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說與詩寫互為辯證
[提要]簡政珍是臺灣中生代重要詩人與詩論家。著重探討他意象理論要點:“沉默空隙”說所涵納的文本意義與接受意義;籍此形成的經(jīng)驗/超驗、感悟/哲思的意象圖式,尤其是隱喻/轉喻的活絡運用,在智性照耀下,成就了他鮮明的“思”之意象藝術。
[關鍵詞]沉默空隙隱喻轉喻意象智性
引言:雙重建樹
簡政珍是臺灣中生代重要詩人。頗有前行代葉維廉的風范,右手詩歌(已出8部詩集),左手詩論(已出3部詩論5部文論)。等量齊觀,互為印證,成為難得的、具有承前啟后的雙棲“橋梁”。
意象是簡政珍寫作實踐與詩學的核心。解開意象之結,就差不多叩響簡氏的門環(huán)。那么在眾多詩歌洋面上,簡氏盛開的意象之花,尤其在隱喻與轉喻的變換中,究竟有什么獨到之處?簡氏的詩歌理論,同時優(yōu)質(zhì)地貫穿在他的寫作環(huán)節(jié)中,相輔相成,不象有些人言大于行而空轉,或行大于言而脫節(jié)。簡政珍始終是將感悟與學養(yǎng),感性與知性“調(diào)節(jié)”在良好的平衡中,使得詩說與詩寫互為辨證,密切交匯,那么,他又為我們提供什么經(jīng)驗呢?
一、“沉默”“空隙”說
意象一直是古代和現(xiàn)代詩學的重要范疇。如何在現(xiàn)代詩意象建構上出新,人們做了許多努力探索。我讀過的,內(nèi)陸研究現(xiàn)代詩意象專著就有3部,分別是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中國社科院1990)、《詩美與傳達》(漓江社1993);鄒建軍《現(xiàn)代詩的意象結構》(上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他們主要從結構主義角度,闡述意象的功能結構、美感效應、運動形式、思維模式、類型、方法,十分祥備全面。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不下數(shù)十篇,其它單篇論文更是汗牛充棟了。
筆者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從符號學角度指認:意象是一種充滿旺盛活力的局部語言圖景(語象);意象是一種富于張力的對應性結構“網(wǎng)結”;意象是詩歌生成運動系列中繁殖能力分最強的“細胞核”;意象既具備單個獨立效應,也具備高出整體“總和”的綜合效應?,F(xiàn)代詩歌的寫作,就是詩人捕捉意象,然后加以有序化組合的過程。作為詩歌的基礎部件和生發(fā)“酵母”,意象在很大程度決定了詩歌的走向。一首詩的成功,幾乎就是意象生長、繁衍、變幻的成功。
1意象本身的豐厚的內(nèi)涵和不斷延伸的外延(這有點類似意境),使得意象的形形色色解釋,永遠處于增殖狀態(tài)。簡政珍從多年的中西文論研討中,尤其是從自身寫作經(jīng)驗體認中,提煉出許多生動見解,如:“詩以意象抵制文字的僵化,因此也是語言的憑恃。語言籍意象展延生命,橫亙詩的歷史。舍棄意象思維是自我封閉的寫照?!?/span>
2“形象經(jīng)由意識轉化成意象,詩是詩人意識對于客體世界的投射。意象即是詩人透過語言對客體的詮釋。意象既是思維的轉型,又是詩人觀察、聯(lián)想、哲思的濃縮,它從既有的邏輯中跳脫,是解開既定思維模式的羈絆?!?/span>
3而與眾不同的,是他獨到的“沉默”說:
——意象基本上是以視覺的無聲帶語言的有聲,本質(zhì)上是沉默的。詩以沉默道盡世事的眾聲喧嘩。
4——詩是意象思維,而意象本質(zhì)上是沉默的。因此任何詩人對人生的感悟都不宜用文字“說”出來,語音在詩中過濾、沉淀而成為視覺的意象。意象是意識投射的結果,形象轉化為意象正是思維后的產(chǎn)物。以視覺取代聽覺不言而喻其沉默的本質(zhì)。
