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和豪雄式人格
1、中國古代人格理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早年多方探索:讀書做圣賢,詞章,騎射,兵法,佛老。知識積累的價值意義。
3、龍場悟道:二次格竹的失敗,心學立場的確立:求之于內(nèi)。4、靜坐,動也定靜也定。
5、“四句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毙耐鉄o物,心外無理。
6、“格物致知”定義的改變:“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迸c朱熹的不同:“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對德性的強調(diào)。王陽明的救世情懷。
二、王陽明的核心學說“致良知”
1、孟子的“良知”和《大學》的“致知”。良知之定義:“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就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良知是所性之覺”。
2、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天理。王陽明與朱熹的不同,反對權(quán)威的勇氣。
3、“我此良知之學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早年的兢兢業(yè)業(yè)與晚年的狂放?!耙字o是'初九潛龍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畫,易之變是值其畫,易之占是用其辭?!薄吧褡兠顟涣饔谑帲瑴Y澄靜寂而不墮于空。”
4、“致良知”的兩個方向。精神本體的整合:“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圣人。”
5、知識與道德:以道德為統(tǒng)領(lǐng),以知識為輔翼。道德人格的主動性:“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明的工夫。”
三、王陽明學說的特點:知行合一
1、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知行合一先后側(cè)重點之不同:早歲重知與行本來合一,晚歲重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3、王陽明的“無之不一”:知行合一,心理合一,內(nèi)外合一,形而上與形而下合一,功夫與本體合一。分析與綜合合一。戰(zhàn)略上的大開大合與具體措置上的細入毫芒。
4、王陽明對朱熹和陸九淵的綜合。
5、實踐中的活智慧:良知即體即用,即中即權(quán)。
(聽北京大學哲學系張學智心學課整理的筆記)
生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