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白話版
【提要】
《中庸》一書,原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為曾子的學生子思(孔子的孫子)所作。宋朝學者朱熹將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并成四書。
朱熹解釋中庸說: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遠不變更,堅持信守的定理。他認為,中庸是儒家學者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課程。
中庸一書首先從進行自我道德修養(yǎng)談起,中間廣泛地談到世上萬事萬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歸結(jié)到自我修養(yǎng)上來。它反復、深入地闡揚了儒家學派的修身觀點。
程頤先生說:不執(zhí)意偏向就叫做中,不更改常理就叫做庸;中的意思,就是天下的正確道理,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固定原理。這本《中庸》是孔子傳授后人的思想方法,子思恐怕它相傳久遠而出現(xiàn)差錯,所以整理成這本書,并用來傳授給孟子。這本書開始從一個道理講起,中間分散講述各種事情,結(jié)尾又回來綜合成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放開就可以充滿整個世界,收起來就可以深藏到微小的心中。它的內(nèi)涵無窮無盡,但都是由實在的學問組成。善于讀書的人只要認真反復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獲的,那一生一世運用它,將受益無窮。
上天所賦予人的一切就叫做本性,依照自己本性去做這就叫做正道,理解并發(fā)揚正道就叫做教化。
道,是一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隨意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特別要注意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檢點自己,特別要注意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也懷著警懼之心。世上沒有什么事不能被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公開,所以君子對自己單獨處事時特別慎重。
心中的喜、怒、哀、樂在沒有表現(xiàn)出來時,可以稱作中;發(fā)出來而又都符合禮儀分寸,這就叫做和。中這個東西,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這個東西,是天下的共通大道。如果能夠做到中與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萬物就發(fā)育生長了。
以上是第一章,這是子思根據(jù)孔子的意思所創(chuàng)立的理論。它首先闡明道的本源是出于天意而不能夠改變的,它的實質(zhì)本體存在在人的身上卻又不可以分離,其次說明“存心、養(yǎng)性、自省、明察”的主要意義,最后談到圣賢人物的精神感應和功用變化的最高境界。這都是想要讀書人在這本書上,反省自己而悟出道理來,并用來去掉外界私念的誘惑,從而充實培養(yǎng)自己本來的天然本性,這就是楊先生所說的這部書的主體綱要。這以下的十章,是子思應用孔子的話,來闡明這一章的意義。
【提要】子思以道為主體,論述人的本性天理大道和社會教化的關系。
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都按中庸的準則,小人的行為卻違反中庸準則,君子所以能夠做到中庸,是因為君子做事時時處置恰當。小人所以(違反)中庸,是因為小人從來也沒有什么顧忌和畏懼啊!”以上是第二章。
【提要】子思應用孔子的話,說明君子能中庸只是順應常理處事,小人反中庸是逆背情理的。
孔子說:“中庸要算是最高道德了吧!可是人民長久以來都很少做到它了!”以上是第三章。
【提要】孔子感嘆世風日下,人民不再追求中庸美德了。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廣泛推行,我是知道這個原因的:聰明的人超過了它的界線,愚蠢的人又不能達到它的要求。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普遍讓人明白,我也知道這個原因了:有道德的人理解過高,沒有道德的人卻又理解太低。人沒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人能夠辨別出食物的滋味。”以上是第四章。
【提要】孔子認為,人們所不理解、不實行中庸之道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不能自察。
孔子感嘆地說:“中庸之道恐怕難以實行了???”以上是第五章。
【提要】孔子感嘆中庸之道難行于世。
孔子說:“舜可要算是個極為明智的圣人吧!舜非常樂意向人請教并且愛好推敲淺近的語言,他能容忍別人的缺點而宣揚人家的優(yōu)點,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運用具體事物的中庸之道給人民做榜樣,這就是他所以成為舜的原因吧!”以上是第六章。
【提要】孔子認為,舜之所以成為舜,就在于他能完善地把握中庸之道。
孔子說:“人們都愛說:我是明智的。(但因為不懂中庸之道,)被驅(qū)趕掉進繩網(wǎng)木籠陷阱里,還不知道要躲避。人們都愛說:我是明智的。讓他按中庸之道行事,卻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了?!?/span>以上是第七章。
【提要】孔子諷刺那種自作聰明的人,啟發(fā)人效法舜地方法去實行中庸之道。
孔子說:“顏回在做人處世上,選擇了中庸之道。只要懂得了一個好道理,就要牢牢地記在心中,而不肯失去它?!?/span>以上是第八章。
