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自己已經(jīng)工作3年了,幾乎天天都在加班,身邊的同事們有的升職了,有的加薪了,唯獨自己沒有啥變化,甚至連新員工工資都比他高了。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并不少見。
比如,在日劇《我到點下班》中,劇中的三谷就是一個典型工作狂,她提倡一種魔鬼般的工作模式:"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付出10倍的努力"。盡管她已經(jīng)如此拼命了,卻并沒有換來升職加薪,而是被人評價為"她唯一能跟別人炫耀的,就是全勤獎了"。
(《我到點下班》劇照)
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有些人為了完成工作,減少了吃飯時間、推掉了陪伴家人朋友的時間,甚至連睡覺的時間也盡量壓縮。他們很忙碌,希望通過拼命的努力改變命運,但事實上,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任務、壓縮休息時間并不能達到目標。
正如于宙在演講時所說:"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么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xù)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里。"
想要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真正要做的不是加班,而是拒絕無效努力,拒絕假忙、空忙、瞎忙,采用高效能工作方式,合理的利用時間、能量、注意力。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1.通過三目標法,找出一段時間中最重要的工作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無論是對于自身長遠發(fā)展,還是對于公司來說,做"做正確的事"遠高于"正確地做事"。
那么,如何找到正確的事呢?
在《結果導向的敏感時間管理》中提到了一種方法,也就是"三目標法":一天開始前,列出一天打算完成的3個任務;一周開始,列出一周打算完成的3個任務。
具體的操作方法很簡單:
1.用筆和紙或者用手機將今天打算完成的所有任務都寫下來,這些這些任務記錄下來。
2.詢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這一天只能完成3項任務,你會做哪個?哪項任務對于你的長遠發(fā)展和公司發(fā)展更有價值?在同樣的時間里,如果這項任務的收益要多于其他任務,那么我們就應該優(yōu)先完成此項。比如,作為一名編輯,最應該完成的是撰寫文章,而不是去花園里澆花。
其實,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二八定律,也就是說,80%的工作結果由20%的工作導致,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這20%的工作任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作要懂得抓重點"。
在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增加效率了。
(圖為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
2.與其延長工作時間,不如給限制時間
大部分人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認為導致自己完不成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時間太短了,于是不斷的擠壓吃飯、睡覺的時間,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時間。
但是,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當然不是。
被TED大會譽為"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高效的人之一"的克里斯·貝利被,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第一周花90個小時工作,第二周只給自己20個小時,看看這樣做到底會發(fā)生什么。
結果讓克里斯·貝利非常意外,一周工作90個小時,只比一周工作20小時,多完成了一點點工作任務。這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原本以為延長工作時間就可以有用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事情,但是結果卻并非如此。
克里斯·貝利得出結論:"當你延長工作時間時,你就會失去緊迫感,在完成工作時,投入的能量和注意力就會減少,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其實,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早就道出了這個道理:只要還有時間,工作會自動擴展以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所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限定工作時間是非常好的辦法,它會幫助你在更短的時間內,投入更多的能量與注意力。比如,在撰寫文章時,你可以規(guī)定自己在兩小時內完成,這樣遠比于要求自己"一天寫完一篇文章"要高效得多。
3.充分的利用生理黃金時間,讓你事半功倍
生理黃金時間是指腦力運轉最高效、生產力最強的時間,這個概念由美國作家薩姆·卡彭特在《用系統(tǒng)來工作》一書中提出來的,他發(fā)現(xiàn),每個人在一天中,都會出現(xiàn)一個精力充沛的時間段,如果能善用這段時間,必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大部分人應該聽說過另一個概念:早起的時間工作最高效。這其實就是因為,當我們剛醒來時,大腦中的前額皮層最活躍,這部分區(qū)域主要們的思維活動。所以,即便早上剛起來身體還沒有舒展開,但也可以考慮在早上開始工作。
當然,但其實,每個人的黃金生理時間都不同。比如有的人就是夜貓子,越到晚上越興奮,他們的生理黃金時間就不是早上,而是移到了晚上,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把創(chuàng)意性的工作移到晚上了。
那么,怎樣找到我們的生理黃金時間呢?
