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古詩詞包括以下內(nèi)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2.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近體詩詞是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3.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的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超過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第一節(jié)
小學(xué)里面都學(xué)過拼音,拼音念下來都有四聲,譬如aoe中a的四聲讀法:
讀法:
ā俗稱第一聲,書稱陰平,詩稱平聲
á俗稱第二聲,書稱陽平,詩稱平聲
ǎ俗稱第三聲,書稱上聲,詩稱仄聲
à俗稱第四聲,書稱去聲,詩稱仄聲
區(qū)分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合乎規(guī)律的對聯(lián)常規(guī)是這樣安排上下聯(lián)的:
上聯(lián):最末一字為仄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右邊的。
下聯(lián):最末一字為平聲字。按傳統(tǒng)方式它是要貼在面對門的左邊的。
第二節(jié)
?。保艄?jié)即是格律詩的最小單位,通常表現(xiàn)為1個字、2個字和3個字,而以兩個字(我們通常把這兩個字當成一個詞來看待)出現(xiàn)比較多,至于詞里面的音節(jié)變化就很多,但格律詩里面的音節(jié)就很單純。
譬如:紙上波瀾過大江
拆開來就是:
紙上+波瀾+過大江 ?。硞€音節(jié)(通常會這樣分)
或:紙上+波瀾+過+大江 ?。磦€音節(jié)(這種分法沒錯,但不常用,而且對理解平仄沒有幫助,所以我們后面都用第一種分法)
?。常匆粋€雙音節(jié),重點看第二個字,是仄,整個音節(jié)就是仄音節(jié);是平,整個音節(jié)就是平音節(jié)。
一如:
仄音節(jié)
再如:辛苦
第三節(jié).格律詩要點
格律并不難學(xué),只要你記住五個字,以這五個字為綱,就能基本掌握格律。
就是“起、收、間、對、粘?!?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一,起
第二個字如果是仄聲,這句就叫做“仄起”。
比如“劍外忽傳收薊北”,“外”是仄聲,這句就是仄起;
“初聞涕淚滿衣裳”,“聞”是平聲,這句就是“平起”。
二,收
是指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平聲還是仄聲,押韻還是不押韻。
律詩的第2、4、6、8句,收尾字必須用平聲,就是必須平收,而且必須押韻。
押韻好理解,順口溜都講押韻,按現(xiàn)代漢語來說,韻母相同就押韻。
可是如果按平水韻來寫詩,就必須得押同一個韻部的字,
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2、4、6、8句,收尾字:裳、狂、鄉(xiāng)、陽,這四個字都在下平七陽。
第3、5、7句,必須仄收,這首詩,在、酒、峽,都是仄聲,“峽”現(xiàn)代漢語讀平聲,它的古音是仄聲。
至于第一句,可以平收入韻,也可以仄收不入韻,
“劍外忽傳收薊北”,“北”就是仄聲沒押韻,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哀”就是平聲押韻了。
三,間
間,是指每一句之內(nèi),都要“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 平仄兩兩相間。
請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四,對
對,是指每兩句為一聯(lián),
出句平起,對句必須對仄起,
出句仄起,對句必須對平起,
也就是說第2、4、6、8句必須分別與第1、3、5、7句的“起”相對,而且必須平收。
比如,出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平起仄收,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
必須對仄起平收,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白日放歌須縱酒”,仄起仄收,對句“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必須對平起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首句“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急”古音仄聲,仄起平收,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必須對平起平收,
有人會奇怪,怎么仄起平收沒對平起仄收呢?