【提要】孔子贊許顏回擇道的明智和守道的恒心。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俸祿也是可以辭去的,鋒利的刀刃是可以去踩的,要完全做到中庸之道卻是非常困難的?!?/span>以上是第九章。
【提要】孔子認為,智慧、道義、勇敢都是不難做到的,唯有中庸之道難做得完善。
子路向孔子請教什么叫剛強??鬃诱f:“你是問南方人的剛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剛強呢?或者是你這樣的剛強呢?用寬厚溫和的態(tài)度去教化人民,人家無理也不加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剛強,有道德的君子屬于這種。時刻準備打仗,死了也不悔恨,這是北方人的剛強,那些生性強悍的人屬于這種。所以君子雖然隨和但不輕易遷就,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堅持中庸之道而不偏私,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國家政治修明時,不改變窮困時的信念,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國家政治混亂,到死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以上是第十章。
【提要】孔子認為,符合中庸的剛強,才算得真正的剛強,并規(guī)誡子路不要好勇斗狠。
孔子說:“搜尋隱奧的理論做些怪誕的行為,(這種人,)后代雖然也有人稱贊,我是不愿做這樣事的。君子辦事都按照正道去做,雖然有人半途而廢,但我卻決不會停下來。君子始終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避開世人不被別人了解也不后悔,但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啊!”以上是第十一章。
【提要】孔子對思想、行為過于偏激和有欠缺的都不贊成,從而進一步闡發(fā)中庸之道的完善。
君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作用雖然很廣大,但實體卻很細微。普通的男人女人雖愚昧,但是可以叫他們懂得道理。至于那些深奧的道理,即使是圣人也會有不懂得的地方。普通的男人女人雖然沒有修養(yǎng),但是也可以幫助他們做成一些事,至于完全做到中庸之道,即使是圣人也會有些做不到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中庸之道從大的方面來講,天下雖大也難以承載,從小的方面來講,世上誰也難以徹底明了?!对娊?jīng)》上說:“老鷹高高地飛上天空,魚兒深深地游在潭中?!笔钦f中庸之道能上下明白貫通啊。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從普通男女的凡事中開始的,發(fā)展到它的最高境界時,它就可以明了天地間一切事物。以上是第十二章,是子思的話,是用來闡明第一章“中庸之道不可以離開”的含意的。這以下的八章,穿插引用孔子的話對它們加以說明。
【提要】子思強調(diào)中庸之道發(fā)端于平凡之中,與人們極相切近,具有一刻也不可離的意義。
孔子說:“中庸之道并不遠離人們,可是有人在實行中庸之道時故弄玄虛使它遠離人們,這就不能認為是中庸之道了。《詩經(jīng)》上說:砍斧柄啊砍斧柄,樣子就在你眼前。拿著舊斧柄照樣子來砍斧柄,一邊看一邊砍,還是覺得不太像。所以善于運用人本身的道理去教育人,直到他們改變?yōu)橹?。如果做到忠誠和寬容那離中道也就不遠了。強加于自己不愿接受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的中庸之道有四項,可惜我孔丘沒有做到一項。中庸之道要求做兒子的以孝順來侍奉父親,我沒有能做到;要求做臣子的用忠誠來侍奉君主,我沒有能做到;要求做弟弟的用恭敬來侍奉兄長,我沒有能做到;要求人們在交朋友時自己首先要講信義,我也沒有能做到。雖然在平常德行上努力去做,在平常言語上注重嚴謹,但仍有許多不夠的地方,我不敢不盡力做到,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可不敢把話說過頭。講話考慮到行動,行動考慮到講話,像這樣君子還有什么地方不真實篤厚的呢!”以上是第十三章。
【提要】孔子再次論述“道不遠人”的道理,他認為,只要人能夠嚴于責己,就能實踐中庸之道。
君子根據(jù)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辦事做人,不羨慕自己本身以外的東西。處在富貴時,行事就按富貴時的情況;處在貧賤時,行事就按貧賤時的情況;處在邊遠地方,行事就按邊遠地方的情況;處在患難之中,行事就按患難之中的情況;君子無論處在什么地位都會感到愉快。處在上面的地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處在下面的地位,不攀附上面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去乞求別人,這樣就沒有什么怨恨,對上不抱怨命運,對下不責備他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蕩等待上天的使命,小人則想以冒險求得偶然的幸運??鬃诱f:“射箭的道理有些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射不中靶子,應該反過來尋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币陨鲜堑谑恼隆?/span>
【提要】子思說明君子能隨時做到中庸,闡明“道不可離”的道理。
學習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一定要近處開始;好像攀登高山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对娊?jīng)》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就像彈奏瑟琴。兄弟之間又融洽,和睦快樂更舒暢。關懷你的家庭,妻子兒女多快樂?!笨鬃淤澝勒f:“能這樣,父母的心情就舒暢了!”
