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 首都 | 年代 | 開國者 | 末任君主 | 滅亡者 |
前仇池王國后仇池王國 | 仇池隴右 | 296-371385-443 | 楊茂搜楊定 | 楊纂楊保熾 | 前秦帝國北魏帝國 |
丘漢帝國 | 江夏 | 303-304 | 丘沈 | 丘沈 | 晉帝國 |
成漢帝國 | 成都 | 304-347 | 武帝李雄 | 李勢 | 晉帝國 |
漢趙帝國 |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 304-329 | 光文帝劉淵 | 劉曜 | 后趙帝國 |
前燕帝國 |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 308-370 | 武宣帝慕容嵬 | 幽帝慕容暐 | 前秦帝國 |
芒蕩漢帝國 | 馬蘭山 | 309-309 | 劉芒蕩 | 劉芒蕩 | 晉帝國 |
略陽公國 | 略陽 | 310-319 | 蒲洪 | 蒲洪 | 晉帝國 |
胡楚公國 | 竟陵 | 312-319 | 胡亢 | 杜曾 | 晉帝國 |
虛除秦王國 | 隴右 | 316-320 | 虛除權(quán)渠 | 虛除權(quán)渠 | 漢趙帝國 |
遼西公國 | 令支 | 318-338 | 段末秠 | 段遼 | 前燕帝國 |
后趙帝國 | 襄國-鄴城 | 319-351 | 明帝石勒 | 石祇 | 冉魏帝國 |
前涼王國 | 姑臧 | 320-376 | 成王張茂 | 張?zhí)戾a | 前秦帝國 |
句渠秦王國 | 陰密 | 320-320 | 句渠知 | 句渠知 | 漢趙帝國 |
陳涼王國 | 上邽 | 322-323 | 陳安 | 陳安 | 漢趙帝國 |
后遼東公國 | 平郭 | 333-336 | 慕容仁 | 慕容仁 | 前燕帝國 |
侯子光帝國 | 杜南山 | 337-337 | 侯子光 | 侯子光 | 后趙帝國 |
范賁帝國 | 成都 | 347-349 | 范賁 | 范賁 | 晉帝國 |
黃韜帝國 | 豫章 | 348-348 | 黃韜 | 黃韜 | 晉帝國 |
冉魏帝國 | 鄴城 | 350-352 | 平帝冉閔 | 平帝冉閔 | 前燕帝國 |
段齊王國 | 廣固 | 350-356 | 段龕 | 段龕 | 前燕帝國 |
前秦帝國 | 枋頭-長安-晉陽-南安-湟中 | 350-394 | 惠武帝苻洪 | 末主苻崇 | 西秦王國 |
劉顯帝國 | 襄國 | 351-352 | 劉顯 | 劉顯 | 冉魏帝國 |
張秦王國 | 宜秋 | 352-352 | 張琚 | 張琚 | 前秦帝國 |
段勤帝國 | 繹幕 | 352-352 | 段勤 | 段勤 | 前燕帝國 |
安國王國 | 魯口 | 352-354 | 王午 | 呂護 | 前燕帝國 |
蘇林帝國 | 無極 | 352-352 | 蘇林 | 蘇林 | 前燕帝國 |
劉晉王國 | 平陽 | 353-353 | 劉康 | 劉康 | 前秦帝國 |
北成都王國 | 南鄭 | 365-366 | 司馬勛 | 司馬勛 | 晉帝國 |
弘漢王國 | 廣漢 | 370-370 | 李弘 | 李弘 | 晉帝國 |
張蜀王國 | 綿竹 | 374-374 | 張育 | 張育 | 晉帝國 |
后燕帝國 | 中山 | 384-407 | 成武帝慕容垂 | 昭武帝慕容盛 | 北燕帝國 |
北燕帝國 | 龍城 | 409-431 | 文成帝馮跋 | 昭成帝馮宏 | 北魏帝國 |
西燕帝國 | 華陰-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 384-394 | 慕容泓 | 慕容永 | 后燕帝國 |
后秦帝國 | 北地-長安 | 384-417 | 武昭帝姚萇 | 末主姚泓 | 晉帝國 |
鮮于趙王國 | 行唐 | 385-385 | 鮮于乞 | 翟成 | 后燕帝國 |
