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九章四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這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主觀臆斷;沒有必定實現(xiàn)的愿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以為是的私心。
孔子的修養(yǎng)和境界,由此可見一斑。
什么是境界呢?簡而言之,就是很大的空間,比“宰相的肚子”大多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說齊天并地了。因為只有境界才能隨時隨地直通天地,其它都是時斷時續(xù)。
因為空間很大,就無法密閉,而花盆魚缸,小院高墻,一關(guān)就閉,一閉就密。
只有圣人才能被稱為有境界的人,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層次了。那些修養(yǎng),涵養(yǎng),素質(zhì),肚量好像都是在通向境界的路上。
人一旦成圣了,就不需要人間律法的約束了,但圣人還是需要有人“管治”的,因為圣人的特點是:能大能小,能壞能好,而且還不是假裝作秀的。他們好像不論遇見什么人都能平易近人,似乎不分好歹。因為圣人的思想情感已經(jīng)像陽光像水了,已經(jīng)不該屬于某一些人私有了,如果沒有人管理他,他們好像也能溫情泛濫,很容易被某些人包攬霸占,嚴(yán)重影響對廣大人民的普渡普照。
妖怪都想吃唐僧肉就是這個意思,說明圣人也是能好能壞的。但這也是符合天性的:陽光照好人也照壞人,水,什么人都喝。
圣人的境界都是相似的,因為天地只有一個。人間各地的經(jīng)典巨著和正宗宗教,內(nèi)容教義都是相通相似的,差別只在崇拜人的心態(tài),方法和儀式上。
圣人為什么常常大智若愚,大辯若訥呢?
父母對兒女的任性往往甘愿認慫,這種慫態(tài)就是若愚的。其實,愛心不甚,是不會有境界的,達不到境界就不會若愚的,小巧可以玲瓏,尾大往往難掉啊!
父母對兒女,天地對蒼生。而圣人又是直通天地的。
對于都是一覽眾山小的人來說,英雄所見往往略同??墒敲鎸]山中的人,不管怎么論辯都好像掛一漏萬。這也許就是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的原因吧!
圣人厲害嗎?已經(jīng)厲害到看不出厲害了。
圣人偉大嗎?已經(jīng)偉大到渺小了,無孔不入了,潤物無聲了。
圣人剛強嗎?已經(jīng)剛強到柔弱似水了,似水無能了。
圣人的氣更盛,但不凌。情更熱,但不灼。大可無邊,小可不顯??梢匀牒ow天,也能隨方就圓。兒童乞丐在他面前也能理直氣壯,甚至肆無忌憚:《兩小兒辯日》《孔子繞城》《一年幾季》《西游記》盤絲洞那一回:那么多小孩用蜘蛛絲牽著唐僧……這些都能看出圣人們謙卑至極的修養(yǎng)和隨方就圓的境界。
為什么天叫人亡先叫人狂呢?這也是天地隨方就圓的特性:看人跳崖也不會拉一把,還“幫忙”推一下。天地雖然愛惜生命,但也會無限縱容。唐僧把猴子趕回花果山就是這個意思。
一位高僧救了一只蝎子,被蝎子蟄了一下,下次他還救,小和尚不理解,問其故,答曰:蟄是蝎子的本性,愛惜生命是佛家的本性,不要企圖改變本性。適當(dāng)給邪惡留一片天地,善良才能更持久的正義。
什么是臆斷呢?通俗的講就是瞎猜。
可以猜,但不能瞎猜。《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瞎猜。
為什么會瞎猜呢?一句話:有目的,沒方向。好像廬山中有人迷路了,分不清東南西北了,不猜不行了??墒菦]方向的猜只能是瞎猜,沒有高人指點,你是此時此地唯一的主人,那也肯定是純粹的主觀。
圣人為什么不會迷路呢?因為他境界高,因為他隨時隨地都能站在廬山上,所以從來不會迷失方向??墒沁@里的方向不是指江西廬山的東南西北,而是指人生的東南西北。
圣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行行都是狀元,處處都是專家,所以他處處謙卑,時時警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其實圣人的心很簡單。大道至簡,心隨天轉(zhuǎn)。
其實圣人的心很柔軟。隨方就圓,可塑非凡。
因為心存天地,所以不會迷失自己。
因為不迷,所以就不需要“臆”。
看來不是不能臆斷,而是爭取不需要臆斷。這樣才能從源頭達到“子絕”的境界。
這應(yīng)該才是《子絕四》中“毋意”的本意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