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開元元年伊始,一直到唐代宗大歷元年,經(jīng)歷百余年沉淀和醞釀的唐詩,在這短短五十年的盛唐歲月中,催生出了一大批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卻又不失浪漫雅致的盛唐詩人,我們?nèi)缃穸炷茉數(shù)脑S多唐詩佳作,也正是出自這一時期。
那么問題來了,相對于唐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熱情洋溢、豪邁奔放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盛唐時期的文人墨客,他們的生活是否也是這么灑脫呢?
今天筆者就以李白、杜甫、王維、張若虛等四位具有代表意義的詩人來跟大家講述下盛唐詩人的生活是不是如同他們詩中所描寫的那般瀟灑。
一、旅游達人李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唐朝詩仙李白,身為浪漫主義代表的李白,他的詩詞風(fēng)格跟唐詩傳統(tǒng)的“山水田園派”和“邊塞詩派”還略微有點不同,在熱情豪邁的基礎(chǔ)上,又加注了濃厚的浪漫主義精神。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每一個文人的作品,姑且不論技法、筆法、結(jié)構(gòu)什么的,只要它能融合文人當(dāng)下的精神情感,那它就是一部最好的作品。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李白27年的游歷生涯,他一生攀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看慣了人間繁華,悟透了人情世故,同時也經(jīng)歷過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但也正是這份來之不易的歷練,讓李白獲得了他作詩時最需要的“情懷”。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古唐朝邊陲的碎葉城,雖然“門閥世家”的身份讓他從小衣食無憂,但是卻給不了李白想要追求的那種超凡脫俗的意境。
故而,公元725年,李白簡略的收拾好行囊,帶上盤纏,拿上筆墨,再打一葫蘆老酒,孤身一人踏上了追尋意境的浪漫主義之旅。
多年的游歷生涯,讓李白親筆所書的1010首詩詞,大到一城一郡,小到一景一物,每一首詩詞中都飽含著李白所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懷,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李白
古有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以一篇三百二十字的《桃花源記》,通過描寫桃源百姓安居樂業(yè)到鄰里的和睦相處的情景,來寄托他對亂世的厭棄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有李白一首二十八字《山中問答》,“笑而不答”已是最好的答案,既然官場黑暗,壯志難酬,何不瀟灑離去,盡情沉醉于這山水之間,一壺酒,一首詩,那是何等的灑脫自在,何等的卓犖不羈
二、追星迷弟杜甫
如果說李白是一個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旅行達人,那么詩圣杜甫就是李白眾多粉絲之中唯一通過贊頌李白而出了名的“追星迷弟”。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xì)論文。——《春日憶李白》杜甫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杜甫的一生,光是贈與李白的詩詞,就達14首之多,《春日憶李白》、《贈李白》(二年客京都)、《冬日有懷李白》、《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等等。
而李白呢,只有一首《贈汪倫》?自然不是,杜甫雖然很崇拜李白,但其實李白和杜甫之間的交往,更像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朋友、老鐵、兄弟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杜二人于公元744年在洛陽城相識,此時的李白已是名滿天下,粉絲無數(shù),反觀杜甫,還只是一個碌碌無為的文藝青年,困頓洛陽城,或許這才是杜甫如此崇拜李白的原因吧。
還有一點,杜甫是一個現(xiàn)實派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一直是杜甫想要輔佐君主安邦定國的第一準(zhǔn)則。
所以杜甫雖然羨慕李白的灑脫,卻不能去像李白那樣寄情于山水之間,他還有他自己的追求,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兩人能夠相識相知,杜甫就已經(jīng)很知足了。
奈何杜甫官場不得志,不論是向皇帝獻賦,找貴族投贈,還是長安應(yīng)試,都沒有一個滿意的結(jié)果,偏偏后來又趕上了唐“安史之亂”的爆發(fā),生靈涂炭,杜甫無奈輾轉(zhuǎn)多地,而后雖然生活還算安定,但是卻已經(jīng)錯失了入朝為官的最佳時機。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讹嬛邪讼筛琛罚ㄟx段)杜甫
唯有一首《飲中八仙歌》來緬懷自己一生的豪氣云干與狂放不羈之情,語氣雖似調(diào)侃,實則充斥著不甘。
三,佛系宅男王維
與家大業(yè)大卻寄情于山水的李白以及懷才不遇的杜甫相比,王維的仕途生涯就順暢多了,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fā),王維站錯了隊,被捕鋃鐺入獄,后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鼎力相助,王維這才大難不死,但早年雄壯的政治抱負(fù)也就這樣隨著政局的變幻無常而逐漸沉淪。
到了后期,已經(jīng)覺得官場毫無意思的王維,干脆跑到了長安城東南方向的終南山上,自費建了一座別墅,整日吃齋念佛,過起了悠然自得的半隱居生活,換成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這不就是一個“佛系宅男”嗎?