5——意象不明言,它靜默無語,卻留下重重無聲的回響。
6——詩的意象就是抓住主客交互凝視的瞬間。意象的姿勢無言,但舉手投足似乎千言萬語。
7——它的靜謐滲透讀者的心靈
8眾所周知,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對作品意義的權威爭奪,常出現(xiàn)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文本的闡釋,或者填補作者預先埋伏下的未定點;或者聽從某種召喚結構;或是所謂讀者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而“沉默”作為文字和語音的“附屬物”,在文本意義的控制權爭奪戰(zhàn)中處于被壓抑、被忽略的地位。但簡政珍的獨到眼光,恰恰回歸文本本身,抓住了“沉默”這一實存的意義生成功能。
他借助現(xiàn)象學的龐大資源,打破書寫和沉默的二元對立結構,重新發(fā)現(xiàn)了被貶抑的增補物“沉默”。他借助桑塔格觀點,認為語言被沉默包圍,一段言語的前后都是沉默,“在前和在后的沉默”都是語言。由是觀之,文本中的“沉默”,貌似不存在,其實是存在;貌似缺席,其實是在場。他引用法國現(xiàn)象學家梅洛·龐蒂的觀點,認為“沉默不是阻礙語言,而是展開語言的潛力?!背聊娬f不光停留于現(xiàn)象學視野下的本體論,它甚至輻射到了讀者閱讀理論:閱讀先是沉默再試圖打破沉默?!白x者這時必須'懸置’自我,以作品中的意識為意識”,享受作品;然后多日以后,讀者重新回味作品,保持適度距離,進行闡釋和解讀,開始打破沉默。
9“沉默詩說”結合意象理論,將對文本提供新穎的思路。將沉默詩說、隱喻和換喻與意象理論對接起來,可能不光跨越了中國傳統(tǒng)文論和西方現(xiàn)象學之間的理論鴻溝,做了大膽的越界;而且使得簡政珍個人作為闡釋者與書寫者,在面對中外詩歌時,能夠進行游刃有余的分析和有效的詩歌創(chuàng)作。
與沉默詩說“配套”的,是“空隙”說,在一定意義上,沉默與空隙兩者是可以互換的:
“詩本體上是存在于空隙與沉默。詩的存在是因為散文有些狀況難以表達,而散文難以表達的正是繁復語言和經(jīng)驗中的沉默?!薄罢Z言中,任何有形或無形或無形的空隙都是沉默。想象存在于空隙,空隙就是沉默?!?/span>10
但是,“空隙”與“沉默”,還是有差別的。主要是在書寫操作層面上,“空隙”顯然包容了許多技藝:標點,跨行,留白,隱喻,置喻都是能產(chǎn)生空隙。任何想象活動所遭受的的阻礙,都留有空隙。空隙不斷向我們發(fā)出訊息。11
可以理解,簡氏一方面高度肯定意象是一種巨大的“信息源”,在主體寫作、文本互動、讀者接受的多維中,產(chǎn)生無窮的美學效應,另一方面也部分地視“空隙”為重要的技藝手段,可以發(fā)揮經(jīng)久不息的技術含量。
在沉默與空隙說的觀照下,簡氏從語言哲學角度探討了人的存有,從歷史社會與人生結合部追問本源,反省存在,反諷現(xiàn)實缺憾,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意象,精悍練達,冷雋機警。
突出的有“放逐”系列、“浮生”系列、“歷史的騷味”系列等。其中的“騷味”,以它似有似無的影象,幻象蹲伏在那里,沉默在那里:夜晚皇帝尿床、黑狗的疥瘡,吸盡月光的鼠輩,疽蟲開辟傷口,五官殘缺、中魔的囈語、惡夢留在口中的異臭和齒垢、濃妝的海報,以及學術會議的鼾聲……..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映像、實像、虛像,匯成一股股歷史的騷味,是只可意會,也可言傳的騷味,不僅成為嗅覺意象,同時誘發(fā)了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和聯(lián)覺。