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從夏至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曾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四大發(fā)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以及火藥都誕生在這里。中國八大古都,四個在河南境內(nèi),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和夏商古都鄭州。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了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河南的簡稱“豫”,源自其古稱“豫州”。相傳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即徐、冀、兗、青、揚、荊、梁、雍、豫。后來,“九州”便成了中國之別名。宋人陸游《示兒》詩云: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代表了東、西、南、北、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九個方位。今河南大部,古屬豫州,故以此為其簡稱。在這一點上,意見比較統(tǒng)一。但對于“豫”字所指何物,卻有著不同的解讀。
一種觀點認為,“豫”是個象形字,從“予”從“象”,呈“人牽象”狀。同時,地質(zhì)學、人類學、考古學等亦從各自的角度對此說加以佐證:大約七八千年以前,在華夏先祖進入農(nóng)耕文明的前夜,中原大地水草豐沛,林木茂盛,或有大象出沒,亦未可知。
反對者認為,此理解過于牽強,河南歷史上并無與大象有關的記載或傳說。要想弄明白“豫”之本義,還得從太昊伏羲氏說起。相傳,羲皇分姓氏、制嫁娶、充庖廚、教民稼檣耕種、織網(wǎng)捕魚。然其最大的功績與貢獻,莫過于創(chuàng)畫八卦。所謂八卦,就是八個不同的卦象,源于河圖與洛書,乃最早的文字符號。我國有兩處伏羲畫卦臺,一處在甘肅天水,即傳說中的羲皇故里;另一處在河南淮陽,即伏羲部落東遷后的都城。
據(jù)說伏羲在八個不同的地方,分別畫出了夜觀天象的星系圖。定都河洛后,他將之合為一處,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說的八卦圖。震、離、兌、乾、巽,坎、艮、坤這八個方位,分別代表著天、地、水、火、山、澤、風、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在淮陽所畫的“人卦”,即中心之卦。因此說,伏羲的天象圖不應該叫做“八卦”,也不是后來周文王演繹而成的“八八六十四卦”,而應該叫做“九卦”,“九九八十一卦”才對。
伏羲給這九卦的方位配上了不同的域名,合稱“九州”。居中的“人卦",取名豫州。“予”者,“我”也;“象”者,“天象”之謂也。由此可知,“豫”的本意是“我在這里夜觀天象”,同大象似乎沒有什么關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