你忘了一條吧?對句必須平收,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樣,首句平起平收,對句不能仄起仄收,只能仄起平收。
記住四個字:
平起對仄起,仄起對平起,這叫異對,
對句必須平收,所以說異對平收。
粘,是指,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與 上一聯(lián)的對句 同樣 起,
就是說第3、5、7句必須分別與第2、4、6句的起相粘,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
而且粘句既然是第3、5、7句,就必須仄收。
比如,上一聯(lián)對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平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平起仄收,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一聯(lián)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仄起平收,
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仄起仄收,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也記住四個字: “同粘仄收”
平起粘平起,仄起粘仄起,這叫同粘,粘句必須仄收,所以同粘仄收。
掌握了對和粘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你只要牢牢記住了那八個字——異對平收,同粘仄收——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律詩的平仄規(guī)律,
首句一出,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
如果你是作絕句,這就完成了,
如果你要作律詩,那就繼續(xù),5句同粘仄收,6句異對平收,7句同粘仄收,8句異對平收,也就完成了。
古人有作幾十句甚至幾百句長律的,也就是這么一對一粘平收仄收地延續(xù)下去。
回過頭來看那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排列,本身也就是七言絕句的一種格律;
首句平起仄收,2句對仄起平收,3句粘仄起仄收,4句對平起平收。
如果我們繼續(xù)下去,必然是把這個排列再重復(fù)一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七言律詩的一種格律。我們借杜甫的詩講了七言律詩的格律,有意學(xué)習(xí)格律
詩詞的朋友,我建議首先牢記那四種基本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型哪一種都可以作首句,
首句一定,然后2句“異對平收”,3句“同粘仄收”,4句“異對平收”,一首絕句就出來了。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節(jié):律詩的平仄規(guī)定
1、本句內(nèi)平仄相間;2、聯(lián)內(nèi)句間平仄相對;3、聯(lián)間鄰句平仄相粘 4、腳分明
如:文天祥的《過伶仃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節(jié):變調(diào)的漢字,一般以它的本音來判斷,書寫平仄時仍按原聲計
譬如“一”和“不”的變調(diào)。在實際說話中,“一”和“不”在與其它音節(jié)連接時,會發(fā)生一種有規(guī)律的變調(diào)現(xiàn)象。
“一”的本調(diào)是第一聲(陰平),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作為序數(shù)“第一”的省略時,仍讀一聲。例如:
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前念二聲。例如:一樣,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塊兒
2、在一聲、二聲、三聲字前念四聲。例如:大吃一驚,一般,一年,一門,一口,一起,一種
3、夾在重疊動詞中間時念輕聲。例如:試一試,想一想,看一看
4、用在動詞、形容詞與量詞中間一般也讀輕聲。例如:去一趟,認識一下兒,好一點兒,貴一些
“不”的變調(diào)
“不”的本調(diào)是四聲,它在單獨使用、用在詞句末尾或用在非四聲字前時,仍讀四聲。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習(xí)慣,不瞞你說,不少,不好,不滿意等
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不”會發(fā)生變調(diào)現(xiàn)象:
1、在四聲字前念二聲。如:不要,不錯,不是,不再,不認識。
2、用在動補結(jié)構(gòu)的詞語中間念輕聲,如:起不來,說不定,用不著,差不多,等不及等。
3、或相同詞語中間時念輕聲,如:能不能,會不會,貴不貴,認識不認識。
順便解釋一下何謂動補結(jié)構(gòu)。動詞+補充成分,這個補充成分起到補充說明作用,但是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類似短語或詞組,如,起不來:
起不來
結(jié)構(gòu):動詞趨向動詞作補充,句子成分:謂語補語
第六節(jié):腳分明有何規(guī)定嗎
有三點:
⑴忌“踩腳”。押韻句的腳叫韻腳,所有的韻腳在格律詩中規(guī)定只壓平聲韻,韻腳字均為平聲。不押韻句的腳稱“白腳”,格律詩規(guī)定白腳字均為仄聲。白腳與韻腳平仄必須相反,如相同則稱“踩腳”,比如,韻腳字為“車”,白腳字為“同”,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同,踩腳了。這在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
⑵忌“擠腳”。你盡管沒踩腳,但如果在白腳處使用了與韻腳處同韻部的仄聲字,犯了“平仄通押”毛病,稱為“擠腳”。這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⑶忌“穿同邊鞋”?!巴呅本褪切硬怀呻p,兩只或都是左腳的,或都是右腳的。格律詩規(guī)定:不能用韻部里的同一個字反復(fù)使用在韻腳上,包括白腳也不許。
陸游.《秋夜將曉》
三萬里河?xùn)|如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里白腳是“海,里”,韻腳是“天,年”)
第七節(jié):七律詩譜如下(括號中的字可平可仄)
