàn)抄錄王力大師《詩詞格律》和《詩詞曲詞典》中對“孤平”解釋如下,以利綜合對比分析:


  《詩詞格律》: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 
“下文”即指: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詩詞曲詞典》:“孤平”,詩律術(shù)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只余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由上,在詩律中可分析出“孤平”的以下幾個概念:

一、“孤平”是“律詩大忌”,所謂“大忌”即不允許出現(xiàn),不允許出現(xiàn)就不存在對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說明“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在這兩種句形中不適用。

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詩中是“韻腳”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韻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在首聯(lián)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對句使用。 

四、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五、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為什么本句必須自救?綜合分析(僅個人分析認定,恐怕還沒有人能找出剽竊或盜版的依據(jù)),“孤平”在詩律中的“大忌”是與聲律韻格的“韻格”相悖的。我們知道,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所以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都是“韻腳”句,律詩在“韻腳”句上的聲律平衡要求相對嚴格,“一、三、五不論”的說法不能在“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適用,因為如果這兩種“韻腳”句若“一、三、五不論”,就等于打破了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本句自救就是為了保持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以達“韻腳”句聲律的流暢和諧。其實,按聲律的原理要求,孤平句只所以在律詩中犯忌,就是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整句中沒有連續(xù)緊連的兩個平聲字在一起,朗誦的起伏過大而不平穩(wěn),與其它押韻句不協(xié)調(diào)而不允許出現(xiàn)。清嘉慶十年進士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 

  “‘上’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去’‘入’韻,則‘上’為妙‘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請注意“‘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捌狡截曝破健本淙舫伞柏破截曝破健?,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就顯得尤其突出,無論這兩仄聲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無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沒有了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感覺,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韻律流暢。再者,律詩八句中有四或五句是“韻腳”句,押韻是“韻腳”句之間的連貫性四或五句的聲韻關(guān)系,不僅僅是兩對句之間的事,保持了“韻腳”句的聲律平衡,就保證了律詩整體的聲律平衡,所以,“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不可打破?!绊嵞_”句的聲律平衡的不可打破,即是律詩整體的二、四、六分明原則的總匯。

六、“對稱平衡”是萬物美學(xué)的基本原理,也是對聯(lián)誕生的基點和精髓所在。對稱平衡達到了完全,才是至美。律詩的首、尾聯(lián)僅求聲律的對稱平衡而詞性不求對稱平衡(對仗),即不完美。楹聯(lián)最始襲承律詩的頸、頷聯(lián)格式,就是因為頸、頷聯(lián)達到了完全詞性和聲律的對稱平衡,再加上門楹和桃符本身的對稱平衡,才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形成了千多年的相延使用和不斷發(fā)展。因此,聯(lián)律的基本點是不可破壞的完美的對稱平衡原理。并且還需不斷地發(fā)覺找尋其不對稱平衡點,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是發(fā)展和進步的主流方向,而不可排除聲律的對稱平衡于聯(lián)律之外。

    孤平句在律詩中是以總體的平衡,二、四、分明的原則,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單一句型而定的,它與對句的平仄沒關(guān)系。而對聯(lián)中是以兩對句之間的聲律替對平衡為基點的,不能以單句論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對聯(lián)雖然襲用了律詩對句末字上仄下平的格式,但對聯(lián)不存在押韻的“韻腳”句之說,沒有多句連貫性的聲韻關(guān)系,只須保持對句之間的聲律交替和平衡即可,但上下聯(lián)之間平仄的交替和平衡相對來說應(yīng)比律詩嚴格。只要兩對句之間聲律替對平衡即為合理,否則即為不合理,包括孤平句型。

 



第十一節(jié).有關(guān)詩韻的一些概念 
    a.押韻 
    押韻又稱壓韻,協(xié)韻或葉韻。作詩或韻文時在句末或句中用韻,稱押韻。押韻是我國詩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的特征和條件。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詞曲,一般都是押韻的。即使是民歌,也是押韻的。在北方的戲曲中,韻又叫轍,所以押韻又叫合轍。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詩句在音韻上產(chǎn)生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表現(xiàn)出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又悅耳動聽,從而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古體詩押韻多種多樣,變化很大;近體詩則要求押平聲韻,隔句押韻,一韻到底。一般押韻字放在詩句的末字,故稱為“韻腳”。詩歌押韻要遵循專門的韻書要求。大家可以用《水平韻》和《中華新韻》。填詞則可用《詞林正韻》。 
    b.和韻 
    在作詩交流時,大家經(jīng)常你唱我和。和韻指和詩時根據(jù)原韻來作詩,有三種情況:一是步韻,又稱次韻;二是用韻;三是依韻。和韻詩中,步韻用韻較難,依韻最易。和韻詩,根據(jù)所和對象的時空位置又分“遙和”和“追和”?!斑b和”是原詩作者與自己相距甚遠,“追和”是指詩作者是古代人或雖是同代人但已去世。 
    步韻,又稱次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并按次序押韻。“次韻”就是按原來詩韻的順序作詩,“步”也是按照的意思。這樣的詩就是完全按照所和之詩的韻字及先后順序押韻,用韻一定和原詩相同,次序也一致。 
    用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而不按次序押韻。 
    依韻,指依照原詩的韻腳所在的韻部押韻。 
    除此之外,還有“轉(zhuǎn)韻”(換韻),“限韻”(限韻指人們?nèi)壕圩髟姇r,限定或某韻中的幾個字做韻腳。),“分韻”(分韻與限韻相類似,指數(shù)人相聚時作詩,事先規(guī)定用某些字作韻腳,每人分得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韻部作詩,古人詩中題“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韻詩),“寬韻”(指韻書中那些包含字數(shù)較多,或字數(shù)雖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較多的韻部,作詩選用寬韻韻部的字作韻腳,選擇余地較大,較為省力。),“窄韻”(指韻書中包含字數(shù)較少的韻部。),“險韻”等等。 
  

  第十二節(jié).近體詩的押韻規(guī)則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非常嚴格,具有一定的準則,有些準則不能違反。 
    a.韻腳位置固定 
    不管是律詩還是絕句,除首句外,奇數(shù)句不押韻,偶數(shù)句必須押韻。否則就破壞了平仄的規(guī)律。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一般來說,七律詩和七絕詩,首句用韻稱為正體,而首句不入韻的稱為變體;五律詩和五絕詩,首句不入韻的為正體,首句入韻的為變體,與七言正好相反。王力先生以為這兩種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詩自古是隔句為韻的,譬如《古詩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韻;七言詩在古代卻是句句為韻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詩雖已演變?yōu)楦艟溆庙?,但是首句仍沿用著古代入韻的遺規(guī)。我們只要略知了解就行了。 
    b.一般用平韻,且不能換韻 
    格律詩的韻腳,都是用平聲韻,而且是同一韻部的字,還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如果換了韻,稱為“出韻”,出韻是不允許的。古人寧可避免險韻,決不能讓它出韻,即使使用險韻,也不能出韻。有時可以通押鄰部的韻字,稱借韻,這樣的通押不算出韻,也不算換韻。但這僅限于首句入韻的入韻字,可以借用,而其他韻腳字也是不能通押的。原來詩的首句可以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所以對用韻的首句放寬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當然如用新韻的人就不存在這一說了。古人的《水平韻》“冬”“東”不在一個韻部,分一東,二冬兩部,現(xiàn)在看來卻實有點怪且難以理解,我們學(xué)生不去追究為什么。) 
    c.不能湊韻,重韻與同義押韻 
    所謂湊韻是指勉強湊合的韻,指為了押韻,而所選的字與全句的意義不能自然貫通,這樣勢必使詩意不連貫,語言也不順暢,所以應(yīng)當避免。 
    所謂重韻,又稱疊韻,指一首詩里某個字做兩次韻腳,這種情況,無論在古體詩還是格律詩中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就可以當作兩個字看待,雖然同在一篇里用于兩個韻腳,也不算為犯重韻。這種情形也只適合于排律,因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韻腳距離較遠,不會給人以用同韻的感覺。 
    所謂同義押韻,指同韻而又同義的字,在一首詩里同時做韻腳。如“憂”與“愁”,“芳”與“香”,“仇”與“讎”,“花”與“葩”等等,因為這類韻字相押,讀起來會覺得意義重復(fù),而感到厭煩,所以也應(yīng)該避免。 
    