騷味是什么?騷味是肉體的不潔分泌物,延伸為社會臃腫、潰瘍、流膿的表癥。當騷味這一獨特的嗅覺意象,被詩人精準瞄中,立即顯示巨大力量。它從原本生理現(xiàn)象散逸到廣大領域,以彌散般的無限與無形,指示了一個深邃世界——那個吃人的歷史怪圈及其全部的后遺癥。人們聞之嗅之所受的感染、不只是歷史殘余,形而下現(xiàn)實,還有超越時空的聯(lián)想。騷味,實際上,已經(jīng)混合了無形、有形的東西(政治的道德的戰(zhàn)爭的人心的),超出了感官范圍。既可以“肉眼”觀之,也可以“心眼”觀之。它是一個巨大的空框。裝滿騷味的意象,是臺灣地區(qū)各種腐臭,聚集的“垃圾桶”,同時是人類社會形形色色的骯物容器。
“歷史的騷味”,靜靜地沉淀在那里,反射著一切,檢驗著人心。一種成功的意象,就是一種出色的靜默,一種揮之不去的“定格”,一種經(jīng)常更新的意蘊“閃回”。簡政珍強調(diào)意象“沉默”,實際上就是強調(diào)不落言詮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和語言歧義的豐富性。而這言外之“意”,并非一般生活的小感受、小思緒,而是較為深邃廣袤的社會人生的感悟和哲思,才需有“沉默”這“語言的屋宇”來加以盛容和涵納。12誠然,冗長曲折的言說敘述,還真不如一個沉靜的意象,張開無底的空框,以沉默的少少許獲致“以一當十”的效果。
如果說,意象的沉默姿勢屬于宏觀效應,那么,“空隙”的一部分能量可坐實為技術指數(shù),舉凡標點,跨行,留白,隱喻,并置,斷裂、跳脫、蒙太奇、戲劇性結構,乃至縫隙中的禪機、實際語意的填充,過程中的韻致…….都是充滿詩意的空白,也即每個虛實相間的地方,都會留著“懸疑的蹤跡,”產(chǎn)生多向性歧異,引導讀者追問與嘴嚼。請看《火》:午夜,當人的脈搏/隨著霓虹燈起動/一把火寂寞得想/一覽人世風景//一樓,甫剛睡眠的國四學生/揉眼皮,找眼鏡/不知怎么一回事,直到/所有的升學參考書/在火中變成升騰的舞者/還不知道/怎么安排心得//二樓,誤以為火焰敲門是/警察臨檢,一對男女/慌亂中以衣服/包裹相互褻瀆的語音/然后爭相/赤裸奪取燃燒中的窄門//三樓,一個年輕的母親/抱著嬰兒,背對/進逼的火影,茫然/著閉鎖的鐵窗/和街上撿拾生活的小貓//四樓沒有人跡/眼見日歷一張張成灰/墻上的掛鐘停下來默哀//火焰興致地躍上/五樓時,單身的老人/正翻個身,夢著/戰(zhàn)火和晚霞/一個小偷/及時剪斷通往頂樓的鐵柵后/從容投入/清冷的夜色。
簡政珍采用五個層樓的并置意象,分別道出五種人生世相,有國四生處于升學競爭的掙扎,遠勝于大火;有倉皇出逃的男女,色情泛濫勢如火之蔓延;有單親家庭的母嬰、被遺棄的茫然,等同于葬身火海;有失去任何生命跡象,早就被另一場火災哀悼的“廢墟”;有空巢老人的孤獨寂寥和小偷的趁火打劫。這5個獨立單元的意象,其內(nèi)部自身的空隙和并列之間的空隙,透過火光和濃煙,讓我們讀出了一份社會問題的白皮書。5個樓層是5個留白,似乎是互相隔絕、互相疏離。5個留白加起來,成為整體社會縮影,是更大的空白,并置的意象,繁復的寓意,取得很好的效果。
還有《往事》:在臺風的夜晚,聽母親沉重的敘述語調(diào),仿佛搧動起忽明忽暗的燭火,回憶祖母臉上的黑斑、年輕時的流言、突兀的筆劃。濕氣和墨漬沿襲著家族血緣,強旺的陰氣使兩個男人提早埋進黑暗。敘述到最后,作者突然筆鋒一轉:
臺風過后
供桌上爬滿了
列隊瞻仰的
螞蟻
簡政珍在《詩的蒙太奇》中說,詩節(jié)間的空白猶如鏡頭的交替,是詩的沉默語言。的確該詩的結尾,所采取的“截斷”法,留下巨大的想象和填充空白:往事如煙,往事如蟻。人、物交換,物、人同宗。天人感應,人天合一。人如蟻,蟻如人。蟻爬滿桌子,也爬滿人的心坎。設若把帶著強烈主觀意愿的“瞻仰”兩字祛除,就變成客觀意象了。那么客觀意象是否比主觀意象還存在著更大空隙呢?