七律 A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 A 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3 頷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4 頷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5 頸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6 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7 尾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尾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 B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B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仄平
2 首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頷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4 頷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5 頸出(仄)仄(平)平平仄仄
6 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
7 尾出(平)平(仄)仄平平仄
8 尾對(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合法拗句
七律正格合法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變格句式
七律正格變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三必平,五六互換)
第八節(jié):五律詩譜如下
五律 A 句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平平仄
2 首對平平仄仄平韻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韻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韻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韻
五律 A 句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仄)仄仄平平韻
2 首對平平仄仄平韻
3 頷出(平)平平仄仄
4 頷對(仄)仄仄平平韻
5 頸出(仄)仄平平仄
6 頸對平平仄仄平韻
7 尾出(平)平平仄仄
8 尾對(仄)仄仄平平韻
五律 B句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仄仄平韻
2 首對(仄)仄仄平平韻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韻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韻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 B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
序聯(lián)句別正格
1 首出(平)平平仄仄
2 首對(仄)仄仄平平韻
3 頷出(仄)仄平平仄
4 頷對平平(仄)仄平韻
5 頸出(平)平平仄仄
6 頸對(仄)仄仄平平韻
7 尾出(仄)仄平平仄
8 尾對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合法拗句
五律正格合法拗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五律變格句式
五律正格變格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一必平,三四互換)
第九節(jié):關(guān)于不拘句(不拘就是平仄都可以)還要再說幾句
前面講了關(guān)于聲律在格律詩中的重要作用。有人問:是不是絕對不可違反呢?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做為格律詩也同樣如此,對于我們寫詩者,在格律嚴格的近體詩中還有一點靈活余地,那就是不拘。
由于某種局限或要求或表達的需要等,作者置聲律要求于不顧,不拘平仄要求,稱為不拘,這樣的句子稱為不拘句。這在古人甚至很多“大家”的名作中都有過不拘的例子,如:
李白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里“人”字應(yīng)是仄聲,“黃”字也應(yīng)是仄聲。是首句仄起平收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是“仄平平平平仄平”顯然第二字第五字出律了。
還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里應(yīng)是“平平平仄仄”句式,但卻成了“平平仄仄仄”式,顯然是“不”字出律了,且三連仄。
在格律詩中不拘平仄就是病句,不拘句是病句中的一種。不拘句之所以能被認可存在,必須具有如下原因。常見的有兩種。
1;遇到專用名字名詞、專用數(shù)字等一些固定說法的入詩,只能不拘平仄。如有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不合格律要求的,但在數(shù)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百,千,萬,億”中只有 “零,三,千”是平聲,詩人總不能滿足平仄需要把四百八十寺寫成四百零三寺吧。同樣也不能因“黃鶴樓”的黃字是平聲而把它寫成綠色樓,紫色樓吧。
2;第二類原因是由于表達的需要,如上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中“故人”不合平仄,但卻符合作者的心情,如果為了符合平仄要求改為“故友”則就顯得庸俗了,所以作者在此詩中“舍聲而取意”。
二不拘;白帝城下雨翻盆。
五 不拘:誰為含愁獨不見。(三連仄)
二五不拘;故人西辭黃鶴樓。
六 不拘;新豐美酒斗十千。
五六不拘;一年三百六十日。(四連仄)
最后需要說明一下、格律詩中雖然允許存在不拘,但不拘不是追求的目的,它畢竟不是標準形式。在一首詩中只允許出現(xiàn)一處(一字或一句)使用不拘,如果多了,只能算古風(fēng)。如果遇到多處實在難以舍去,干脆就寫成古風(fēng)。因為古風(fēng)不講平仄,實際上古風(fēng)就是有詩意的順口溜。
特殊情況下也有大面積使用的,那是作者為修飾或為滿足創(chuàng)作手法需要,如:
清代紀曉嵐的《題百鵝圖》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
食盡皇家千種祿, 鳳凰何少爾何多。
前兩幾句修飾手法是反復(fù),平仄不合,后兩句卻是律句,平仄清晰,而且不失對,符合各項聲律要求,這種詩也不是古風(fēng),稱為律詩的變體,叫“變格律詩”或“變律”。
不拘句:
《馬上作》…戚繼光
南北驅(qū)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昭君唐.東方虬
漢道方全盛,朝庭足武臣。
何須薄命妾, 辛苦事和親?