第十三節(jié).詩法 
    a.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包括詞,詞組,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它是語言構(gòu)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詩的語法,特別是近體詩的語法,受到格律的限制,與一般散文的語法是不同的。因為詩歌是極為凝練的語言形式,要求在極少的文字中蘊涵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故與散文相比,虛詞是不用或少用的(古詩中的副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詩人常常當作實詞來運用的)。格律詩又受到平仄,韻律,對仗等多方面的限制,語法的結(jié)構(gòu)也不可能像散文那樣按正常的語序和規(guī)律來安排,而常常用省略,倒裝的形式,很多詞還經(jīng)常會活用。 
    五言律詩與絕句,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或并列關(guān)系等。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主謂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動賓關(guān)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謂關(guān)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詩: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偏正關(guān)系,而后三字的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又如杜甫《春望》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并列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主謂關(guān)系。 
    除此之外,五言詩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上三下二式”,“上一下四式”,這在古體詩中可以見到,而近體詩中較為少見,如韓愈《符城南讀書》詩:“在窮者孟郊”就是上三下二式的句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前二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杜甫的《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表n愈的《薦士》詩:“乃一龍一豬?!倍际巧弦幌滤牡木涫?。只是韓愈作詩喜歡別出心栽,像這樣的句子太近散文化,不適宜我們初學(xué)者模仿,學(xué)多了容易誤入歧途。 
    七言律詩和絕句,基本句式是“上四下三式”,也有“上三下四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或補充關(guān)系。如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動賓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

再如黃庭堅《寄黃畿復(fù)》: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并列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也是并列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在平時閱讀時加以體會領(lǐng)悟。 

    b.句法特點 
    古代詩歌,為了押韻和平仄等方面的需要,常使句法變化,最重要的是倒裝與省略。如宋時僧人志安《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后面兩句按語序解釋應(yīng)該是:“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fēng)吹面不寒?!币馑际钦f杏花時節(jié)下著雨,沾衣欲濕,滿是楊柳的春天,風(fēng)吹到臉上不覺得寒冷。但如果這樣寫就是敘述句,言盡意盡,沒有余味。而詩人倒裝后,使“杏花雨”與“楊柳風(fēng)”成為句子的中心,眼前便呈現(xiàn)出迷人的春景圖。其他如省略等特點我們也可以在讀古人詩時感覺到其奧秘。 

   c.用典

   是指作詩時引用歷史故事,名人事跡,神化寓言或古代警句名言等。典者書中之故事也??梢允鞘碌洌Z典,古典,今典等。用典的方法可以明用,暗用,化用,只要用得恰當用得巧妙且合符詩意就好。 

   d.煉字

   古人作詩,是很重視字詞的錘煉的,古典詩歌,特別是格律詩,只有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臻于爐火純青的境地。韓愈《記夢》詩中有一句:“六字常語一字難。”后人常引用之,以說明詩煉字的重要,因為一個關(guān)鍵的字用得確切生動,就能使全句以至全詩活起來。我們平時在作詩時經(jīng)常會為一字犯愁,想半天如得一字則會眉飛色舞,比吃什么都開心。常為“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而嘆。所以賈島《題詩后》說:“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庇终f:“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保跑鼹Q《宿欒城繹卻寄常山張書記》詩說:“一更更盡到三更,吟破離心句不成?!标懹握f:“夜來一哭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清袁枚《遺興》詩說:“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钡鹊榷际谴笤娙藶榈靡蛔值母袊@,要做到百煉工純始自然是何等艱難。古人為求一字的實例很多,我們平時會在一些資料中讀到趣事。 

   e.修辭

有“互文”,“雙關(guān)”,“借代”,“疊字”,“比喻”,“夸張”,“比擬”等等。 


   第十四節(jié).律詩的對仗

一般來講,寫律詩中兩聯(lián)必須對仗,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
(一)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chǔ)。古代詩人們在應(yīng)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shù)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shù)詞(數(shù)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yīng)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shù)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
      專名只能與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12、外貌
13、動作

(二)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lián),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F(xiàn)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唐]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鸚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jīng)年觜漸紅。??炙細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應(yīng)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三)首聯(lián)對仗

      首聯(lián)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lián)用了對仗,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仗。
       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lián)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lián)對仗的例子?,F(xiàn)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 [唐]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首聯(lián)對仗,首句入韻。)

恨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lián)對仗,首句不入韻。)

(四)尾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jié)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jié)束語的。但是,也有少數(shù)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關(guān)于流水對,詳見下文)。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于兩聯(lián)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lián)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于兩聯(lián)。這樣,就只剩下一聯(lián)對仗了。
      這種單聯(lián)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lián)。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1]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六)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lián)不用對仗,首聯(lián)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lián)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裹創(chuàng)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學(xué)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yīng)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從網(wǎng)上收集一些詩詞基礎(chǔ)學(xué)習(xí)資料,綜合起來,以供初學(xué)者和詩詞愛好者參考閱讀學(xué)習(xí)。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詩友不吝賜教。

 

概述:

1.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2.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近體詩詞是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3.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的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超過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第一節(jié)   何謂平仄

  小學(xué)里面都學(xué)過拼音,拼音念下來都有四聲,譬如aoe中a的四聲讀法:

讀法:

ā俗稱第一聲,書稱陰平,詩稱平聲

á俗稱第二聲,書稱陽平,詩稱平聲

ǎ俗稱第三聲,書稱上聲,詩稱仄聲    

à俗稱第四聲,書稱去聲,詩稱仄聲 



   簡單地理解,念第一聲(又稱為陰平)和第二聲(又稱為陽平)的漢字,統(tǒng)稱為平聲字;念第三聲(又稱為上聲)和第四聲(又稱為去聲)的漢字,統(tǒng)稱為仄聲字

區(qū)分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合乎規(guī)律的對聯(lián)常規(guī)是這樣安排上下聯(lián)的:
  上聯(lián):最末一字為仄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右邊的。
  下聯(lián):最末一字為平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左邊的。


第二節(jié)    何謂音節(jié)

 ?。保艄?jié)即是格律詩的最小單位,通常表現(xiàn)為1個字、2個字和3個字,而以兩個字(我們通常把這兩個字當成一個詞來看待)出現(xiàn)比較多,至于詞里面的音節(jié)變化就很多,但格律詩里面的音節(jié)就很單純。

譬如:紙上波瀾過大江

拆開來就是:

紙上+波瀾+過大江  ?。硞€音節(jié)(通常會這樣分)

或:紙上+波瀾+過+大江 ?。磦€音節(jié)(這種分法沒錯,但不常用,而且對理解平仄沒有幫助,所以我們后面都用第一種分法)

    2.兩個字的音節(jié)往往是兩個平聲字或兩個仄聲字組成,朗誦的時候著重點基本上是落在第二個漢字上,因此對于音節(jié)的第二個漢字也就很注重,要求比較嚴,對于第一個字呢有時候就馬馬虎虎了。有關(guān)平仄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由此而來,但要準確地理解這句口訣,還得要看后面的課程,因為這句口訣的運用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局限性的,原理就是世上萬物均依條件而存在,無此條件就無此物,無彼條件就無彼物,所以“一三五不論”也是一樣。

 ?。常匆粋€雙音節(jié),重點看第二個字,是仄,整個音節(jié)就是仄音節(jié);是平,整個音節(jié)就是平音節(jié)。

一如:

 紙上    波瀾     過大江             

 仄仄    平平     仄仄平(韻)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仄音節(jié)                  

再如:辛苦      課程            

         平仄      仄平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第三節(jié).格律詩要點

格律并不難學(xué),只要你記住五個字,以這五個字為綱,就能基本掌握格律。

就是“起、收、間、對、粘。”

一,起
     起,是指:每一句的第二個字如果是平聲,這句就叫做“平起”;
第二個字如果是仄聲,這句就叫做“仄起”。

比如“劍外忽傳收薊北”,“外”是仄聲,這句就是仄起;
“初聞涕淚滿衣裳”,“聞”是平聲,這句就是“平起”。

二,收
是指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平聲還是仄聲,押韻還是不押韻。
律詩的第2、4、6、8句,收尾字必須用平聲,就是必須平收,而且必須押韻。
押韻好理解,順口溜都講押韻,按現(xiàn)代漢語來說,韻母相同就押韻。
可是如果按平水韻來寫詩,就必須得押同一個韻部的字,
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2、4、6、8句,收尾字:裳、狂、鄉(xiāng)、陽,這四個字都在下平七陽。
第3、5、7句,必須仄收,這首詩,在、酒、峽,都是仄聲,“峽”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它的古音是仄聲。
至于第一句,可以平收入韻,也可以仄收不入韻,
“劍外忽傳收薊北”,“北”就是仄聲沒押韻,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哀”就是平聲押韻了。
   再強調(diào)一遍:第2、4、6、8句,必須平收押韻,3、5、7句,必須仄收不押韻,第一句押不押兩可。