二、經(jīng)驗/超驗感悟/哲思的意象圖式
洛夫說,簡政珍的詩作大概朝兩個方向發(fā)展,一是對荒謬的存在本質(zhì)作形而上的反思,一是對現(xiàn)實人生作尖銳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這一判斷是準確的,他又說:思考存有的悲劇性是現(xiàn)代詩人最關緊要的一課,詩人如不能認知存在的本質(zhì),體驗生命中的大寂寞,大悲痛,他詩中所謂的哲思,無非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嘆而已。13
簡政珍自己也多次表白說:“詩人能感受生死之必然,并在詩中道出人類的共同命運,人經(jīng)由沉思生死而變成智能?!彼w現(xiàn)為一種生命感:焦慮、恐懼、痛苦和死是存在的基本現(xiàn)象,人總是在這樣'不得不’的狀態(tài)下延續(xù)。詩人能感受生命'不得不’的緊張感,詩將飽藏淚光血影的稠密度。14
簡政珍的生命感是他意象內(nèi)在支撐,由此開展經(jīng)驗/超驗感悟/哲思的意象圖式。所謂的經(jīng)驗是處世的長期積累與提煉,而超驗是對經(jīng)驗抽象的騰飛,有時可以是形而上冥想與玄思。當然,不包含任何經(jīng)驗的超驗是無根的,虛飄的,但沒有適當升華的經(jīng)驗,也可能流于瑣細,難以返照存有。
簡政珍的生命感是將經(jīng)驗與超驗做了較好兼容,尤其是在意象展開中,有著觀察、體驗的經(jīng)驗積淀:如“火車進站/臺風眼里/我是月臺上/翻飛的一張紙”(《黑夜》);“你是一枚銅幣/在手指間輾轉發(fā)亮/因此,你漸漸/喪盡顏面”(《政客》)……詩人通過簡約的現(xiàn)實場景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通過變形的意象編碼,透視社會異化、淪喪的體癥。這是經(jīng)驗的結果。但經(jīng)驗的詩化表達還不夠,有時要向超驗靠攏,以求取深度。
超驗性命題,象時間、因緣、命定、終極、輪回、流程、化身,諸如此類的形而上,由于抽象,是比較難處理的,簡政珍硬是啃下骨頭,在他筆下,化成可感可知,有血有肉。比如他多次寫“時間”,下面是其中的一次顯身:從傳說抓到風的把柄/從瓶口看到風的舞姿/從滿地的松針/看到云的飛揚//巖石棄絕青苔/變成粉末/山崖別離紅塵/化成一縷清泉/想象的河流/洶涌成黃浪/拍打墨色的海洋(《時間》)利用自然變化寫時間,倒是比較常見,難度不是太大,但是,采用其它方式呢?該詩在最后的時間中,竟以意料不到的物象給予顯形,有如奇峰凸起:
一條不能補綴的網(wǎng)
一個指尖彈唱的關節(jié)
一切人事的骨架──
一個餐桌上的
蝦殼
從魚網(wǎng)無法補綴,人體器官銹蝕,人際關系瓦解,尤其是結句,集中定格在餐桌上的“蝦殼”,奇妙地指涉了時間:時間讓一切都感受到“空”的意味,時間在超驗的詮釋里得到了形象的待遇。
簡政珍在《詩的哲學內(nèi)涵》說:詩人所感悟的哲理絕對是來自于人生。詩深沉的感悟首要的條件,在于詩的生命感,不為生活撼動的詩絕對缺少哲學的厚度。15《抽煙》一詩引發(fā)對生命困境的省思:“我們以煙點燃世界/卻在煙霧中忘了自己/我們在煙蒂的末稍/看到/今日替昨日總結?!边@是時間的余燼和殘骸,以一位病者抽一根煙的短暫動作和時間,指示了生命在生死間的擺蕩,以及具象經(jīng)驗與超驗之間交錯的“咬痕”。
在年復一年《日子的流程》里:詩人起身探問鞋子——總有一邊左傾的思想,夾帶向右偏斜的情感。以這樣形象的情景,追問怎樣改變分裂的人格和命運。這是現(xiàn)代詩對人生經(jīng)驗的書寫和開發(fā),它的深入與新鮮,取決于詩人的感悟,和由感悟升華為哲思的智慧?!爱斠庀鬂B入思想,思想就有了芬芳。當思想滲入詩行,詩就有了哲學的厚度。哲學接鈉意象可使理念布滿詩質(zhì),使哲理富于生趣和人味。哲學可以理直氣壯地展示意象的烙記,但哲理只能隱約含蘊于詩行。詩學可以明白道出詩的意象,詩卻不能直接講出哲學思想,它必須經(jīng)由意象中介。”16