不拘的句子一般不需要救,可直接用。因為既然不拘了,當然就隨它去了。但有時,有的作者也對不拘句進行適當?shù)难a救。對不拘句的救有三項原則:
1、都是象征性的,看不拘句最接近哪種拗句,就把它當成哪種拗句來救。
2、仍然是上下句對應(yīng)字相救。
3、仍然是以仄救平或以平救仄。關(guān)于救的問題另述。
第十節(jié)
《詩詞格律》: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下文”即指: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一、“孤平”是“律詩大忌”,所謂“大忌”即不允許出現(xiàn),不允許出現(xiàn)就不存在對句再去救“孤平”。
二、“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說明“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在這兩種句形中不適用。
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形在律詩中是“韻腳”句,除五言平起首句入韻和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在首聯(lián)出句用以外,其余都在對句使用。
四、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
五、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需將仄聲字換成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必須自救。為什么本句必須自救?綜合分析(僅個人分析認定,恐怕還沒有人能找出剽竊或盜版的依據(jù)),“孤平”在詩律中的“大忌”是與聲律韻格的“韻格”相悖的。我們知道,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所以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都是“韻腳”句,律詩在“韻腳”句上的聲律平衡要求相對嚴格,“一、三、五不論”的說法不能在“韻腳”句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適用,因為如果這兩種“韻腳”句若“一、三、五不論”,就等于打破了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本句自救就是為了保持這兩種“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以達“韻腳”句聲律的流暢和諧。其實,按聲律的原理要求,孤平句只所以在律詩中犯忌,就是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整句中沒有連續(xù)緊連的兩個平聲字在一起,朗誦的起伏過大而不平穩(wěn),與其它押韻句不協(xié)調(diào)而不允許出現(xiàn)。清嘉慶十年進士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
“‘上’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去’‘入’韻,則‘上’為妙‘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
請注意“‘平’聲韻,韻上應(yīng)用仄字者,‘去’為妙,‘入’次之。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捌狡截曝破健本淙舫伞柏破截曝破健?,除了第一字的小拗外,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就顯得尤其突出,無論這兩仄聲是“去去”或“去入”、“入去”,“聱牙”和“無力”都因首字的小拗而更突出。本句自救成“仄平平仄平”,就沒有了韻上兩仄聲的“疊則聱牙,鄰則無力”感覺,故利弊相抵,平衡保持,韻律流暢。再者,律詩八句中有四或五句是“韻腳”句,押韻是“韻腳”句之間的連貫性四或五句的聲韻關(guān)系,不僅僅是兩對句之間的事,保持了“韻腳”句的聲律平衡,就保證了律詩整體的聲律平衡,所以,“韻腳”句的聲律平衡不可打破?!绊嵞_”句的聲律平衡的不可打破,即是律詩整體的二、四、六分明原則的總匯。
六、“對稱平衡”是萬物美學(xué)的基本原理,也是對聯(lián)誕生的基點和精髓所在。對稱平衡達到了完全,才是至美。律詩的首、尾聯(lián)僅求聲律的對稱平衡而詞性不求對稱平衡(對仗),即不完美。楹聯(lián)最始襲承律詩的頸、頷聯(lián)格式,就是因為頸、頷聯(lián)達到了完全詞性和聲律的對稱平衡,再加上門楹和桃符本身的對稱平衡,才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形成了千多年的相延使用和不斷發(fā)展。因此,聯(lián)律的基本點是不可破壞的完美的對稱平衡原理。并且還需不斷地發(fā)覺找尋其不對稱平衡點,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是發(fā)展和進步的主流方向,而不可排除聲律的對稱平衡于聯(lián)律之外。
第十一節(jié).有關(guān)詩韻的一些概念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當然如用新韻的人就不存在這一說了。古人的《水平韻》“冬”“東”不在一個韻部,分一東,二冬兩部,現(xiàn)在看來卻實有點怪且難以理解,我們學(xué)生不去追究為什么。)
第十三節(jié).詩法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主謂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動賓關(guān)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謂關(guān)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詩: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偏正關(guān)系,而后三字的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又如杜甫《春望》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與后三字的關(guān)系是并列關(guān)系,而后三字內(nèi)部則是主謂關(guān)系。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動賓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也是偏正關(guān)系。
再如黃庭堅《寄黃畿復(fù)》: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二句的前四字與后三字是并列關(guān)系,前四字內(nèi)部也是并列關(guān)系,后三字內(nèi)部是偏正關(guān)系。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在平時閱讀時加以體會領(lǐng)悟。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后面兩句按語序解釋應(yīng)該是:“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fēng)吹面不寒?!币馑际钦f杏花時節(jié)下著雨,沾衣欲濕,滿是楊柳的春天,風(fēng)吹到臉上不覺得寒冷。但如果這樣寫就是敘述句,言盡意盡,沒有余味。而詩人倒裝后,使“杏花雨”與“楊柳風(fēng)”成為句子的中心,眼前便呈現(xiàn)出迷人的春景圖。其他如省略等特點我們也可以在讀古人詩時感覺到其奧秘。
有“互文”,“雙關(guān)”,“借代”,“疊字”,“比喻”,“夸張”,“比擬”等等。
一般來講,寫律詩中兩聯(lián)必須對仗,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
(一)對仗的種類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chǔ)。古代詩人們在應(yīng)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shù)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shù)詞(數(shù)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12、外貌
13、動作
(二)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唐]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鸚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jīng)年觜漸紅。??炙細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應(yīng)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
(三)首聯(lián)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