以上是第十五章。
【提要】子思穿插引用孔子的話,說明求道要講究程序,首先應從自己家庭做起。
孔子說:“天地變化所形成的功德,是多么的偉大??!看又不能看見;聽又不能聽見;人們從天地創(chuàng)造的事物中了解它,并且將它忘記。如果普天下的人們,齋戒沐浴穿戴整齊,去參加祭天的儀式,那時,浩浩蕩蕩的天地好象在人們的頭上,又好象在人們的左右?!对娊?jīng)》上說:鬼神的降臨,是不可以預測的,怎么可以怠慢不敬呢?那天地鬼神既隱密又明顯,誠實的心是不會被掩蓋的,就象這樣!”以上是第十六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討論天地鬼神的功德的話,進一步闡明“道不可離”的道理。
孔子說:“舜可以稱得上最大的孝順人吧!他具有圣人的品德,達到天子的地位,擁有四海之內(nèi)的一切財富,祖宗的廟堂祭祀他,子子孫孫永遠地保持這種祭祀。所以偉大品德的人,一定會得到崇高的地位,一定會得到豐厚的俸祿,一定會得到美好的名聲,一定會得到難得的高壽。所以上天生養(yǎng)了萬物,必然按照他們自身的材質(zhì)而分別對待,能夠培植的就培植它,要傾倒的也只好讓它傾倒?!对娊?jīng)》上說正直而快樂的周成王,品德高尚心地光明。能用賢臣能安人民,接受了上天的福祿。應該扶助和保護他,因為這是上天交給他的使命。所以具有最高德性的人一定會接受天命成為君王?!?/span>以上是第十七章。
【提要】孔子認為,能守道修德就可以獲得上天賜予的幸福,從而勉勵人們追求中庸之道。
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恐怕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這樣的父親,有周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為他創(chuàng)下了基業(yè),兒子又能繼承他的遺志,周武王繼承太王、王季、文王的事業(yè),殲滅龐大的殷朝從而獲得天下,(他以下伐上)并沒有失去顯耀天下的名聲,還得到了天子的尊貴地位,擁有四海之內(nèi)的一切財富,祖宗的廟堂祭祀他,子子孫孫永遠紀念他。周武王晚年才接受天命,(還有許多未竟之業(yè),)周公旦繼續(xù)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業(yè),追尊太王、王季的王號,創(chuàng)制了用天子禮儀祭祀祖先的禮法。這些禮法,通行于諸侯,大夫,以及士臣和平民百姓。父親當大夫,兒子當士臣,安葬采用士的禮儀,祭祀采用大夫的禮儀。一年制的喪禮,適用于大夫;三年制的葬禮,只用于天子;父親母親的喪禮,沒有貴賤之分,(天子和庶人)都一樣。”以上是第十八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話,認為周文王、武王能行中庸之道,所以獲得天下。并雜議周代禮制。
孔子說:“周武王周公旦要算是最孝順的人了吧!孝順的意思,就是善于繼承前人的遺愿;妥善地續(xù)成前人的事業(yè)。每逢春秋祭祀,修整好祖先的廟宇,將祖先傳下的祭祀器皿陳列出來,將祖先穿過的裙裳衣服擺好,供奉應時的果品,以表紀念。祖宗廟宇的禮儀是用來排列長幼先后秩序的;排列爵位等級,是用來區(qū)別地位高低的;排列各種職事,是用來分辨百官的才能的;祝酒時晚輩應為長輩舉杯,這樣可以讓地位低下的人得到安慰;酒會上按頭發(fā)顏色定坐,用來表示尊重老人。在祖先的神位面前,躬行祭祀禮節(jié),演奏祭祀的音樂;恭敬祖先所尊重的,愛恤組祖先所親近的,侍奉死去的先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一樣,侍奉亡故的先人就像侍奉生存的一樣,這就是孝道的最高標準。祭天地的禮儀,是用來事奉上天圣帝的;祭宗廟的禮儀,是用來供奉祖先的。懂得了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禮儀和四時祭祀的意義,那么治理國家的道理也就象放在手掌上的東西那樣清楚了吧!”以上是第十九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話,極力稱贊周文王、武王、周公的孝道,說明仁孝治天下符合中庸。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的道理。孔子說:“周朝文王、武王的政治事跡,記錄在圖書典籍上。當他們活著的時候,他們的政治能實行;當這些人死后,他們的政治就消失了。用道義治理人民有利政治,按道理管理土地有利樹木。國家政事就象種蒲葦一樣,(得到好土地就很快成長高)。所以治理國政在于獲得人才,獲得人才要求君主提高自身修養(yǎng),修養(yǎng)自身要用道德,修養(yǎng)道德要用仁愛。仁的意思,就是愛眾人,以親近親人作為核心。義的意思,就是適宜,以尊重賢能作為核心。親近親人也分親疏,尊重賢能也依級別,這是禮儀所產(chǎn)生的根源。處在下級位置的人如果不能獲得上級信任,就不能治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視品德修養(yǎng);想要修養(yǎng)好品德,不能不侍奉好親人;想要侍奉好親人,不能不尊重賢能的人;想要尊重賢能的人,不可以不懂得自然規(guī)律。天下所通行的道義有五種,用來實行它們的美德有三種。