三,間
間,是指每一句之內(nèi),都要“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 平仄兩兩相間。
請看: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須縱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也正是七言的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型,七言的格律詩也只有這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四,對
對,是指每兩句為一聯(lián),
出句平起,對句必須對仄起,
出句仄起,對句必須對平起,

也就是說第2、4、6、8句必須分別與第1、3、5、7句的“起”相對,而且必須平收。

比如,出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平起仄收,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必須對仄起平收,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白日放歌須縱酒”,仄起仄收,對句“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必須對平起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首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急”古音仄聲,仄起平收,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必須對平起平收,

有人會奇怪,怎么仄起平收沒對平起仄收呢?
你忘了一條吧?對句必須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樣,首句平起平收,對句不能仄起仄收,只能仄起平收。
記住四個字:  “異對平收”

平起對仄起,仄起對平起,這叫異對,
對句必須平收,所以說異對平收。

  五,粘
粘,是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與 上一聯(lián)的對句 同樣 起,
就是說第3、5、7句必須分別與第2、4、6句的起相粘,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

而且粘句既然是第3、5、7句,就必須仄收。
比如,上一聯(lián)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平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平起仄收,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一聯(lián)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仄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仄起仄收,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也記住四個字: “同粘仄收”
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這叫同粘,粘句必須仄收,所以同粘仄收。

掌握了對和粘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你只要牢牢記住了那八個字——異對平收,同粘仄收——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
首句一出,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
如果你是作絕句,這就完成了,
如果你要作律詩,那就繼續(xù),5句同粘仄收,6句異對平收,7句同粘仄收,8句異對平收,也就完成了。
古人有作幾十句甚至幾百句長律的,也就是這么一對一粘平收仄收地延續(xù)下去。

回過頭來看那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排列,本身也就是七言絕句的一種格律;
首句平起仄收,2句對仄起平收,3句粘仄起仄收,4句對平起平收。
如果我們繼續(xù)下去,必然是把這個排列再重復(fù)一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七言律詩的一種格律。我們借杜甫的詩講了七言律詩的格律,有意學(xué)習(xí)格律

詩詞的朋友,我建議首先牢記那四種基本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哪一種都可以作首句,
首句一定,然后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一首絕句就出來了。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節(jié):律詩的平仄規(guī)定

1、本句內(nèi)平仄相間;2、聯(lián)內(nèi)句間平仄相對;3、聯(lián)間鄰句平仄相粘 4、腳分明

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節(jié):變調(diào)的漢字,一般以它的本音來判斷,書寫平仄時仍按原聲計

    目前存在爭論的一個問題,即漢字變調(diào)時,到底是以其變調(diào)后的音調(diào)計平仄還是仍按原聲計,目前尚未討論出結(jié)果。因此暫時先執(zhí)行其原聲,亦即無論這個漢字念時表調(diào)成別的什么聲音,都按原聲計。跟這有關(guān)的如“不”、“一”等,包括輕聲。

譬如“一”和“不”的變調(diào)。在實際說話中,“一”和“不”在與其它音節(jié)連接時,會發(fā)生一種有規(guī)律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

“一”的變調(diào)
“一”的本調(diào)是第一聲(陰平),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作為序數(shù)“第一”的省略時,仍讀一聲。例如:
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前念二聲。例如:一樣,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塊兒
2、在一聲、二聲、三聲字前念四聲。例如:大吃一驚,一般,一年,一門,一口,一起,一種
3、夾在重疊動詞中間時念輕聲。例如:試一試,想一想,看一看
4、用在動詞、形容詞與量詞中間一般也讀輕聲。例如:去一趟,認識一下兒,好一點兒,貴一些

“不”的變調(diào)
“不”的本調(diào)是四聲,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用在非四聲字前時,仍讀四聲。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習(xí)慣,不瞞你說,不少,不好,不滿意等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不”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字前念二聲。如:不要,不錯,不是,不再,不認識。
2、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的詞語中間念輕聲,如:起不來,說不定,用不著,差不多,等不及等。
3、或相同詞語中間時念輕聲,如:能不能,會不會,貴不貴,認識不認識。

順便解釋一下何謂動補結(jié)構(gòu)。動詞+補充成分,這個補充成分起到補充說明作用,但是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類似短語或詞組,如,起不來:

起不來

結(jié)構(gòu):動詞趨向動詞作補充,句子成分:謂語補語

第六節(jié):腳分明有何規(guī)定嗎

有三點:
⑴忌“踩腳”。押韻句的腳叫韻腳,所有的韻腳在格律詩中規(guī)定只壓平聲韻,韻腳字均為平聲。不押韻句的腳稱“白腳”,格律詩規(guī)定白腳字均為仄聲。白腳與韻腳平仄必須相反,如相同則稱“踩腳”,比如,韻腳字為“車”,白腳字為“同”,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同,踩腳了。這在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

⑵忌“擠腳”。你盡管沒踩腳,但如果在白腳處使用了與韻腳處同韻部的仄聲字,犯了“平仄通押”毛病,稱為“擠腳”。這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⑶忌“穿同邊鞋”?!巴呅本褪切硬怀呻p,兩只或都是左腳的,或都是右腳的。格律詩規(guī)定:不能用韻部里的同一個字反復(fù)使用在韻腳上,包括白腳也不許。

陸游.《秋夜將曉》

三萬里河?xùn)|如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里白腳是“海,里”,韻腳是“天,年”)

第七節(jié):七律詩譜如下(括號中的字可平可仄)

七律 A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  

七律 A 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 B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B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仄平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合法拗句
七律正格合法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變格句式
七律正格變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必平,五六互換)

第八節(jié):五律詩譜如下

五律 A 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A 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仄平平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B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 B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平仄仄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合法拗句
五律正格合法拗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五律變格句式
五律正格變格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一必平,三四互換)

第九節(jié):關(guān)于不拘句(不拘就是平仄都可以)還要再說幾句

前面講了關(guān)于聲律在格律詩中的重要作用。有人問:是不是絕對不可違反呢?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做為格律詩也同樣如此,對于我們寫詩者,在格律嚴格的近體詩中還有一點靈活余地,那就是不拘。
由于某種局限或要求或表達的需要等,作者置聲律要求于不顧,不拘平仄要求,稱為不拘,這樣的句子稱為不拘句。這在古人甚至很多“大家”的名作中都有過不拘的例子,如:

李白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人”字應(yīng)是仄聲,“黃”字也應(yīng)是仄聲。是首句仄起平收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是“仄平平平平仄平”顯然第二字第五字出律了。
還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里應(yīng)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但卻成了“平平仄仄仄”式,顯然是“不”字出律了,且三連仄。
在格律詩中不拘平仄就是病句,不拘句是病句中的一種。不拘句之所以能被認可存在,必須具有如下原因。常見的有兩種。

1;遇到專用名字名詞、專用數(shù)字等一些固定說法的入詩,只能不拘平仄。如有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不合格律要求的,但在數(shù)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百,千,萬,億”中只有 “零,三,千”是平聲,詩人總不能滿足平仄需要把四百八十寺寫成四百零三寺吧。同樣也不能因“黃鶴樓”的黃字是平聲而把它寫成綠色樓,紫色樓吧。

2;第二類原因是由于表達的需要,如上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中“故人”不合平仄,但卻符合作者的心情,如果為了符合平仄要求改為“故友”則就顯得庸俗了,所以作者在此詩中“舍聲而取意”。
    為了表達思想的需要,不拘平仄,舍聲取意在紅樓夢中第四十八回中林妹妹也曾有句話:“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是使得的?!痹~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詞句不修飾也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不拘的位置一般在二,四,五,六字上(指七言)一般一,三可靈活不論,七又絕對不可靈活,所以只有在二,四,五,六字上會發(fā)生不拘現(xiàn)象,如以上例子均是。五言同七言一樣,同樣也允許有少量不拘句(指在一首詩中)可能是由于局限性較大或年代早的原因,五言中不拘句比七言更多些。

二不拘;白帝城下雨翻盆。
五 不拘:誰為含愁獨不見。(三連仄)
二五不拘;故人西辭黃鶴樓。
六 不拘;新豐美酒斗十千。
五六不拘;一年三百六十日。(四連仄)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格律詩中雖然允許存在不拘,但不拘不是追求的目的,它畢竟不是標準形式。在一首詩中只允許出現(xiàn)一處(一字或一句)使用不拘,如果多了,只能算古風(fēng)。如果遇到多處實在難以舍去,干脆就寫成古風(fēng)。因為古風(fēng)不講平仄,實際上古風(fēng)就是有詩意的順口溜。
特殊情況下也有大面積使用的,那是作者為修飾或為滿足創(chuàng)作手法需要,如:

清代紀曉嵐的《題百鵝圖》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
食盡皇家千種祿, 鳳凰何少爾何多。

前兩幾句修飾手法是反復(fù),平仄不合,后兩句卻是律句,平仄清晰,而且不失對,符合各項聲律要求,這種詩也不是古風(fēng),稱為律詩的變體,叫“變格律詩”或“變律”。

不拘句:

《馬上作》…戚繼光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昭君唐.東方虬

漢道方全盛,朝庭足武臣。
何須薄命妾, 辛苦事和親?

