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們發(fā)展廣度和深度的,不是智力,而是突破限制的能力。
接觸心理學時間越久,我對"限制"這個詞的體會越深,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限制"里,外顯的限制包括法律法規(guī),道德倫理的約束,而更多的限制,則來自于內(nèi)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設限"——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怎么被潛意識的防御所限定,并因為這些限定,使我們沒有活出真正的自我,無法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就會知道"突破限制"有多重要。
與限制對應的,是如何突破設限,從某種角度說,一個人對自我設限突破的越多,其心智越成熟,行為的有效性越高,心理的健康水平也越高,當然,這個結(jié)論反之也成立。而突破自我設限,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從它的形成機制到如何深入的理解它在生活中給我們造成的"看不見"的干擾,從理念的打通到潛意識的觸碰,從行為的改變到自我認知的探索...每一個角度,都可以對這個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所以,在今天的文章中,我會按照慣例,選取一兩個事例為切入點,簡單的談一談我對限制性思維這個話題的理解。
事例來自于我前幾天在悟空問答上的一個回答。這個問題是:"經(jīng)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坦白說,這是一個比較空泛的問題,既沒有具體的事件作為切入點,也沒有相應的背景(環(huán)境)支持,只是一個單純的提問。
在我看來,稍有社會化訓練的人都應該清楚,謝謝本身是一個禮貌用語,也是人際溝通中表達感謝,促進感情的方式,所以不管是作為禮貌用語,個人修養(yǎng),還是社交用途,都沒什么可回答的,因為這種答案可謂是盡人皆知。所以,在回答時,我將重點放在了"過度表達"謝謝的人群是什么心理之上。我從心理學的角度描繪了三類過分表達謝謝的人群畫像。他們分別是配得感低的人、情感疏離的人以及過分強調(diào)規(guī)則的人。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還特別說明了一句:以上分析主要針對過分表達謝意的人,如果只是適當且恰當?shù)谋磉_感謝,則不在此列。
但這個簡單的回答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在評論區(qū)里,我看到了大部分的聲音,是對這個回答的質(zhì)疑,有一些人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出發(fā),說自己表達謝謝沒這么復雜,就是感謝而已,據(jù)此推斷出回答問題的心理咨詢師不專業(yè),心理陰暗,對別人有惡意揣測,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擊和對職業(yè)的攻擊之上。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背后,都是心理,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正是心理,尤其是潛意識里的內(nèi)容在支配著我們的行為。當看這些評論的時候,一個詞沖進了我的腦海,揮之不去。這個詞就是"限制"。
自我設限,是指在表現(xiàn)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從自我設限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設限的本質(zhì),是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保護什么呢?答案是:自我價值的保護。
我剛才舉出的事例,并不是典型的自我設限的事例,但是從這些評論者的行為表現(xiàn),我們依然可以推測出,這類人群是一些具有很強的"限制"性人格的人,這個限制既包括思維的限定,也包括對其自戀的保護——而這本身就會造成一個人極大的自我設限,所以,也可以概括的說,他們的心智大部分屬于防御型心智模式。
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思維的開放度越高,對于與自己的經(jīng)驗和認知不符的新鮮事物,排斥度越少。與防御型心智模式相對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前者的特點是僵化、固守,以避免傷害(主要是潛意識里認為的傷害)為主要目的,而后者的特點是開放、創(chuàng)造,以獲取自我進化為主要目的。
我之所以說這些讀者身上的限制性人格特質(zhì)明顯,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可能并沒有真正耐心的讀完全文,當看到開頭描述的人格類型和自己的認知與經(jīng)驗(尤其是對自我的認知)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就因為自戀受損而激發(fā)了惱火的情緒,進而轉(zhuǎn)向了攻擊模式——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價值保護(自戀)人格的特質(zhì)的表現(xiàn)。第二,即使看完,也不代表他們真正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內(nèi)容。他們依然是活在自我的經(jīng)驗和感受里,按照自己的投射來理解作者的內(nèi)容——這實際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無效溝通非常類似,兩個人貌似是在對話,但其實各自活在各自的"頻道"里,潛意識里總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觀點),而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傾聽。這同樣也是一種思維的限制。
限制性思維極大的阻礙了一個人認知的提升,當一個人過于想要保護自我價值的時候,無形當中就相當于堵住了耳朵,蒙蔽了眼睛,無法傾聽來自外界的聲音。也許有的人會說:并不是這樣,而是我聽了,但是我不認可,難道什么我都要全盤接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任何觀點我們都應該抱著批判性思維來進行吸納,但是批判性思維并不等于一意孤行,而是一種科學的、辯證的態(tài)度,簡單的說,如果我們認為對方的觀點不對,自己不予吸收,那么這個結(jié)論應該是站在充分的論據(jù)和科學的實證的基礎上,而不是以個人的意愿或自己的感受為標準確立的。這樣,才是真正的批判性吸收,也是一種科學的對待不同聲音的態(tài)度——既不是不加思考全盤接受,也不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全盤否定。