有時候,為強化概括,詩人對意象做了簡化。如《市場》一詩,隱去具體場景和感性意象,用“走動的”“與軀體有關的”作為對象編碼,“灌注”了若干層思想。全詩就在“三段式”的思辯中,完成一次肉體與靈魂的人生領悟。
簡政珍長期以來體認生命感,熱衷追索哲理內(nèi)涵,使詩在更高層次意義上透過意象進入“思”的境界。存有的幽深地帶,生命追問的無底洞,人生的萬種風情,包括負面、宿命、背謬,劫數(shù),都呈現(xiàn)探詢的道口。生命感悟的貫注,哲思智慧的涌動,不是理念的預先設計,也不是意象的刻意跟隨,而是自然形成某種無聲的凝聚和“跡化”,即感性與智性的高度溶解,這種“思”之意象,本身已內(nèi)蘊了精神的維度。
簡政珍的“思”意象,于經(jīng)驗與超驗感悟與哲理的交匯里,教內(nèi)斂的精神因子,化入冷峻而苦澀的生命感中,期間最擅長的方式,還是通過隱喻與轉喻的各種明、暗道,出入生命的門坎。
三、隱喻/轉喻的迂回路徑
隱喻源于希臘語“跨越”與“運送”的意思,它以想象的方式將某物等同于他物,充滿轉化與生成功能。語言是隱喻性的,隱喻為語言提供更新和再生動力,隱喻是語言的起點與歸宿。有論者認為:隱喻形態(tài)的歷時變化,來自語言與思維中的美(情感——修辭)、真(邏輯——認知)的二維轉換生成,因而本質(zhì)上是一種意義函數(shù)關系。17
回溯雅各布布森曾把詩歌分為兩大類:隱喻和轉喻。目前公認的隱喻,是利用兩個符號之間的相似性,以一個類比另一個,多依靠同質(zhì)的相似性比喻,如船犁過大海,通過行為動作“犁”而不是“渡”,就可以把大海隱喻為土地。而轉喻則依靠相近性關系,多采用鄰接性比喻。如果用“龍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或者用“深淵”(大海的一種相近屬性)代替“大?!?,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轉喻,它基于代替者與被代替者之間在空間上的(或時間上)相鄰和接近關系。18
轉喻有時候會以借代形式出現(xiàn),所以轉喻也可叫做換喻,是以密切相關的事物在推理過程中從本來事物轉換到另一種事物的。在轉喻問題上,簡政珍更欣賞并推崇轉喻的并置功能。他借用某些后結構主義的語言觀念,寧愿把轉喻看成置喻:“隱喻是基于語意的相似或相異,置喻是基于語言的比鄰或并置?!?/span>19他之所以強調(diào)置喻而不翻譯為轉喻,是因為他強調(diào)“語意不是由個別意象決定,而是由鄰近意象烘托的結果。兩個相毗鄰的意象彼此投射,而造成比喻關系。”20
下面,擬從修辭學的層面上,看看隱喻和轉喻(置喻),如何成就簡政珍的拿手好戲和重要特色。
“紅蘿卜加白蘿卜就是你的腿”,“可是我想告訴你紅蘿卜炒白蘿卜是我最喜歡的一道菜”。詩作的開頭與結尾,前后構成一種輕松的諧趣。前面是屬于詩人最簡單明白不過的相似比喻,后面則是對比喻的突然消解,帶有調(diào)侃的味道?!端蛣e》之后,主人翁忽然發(fā)覺:“冰箱聲音大作/原來你走后/食物已空”——食物已空,隱隱指向人走物空,對應式地宣示情感的失落、失卻與空茫。這是帶有簡氏烙印的喻指,苦澀而微笑著的喻指。稍微復雜一些的有,多次出現(xiàn)的“爆竹”。其中爆竹翻臉——“彈片”碎裂,并置隱喻了人生的復沒?!都埳巷L云》,是用蚊子的獻身,隱喻寫作生涯的祭血壯烈?!督纸恰愤叄菹鞯暮谪埡偷裘墓?,在翻攪腐臭的食物,隱喻政治的發(fā)餿和政客的“乞討”?!秱邸分械貧さ拇笞儎?,隱喻了即將來臨的“風暴”——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大“龜裂”大地震大震蕩。而《試裝》:
赫然發(fā)現(xiàn)你臉上的皺
紋
竟以為
鏡子有了裂痕
反諷了微妙的兩性關系?!度缃鹕彙返囊庀蠹毠?jié):
伸出一對赤裸的三寸金蓮
拇指如筍尖
其余四指折迭連綿
如通往山巔的回腸小道
暗示了中國女性苦難的性別歷史:折疊式的坎坷與歧視。
一只對著暮色狂吠的狗突然卷縮成一輪落日
用暮云的倉皇與落日的委頓,通過時空關系的變形和動態(tài)化,生動地影射了《國喪日》的衰敗。還有:
之前,你打翻了墨水
在這塊地圖上
涂鴉一個海市蜃樓
之后,我們每個月
定期聆聽一個穿戴紙尿布的政客
在記者會上宣讀小學生作文
《之后——給李遠哲先生》
那種穿紙尿褲、念作文的夸張漫畫,則隱喻了立場喪失、低智商的老學究,是何其的鮮明生動又鞭笞如刺。
除了上述隱喻的干練,簡政珍還勝長隱喻的鋪展,通常是在較短語言途徑中做意象的多次穿梭,抽樣《流水的歷史是云的責任》一段:“當浮云失足跌落沒有回音的深谷/當高山震蕩之后遺忘了自己的面目/我們將相聚成一叢花樹/共同守望即來的飄雪”。浮云、回音、深谷、高山、花樹、飄雪——4個句子中就占有了6個意象,充分證明簡政珍完全是以意象來結構句子,并且高度重視它們相互間滲透的寓意。
不過上述6個還是屬于普遍性意象,或者叫“睡眠意象”,用的多了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磨損,失掉新意。如果意象加入細節(jié)性“事態(tài)”“事象”,會不會更精彩呢?比如《放逐》三:
“午夜醒來,似曾相似的涼意/在腦海里搜尋記憶的鹽味/手指在黑暗中捕捉失眠的理由/不再流汗,但粘濕的手心/在字母混雜注音符號的鍵盤上/失落、滑落/不停的鍵入和涂消”
這種細節(jié)性事象,細致地把主人翁的內(nèi)心矛盾、失落、沖突(有關時差、空間阻隔、故國母語、中西差異)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放逐”——簡政珍詩歌寫作另一個重要主題,也是主要意象,不至于成為空乏的觀念標簽,而有著厚實的形象支撐。
更為精微的是,簡政珍能將虛無縹緲的寫作情狀,通過較長的途徑,定格為可觸可摸的映象,那是:眼睛在黑夜搭建舞臺審視體內(nèi)管弦合作仰望的主題燈光下等待細雨緩緩成型任何引擎的聲都能發(fā)動胸中的起伏。詩人把創(chuàng)作狀態(tài)象喻為內(nèi)在心靈的交響,需要耐心的仰望、期待和完型,委實體驗到創(chuàng)作的堂奧。簡政珍在《詩化的現(xiàn)實——八0年代以來詩的現(xiàn)實美學》一文中,引用了美國詩人麥克理希(MacLeish)所言:“真正讓隱喻展現(xiàn)力道的是意象的牽連,在牽連中構筑隱喻?!?/span>20重要的是,他在頻頻為隱喻牽橋搭線的活動中,不論是簡化處,抽象處,細節(jié)處,還是曲徑處,都恰切地實施了他的企圖。
下面再看轉喻。
相對簡單明白的轉喻是《過年》,詩人從想象親人年夜飯的味道:桌上沒有魚肉,可能有粉絲和豆干加菜,以及五谷米的猜測,轉喻為“電話菜”:“最渴望的一道菜/是桌旁的電話/喂,你的聲音有特別的味道/我的喉嚨被你嗆住了”。這樣,親情就在“電話——菜——和“嗆”的流轉間,濃濃地流溢出來。再看《秋千》的擺蕩,長大后是——
秋千在斷墻碎瓦中
整頓心事
積水中有一只螃蟹
想爬上支架
嘗試橫行的滋味
“莫名其妙”地橫出一只螃蟹,怪異的關系有何用意呢?是縱深時間,秋千通過擺蕩變化,巧妙地埋伏著人生不同階段,而螃蟹,楔入期間,既是人生老鏡的自況寫照(隱喻),又有與秋千的并置關系,帶著換喻的意圖。