不拘的句子一般不需要救,可直接用。因為既然不拘了,當然就隨它去了。但有時,有的作者也對不拘句進行適當?shù)难a救。對不拘句的救有三項原則:

1、都是象征性的,看不拘句最接近哪種拗句,就把它當成哪種拗句來救。
2、仍然是上下句對應(yīng)字相救。
3、仍然是以仄救平或以平救仄。關(guān)于救的問題另述。

第十節(jié)  關(guān)于“孤平”

  “孤平”這個詞組作為律詩的專用術(shù)語和禁忌,由于歷代對其的解釋都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句例,沒有從它為何是“律詩大忌”和適用范圍上解說清楚,因而造成了襲用詩律的聯(lián)律對其認識上的分歧。就連王力大師在其《詩詞格律》中,也不知是沒有深入研究還是覺的沒詳細解說的必要,也僅僅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歷代句例解釋“孤平”。(提前聲明,我可沒有將王力大師看作是剽竊古人的意思,以預(yù)防啥么歪刀或道人的曲解和維護版權(quán))現(xiàn)抄錄王力大師《詩詞格律》和《詩詞曲詞典》中對“孤平”解釋如下,以利綜合對比分析:


  《詩詞格律》: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 
“下文”即指: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詩詞曲詞典》:“孤平”,詩律術(shù)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只余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由上,在詩律中可分析出“孤平”的以下幾個概念:

一、“孤平”是“律詩大忌”,所謂“大忌”即不允許出現(xiàn),不允許出現(xiàn)就不存在對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說明“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在這兩種句形中不適用。

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詩中是“韻腳”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韻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在首聯(lián)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對句使用。 

四、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五、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為什么本句必須自救?綜合分析(僅個人分析認定,恐怕還沒有人能找出剽竊或盜版的依據(jù)),“孤平”在詩律中的“大忌”是與聲律韻格的“韻格”相悖的。我們知道,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所以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都是“韻腳”句,律詩在“韻腳”句上的聲律平衡要求相對嚴格,“一、三、五不論”的說法不能在“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適用,因為如果這兩種“韻腳”句若“一、三、五不論”,就等于打破了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本句自救就是為了保持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以達“韻腳”句聲律的流暢和諧。其實,按聲律的原理要求,孤平句只所以在律詩中犯忌,就是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整句中沒有連續(xù)緊連的兩個平聲字在一起,朗誦的起伏過大而不平穩(wěn),與其它押韻句不協(xié)調(diào)而不允許出現(xiàn)。清嘉慶十年進士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 

  “‘上’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ァ搿崳瑒t‘上’為妙‘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請注意“‘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捌狡截曝破健本淙舫伞柏破截曝破健?,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就顯得尤其突出,無論這兩仄聲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無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沒有了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感覺,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韻律流暢。再者,律詩八句中有四或五句是“韻腳”句,押韻是“韻腳”句之間的連貫性四或五句的聲韻關(guān)系,不僅僅是兩對句之間的事,保持了“韻腳”句的聲律平衡,就保證了律詩整體的聲律平衡,所以,“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不可打破。“韻腳”句的聲律平衡的不可打破,即是律詩整體的二、四、六分明原則的總匯。

六、“對稱平衡”是萬物美學(xué)的基本原理,也是對聯(lián)誕生的基點和精髓所在。對稱平衡達到了完全,才是至美。律詩的首、尾聯(lián)僅求聲律的對稱平衡而詞性不求對稱平衡(對仗),即不完美。楹聯(lián)最始襲承律詩的頸、頷聯(lián)格式,就是因為頸、頷聯(lián)達到了完全詞性和聲律的對稱平衡,再加上門楹和桃符本身的對稱平衡,才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形成了千多年的相延使用和不斷發(fā)展。因此,聯(lián)律的基本點是不可破壞的完美的對稱平衡原理。并且還需不斷地發(fā)覺找尋其不對稱平衡點,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是發(fā)展和進步的主流方向,而不可排除聲律的對稱平衡于聯(lián)律之外。

    孤平句在律詩中是以總體的平衡,二、四、分明的原則,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單一句型而定的,它與對句的平仄沒關(guān)系。而對聯(lián)中是以兩對句之間的聲律替對平衡為基點的,不能以單句論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對聯(lián)雖然襲用了律詩對句末字上仄下平的格式,但對聯(lián)不存在押韻的“韻腳”句之說,沒有多句連貫性的聲韻關(guān)系,只須保持對句之間的聲律交替和平衡即可,但上下聯(lián)之間平仄的交替和平衡相對來說應(yīng)比律詩嚴格。只要兩對句之間聲律替對平衡即為合理,否則即為不合理,包括孤平句型。

 



第十一節(jié).有關(guān)詩韻的一些概念 
    a.押韻 
    押韻又稱壓韻,協(xié)韻或葉韻。作詩或韻文時在句末或句中用韻,稱押韻。押韻是我國詩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的特征和條件。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詞曲,一般都是押韻的。即使是民歌,也是押韻的。在北方的戲曲中,韻又叫轍,所以押韻又叫合轍。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詩句在音韻上產(chǎn)生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表現(xiàn)出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又悅耳動聽,從而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古體詩押韻多種多樣,變化很大;近體詩則要求押平聲韻,隔句押韻,一韻到底。一般押韻字放在詩句的末字,故稱為“韻腳”。詩歌押韻要遵循專門的韻書要求。大家可以用《水平韻》和《中華新韻》。填詞則可用《詞林正韻》。 
    b.和韻 
    在作詩交流時,大家經(jīng)常你唱我和。和韻指和詩時根據(jù)原韻來作詩,有三種情況:一是步韻,又稱次韻;二是用韻;三是依韻。和韻詩中,步韻用韻較難,依韻最易。和韻詩,根據(jù)所和對象的時空位置又分“遙和”和“追和”?!斑b和”是原詩作者與自己相距甚遠,“追和”是指詩作者是古代人或雖是同代人但已去世。 
    步韻,又稱次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并按次序押韻?!按雾崱本褪前丛瓉碓婍嵉捻樞蜃髟?,“步”也是按照的意思。這樣的詩就是完全按照所和之詩的韻字及先后順序押韻,用韻一定和原詩相同,次序也一致。 
    用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而不按次序押韻。 
    依韻,指依照原詩的韻腳所在的韻部押韻。 
    除此之外,還有“轉(zhuǎn)韻”(換韻),“限韻”(限韻指人們?nèi)壕圩髟姇r,限定或某韻中的幾個字做韻腳。),“分韻”(分韻與限韻相類似,指數(shù)人相聚時作詩,事先規(guī)定用某些字作韻腳,每人分得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韻部作詩,古人詩中題“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韻詩),“寬韻”(指韻書中那些包含字數(shù)較多,或字數(shù)雖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較多的韻部,作詩選用寬韻韻部的字作韻腳,選擇余地較大,較為省力。),“窄韻”(指韻書中包含字數(shù)較少的韻部。),“險韻”等等。 
  