而在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思維限定,比如絕對化、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都是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從限制性思維延展開來,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設限。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生活中,阻止我們走向"成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心理層面的原因,都可以說是出于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它有兩種主要類型——行為式的自我保護和自陳式的自我保護。
前者通過行動給自己的成功施加壓力,是一種預先策略,發(fā)生在成功或失敗前,比如故意拖延、考試前不復習而熱衷于玩樂、選擇不可達到的目標等;后者則傾向于過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礙,特別是一些具有狀態(tài)特質(zhì)性的事件,如考試焦慮、身體不適、壓抑、抑郁等。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自我設限,都會給自己帶來兩方面的好處。一是為失敗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護,二是如果成功,則提供了自我增強——比如沒有學習也能考好,那這個學生就可以宣稱他擁有超高的能力。我們可以再概括一下,這兩種好處都指向一個本質(zhì)的目標,即保護虛體自我,也就是不健康的自戀。
昨天和一個孩子的媽媽討論她的孩子不寫作業(yè)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可能是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聰明"而故意表現(xiàn)的對學習不努力,這個"聰明"的特質(zhì)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是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里認為,聰明=好=被媽媽喜愛。所以孩子才會對這個特質(zhì)有著特別的感情和保護。
生活中敢于直面挑戰(zhàn)的人很少,絕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確定的、穩(wěn)定的關系,無法接受動蕩的、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后者會讓他們十分恐懼。所以,在學習一項新鮮事物的時候,自我設限的人往往還沒開始,就從內(nèi)心中退卻和回避了,并不是他們笨所以學得慢,而是潛意識里的心理作用在對結(jié)果施加著影響。
在所有的情緒和感受中,恐懼大概是最深層次的一種狀態(tài),很多時候,我們的防御機制都來自于對抗恐懼的需要。在"自我設限"的這個話題中,恐懼自我價值缺失,恐懼別人看到自己的"糗",恐懼自我不足的暴露,恐懼大眾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都是導致自我設限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學術界,對于自我設限的動機,主要有兩種解釋的理論:一是對自尊保護的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二是對自我呈現(xiàn)的印象管理策略(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
就像想讓一個孩子努力學習需要挖掘他的內(nèi)驅(qū)力一樣,任何改變的根本,都要從內(nèi)開始。心理學的很多流派,都從情緒入手對一個人的不完善人格進行修正。對于限制性思維的人來說,從恐懼入手,可能是一個有效的自我改變的途徑。
我們被恐懼所限,所以不能很好的發(fā)展自我。在應對恐懼帶來的各種防御之前,識別自己的恐懼有特別的需要。很多人根本無法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因為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意味著可能要面對真實的、千瘡百孔的自己。回避恐懼是人的天性,而人的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對抗天性的過程。
比如說,我們很容易說"某某某真討厭",在這個表達背后,真實的自我是什么?為什么我們會認為ta討厭?Ta哪里"刺激"到了我們,讓我們?nèi)绱藚拹??我們的?nèi)心最深處,究竟是對ta的討厭,還是因為ta的某些特質(zhì)跟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某個給我們傷害的重要他人非常類似?以我個人舉例,我特別討厭控制欲強的人,也可以說,我對控制特別敏感,無論對方的控制有多隱晦或者多么巧妙,都無法逃脫我的"法眼"。但是當我接觸心理學,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不是"討厭"控制,而是"恐懼"控制。因為在我的成長經(jīng)歷中,我被控制"傷"的太重了,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父母的矯正和叮囑(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控制),所以,我非常逆反,但是逆反的背后,其實是對控制的恐懼。
人在面對危險的時候,一般會有兩種模式——戰(zhàn)斗或逃跑。很顯然,逆反就屬于戰(zhàn)斗模式,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模式,其本質(zhì)都是出于對危險的恐懼而發(fā)展出來的行為模式。
榮格曾經(jīng)說"當潛意識被呈現(xiàn),命運就被改寫了",當我看清了自己所謂討厭背后的恐懼之后,我就知道,并不是這個人怎么樣,或者這個人的本心想傷害我,而是ta的模式激發(fā)了我自己潛意識里的"傷",這樣,我的人際關系無形當中也就被拓展了。
再比如,當我們說"我根本不喜歡做某事"的時候,到底是我真的不喜歡,還是因為我在潛意識里恐懼,知道自己可能對于駕馭它無能為力,所以找了一個合理化的理由逃避?當識別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之后,那些想象出來的恐懼就消減了很多,我們自我的疆域,也就因此而擴大了。
人的認知,一生都在迭代升級。防御型心智的人,在認知的層級上,一般都處于一個比較低下的層次,刻板、僵化、固執(zhí)、偏頗等等。
固守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當然也有"好處",它的好處就是保護了這些心智不成熟的人在一個感覺上"安全"的地帶。
