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guī)的壺底,應是與全壺一氣貫通的。
壺底可分為平底,一捺底,加底,釘足底。
平底:在壺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補,手法簡單,茶壺安置也最穩(wěn)妥。
平底也稱為自身底,形制拙樸,結構簡潔明快,看似簡單樸素,工藝確難。
燒制后不易變形,不起翹,方能修得正果,是比較少見的壺底造型。
一捺底:是紫砂壺特有的樣式,其形式猶如在皮球上稍稍用力按捺一下,使原來的球面癟陷成一個凹窩。凹窩的四周就成為足。
一捺底也叫羅漢底,“捺”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壺底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向內里伸展,又表明此底是按捺而成。
一捺底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種式樣,原因在于,紫砂一般不上釉,沒有燒成時粘黏到棚板或者匣缽上的憂慮。
在處理圓形器紫砂壺上,一捺底十分貼切,顯示出干凈、利落、洗練、靈巧的紫砂壺底部形態(tài)。
加底:也有一種說法叫“假底”,從制作手法上,分為圈足和挖足兩種,制作壺胚的時候,如果是在底面上附一層泥片,然后挖去中間留下周邊之一圈為壺足的,這種叫做挖足。
如果不是直接貼泥片,是直接另作的圈形貼附到壺底做為壺足的則叫圈足。
在接法上,也分為明接和暗接兩種,加底與壺體身筒連成一體,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獨立性,為暗接,或者叫暗加;加底明顯凸出身筒輪廓之外,有相對獨立性的,為明接,或者叫明加。
釘足底:是一大類常見的壺底形式,適合在上小下大的紫砂壺造型中應用,來源于青銅器的鼎足或者其他式樣的足。
圓器多用三釘足,方器多用四釘足。釘足形狀有短柱、圓柱(錐)、云肩(如意)等。
釘足講究穩(wěn)而不滯,要有靈氣,不死板。
其形狀,以及尺寸的高、矮,粗、細,要與壺體相和諧。
最為常見的為滴水足,就是像一滴水要從球面上落下的樣子,追求的還是自然之態(tài)。
經過幾百年的演進和反復的推敲,使一些經典壺的壺底有了“定律”。
如鐘形壺內置假圈足,而報春壺外置明圈足;如石瓢壺底鼎立三足,而傳爐壺底并立四腳;如供春壺不規(guī)則的榴皮內凹成桔底,而南瓜壺有條理的瓜楞線相聚向瓜臍。
壺底不但有其造型美與功用性,還是一只壺的“身份證”。
從最初的壺底光禿禿,到大彬壺竹刀濕刻留款,再到曼生壺時代的棄款鈐章,直到現(xiàn)在蓋章又加款。
所以正確讀出“身份證”所發(fā)出的諸般信息,也是鑒別該壺真?zhèn)蔚挠欣糇C。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