  第十二節(jié).近體詩的押韻規(guī)則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非常嚴格,具有一定的準則,有些準則不能違反。 
    a.韻腳位置固定 
    不管是律詩還是絕句,除首句外,奇數(shù)句不押韻,偶數(shù)句必須押韻。否則就破壞了平仄的規(guī)律。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一般來說,七律詩和七絕詩,首句用韻稱為正體,而首句不入韻的稱為變體;五律詩和五絕詩,首句不入韻的為正體,首句入韻的為變體,與七言正好相反。王力先生以為這兩種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詩自古是隔句為韻的,譬如《古詩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韻;七言詩在古代卻是句句為韻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詩雖已演變?yōu)楦艟溆庙?,但是首句仍沿用著古代入韻的遺規(guī)。我們只要略知了解就行了。 
    b.一般用平韻,且不能換韻 
    格律詩的韻腳,都是用平聲韻,而且是同一韻部的字,還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如果換了韻,稱為“出韻”,出韻是不允許的。古人寧可避免險韻,決不能讓它出韻,即使使用險韻,也不能出韻。有時可以通押鄰部的韻字,稱借韻,這樣的通押不算出韻,也不算換韻。但這僅限于首句入韻的入韻字,可以借用,而其他韻腳字也是不能通押的。原來詩的首句可以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所以對用韻的首句放寬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當然如用新韻的人就不存在這一說了。古人的《水平韻》“冬”“東”不在一個韻部,分一東,二冬兩部,現(xiàn)在看來卻實有點怪且難以理解,我們學(xué)生不去追究為什么。) 
    c.不能湊韻,重韻與同義押韻 
    所謂湊韻是指勉強湊合的韻,指為了押韻,而所選的字與全句的意義不能自然貫通,這樣勢必使詩意不連貫,語言也不順暢,所以應(yīng)當避免。 
    所謂重韻,又稱疊韻,指一首詩里某個字做兩次韻腳,這種情況,無論在古體詩還是格律詩中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就可以當作兩個字看待,雖然同在一篇里用于兩個韻腳,也不算為犯重韻。這種情形也只適合于排律,因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韻腳距離較遠,不會給人以用同韻的感覺。 
    所謂同義押韻,指同韻而又同義的字,在一首詩里同時做韻腳。如“憂”與“愁”,“芳”與“香”,“仇”與“讎”,“花”與“葩”等等,因為這類韻字相押,讀起來會覺得意義重復(fù),而感到厭煩,所以也應(yīng)該避免。 
    

第十三節(jié).詩法 
    a.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包括詞,詞組,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它是語言構(gòu)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詩的語法,特別是近體詩的語法,受到格律的限制,與一般散文的語法是不同的。因為詩歌是極為凝練的語言形式,要求在極少的文字中蘊涵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故與散文相比,虛詞是不用或少用的(古詩中的副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詩人常常當作實詞來運用的)。格律詩又受到平仄,韻律,對仗等多方面的限制,語法的結(jié)構(gòu)也不可能像散文那樣按正常的語序和規(guī)律來安排,而常常用省略,倒裝的形式,很多詞還經(jīng)常會活用。 
    五言律詩與絕句,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或并列關(guān)系等。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主謂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動賓關(guān)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謂關(guān)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詩: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偏正關(guān)系,而后三字的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又如杜甫《春望》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并列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主謂關(guān)系。 
    除此之外,五言詩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上三下二式”,“上一下四式”,這在古體詩中可以見到,而近體詩中較為少見,如韓愈《符城南讀書》詩:“在窮者孟郊”就是上三下二式的句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前二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倍鸥Φ摹堵靡箷鴳选吩姡骸懊M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表n愈的《薦士》詩:“乃一龍一豬。”都是上一下四的句式。只是韓愈作詩喜歡別出心栽,像這樣的句子太近散文化,不適宜我們初學(xué)者模仿,學(xué)多了容易誤入歧途。 
    七言律詩和絕句,基本句式是“上四下三式”,也有“上三下四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或補充關(guān)系。如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動賓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

再如黃庭堅《寄黃畿復(fù)》: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并列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也是并列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在平時閱讀時加以體會領(lǐng)悟。 

    b.句法特點 
    古代詩歌,為了押韻和平仄等方面的需要,常使句法變化,最重要的是倒裝與省略。如宋時僧人志安《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后面兩句按語序解釋應(yīng)該是:“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fēng)吹面不寒?!币馑际钦f杏花時節(jié)下著雨,沾衣欲濕,滿是楊柳的春天,風(fēng)吹到臉上不覺得寒冷。但如果這樣寫就是敘述句,言盡意盡,沒有余味。而詩人倒裝后,使“杏花雨”與“楊柳風(fēng)”成為句子的中心,眼前便呈現(xiàn)出迷人的春景圖。其他如省略等特點我們也可以在讀古人詩時感覺到其奧秘。 

   c.用典

   是指作詩時引用歷史故事,名人事跡,神化寓言或古代警句名言等。典者書中之故事也??梢允鞘碌?,語典,古典,今典等。用典的方法可以明用,暗用,化用,只要用得恰當用得巧妙且合符詩意就好。 

   d.煉字

   古人作詩,是很重視字詞的錘煉的,古典詩歌,特別是格律詩,只有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臻于爐火純青的境地。韓愈《記夢》詩中有一句:“六字常語一字難?!焙笕顺R弥哉f明詩煉字的重要,因為一個關(guān)鍵的字用得確切生動,就能使全句以至全詩活起來。我們平時在作詩時經(jīng)常會為一字犯愁,想半天如得一字則會眉飛色舞,比吃什么都開心。常為“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而嘆。所以賈島《題詩后》說:“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庇终f:“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杜荀鶴《宿欒城繹卻寄常山張書記》詩說:“一更更盡到三更,吟破離心句不成?!标懹握f:“夜來一哭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保逶丁哆z興》詩說:“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钡鹊榷际谴笤娙藶榈靡蛔值母袊@,要做到百煉工純始自然是何等艱難。古人為求一字的實例很多,我們平時會在一些資料中讀到趣事。 

   e.修辭

有“互文”,“雙關(guān)”,“借代”,“疊字”,“比喻”,“夸張”,“比擬”等等。 


   第十四節(jié).律詩的對仗

一般來講,寫律詩中兩聯(lián)必須對仗,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
(一)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chǔ)。古代詩人們在應(yīng)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shù)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shù)詞(數(shù)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yīng)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shù)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
      專名只能與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12、外貌
13、動作

(二)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lián),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xiàn)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唐]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千里暮云平。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鸚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jīng)年觜漸紅。??炙細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應(yīng)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三)首聯(lián)對仗

      首聯(lián)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lián)用了對仗,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仗。
       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lián)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lián)對仗的例子?,F(xiàn)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 [唐]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首聯(lián)對仗,首句入韻。)

恨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lián)對仗,首句不入韻。)

(四)尾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jié)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jié)束語的。但是,也有少數(shù)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關(guān)于流水對,詳見下文)。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于兩聯(lián)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lián)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于兩聯(lián)。這樣,就只剩下一聯(lián)對仗了。
      這種單聯(lián)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lián)。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荷丛础?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1]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六)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lián)不用對仗,首聯(lián)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lián)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裹創(chuàng)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學(xué)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yīng)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

 從網(wǎng)上收集一些詩詞基礎(chǔ)學(xué)習(xí)資料,綜合起來,以供初學(xué)者和詩詞愛好者參考閱讀學(xué)習(xí)。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詩友不吝賜教。

 

概述:

1.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2.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近體詩詞是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3.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的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超過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第一節(jié)   何謂平仄

  小學(xué)里面都學(xué)過拼音,拼音念下來都有四聲,譬如aoe中a的四聲讀法:

讀法:

ā俗稱第一聲,書稱陰平,詩稱平聲

á俗稱第二聲,書稱陽平,詩稱平聲

ǎ俗稱第三聲,書稱上聲,詩稱仄聲    

à俗稱第四聲,書稱去聲,詩稱仄聲 



   簡單地理解,念第一聲(又稱為陰平)和第二聲(又稱為陽平)的漢字,統(tǒng)稱為平聲字;念第三聲(又稱為上聲)和第四聲(又稱為去聲)的漢字,統(tǒng)稱為仄聲字

區(qū)分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合乎規(guī)律的對聯(lián)常規(guī)是這樣安排上下聯(lián)的:
  上聯(lián):最末一字為仄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右邊的。
  下聯(lián):最末一字為平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左邊的。


第二節(jié)    何謂音節(jié)

  1.音節(jié)即是格律詩的最小單位,通常表現(xiàn)為1個字、2個字和3個字,而以兩個字(我們通常把這兩個字當成一個詞來看待)出現(xiàn)比較多,至于詞里面的音節(jié)變化就很多,但格律詩里面的音節(jié)就很單純。

譬如:紙上波瀾過大江

拆開來就是:

紙上+波瀾+過大江   3個音節(jié)(通常會這樣分)

或:紙上+波瀾+過+大江 ?。磦€音節(jié)(這種分法沒錯,但不常用,而且對理解平仄沒有幫助,所以我們后面都用第一種分法)

    2.兩個字的音節(jié)往往是兩個平聲字或兩個仄聲字組成,朗誦的時候著重點基本上是落在第二個漢字上,因此對于音節(jié)的第二個漢字也就很注重,要求比較嚴,對于第一個字呢有時候就馬馬虎虎了。有關(guān)平仄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由此而來,但要準確地理解這句口訣,還得要看后面的課程,因為這句口訣的運用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局限性的,原理就是世上萬物均依條件而存在,無此條件就無此物,無彼條件就無彼物,所以“一三五不論”也是一樣。

