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模式 中國人總喜歡蓋棺定論,往往要等到人死后,才會給予這個人正確公允的評價。然而,對于宋朝大詞人蘇軾,后世的評價總逃不開這些詞語:樂觀曠達,瀟灑不羈,才華橫溢,超然物外等等。對此,王國維在他的《學小言》中也說到,蘇軾即使無學之天才,他的人格亦足千古。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后人之所以對蘇軾癡迷,不僅癡迷他的學成就,更癡迷于他高尚而偉大的人格。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蘇軾的學成就之所以偉大,其實也是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他的中能夠見到。
大圖模式 可是,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出這出戲的好壞。對于自己的一生,蘇軾是如何評價的呢?我們從他去世前的這首《自題金山畫像》中可以略窺一二。全詩如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蘇軾已經(jīng)64歲了。64歲,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并不是一個很老的年紀,人生依然可以有很多精彩。對蘇軾而言,其實也應該如此。樂觀如蘇軾,人生的衰老對蘇軾而言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很不幸,他遇上了瘟疫。
大圖模式 1100年,63歲的蘇軾遇赦從海南島北上。1101年正月,一家人在江西贛縣等船時遭遇瘟疫,蘇軾也不幸染病。8月份,老老少少十幾人終于到達江蘇常州。因為旅途奔波,再加上年老,蘇軾的病情終于還是惡化了。不久,他就在家人和幾位摯友的陪伴下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此詩作于蘇軾去世前的兩個月。連續(xù)幾個月纏綿病榻,蘇軾可能已經(jīng)預感到自己的人生即將走向終點?;厥鬃约旱囊簧?,起起落落,不是在貶謫的路上,就是在貶謫的地方。多少失意坎坷,多少辛酸不易,對后人而言這只是幾個冰冷的詞語,對蘇軾及其家人而言卻意味著無數(shù)次分離,無數(shù)次擔驚受怕和無數(shù)次漂泊天涯。
大圖模式 整首詩以自嘲的口吻,敘述了自己一生到處漂泊,畢生的功業(yè)只是連續(xù)遭貶的經(jīng)歷。面對自己曾經(jīng)的畫像,蘇軾撫今追昔,感慨萬千。詩中前兩句是對自己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后兩句用了6個字對自己一生做了總結(jié)。詩作看似平淡,其實暗含了沉重而復雜的,令人感慨萬千。
蘇軾一生縱然瀟灑曠達,然而在人生末途,回想自己坎坷的一生,他也不得不發(fā)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靶乃埔鸦抑?,身如不系之舟?!鄙磳⒆叩奖M頭,詩人此時的心靈早已無欲無求了,再也不會為任何外物所動了。自己的一生漂泊不定,就像是無法拴系的小船。
大圖模式 在前兩句中,蘇軾引用了《莊子》和道家的說法,抒發(fā)了自己此時的無限感慨。這兩句看似消極悲觀,看似在自嘆飄零,看似在抒發(fā)人生苦悶。如果我們真的這樣理解的話,依據(jù)“蓋棺定論”,蘇軾超然自適的形象豈不是要大打折扣。
事實上,此時的蘇軾依然是那個能夠讓人發(fā)出會心微笑的“東坡居士”。他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所以,緊接著蘇軾就恢復了他曠達樂觀的天性,他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痹娮鞯搅诉@里,一反憂傷情調(diào),全然沒有了人生失意的哀愁。蘇軾自我解脫的能力依然驚人。
大圖模式 在蘇軾看來,他一生的功業(yè),不在那些詩,也不在那些高官厚祿,更不在那些外在虛名,而是“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有什么特別的呢?這是蘇軾被貶謫的三個地方,是他人生命運轉(zhuǎn)折的三個地方。在這三個地方,他渡過了人生最坎坷困頓的時光。
對很多普通人而言,最不愿提起的就是自己曾經(jīng)最失意最狼狽的時候??墒菍μK軾而言,在這三個地方度過的時光卻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因為正是這三個地方,蘇軾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成為令后人敬仰的一代學大家?;厥滓簧?,失意也罷,坎坷也罷,此時的蘇軾依然不減豪放本色,依然超然曠達,真是令人可嘆可敬!
對于蘇軾這首詩作,親愛的讀者,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傳播古典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
(注: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