《選前》則是將風云變幻的選舉形勢,通過四種轉喻(換喻)體現(xiàn)出來:八月大鳥銜來一朵浮云、慫動的閃電、一再延誤的雷鳴;十二月是水槽旁邊的螞蟻,豎起觸角警戒;三月是撿拾廢棄的旗幟,風中翻滾的紙張;最后是五月聽到一聲聲風鈴的尾韻。詩人采用時間順序,從天氣、物侯、上街觀看和寫詩——觀聞聽感諸方面涉及了臺島政治選情。在并列的象喻書寫中,利用了風景“替代”法。從這里,我們看見詩歌的轉喻,一般以鄰近的關系作為結構,以水平對應物的連續(xù)運動為發(fā)展方式,即從一種實在的感知到另一種同一層面的實在的感知運動。22
簡政珍在承接傳帶的意象運動中,擁有上好的潤滑劑。隱喻與轉喻的變換、組合、跳脫,不管是以實喻虛,以虛喻實以小喻大,以大喻小,虛實相輔,實虛互生,都頗具成色?!陡∩浭隆分?,是把水作為原點,縱橫四面八方,同時換喻為口水、河水、洪水、臟水……。在《中國》詩章中,“當我們還在文字里散步/水泥已經(jīng)遮蓋了那一條河流的身世”。像這類詩句,則是另一種類型:主要是以一種局部或一種因子來代表整體。這樣,局部的水泥便成了整個城市化進程的替身,個別的河流也成了整體田園模式的代碼。前后兩項的“隱姓埋名”,都少不了隱蔽而確切的相鄰干系。而在《國喪日》里,作者是將上面那種輻散和鄰近關系變成“未完成”的“遠親”的陌生關系:
國喪日
防波堤上的風箏飛得特別高
詩的第一句與第二句實際上有一個截然的“斷開”,這樣使國喪日懸在“半空中”,與風箏拉開距離,以便讓多種可能的意思構建出來:“國喪”是下跪的、沉重的、飲泣低調(diào)的,風箏則是懸浮的、漂泊的、高亢飛揚的。并列性對照構成隱約的反諷,孤立的國喪日與獨立的“風箏景象”猝然遇合,使并置中的空隙,隱含著對臺島的許多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包括地理上的和心態(tài)上的。(如果“國喪日”不走換喻路線,則可能是朝向“教堂鐘聲”(消逝)、半旗意象(頹落)的方向發(fā)展,那么就又變成另外一種類型的隱喻了)。這種靈動的轉換,在《癢》中是最為成功的,“搔”得自然而又到位:
蚊子扎一針
氣鉆機叫了一聲
皮膚一陣痛癢
水泥土多了幾條生命紋
記憶終于有感覺了
一個出土的古董
對著缺角沈思
涂一點藥水
平息皮膚的騷動
灌一點泥漿
填平可能的怨言
這季節(jié)性的陣痛
總有其建設性的一面
一棟摩天大樓
慢慢升起
開頭的四句相當絕,一種極其自然的連鎖反應——由蚊子的扎、而氣鉆的叫、而皮膚的癢、而水泥的裂,超高速完成建筑工地的物象聲響,與住宅區(qū)內(nèi)人物感受之間的交流、銜接、替換。真分不清誰先誰后,也分不清“肇事”的因果關系。物我一體,人事共通。皮膚的瘙癢與高樓的陣痛,構成了既非法又合理的戲劇性,而這一戲劇效果,是在靈巧的多重轉喻中瞬間完成的。筆者特別激賞這一換喻性的經(jīng)典之作,堪稱峰回路轉,曲盡其妙。
簡政珍認為,“一方面,轉喻經(jīng)由意象或是語言牽引隱喻;另一方面,以比喻的傳統(tǒng)與運運作來說,轉喻是反其道而行,是一種逸軌的行經(jīng),因而有解構的姿容”23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轉喻是對隱喻的某種背叛、拂逆、轉接,也是對其“血緣”的接種、延伸,顯得伯仲難分,區(qū)別模糊。它教整個現(xiàn)代詩的象喻寫作變得復雜和豐富多彩。但在實際書寫中,詩人已經(jīng)無暇顧及轉喻與隱喻的細小差別,實際上也沒有分野的必要。作為理論探討,掌握它們的各自獨立與差異,以及相互間的轉換關系是必要的。
結語統(tǒng)攝于“思”之智性