 ?。常匆粋€雙音節(jié),重點看第二個字,是仄,整個音節(jié)就是仄音節(jié);是平,整個音節(jié)就是平音節(jié)。

一如:

 紙上    波瀾     過大江             

 仄仄    平平     仄仄平(韻)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仄音節(jié)                  

再如:辛苦      課程            

         平仄      仄平

       仄音節(jié)    平音節(jié)




第三節(jié).格律詩要點

格律并不難學(xué),只要你記住五個字,以這五個字為綱,就能基本掌握格律。

就是“起、收、間、對、粘。”

一,起
     起,是指:每一句的第二個字如果是平聲,這句就叫做“平起”;
第二個字如果是仄聲,這句就叫做“仄起”。

比如“劍外忽傳收薊北”,“外”是仄聲,這句就是仄起;
“初聞涕淚滿衣裳”,“聞”是平聲,這句就是“平起”。

二,收
是指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平聲還是仄聲,押韻還是不押韻。
律詩的第2、4、6、8句,收尾字必須用平聲,就是必須平收,而且必須押韻。
押韻好理解,順口溜都講押韻,按現(xiàn)代漢語來說,韻母相同就押韻。
可是如果按平水韻來寫詩,就必須得押同一個韻部的字,
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2、4、6、8句,收尾字:裳、狂、鄉(xiāng)、陽,這四個字都在下平七陽。
第3、5、7句,必須仄收,這首詩,在、酒、峽,都是仄聲,“峽”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它的古音是仄聲。
至于第一句,可以平收入韻,也可以仄收不入韻,
“劍外忽傳收薊北”,“北”就是仄聲沒押韻,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哀”就是平聲押韻了。
   再強調(diào)一遍:第2、4、6、8句,必須平收押韻,3、5、7句,必須仄收不押韻,第一句押不押兩可。

三,間
間,是指每一句之內(nèi),都要“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 平仄兩兩相間。
請看: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須縱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也正是七言的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型,七言的格律詩也只有這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四,對
對,是指每兩句為一聯(lián),
出句平起,對句必須對仄起,
出句仄起,對句必須對平起,

也就是說第2、4、6、8句必須分別與第1、3、5、7句的“起”相對,而且必須平收。

比如,出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平起仄收,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必須對仄起平收,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白日放歌須縱酒”,仄起仄收,對句“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必須對平起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首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急”古音仄聲,仄起平收,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必須對平起平收,

有人會奇怪,怎么仄起平收沒對平起仄收呢?
你忘了一條吧?對句必須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樣,首句平起平收,對句不能仄起仄收,只能仄起平收。
記住四個字:  “異對平收”

平起對仄起,仄起對平起,這叫異對,
對句必須平收,所以說異對平收。

  五,粘
粘,是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與 上一聯(lián)的對句 同樣 起,
就是說第3、5、7句必須分別與第2、4、6句的起相粘,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

而且粘句既然是第3、5、7句,就必須仄收。
比如,上一聯(lián)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平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平起仄收,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一聯(lián)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仄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仄起仄收,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也記住四個字: “同粘仄收”
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這叫同粘,粘句必須仄收,所以同粘仄收。

掌握了對和粘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你只要牢牢記住了那八個字——異對平收,同粘仄收——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
首句一出,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
如果你是作絕句,這就完成了,
如果你要作律詩,那就繼續(xù),5句同粘仄收,6句異對平收,7句同粘仄收,8句異對平收,也就完成了。
古人有作幾十句甚至幾百句長律的,也就是這么一對一粘平收仄收地延續(xù)下去。

回過頭來看那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排列,本身也就是七言絕句的一種格律;
首句平起仄收,2句對仄起平收,3句粘仄起仄收,4句對平起平收。
如果我們繼續(xù)下去,必然是把這個排列再重復(fù)一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七言律詩的一種格律。我們借杜甫的詩講了七言律詩的格律,有意學(xué)習(xí)格律

詩詞的朋友,我建議首先牢記那四種基本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哪一種都可以作首句,
首句一定,然后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一首絕句就出來了。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節(jié):律詩的平仄規(guī)定

1、本句內(nèi)平仄相間;2、聯(lián)內(nèi)句間平仄相對;3、聯(lián)間鄰句平仄相粘 4、腳分明

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節(jié):變調(diào)的漢字,一般以它的本音來判斷,書寫平仄時仍按原聲計

    目前存在爭論的一個問題,即漢字變調(diào)時,到底是以其變調(diào)后的音調(diào)計平仄還是仍按原聲計,目前尚未討論出結(jié)果。因此暫時先執(zhí)行其原聲,亦即無論這個漢字念時表調(diào)成別的什么聲音,都按原聲計。跟這有關(guān)的如“不”、“一”等,包括輕聲。

譬如“一”和“不”的變調(diào)。在實際說話中,“一”和“不”在與其它音節(jié)連接時,會發(fā)生一種有規(guī)律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

“一”的變調(diào)
“一”的本調(diào)是第一聲(陰平),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作為序數(shù)“第一”的省略時,仍讀一聲。例如:
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前念二聲。例如:一樣,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塊兒
2、在一聲、二聲、三聲字前念四聲。例如:大吃一驚,一般,一年,一門,一口,一起,一種
3、夾在重疊動詞中間時念輕聲。例如:試一試,想一想,看一看
4、用在動詞、形容詞與量詞中間一般也讀輕聲。例如:去一趟,認識一下兒,好一點兒,貴一些

“不”的變調(diào)
“不”的本調(diào)是四聲,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用在非四聲字前時,仍讀四聲。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習(xí)慣,不瞞你說,不少,不好,不滿意等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不”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字前念二聲。如:不要,不錯,不是,不再,不認識。
2、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的詞語中間念輕聲,如:起不來,說不定,用不著,差不多,等不及等。
3、或相同詞語中間時念輕聲,如:能不能,會不會,貴不貴,認識不認識。

順便解釋一下何謂動補結(jié)構(gòu)。動詞+補充成分,這個補充成分起到補充說明作用,但是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類似短語或詞組,如,起不來:

起不來

結(jié)構(gòu):動詞趨向動詞作補充,句子成分:謂語補語

第六節(jié):腳分明有何規(guī)定嗎

有三點:
⑴忌“踩腳”。押韻句的腳叫韻腳,所有的韻腳在格律詩中規(guī)定只壓平聲韻,韻腳字均為平聲。不押韻句的腳稱“白腳”,格律詩規(guī)定白腳字均為仄聲。白腳與韻腳平仄必須相反,如相同則稱“踩腳”,比如,韻腳字為“車”,白腳字為“同”,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同,踩腳了。這在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

⑵忌“擠腳”。你盡管沒踩腳,但如果在白腳處使用了與韻腳處同韻部的仄聲字,犯了“平仄通押”毛病,稱為“擠腳”。這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⑶忌“穿同邊鞋”。“同邊鞋”就是鞋子不成雙,兩只或都是左腳的,或都是右腳的。格律詩規(guī)定:不能用韻部里的同一個字反復(fù)使用在韻腳上,包括白腳也不許。

陸游.《秋夜將曉》

三萬里河?xùn)|如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里白腳是“海,里”,韻腳是“天,年”)

第七節(jié):七律詩譜如下(括號中的字可平可仄)

七律 A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  

七律 A 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 B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B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仄平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合法拗句
七律正格合法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變格句式
七律正格變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必平,五六互換)

第八節(jié):五律詩譜如下

五律 A 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A 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仄平平 
2 首對平平仄仄平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 

五律 B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 B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平仄仄
2 首對(仄)仄仄平平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

五律合法拗句
五律正格合法拗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五律變格句式
五律正格變格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一必平,三四互換)

第九節(jié):關(guān)于不拘句(不拘就是平仄都可以)還要再說幾句

前面講了關(guān)于聲律在格律詩中的重要作用。有人問:是不是絕對不可違反呢?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做為格律詩也同樣如此,對于我們寫詩者,在格律嚴格的近體詩中還有一點靈活余地,那就是不拘。
由于某種局限或要求或表達的需要等,作者置聲律要求于不顧,不拘平仄要求,稱為不拘,這樣的句子稱為不拘句。這在古人甚至很多“大家”的名作中都有過不拘的例子,如:

李白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人”字應(yīng)是仄聲,“黃”字也應(yīng)是仄聲。是首句仄起平收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是“仄平平平平仄平”顯然第二字第五字出律了。
還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里應(yīng)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但卻成了“平平仄仄仄”式,顯然是“不”字出律了,且三連仄。
在格律詩中不拘平仄就是病句,不拘句是病句中的一種。不拘句之所以能被認可存在,必須具有如下原因。常見的有兩種。