北宋詩人陳師道曾評價王維:“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div style="height:15px;">
大意就是王維和韋應(yīng)物的文風(fēng),都和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文風(fēng)有些淵源,其中跟王維相關(guān)的那一點,正是陶淵明所追求的“淡然處世、灑脫不羈”的情懷。
就好比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首詩,表達的正是王維迫切想要遠(yuǎn)離塵世喧囂,放飛自我,不顧一切去追尋超然脫俗、自由自在生活的真實寫照。
四,孤篇壓全唐張若虛
提起張若虛,還跟前面三位略有不同,前面三位,無論是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是詩佛王維,其作品多者杜甫共計1500余首,少則王維也有400余首。
而這張若虛,嚴(yán)格意義上來講的話,他并非盛唐時期的詩人,而是出生于初唐時期,卻成名于盛唐的詩人。
另外,張若虛流傳至今的詩詞,也僅僅只有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算是比較冷門的一首詩,還有就是另外一首《春江花月夜》。
但是為什么筆者還要將張若虛放在一個跟盛唐時期詩人有關(guān)的選題中來論述呢?這不就代表著跑題了嗎?
當(dāng)然不是,我們?nèi)绻麊握f張若虛這個人的話,確實是不應(yīng)該放在盛唐時期這樣的選題里面來講,但是如果是說張若虛的詩詞的話,那放在這里就再合適不過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先來看看晚清文學(xué)家王闿運在《湘綺樓論唐詩》對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是怎么評價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再來看看聞一多先生的評價:“ 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div style="height:15px;">
怎么樣?晚清文學(xué)家王闿運的一句“孤篇橫絕”,就已經(jīng)足以證明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在整個唐朝詩詞文化中的地位了,后世對于張若虛這首詩“以孤篇壓倒全唐”的評價也絕非是空穴來風(fēng)。
《春江花月夜》中的最后一句其實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不知道有幾個人能在月光的照耀下回家,也就只剩下黎明時分的殘月,照耀著江邊的樹林,很顯然,張若虛自己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并不灑脫,甚至還有點落魄。
正如民間的一句俗語:“家是最后的港灣”,任何一個在外奮斗打拼的人,如果在遇到挫折的時候?qū)嵲趽尾蛔×?,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回家,這不是胡說,因為在人的潛意識中,只有父母,才是真正愿意為自己不惜付出一切的,同理,只有回到了家,才能真正的將懸著的心安定下來。
詩仙李白,壯志未酬,故而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看似灑脫,實則是在逃避,他拯救不了官場上的那種黑暗,也就拯救不了盛唐,所以他的瀟灑,只是借酒澆愁的表象。詩圣杜甫,壯志未酬,一生郁郁不得志,一首《飲中八仙歌》看似狂放不羈,但是卻充斥著一生碌碌無為的不甘,他的灑脫,也就僅剩下他所作的那1500首詩詞了,僅此而已。詩佛王維,壯志未酬,青年時雖一帆風(fēng)順,官場得意,但是他豪氣云干的壯志卻伴隨著政治站隊的錯誤也一并消失不見,故而晚年時選擇了終日吃齋禮佛隱居避世,同李白一樣,他也在逃避,他的灑脫僅僅只限于詩詞中所飽含的那一絲絲不羈的情懷,真正的王維,早在被捕大難不死后就已經(jīng)對政治大失所望??梢姡幢闶窃跓崆檠笠绲氖⑻茣r期,那些文人墨客的生活也并非像他們詩詞中所描述的那樣灑脫,詩詞只是他們舒緩心中郁結(jié)的一種方式,就如同我們現(xiàn)代人通過讀書、寫字來舒緩工作生活上的壓力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