最后,打個比方,在詩寫與詩說的雙棲互動中,簡政珍從現(xiàn)代詩的汪洋大海中,選中“沉默與空隙”的登陸點,顯出航海家的獨到眼光?!俺聊障墩f”為其意象海圖確立了一路護航的座標;經(jīng)由經(jīng)驗與超驗——感悟與哲思的水道,他迂回于形形色色的隱喻/轉喻路徑,直取富有生命感的高地,成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智性詩人?;蛘邠Q個說法,簡政珍豐富的意象藝術,因了沉默空隙說的“后臺”支援,具備出演大堂的底氣,而隱喻與轉喻的操作——“唱白念打”的樣樣應手,則平添了意象藝術的成功機率。
簡政珍的意象圖式,是詩人主觀情思對客觀物象的“凝視”,是通過直覺的瞬間“定格”完型的。探究期間奧妙,應是智性長期的有效照耀。筆者早先有一篇文章曾談到智性:“它是詩人感情、知解力、智能的集合,是感性的智力領悟和理性的形象化統(tǒng)一,是感性尚未徹底抽象,理性尚未完全板結的'半液化半固化’的產(chǎn)物,是既帶有潛在邏輯印痕,又非完全概念推理判斷的高度能動性理智,它具備智慧的根底又潛藏著哲思的意向。既有智力,理智等理性化沉淀'秩序’,又有直覺、智慧、領悟等感性的穿透機動?!?/span>24
綜此,簡政珍的意象思維,帶有濃厚的“思”之色彩,它是區(qū)別于其它詩人的重要標示?!八肌奔粗切裕[含著“感覺的智能”或“智能的狂喜”,同時兼具“看見”和“看穿”的雙重視力。發(fā)達的“思”之智性,加以生命的感悟,使簡政珍的意象思維,面對諸多難題,處理得游仞有余,充滿感性魅力又不失智性光彩。除少數(shù)落入“睡眠意象”外(如“巖石棄絕青苔/山崖別離紅塵”),大多數(shù)擁有優(yōu)良盤轉的活性。簡政珍“思”之智性,和“思”之意象藝術,值得高度重視與借鑒。
注釋:
1.陳仲義《現(xiàn)代詩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意象征》,《學術研究》2002.9
2.簡政珍《由這一代的詩論詩的本體》,見《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序,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3、4、6、7、8.簡政珍《意象思維》、《沉默和眾聲喧嘩》、《詩是最危險的持有物》、《意象的姿勢》,見《詩的瞬間狂喜》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9、10、11.簡政珍《沉默與語言》,見《語言與文學空間》漢光文化有限事業(yè)公司1991年
12.朱雙一《簡政珍的詩學理論和批評》,見《戰(zhàn)后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13.洛夫《簡政珍詩學小探》,《深圳詩歌》網(wǎng),2005.10.29
14.簡政珍《詩的生命感》,《創(chuàng)世紀》89期,1992年
5、15、16.簡政珍《詩的哲學內(nèi)涵》,見《詩國光影》花城出版社1994年
17.張沛《隱喻》,見《西方文論論關鍵詞》,外語教學與出版社2006年
18.陳本益《雅各布布森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兩個貢獻》,文化研究http://www.culstudies.com2004-12-21
21、22.簡政珍《臺灣現(xiàn)代詩美學》,117,253頁,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
23.沈天鴻《隱喻》,《現(xiàn)代詩學形式與技巧30講》,昆侖出版社2005
24.陳仲義《智力的結構與智慧的詩想》,《扇型的展開》,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選自新詩研究博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