1;遇到專用名字名詞、專用數(shù)字等一些固定說法的入詩,只能不拘平仄。如有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不合格律要求的,但在數(shù)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百,千,萬,億”中只有 “零,三,千”是平聲,詩人總不能滿足平仄需要把四百八十寺寫成四百零三寺吧。同樣也不能因“黃鶴樓”的黃字是平聲而把它寫成綠色樓,紫色樓吧。

2;第二類原因是由于表達的需要,如上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中“故人”不合平仄,但卻符合作者的心情,如果為了符合平仄要求改為“故友”則就顯得庸俗了,所以作者在此詩中“舍聲而取意”。
    為了表達思想的需要,不拘平仄,舍聲取意在紅樓夢中第四十八回中林妹妹也曾有句話:“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是使得的。”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詞句不修飾也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不拘的位置一般在二,四,五,六字上(指七言)一般一,三可靈活不論,七又絕對不可靈活,所以只有在二,四,五,六字上會發(fā)生不拘現(xiàn)象,如以上例子均是。五言同七言一樣,同樣也允許有少量不拘句(指在一首詩中)可能是由于局限性較大或年代早的原因,五言中不拘句比七言更多些。

二不拘;白帝城下雨翻盆。
五 不拘:誰為含愁獨不見。(三連仄)
二五不拘;故人西辭黃鶴樓。
六 不拘;新豐美酒斗十千。
五六不拘;一年三百六十日。(四連仄)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格律詩中雖然允許存在不拘,但不拘不是追求的目的,它畢竟不是標準形式。在一首詩中只允許出現(xiàn)一處(一字或一句)使用不拘,如果多了,只能算古風(fēng)。如果遇到多處實在難以舍去,干脆就寫成古風(fēng)。因為古風(fēng)不講平仄,實際上古風(fēng)就是有詩意的順口溜。
特殊情況下也有大面積使用的,那是作者為修飾或為滿足創(chuàng)作手法需要,如:

清代紀曉嵐的《題百鵝圖》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
食盡皇家千種祿, 鳳凰何少爾何多。

前兩幾句修飾手法是反復(fù),平仄不合,后兩句卻是律句,平仄清晰,而且不失對,符合各項聲律要求,這種詩也不是古風(fēng),稱為律詩的變體,叫“變格律詩”或“變律”。

不拘句:

《馬上作》…戚繼光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昭君唐.東方虬

漢道方全盛,朝庭足武臣。
何須薄命妾, 辛苦事和親?

不拘的句子一般不需要救,可直接用。因為既然不拘了,當然就隨它去了。但有時,有的作者也對不拘句進行適當?shù)难a救。對不拘句的救有三項原則:

1、都是象征性的,看不拘句最接近哪種拗句,就把它當成哪種拗句來救。
2、仍然是上下句對應(yīng)字相救。
3、仍然是以仄救平或以平救仄。關(guān)于救的問題另述。

第十節(jié)  關(guān)于“孤平”

  “孤平”這個詞組作為律詩的專用術(shù)語和禁忌,由于歷代對其的解釋都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句例,沒有從它為何是“律詩大忌”和適用范圍上解說清楚,因而造成了襲用詩律的聯(lián)律對其認識上的分歧。就連王力大師在其《詩詞格律》中,也不知是沒有深入研究還是覺的沒詳細解說的必要,也僅僅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歷代句例解釋“孤平”。(提前聲明,我可沒有將王力大師看作是剽竊古人的意思,以預(yù)防啥么歪刀或道人的曲解和維護版權(quán))現(xiàn)抄錄王力大師《詩詞格律》和《詩詞曲詞典》中對“孤平”解釋如下,以利綜合對比分析:


  《詩詞格律》: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詳見下文。 
“下文”即指: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詩詞曲詞典》:“孤平”,詩律術(shù)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只余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由上,在詩律中可分析出“孤平”的以下幾個概念:

一、“孤平”是“律詩大忌”,所謂“大忌”即不允許出現(xiàn),不允許出現(xiàn)就不存在對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說明“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在這兩種句形中不適用。

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詩中是“韻腳”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韻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在首聯(lián)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對句使用。 

四、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五、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為什么本句必須自救?綜合分析(僅個人分析認定,恐怕還沒有人能找出剽竊或盜版的依據(jù)),“孤平”在詩律中的“大忌”是與聲律韻格的“韻格”相悖的。我們知道,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所以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都是“韻腳”句,律詩在“韻腳”句上的聲律平衡要求相對嚴格,“一、三、五不論”的說法不能在“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適用,因為如果這兩種“韻腳”句若“一、三、五不論”,就等于打破了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本句自救就是為了保持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以達“韻腳”句聲律的流暢和諧。其實,按聲律的原理要求,孤平句只所以在律詩中犯忌,就是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整句中沒有連續(xù)緊連的兩個平聲字在一起,朗誦的起伏過大而不平穩(wěn),與其它押韻句不協(xié)調(diào)而不允許出現(xiàn)。清嘉慶十年進士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 

  “‘上’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ァ搿崳瑒t‘上’為妙‘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請注意“‘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捌狡截曝破健本淙舫伞柏破截曝破健?,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就顯得尤其突出,無論這兩仄聲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無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沒有了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感覺,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韻律流暢。再者,律詩八句中有四或五句是“韻腳”句,押韻是“韻腳”句之間的連貫性四或五句的聲韻關(guān)系,不僅僅是兩對句之間的事,保持了“韻腳”句的聲律平衡,就保證了律詩整體的聲律平衡,所以,“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不可打破?!绊嵞_”句的聲律平衡的不可打破,即是律詩整體的二、四、六分明原則的總匯。

六、“對稱平衡”是萬物美學(xué)的基本原理,也是對聯(lián)誕生的基點和精髓所在。對稱平衡達到了完全,才是至美。律詩的首、尾聯(lián)僅求聲律的對稱平衡而詞性不求對稱平衡(對仗),即不完美。楹聯(lián)最始襲承律詩的頸、頷聯(lián)格式,就是因為頸、頷聯(lián)達到了完全詞性和聲律的對稱平衡,再加上門楹和桃符本身的對稱平衡,才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形成了千多年的相延使用和不斷發(fā)展。因此,聯(lián)律的基本點是不可破壞的完美的對稱平衡原理。并且還需不斷地發(fā)覺找尋其不對稱平衡點,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是發(fā)展和進步的主流方向,而不可排除聲律的對稱平衡于聯(lián)律之外。

    孤平句在律詩中是以總體的平衡,二、四、分明的原則,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單一句型而定的,它與對句的平仄沒關(guān)系。而對聯(lián)中是以兩對句之間的聲律替對平衡為基點的,不能以單句論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對聯(lián)雖然襲用了律詩對句末字上仄下平的格式,但對聯(lián)不存在押韻的“韻腳”句之說,沒有多句連貫性的聲韻關(guān)系,只須保持對句之間的聲律交替和平衡即可,但上下聯(lián)之間平仄的交替和平衡相對來說應(yīng)比律詩嚴格。只要兩對句之間聲律替對平衡即為合理,否則即為不合理,包括孤平句型。

 



第十一節(jié).有關(guān)詩韻的一些概念 
    a.押韻 
    押韻又稱壓韻,協(xié)韻或葉韻。作詩或韻文時在句末或句中用韻,稱押韻。押韻是我國詩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的特征和條件。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詞曲,一般都是押韻的。即使是民歌,也是押韻的。在北方的戲曲中,韻又叫轍,所以押韻又叫合轍。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詩句在音韻上產(chǎn)生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表現(xiàn)出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又悅耳動聽,從而增強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古體詩押韻多種多樣,變化很大;近體詩則要求押平聲韻,隔句押韻,一韻到底。一般押韻字放在詩句的末字,故稱為“韻腳”。詩歌押韻要遵循專門的韻書要求。大家可以用《水平韻》和《中華新韻》。填詞則可用《詞林正韻》。 
    b.和韻 
    在作詩交流時,大家經(jīng)常你唱我和。和韻指和詩時根據(jù)原韻來作詩,有三種情況:一是步韻,又稱次韻;二是用韻;三是依韻。和韻詩中,步韻用韻較難,依韻最易。和韻詩,根據(jù)所和對象的時空位置又分“遙和”和“追和”。“遙和”是原詩作者與自己相距甚遠,“追和”是指詩作者是古代人或雖是同代人但已去世。 
    步韻,又稱次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并按次序押韻?!按雾崱本褪前丛瓉碓婍嵉捻樞蜃髟?,“步”也是按照的意思。這樣的詩就是完全按照所和之詩的韻字及先后順序押韻,用韻一定和原詩相同,次序也一致。 
    用韻,指用原詩的韻腳字而不按次序押韻。 
    依韻,指依照原詩的韻腳所在的韻部押韻。 
    除此之外,還有“轉(zhuǎn)韻”(換韻),“限韻”(限韻指人們?nèi)壕圩髟姇r,限定或某韻中的幾個字做韻腳。),“分韻”(分韻與限韻相類似,指數(shù)人相聚時作詩,事先規(guī)定用某些字作韻腳,每人分得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韻部作詩,古人詩中題“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韻詩),“寬韻”(指韻書中那些包含字數(shù)較多,或字數(shù)雖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較多的韻部,作詩選用寬韻韻部的字作韻腳,選擇余地較大,較為省力。),“窄韻”(指韻書中包含字數(shù)較少的韻部。),“險韻”等等。 
  