在著名的時間管理著作《天天25小時:你擁有的時間遠比你認為的多》一書中,提到了寫時間日志的方法,作者勞拉·萬德坎姆表示:"堅持記錄時間日志,可以助你了解自己的時間安排。"
具體怎么寫時間日志呢?
我們可以模仿時間管理高手柳比歇夫的做法,把工作的時間、工作任務、工作效率評分記錄下來。
(截圖來自書籍《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時間手賬)
比如,柳比歇夫在鑒定袋蛾時,不僅寫上了時間,并且在后面的括號中寫上了對這次工作效率的評價。
我們也可以模仿這種做法,通過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找到自己的生理黃金時間,利能量最充沛的時間去完成最復雜的任務,當能量下降時,我們則調整工作節(jié)奏,匹配對應的工作任務。
作者薩姆·卡彭特甚至表示:"如果我錯過或浪費了一天的6小時生理黃金時間,等于浪費了一整天的最高創(chuàng)造力配額"。
1.精簡次要任務,減少能量消耗
投入次要任務的時間越少,也就意味著投入重要任務的時間和能量越多。精簡次要任務可以為高回報任務獲得更多的空間,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從容的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另外,精簡次要任務還可以讓你思維清晰、內心平和,獲得更好的想法,更快完成工作任務。
那么,如何精簡次要任務呢?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限制完成這些工作的時間和關注這工作的次數(shù)。
比如說,作為一名編輯,主要的任務是撰寫文章,次要任務是排版、發(fā)布文章、關注閱讀量和轉發(fā)情況。如果想要精簡次要任務,就可以壓縮排版、發(fā)布文章的時間,以此來逼迫自己提高效率;另外,在關注閱讀量方面,并不需要幾分鐘關注一次,那樣太耗費注意力和能量,完全可以等到中午吃飯或者下班前再去查看。
2.定制任務清單,清空大腦,釋放更多能量
在戴維·艾倫的《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一書中,他指出:"人們的大腦適合思想,而不是適合存儲思想。"
如果把人體比作電腦的話,大腦就是人們的CPU,CPU被占得越滿,CPU的處理速度也就越慢。正如戴維·艾倫所說:"任何只存在于大腦中的'將要、可以、應該'完成的任務,每時每刻都會帶來不合理的、無法分解的壓力。"
所以,想要讓大腦保持清醒,我們需要準備一張紙,把所有的任務都寫下來,讓任務具體化。當任務被寫出來后,大腦的空間也就得到了釋放,你會感覺非常的輕松與愉悅,思路也特別的清晰,這時候大腦就會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任務。
同時,列出清單不僅可以幫助大腦思考,而且可以讓我們了解任務進展,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3.階段性的調整目標,讓能量匹配價值追求
無論是多么聰明的人,想要每時每刻保持清醒,目標明確的推進工作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高效能人士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就在于:高效能人士會經(jīng)常進行任務調整,逐步推薦每項任務。
那么,怎樣做出調整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列出任務清單后,問自己幾個問題:未來一周的工作計劃中,我是否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通過上周的工作記錄,有哪些任務需要增減或者刪除?
比如,作為一名運營工作者,工作計劃上可能會寫上:發(fā)布文章、尋找素材、和大V進行溝通合作、拉廣告合作等等。對于運營來說,尋找優(yōu)質素材顯然是長期的工作重點,但是最近工作正在籌備一個新活動,那么本周則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大V合作和廣告合作上。另外,通過上周的記錄發(fā)現(xiàn),在與客戶解釋某個概念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那么本周就應該思考該如何調整。
三、對專注力進行"刻意練習",提升專注力的使用率
李小龍說:"真正成功的其實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激光般的專注力。"
想要提高工作效能,不僅要提高時間運用率和能量分配的能量,專注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我們醒著的時候,只有53%的時間專注于眼前之物。當然,值得慶幸的是,專注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升的。
那么,具體怎樣操作呢?
