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熊槐
對于楚國來說,沒有哪個楚王,能夠像楚懷王熊槐那樣讓人唏噓!先是被張儀大口一張,畫個600里商於之地的空餅,就讓齊楚斷交;再讓兒子輩的秦昭襄王騙取秦國,要強迫他割讓巫、黔中之地,最后病死秦國。
怎么看都覺得楚懷王熊槐就是一個笨蛋!
其實有一個人和楚懷王一樣出名,也是被我們嘲笑的對象:春秋時的宋襄公!
楚懷王和宋襄公一樣,都是講究以誠待人、重視信諾的人,具有高傲的古貴族氣質——榮譽Honor!
戰(zhàn)國時代,魏、趙、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秦國乃戎狄,不被東方各國認同。只有燕國是正牌周室分封國,楚國雖然不是周室分封,但也是周武王伐紂的老功臣。
因此,只有燕和楚具有周室的貴族氣質。其他的齊、秦、魏、韓、趙幾國都不重視周室貴族的榮譽,爾虞我詐乃是平常心。
張儀欺負楚懷王過甚?
楚懷王即位元年,張儀出任秦國丞相。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楚國柱國昭陽(也是丞相、令尹)在襄陵打破魏軍后,移兵攻齊。
齊王驚恐。出使齊國的秦國使者陳軫,為了齊王,就去勸說昭陽: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柱國、令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立再多的功勞,你也還是這個官職;但如果你攻打齊國戰(zhàn)敗了,就可能身死爵奪。不如退兵回去,讓齊王對你感恩。
這是什么話,難道就因為升無可升,就不建戰(zhàn)功了嗎?這種楚國令尹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只能讓人感嘆。也許這就是楚國由強變?nèi)醯脑虬伞翢o進取心!
楚懷王可能也因此對昭陽失去了信任,開始了換相的想法。參加齊、秦、魏、楚四國丞相在齧桑盟誓的張儀的名聲,可能也因此傳入到楚懷王的耳中。
第二年公元前322年,張儀辭任秦國丞相,為說服魏國和秦國同盟而回母國,出任魏國丞相,并驅逐力主親齊的原丞相惠施。
于是惠施來楚國?;菔﹣沓?,楚懷王很高興,準備任他為楚國丞相(令尹)。但楚臣馮郝就勸說楚懷王:惠施是張儀驅逐出魏國的,如果大王重用惠施,那就是和張儀過不去了;另外聽說宋君偃很器重惠施,不如送惠施到宋國去。于是楚懷王就把惠施送到宋國。
張儀完成秦魏聯(lián)盟的說服工作后,就把目標放在了拆散楚齊聯(lián)盟上。和上次張儀去魏國出任丞相不同,這次是張儀假意辭去秦國丞相。秦國公開宣稱張儀辭去丞相職位后,張儀就來到了楚國。
張儀去楚國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楚懷王聽到張儀來的消息,是“虛上舍而自館之”,親自接待張儀,不可謂不重視張儀。
過后,楚懷王更授予張儀楚國丞相職位。這就是楚懷王的信任和誠意。
雖然張儀為了讓齊楚斷交,空口許諾誆騙楚懷王,但誠如楚夫人鄭袖所言的“人臣各為其主用”,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張儀很難再用在魏國任相消耗多年的模式,去斷絕齊楚聯(lián)盟。
至于因為張儀的空口承諾而發(fā)生的秦楚戰(zhàn)爭,那只是因為楚王的面子問題,并無造成楚國的實質性傷害。
鄭袖
楚懷王因為張儀承諾落空而發(fā)兵攻秦、以張儀換黔中地,更多的是因為信任與背叛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有榮譽的貴族所重視的東西——諾出比踐。
但也正是鄭袖所說的“人臣各為其主用”,讓楚懷王看出了張儀的踐諾所在——忠人之事。楚懷王厚待張儀,張儀為達成目的,不得已許出承諾。但張儀只能履行自己最初的承諾——對秦王的承諾,而辜負楚懷王的承諾。
張儀自愿在楚懷王必得張儀的情況下,甘冒巨大風險,承擔自己不能履行承諾的后果。
對于那些有責任擔當?shù)娜?,有榮譽的人,通常對這些人是很佩服的。