  第十二節(jié).近體詩的押韻規(guī)則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非常嚴格,具有一定的準則,有些準則不能違反。 
    a.韻腳位置固定 
    不管是律詩還是絕句,除首句外,奇數(shù)句不押韻,偶數(shù)句必須押韻。否則就破壞了平仄的規(guī)律。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一般來說,七律詩和七絕詩,首句用韻稱為正體,而首句不入韻的稱為變體;五律詩和五絕詩,首句不入韻的為正體,首句入韻的為變體,與七言正好相反。王力先生以為這兩種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詩自古是隔句為韻的,譬如《古詩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韻;七言詩在古代卻是句句為韻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詩雖已演變?yōu)楦艟溆庙崳鞘拙淙匝赜弥糯腠嵉倪z規(guī)。我們只要略知了解就行了。 
    b.一般用平韻,且不能換韻 
    格律詩的韻腳,都是用平聲韻,而且是同一韻部的字,還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如果換了韻,稱為“出韻”,出韻是不允許的。古人寧可避免險韻,決不能讓它出韻,即使使用險韻,也不能出韻。有時可以通押鄰部的韻字,稱借韻,這樣的通押不算出韻,也不算換韻。但這僅限于首句入韻的入韻字,可以借用,而其他韻腳字也是不能通押的。原來詩的首句可以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余的,所以對用韻的首句放寬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當然如用新韻的人就不存在這一說了。古人的《水平韻》“冬”“東”不在一個韻部,分一東,二冬兩部,現(xiàn)在看來卻實有點怪且難以理解,我們學(xué)生不去追究為什么。) 
    c.不能湊韻,重韻與同義押韻 
    所謂湊韻是指勉強湊合的韻,指為了押韻,而所選的字與全句的意義不能自然貫通,這樣勢必使詩意不連貫,語言也不順暢,所以應(yīng)當避免。 
    所謂重韻,又稱疊韻,指一首詩里某個字做兩次韻腳,這種情況,無論在古體詩還是格律詩中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就可以當作兩個字看待,雖然同在一篇里用于兩個韻腳,也不算為犯重韻。這種情形也只適合于排律,因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韻腳距離較遠,不會給人以用同韻的感覺。 
    所謂同義押韻,指同韻而又同義的字,在一首詩里同時做韻腳。如“憂”與“愁”,“芳”與“香”,“仇”與“讎”,“花”與“葩”等等,因為這類韻字相押,讀起來會覺得意義重復(fù),而感到厭煩,所以也應(yīng)該避免。 
    

第十三節(jié).詩法 
    a.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包括詞,詞組,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它是語言構(gòu)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詩的語法,特別是近體詩的語法,受到格律的限制,與一般散文的語法是不同的。因為詩歌是極為凝練的語言形式,要求在極少的文字中蘊涵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故與散文相比,虛詞是不用或少用的(古詩中的副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詩人常常當作實詞來運用的)。格律詩又受到平仄,韻律,對仗等多方面的限制,語法的結(jié)構(gòu)也不可能像散文那樣按正常的語序和規(guī)律來安排,而常常用省略,倒裝的形式,很多詞還經(jīng)常會活用。 
    五言律詩與絕句,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或并列關(guān)系等。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主謂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動賓關(guān)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謂關(guān)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詩: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偏正關(guān)系,而后三字的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又如杜甫《春望》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并列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主謂關(guān)系。 
    除此之外,五言詩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上三下二式”,“上一下四式”,這在古體詩中可以見到,而近體詩中較為少見,如韓愈《符城南讀書》詩:“在窮者孟郊”就是上三下二式的句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前二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倍鸥Φ摹堵靡箷鴳选吩姡骸懊M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表n愈的《薦士》詩:“乃一龍一豬。”都是上一下四的句式。只是韓愈作詩喜歡別出心栽,像這樣的句子太近散文化,不適宜我們初學(xué)者模仿,學(xué)多了容易誤入歧途。 
    七言律詩和絕句,基本句式是“上四下三式”,也有“上三下四式”。而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是主謂關(guān)系,也可以是動賓關(guān)系,偏正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或補充關(guān)系。如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動賓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

再如黃庭堅《寄黃畿復(fù)》: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并列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也是并列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在平時閱讀時加以體會領(lǐng)悟。 

    b.句法特點 
    古代詩歌,為了押韻和平仄等方面的需要,常使句法變化,最重要的是倒裝與省略。如宋時僧人志安《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后面兩句按語序解釋應(yīng)該是:“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fēng)吹面不寒?!币馑际钦f杏花時節(jié)下著雨,沾衣欲濕,滿是楊柳的春天,風(fēng)吹到臉上不覺得寒冷。但如果這樣寫就是敘述句,言盡意盡,沒有余味。而詩人倒裝后,使“杏花雨”與“楊柳風(fēng)”成為句子的中心,眼前便呈現(xiàn)出迷人的春景圖。其他如省略等特點我們也可以在讀古人詩時感覺到其奧秘。 

   c.用典

   是指作詩時引用歷史故事,名人事跡,神化寓言或古代警句名言等。典者書中之故事也??梢允鞘碌?,語典,古典,今典等。用典的方法可以明用,暗用,化用,只要用得恰當用得巧妙且合符詩意就好。 

   d.煉字

   古人作詩,是很重視字詞的錘煉的,古典詩歌,特別是格律詩,只有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臻于爐火純青的境地。韓愈《記夢》詩中有一句:“六字常語一字難?!焙笕顺R弥哉f明詩煉字的重要,因為一個關(guān)鍵的字用得確切生動,就能使全句以至全詩活起來。我們平時在作詩時經(jīng)常會為一字犯愁,想半天如得一字則會眉飛色舞,比吃什么都開心。常為“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而嘆。所以賈島《題詩后》說:“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庇终f:“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杜荀鶴《宿欒城繹卻寄常山張書記》詩說:“一更更盡到三更,吟破離心句不成?!标懹握f:“夜來一哭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清袁枚《遺興》詩說:“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等等都是大詩人為得一字的感嘆,要做到百煉工純始自然是何等艱難。古人為求一字的實例很多,我們平時會在一些資料中讀到趣事。 

   e.修辭

有“互文”,“雙關(guān)”,“借代”,“疊字”,“比喻”,“夸張”,“比擬”等等。 


   第十四節(jié).律詩的對仗

一般來講,寫律詩中兩聯(lián)必須對仗,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
(一)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chǔ)。古代詩人們在應(yīng)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shù)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shù)詞(數(shù)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yīng)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shù)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
      專名只能與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12、外貌
13、動作

(二)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lián),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lián),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lián),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lián)。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xiàn)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唐]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鸚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jīng)年觜漸紅。??炙細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應(yīng)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三)首聯(lián)對仗

      首聯(lián)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lián)用了對仗,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lián)的對仗。凡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lián)的對仗。
       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lián)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lián)對仗的例子。現(xiàn)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 [唐]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首聯(lián)對仗,首句入韻。)

恨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lián)對仗,首句不入韻。)

(四)尾聯(lián)對仗

     尾聯(lián)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lián),一首詩要結(jié)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jié)束語的。但是,也有少數(shù)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關(guān)于流水對,詳見下文)。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于兩聯(lián)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lián)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于兩聯(lián)。這樣,就只剩下一聯(lián)對仗了。
      這種單聯(lián)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lián)。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1]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六)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lián)不用對仗,首聯(lián)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lián)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zhàn)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裹創(chuàng)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yīng)難敵,堅貞諒不移。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學(xué)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qū)區(qū)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yīng)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詞學(xué)習(xí)】寫格律詩易犯的大忌
關(guān)于律詩中的“孤平”
[考試]格律詩講座(一)
淺談詩詞創(chuàng)作的意境、獨創(chuàng)、情感與詩味
詩體詩律詞語簡釋(六)
傳統(tǒng)詩詞理論學(xué)習(x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