這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這五種就是天下所共同遵奉的道義。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東西,就是天下公認的美德。用來實行這些道義和美德的方法唯有忠誠專一。有的人生來就懂得道理,有的人通過學習后才懂得道理,有的人是遇到困難再學習后才懂得道理,但等到他們都懂得了道理,這就是一樣的了。有的人自自然然地按這些道理去做,有的人是因為有利可圖才按這道理去做,有的人是克服了困難經(jīng)過努力才做到這些道理的,但等他們做成功了都是一樣的?!笨鬃诱f:“愛好學習的人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做好事的人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的人就接近與勇敢了。懂得這三件事,就懂得怎樣修養(yǎng)品德;懂得怎樣修養(yǎng)品德,就懂得怎樣治理民眾;懂得治理民眾,就懂得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法則,就是:修養(yǎng)品德;尊重賢能;親近親人;恭敬大臣;體恤百官;愛撫平民;招集各業(yè)工匠;安撫邊遠地區(qū)的人;恩慰各國諸侯。修養(yǎng)品德可以使中庸之道確立;尊重賢能就能不被壞人迷惑;親愛親人,家庭的叔伯兄弟就不會怨恨;恭敬大臣,遇事就不會無主張;體恤百官,那么下級小臣回報的恩禮更多;愛撫平民,百姓就會相互鼓勵為善;招集各業(yè)工人,財富用支就會充足;安撫邊遠地區(qū)的人,四面八方的人就回來歸順;恩慰各國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欽敬畏服。心境光明,服飾面貌莊重,凡不合禮儀的事不做,這就是用以修養(yǎng)品德的辦法;摒棄讒言,遠離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品德,這是用來鼓勵賢能的辦法;尊崇他們的地位,加高他們的俸祿,同情他們的愛好和憎惡,這是用來勉勵人們愛自己親人的辦法;多設辦事的小官依憑使喚,這是用來鼓勵大臣的辦法;真心地信任他們并多給薪俸,這是用來獎勵士臣的辦法;役使百姓適當,同時減輕賦稅,這是用來鼓勵百姓的辦法;每天檢查情況,每月考核辦事效率,按工作成績賜給錢糧,這是用來鼓勵各業(yè)工人的辦法;對邊遠的客人要熱情迎接,獎勵那些做過好事的,同情關懷能力薄弱的,這是用來安撫邊遠地區(qū)人的辦法;延續(xù)那些斷了代的諸侯后裔,幫助亡廢的諸侯國復興,治理混亂,扶持危難,讓諸侯按時來朝見,送給他們厚禮,但貢禮卻不多要。這是用來恩慰各國諸侯的辦法。大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法則,但用來實行它們的只一個方法,即專誠如一。大凡做一件事情有準備就成功,沒有準備就失敗。說話之前考慮好,就不會講錯話;辦事之前準備好,就不會遇困難;行動之前有準備,就不會懊悔;講求道理之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處在下級地位而不能獲得上級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服從你的管理;要獲得上級的信任有辦法,如果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獲得上級的信任;取得朋友的信任有辦法,如果不能孝順父母親,就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親有辦法,反過來檢查自己是不是誠心,否則,就不能孝順父母親了;做到身心誠實有辦法,如果不能認識本性的善良,就不能使身心誠實了。誠,是上天賦予人的道理;要做到這個誠字,則是人們的目標。天生誠懇的人,不需要勉強就可以做到誠,不苦思就可以做的恰當,從從容容就可以符合中庸之道,這屬于圣人。能夠做到誠懇的人,往往是選擇了善道而堅持不渝地實行它的人。還要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盡地探討事物的原因,慎重地思考得失,明確地辨別是非,并且切實地去做。不學習便罷,學了東西還不懂的話,就決不放手;不問便罷,提出疑問還不能理解就決不停止;不思考便罷,考慮之后還不能有所收獲就決不放松;不分析辨別便罷,分析辨別后還不明白就決不歇手;不動手去做便罷,做了之后還不完全成功就決不止步。人家一次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總可以做好;人家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總可以做好。果真能按這個道理去做了,那他就算是蠢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就算是軟弱的人也一定會變的剛強。”以上是第二十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話,縱論治理天下國家的基本原則,最后歸結(jié)到一個誠字上。他認為,君主的英明與否是國家興衰的標志,君主治國一定要有賢才輔助,而得到賢才地方法,全在于君主自身的修養(y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