㈥菩薩,“菩薩”一詞做為一個稱呼,可以說是一個世俗化的稱謂,如人們把佛教的一些低級神明、護法神將(包括二十四諸天神將)、羅漢品階的神明等也常常后綴“菩薩”二字敬稱,信徒們也把寺院的僧侶稱作菩薩,僧侶們則把施主也敬稱菩薩等等,做為一個稱呼而言,似乎每尊神、每個人的名字后綴上“菩薩”二字相稱。
在漢傳大乘佛教里,菩薩的職司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據(jù)“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但是,要修行成為比佛陀次一級的神明“菩薩”,就不像“菩薩”一詞的稱呼那么世俗化了,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佛門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要成為菩薩品階的神明,一定得具有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背景(在發(fā)展沿革中,這種概念在一些教派稍有松動,如具有“婆羅門”種姓概念的;具有王后、王妃、公主之類身份背景的女性在一些教派也可以忝列菩薩品階的神明。不過關(guān)于菩薩的性別因宗教派別的差異,也有另外的說法,如有些教派就認為佛和菩薩品階的神明根本就無性別之分,理由則是把“法無定相”、“佛法無邊”等說法做為依據(jù))。而且菩薩品階的神明轉(zhuǎn)世應(yīng)化也多為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風云人物??梢哉f“菩薩”品階的神明是佛教中唯一對身份有要求的貴族神明。有了這樣的身份限制,面對佛教的“三千諸佛”(是泛指的說法,意思是很多),“菩薩”的隊伍要單薄許多。而“須菩提祖師”做為一個“太乙散數(shù)”,在《西游記》一書中,我們是找不到其曾經(jīng)的人間帝王、王子之類身份。除了這些,服飾也有很大的差別。
在《西游記》一書中,盡管牽扯到西天的人、物、國體、官員設(shè)置、民風民俗,都被作者進行了漢化的描寫。但是對于“菩薩”“佛陀”這樣的神明,則找不到明確的漢化描寫。
其實“菩薩”這個品階的神明其裝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早已成為定式。因其身份高貴,一般都是著古西域的王子裝束。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裸上身(包括上身、、居部一定程度的裸露),下著大裙。因為具有過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的身份,所以佩帶的飾物都很多,如頭飾、項鏈、瓔珞、耳環(huán)、手鐲、腳鐲、帔帛等等,其佩帶的飾物幾乎都能遮蓋大部分裸露的上身,有的甚至接近全部遮蓋。諸菩薩之間的區(qū)別則是按佛經(jīng)的描述,體現(xiàn)在頭飾、身相和一些細微的標志上。不過在“菩薩”這類神明的裝束上也有三個特例,這里也和書友朋友們簡要的探討一下。
一是觀音菩薩的女體相。據(jù)《悲華經(jīng)》記載,觀音菩薩的來歷是轉(zhuǎn)輪圣王無凈念的太子名不拘(關(guān)于觀音菩薩的來歷,也有“公主之說”以及其它說法)。以古代流傳下來的佛教造像來看,早期的觀音菩薩是蓄著小胡須的男相,這種形象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國時期。到了宋代,依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為大乘佛教初期經(jīng)典之一。據(jù)傳是起源依據(jù)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的說法而作,經(jīng)過歷代佛教理論家的增益,至十一世紀全面修繕完備的佛教典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篇中觀音有三十二種應(yīng)化,非男非女的說法,觀音菩薩的女體相開始出現(xiàn),不過女體相的觀音菩薩依然是西域王族裝束。遮蓋上身的飾品有一定程度的增多或增大,裸露方面比起男相菩薩有一定程度的含蓄。而在《西游記》書中,觀音菩薩被徹底女性化,被孫悟空戲謔為“該他一世無夫”。其“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luò);身上穿一領(lǐng)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jié)素藍袍;胸前掛一面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huán)珮;腰間系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云,促瑤海的錦繡絨裙;面前又領(lǐng)一個飛東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nèi)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nèi)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huán)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救苦救難觀世音”的形象,仍然是西域王族裝束,比起男相菩薩只是多了一襲“結(jié)素藍袍”。
二是地藏王菩薩的僧侶相,地藏王菩薩除了菩薩類神明天人相造型外,也有僧侶相,起因緣于新羅國(位于朝鮮半島南端)王子金喬覺出家為僧,在九華山苦修了七十五載,佛教信徒根據(jù)《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為地藏王菩薩應(yīng)世,尊其為“金地藏”。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與峨嵋山、五臺山、普陀山并稱為“四大佛教圣地”,地藏王菩薩因此也有了個出家僧人的造型。
三是彌勒菩薩(或稱佛、羅漢,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的僧侶像,前文已有介紹,這里不在詳述。
而在《西游記》一書中,我們也絲毫找不到須菩提祖師和人間帝王、王子之類相關(guān)的身份背景,除了身份、服飾的差異之外,菩薩類神明手中的法器也許有多種多樣,但也一樣絕對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也不可能會是菩薩類的神明。
㈦佛陀,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簡成“佛”,信徒們常敬稱為“佛祖”)。盡管佛陀是佛教的頂級神明,但是依據(jù)“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的。所以佛陀的隊伍也是相當?shù)凝嫶?,常見的說法是西天有“三千諸佛”,而實際上這個“三千諸佛”是泛指,意思為很多,也指全體佛陀。在這“三千諸佛”里,其領(lǐng)袖神明當為“三佛”(前文已有介紹,這里不在詳述)而“三佛”中的首領(lǐng)大神為釋迦牟尼佛是無任何爭議的。那么《西游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不是這“三千諸佛”中的一員呢?似乎很令人詫異。要將這“三千諸佛”逐一與須菩提祖師做個對照實際是件不容易做的事情。
不過,細細品味《西游記》,我們依然會發(fā)現(xiàn),須菩提祖師也不屬佛陀類的神明。其一,裝束不對,“佛陀”這個品階的神明其裝束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菩薩”一樣,也早已成為定式。除彌勒佛有僧侶裝以外,其他的佛陀都是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fā)或水波紋發(fā),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這一類的裝束,手中也許有這樣那樣的法器,或者用手擺出這樣那樣的法印,但也一樣不會有道家的法器“麈尾”的。其二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佛祖如來大可不必親去靈霄寶殿,或者說即便去了,也不必動手,讓一個(假設(shè)為佛陀類神明的須菩提祖師)佛陀跟去出手即可。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在《西游記》第八回里,佛祖如來降服孫悟空之后,回到西天的雷音寶剎,“三千諸佛”(全體佛陀)都來迎接如來的歸來,如果須菩提祖師為佛陀類的神明中的一員,當在這迎接如來的歸來隊伍中。但《西游記》書中并沒有提到這一點,而且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如果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出現(xiàn)在這樣的隊伍里,那這“三千諸佛”(全體佛陀)的隊伍也就變味了。
也有很多書友朋友說,須菩提祖師為佛祖如來的另外的化身,專門點化孫悟空的。其根據(jù)是按照佛教的說法,佛祖如來有無窮法相和幻身。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恰當,也可以說是種想當然的結(jié)果,因為在《西游記》書中,作者對須菩提祖師的描述和如來佛祖是有著實質(zhì)性區(qū)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