在鄭袖的話中,楚懷王就理解了張儀:他不是一個不踐諾的人,只是履行了最初、可履行的承諾;面對不履行承諾的結果,坦然擔當。
這就是為什么楚懷王釋放并重新厚待張儀的原因,甚至不理會屈原反對。
張儀對于楚懷王的禮遇,不可能沒有感動??湛谠S諾是不得已而為之。出于感激和回報,在臨走前,張儀真真實實的為楚懷王謀了一個策略:親秦、伐宋、奪淮泗地。
只有親秦,才能無后顧之憂去伐宋,奪取淮泗之地。這個計策的最大得利者是楚國,因為東向才是楚國爭霸的根本——齊國在東部,齊楚之間緩沖區(qū)域的小國,能在親秦時滅掉,齊國也不敢妄動,國土增加。
其次,客觀上有利于秦國,不再有南顧的擔憂,全力東出,搶奪周室,與齊爭長。
張儀為楚國作的謀略,也是對楚懷王禮遇張儀的回報。
秦昭襄王騙楚懷王
這個事情不能單獨來看,否則就顯得楚懷王很傻,昭雎、屈原等很精明。也不能僅僅從結果來評價,否則事后諸葛亮,個個都做得。
首先看背景:
1、張儀死后,齊王邀請楚懷王合縱,楚國背叛秦國聯(lián)盟,和齊國結盟。
2、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及冠親政第一年,和楚懷王在黃棘盟誓。楚國背叛齊國,結盟秦國。
3、公元前303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因為楚國背叛、和秦國結盟,共同伐楚。秦國派兵救楚。
4、公元前301年,質秦的楚國太子因為殺人逃歸楚國;秦國因此與齊國、韓國、魏國伐楚。
5、公元前300年,楚國派軍包圍韓國雍氏,韓國來求救,秦國出兵攻楚,殺楚將景缺,楚軍被殺二萬。楚懷王派太子質齊,和齊國修好。公元前299年,秦國又因此攻打楚國。后秦昭襄王發(fā)出和好信號,邀請楚懷王來武關盟誓。
武關
楚國在盟秦,還是盟齊上,搖擺不定。秦楚之間數(shù)年大戰(zhàn),楚國為此丟失土地。秦國伸出橄欖枝,彼此在邊境盟誓。雖然有風險,但為了秦楚停戰(zhàn),兩國和平,加上曾有盟誓先例,楚懷王不惜以身犯險,去武關盟誓。
這明明是為國為民的大無畏精神!但卻在惟結果論的后人眼里,成為傻子!
“世人皆醉我都醒”——唱歌的不是屈原,而是冤屈不被理解的楚懷王。
即便是被秦昭襄王騙入武關,寄人籬下,楚懷王的表現(xiàn)也是非常有氣節(jié)。
秦國要楚國先交割巫、黔中之地給秦國,秦國才進行盟誓。楚懷王要求先盟誓,再交割土地。彼此的信任蕩然無存。
秦昭襄王繼續(xù)扣留楚懷王在秦國,以此要挾楚國。楚國迎立質齊的太子回國即位,是為楚頃襄王熊橫。
那么是誰想出騙楚懷王入關、扣押楚懷王的餿主意呢?或者說,扣押楚懷王后,哪個得利最大呢?
嫌疑最大的是孟嘗君田文,其次是秦昭襄王自己。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騙入武關的同時,還有孟嘗君去秦國出任丞相。
公元前298年,楚國迎立質齊的太子熊橫回國即位,即是楚頃襄王;同年,孟嘗君田文回齊國出任丞相。
事情是不是已經(jīng)水落石出了?齊國讓孟嘗君田文出任秦國丞相(當然前提是因為秦昭襄王的邀請——將計就計),勸說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要挾割地。
楚懷王不肯;楚國另立新君,齊國送質齊太子回去即位。
齊楚結盟,秦國機會落空,白白扣留楚懷王——又不能放;孟嘗君田文完成任務,辭去秦國丞相,回齊國繼續(xù)做丞相。
好一個一石三鳥的計謀:秦國設計扣留楚王,不得楚地,更空留惡名;楚國另立新君,秦楚之盟斷絕,惟有盟齊一個選擇;齊國送楚國太子回國即位,與楚結盟,鞏固齊國縱長位置。
這算不算是戰(zhàn)國時最大最成功的反間呢?蘇秦、張儀什么的,都到一邊玩泥巴去!
綜上,可以得知,楚懷王熊槐,是一個重信守諾、為國無私、勇氣可嘉的人,而非一個善惡不分、膽小懦弱、又特別傻的君王。
楚懷王和張儀,彼此都是守信之人;楚懷王敢冒風險,前去和秦結盟,勇氣可嘉;被設計扣留,被要挾割地,卻能堅持立場數(shù)年不變,氣節(jié)讓人佩服;出逃不成,病死秦國,也是堅忍不拔。
誠不我欺——楚懷王熊槐只是戰(zhàn)國時最后一個具有古貴族氣質的人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