在人格的幾個維度中,自我疆域是很重要的一個維度,它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走的更遠,見識更多,就需要從認知的層面上有所突破。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匆娺@樣的現(xiàn)象,張三跟李四說一件事,李四很不耐煩的說"行了行了,別說了,我知道了"——這里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李四真的知道,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是,張三跟李四說的話引發(fā)了李四的防御,他著急離開。
在問答的評論中,我看到了這樣一條評論,這個讀者說"過度表達謝謝有什么不對?你別以為你是二級心理咨詢師,你就...."從這個讀者的反饋來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逆反,剛才說過,逆反的本質(zhì)是一種應對危險的戰(zhàn)斗,那么,是什么激發(fā)了他內(nèi)心的危險信號呢?其實就是他對于這個回答的投射,我猜測,這個人也是嘮叨、控制、挑剔、指責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所以,他對哪怕不是控制的控制也會逆反。
在上一條提到的對恐懼情緒的識別中,就包含著很多關于認知層面的升級,很多事在我們接觸之前,自身的系統(tǒng)里并沒有這些內(nèi)容,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存在。當我們的認知系統(tǒng)升級之后,也就意味著將這些知識納入到我們自身的系統(tǒng)里,這就意味著我們再看問題的時候,角度更豐富,視角更廣闊,認知更準確。
在這一點上,想要突破自我設限的壁壘,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不斷提示自己保持"空杯心態(tài)",以科學、理性和思辨的態(tài)度,接受來自外部的信息。這對于自我設限的突破,大有裨益。
任何認知、感受、情緒,都要落實到行為上,反過來,從行為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也同樣可以改變認知——這是因為在行為中,我們會產(chǎn)生新的體驗,而這些新的體驗會帶給我們新的認知。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行為和認知,像兩架并駕齊驅(qū)的馬車,互相影響,對我們的人格升級施加著作用和影響。
正如對抗焦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事"一樣,突破自我設限最有效的方式,也可以從行動入手。這個行動,可以從嘗試吃以前從來沒吃過的東西;嘗試去以前沒去過的地方行走開始,逐漸拓展到嘗試挑戰(zhàn)自己不愿意、不敢、不喜歡的事情;嘗試和自己不喜歡、恐懼的人說話......等等。
這些嘗試,相信在做的時候都會有很難突破的心理障礙,但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設限有了足夠清晰的認知,并且有想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愿望的話(動機),就需要"試一試"。
"試一試"這三個簡單的字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事實上,我本身也是一個典型的消極型人格的人,自我設限的特質(zhì)在我身上也體現(xiàn)的相當明顯,我總是在做任何事之前左思右想,當然,想的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結(jié)果,并且,我還美其名曰"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當最壞的結(jié)果來臨時,自己也就有所準備"——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防御型思維,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是邊干邊想,遇山開山,遇水鋪橋。當然,可想而知,當我把最壞的結(jié)果想完之后,大部分時候我都會被想象中的恐懼限制了行為,所以長期以來,我都是一個"想多做少"的人。
以我在頭條寫作這件事舉例。事實上,我正是因為在這件事上沒有考慮過多才因此獲得了"成功",我當時給自己設了一個flag,就是連續(xù)寫100篇文章,每日一篇。我的本意是想對抗一下自己的懶癌。在這之前,我身邊有多位親朋好友都認為我有寫作天分,曾勸我可以嘗試寫作,但是我找了各種理由拒絕,并將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和領域一直限定在私人的QQ空間上,——這正是因為"自我設限"的限制性思維在發(fā)揮影響。因為我對自己的寫作水平很悲觀,認為自己的寫作"難登大雅之堂",所以,就連試一試也不敢。
但是當我不再空想,將注意力執(zhí)著于一個具體的目標上,打開自我設限的牢籠決定"試一試"之后,事情發(fā)生了改變。
作為一個對自媒體運營和寫作雙重零經(jīng)驗的新人,我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在寫作這條道路上"闖出了名堂"——去年一年,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近120萬字,92次獲得青云計劃獎勵,多次入選專業(yè)領域最具價值的賬號名單,并與包括頭條在內(nèi)的多平臺簽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物質(zhì)上的回報。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最初的"試一試"(也就是行動)。
試,也許不會馬上產(chǎn)生結(jié)果,但是只有試,才有突破自我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這個試,既是心態(tài)的突破,也是行為的改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行動,是最好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寫在最后】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自身經(jīng)驗和認知的局限,看到、想到、認識到的非常有限。從廣義空間上來說,人類的個體十分渺小,從歷史的深度來說,一個人所能存活在地球上的時間,也十分有限。所有這些,都限制了我們的發(fā)展。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心理的防御機制,也極大的限制了自我的發(fā)展。
所以,我們想要發(fā)展自我,就必須在"限制"這個話題上有深刻的思考和行動。
人的一生,歸根到底,是體驗的一生,世界、宇宙和個人,都是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這個發(fā)展,有的走向毀滅,有的走向輝煌。我常常在想,世界留給人類的時間實在是太短暫了,而世界的美妙又實在太有魅力了,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無限的可能,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自我發(fā)展的終極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