1.記錄思維漫游狀態(tài),找回注意力
根據(jù)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修·基林斯沃斯和丹尼爾·示爾伯特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醒著的時間,至少有47%的時間是處于漫游狀態(tài)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在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是處于走神狀態(tài)的。
很多人之所以工作效率低,其實就是在原本該集中精力工作時,大腦卻處于思維漫游狀態(tài)中。大腦投入工作的注意力越低,那么完成工作的時間也就越長,效率也就越低。1小時的高效投入產出,甚至遠高于3-4小時漫游工作產出。
所以,想要提升工作效率,必須了解大腦什么時候在漫游狀態(tài),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方法仍然很簡單,當你發(fā)現(xiàn)大腦正在漫游時,拿出一張白紙來,做個簡單的記錄就行了。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記錄一下思維漫游到了哪里或者當下腦子正在想什么,然后繼續(xù)完成工作。
比如,當你撰寫文章時,手機突然響了一下,你的大腦立刻產生了"是誰給我發(fā)了信息過來"的想法,這時候,你就可以拿出本子寫下"手機響了,我想看手機"的想法,然后繼續(xù)工作,而不是立刻掏出手機玩?zhèn)€不停。
當我們開始做記錄時,實際上大腦已經(jīng)意識到思想開始漫游了,大腦會立刻啟動糾正機制,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拉回來。幫助我們高效的工作。
2.使用20秒定律,保護注意力
根據(jù)Basex XML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辦公室職員在一整天的工作中,受到干擾和用來恢復的時間要占到28%。美加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注意力研究也發(fā)現(xiàn)"辦公室職員幾乎每11分鐘就要被干擾一次",更可怕的是,每次從干擾的狀態(tài)中恢復過來,需要花費25分鐘。
顯然,干擾我們的主要對象不是身邊的同事,而是群聊信息和各種軟件提醒。那么,怎樣避免被他們干擾呢?
積極心理學專家肖思·??茽柦ㄗh我們使用20秒定律,只需要付出20秒的時間,就能有效的保護我們的注意力。比如,當你工作時,花20秒不到的時間把手機開到靜音狀態(tài);當你想要看書卻忍不住玩手機時,花20秒把手機關機;當你想要減肥卻忍不住吃零食時,花20秒時間把零食扔到衣柜頂上...
當你把這些干擾源都移除時,你會感覺自己的邊緣系統(tǒng)似乎不那么激動了,甚至效能都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少了誘惑,你的大腦變得沒那么興奮了。但是,如果你堅持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做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注意力完成更多、更重要的工作。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充分利用注意力
哲學家塞內卡說:"哪里都去等于哪里都不去"。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同時完成多項工作,以此來提高效率,那顯然是想錯了。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伊爾·奧菲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無非在同一時間處理好兩件事情,而且,習慣在同一時間在兩件事情上切換的的人,比偶爾在兩件事情切換的人工作效率更低。
伊爾·奧菲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習慣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人有何優(yōu)勢,但是我們找不到。"是的,盡管在同一時間處理多個任務,可以讓我們大腦更興奮,讓身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但是從結果來看,他們并不能提升工作效能。
那么,正確的做法也就顯而易見了,也就是一鎰只做一件事情了。說起來簡單,但是對于習慣在同一時間做兩件事情的人來說,這其實也不容易,因為他們總是忍不住想要給"大腦找到點刺激"。
如何破解這種慣性呢?方法是給自己設定一個20分鐘鬧鐘,并規(guī)定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只做這一件事情。是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番茄工作法。
當你經(jīng)常進行專注力鍛煉時,大腦控制思維漫游,不斷把注意力拉回來的能力就能會得到增強,也就是說,你的專注力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在《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正確地運用高效能方法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高效能是獲得快樂的秘訣之一,獲得快樂也是實現(xiàn)高效能的秘訣之一。"
痛苦的忙碌,不是工作的捷徑;聰明的忙,有選擇的忙,才是上升的出路。
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在于做了多少事情,不在于加了多少班,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正確的事、做了多少有價值的事。
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的人看到自己遲遲不加薪,便埋怨領導不公,職場太黑暗,卻從不反省自己的做事方式,這樣的人,即便再加班幾十年,也不過是徒勞。
聰明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懂得反思,如果你工作多年,卻還未漲薪,一定要小心!少做一點無效努力,別瞎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