西秦王國 |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 385-400 | 宣烈王乞伏國仁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后秦帝國 |
| 度支山-枹罕-南安 | 409-431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后主乞伏暮末 | 胡夏帝國 |
后涼帝國 | 姑臧 | 386-403 | 懿武帝呂光 | 呂隆 | 后秦帝國 |
后匈奴王國 | 西平 | 387-? | 康寧 | ? | ? |
翟魏帝國 | 黎陽-滑臺 | 388-392 | 翟遼 | 翟釗 | 后燕帝國 |
劉黎帝國 | 皇丘 | 389-389 | 劉黎 | 劉黎 | 晉帝國 |
魏揭飛王國 | 杏城郊 | 389-389 | 沖天王魏揭飛 | 沖天王魏揭飛 | 后秦帝國 |
法長帝國 | 白狼城 | 390-390 | 法長 | 法長 | 后燕帝國 |
竇秦王國 | 野人堡 | 393-393 | 竇沖 | 竇沖 | 后秦帝國 |
南涼王國 | 廉川-金城-樂都-西平-姑臧 | 397-414 | 武王禿發(fā)烏孤 | 景王禿發(fā)傉襢 | 西秦王國 |
北涼王國 | 張掖-姑臧 | 397-439 | 段業(yè) | 沮渠牧犍 | 北魏帝國 |
南燕帝國 | 滑臺-廣固 | 398-410 | 獻武帝慕容德 | 慕容超 | 晉帝國 |
南烏桓王國 | 南皮 | 398-399 | 張超 | 張超 | 北魏帝國 |
廣秦王國 | 乞活堡 | 399-399 | 苻廣 | 苻廣 | 南燕帝國 |
西涼王國 | 酒泉-敦煌 | 400-421 | 武宣王李暠 | 李恂 | 北涼王國 |
張翹王國 | 行唐 | 402-402 | 張翹 | 張翹 | 北魏帝國 |
王始帝國 | 泰山 | 403-403 | 王始 | 王始 | 南燕帝國 |
桓楚帝國 | 建康-江陵-涢縣 | 403-405 | 武悼帝桓玄 | 桓振 | 晉帝國 |
譙蜀王國 | 成都 | 405-413 | 譙縱 | 譙縱 | 晉帝國 |
胡夏帝國 | 統(tǒng)萬-上邽-平?jīng)?/font> | 407-431 | 烈武帝赫連勃勃 | 赫連定 | 吐谷渾汗國 |
曹龍汗國 | 蒲子 | 413-413 | 曹龍 | 曹龍 | 北魏帝國 |
北晉王國 | 河西 | 414-414 | 司馬順宰 | 司馬順宰 | 北魏帝國 |
率善王國 | 上黨-河內(nèi) | 415-416 | 白亞栗斯 | 劉虎 | 北魏帝國 |
曹弘汗國 | 平陽 | 416-416 | 曹弘 | 曹弘 | 后秦帝國 |
洮陽公國 | 洮陽 | 417-419 | 彭利和 | 彭利和 | 北涼王國 |
虎還襄國,大赦。趙主弘命虎建魏臺,一如魏武王輔漢故事。
[11]慕容皝初嗣位,用法嚴峻,國人多不自安,主簿皇甫真切諫,不聽。
庶兄建威將軍翰、母弟征虜將軍仁,有勇略,屢立戰(zhàn)功,得士心;季弟昭,有才藝;皆有寵于廆。皝忌之,翰嘆曰:“吾受事于先公,不敢不盡力,幸賴先公之靈,所向有功,此乃天贊吾國,非人力也。而人謂吾之所辦,以為雄才難制,吾豈可坐而待禍邪!”乃與其子出奔段氏。段遼素聞其才,冀收其用,甚愛重之。(可笑的妒忌。)
仁自平郭來奔喪,謂昭曰:“吾等素驕,多無禮于嗣君,嗣君剛嚴,無罪猶可畏,況有罪乎!”昭曰:“吾輩皆體正嫡,于國有分。兄素得士心,我在內(nèi)未為所疑,伺其間隙,除之不難。兄趣舉兵以來,我為內(nèi)應(yīng),事成之日,與我遼東。男子舉事,不克則死,不能效建威偷生異域也?!比试唬骸吧?!”遂還平郭。閏月,仁舉兵而西。(新人新沖突。)
或以仁、昭之謀告,皝未之信,遣使按驗。仁兵已至黃水,知事露,殺使者,還據(jù)平郭。賜昭死。遣軍祭酒封奕慰撫遼東。以高詡為廣武將軍,將兵五千與庶弟建武將軍幼、稚、廣威將軍軍、寧遠將軍汗、司馬遼東佟壽共討仁。與仁戰(zhàn)于汶城北,兵大敗,幼、稚、軍皆為仁所獲;壽嘗為仁司馬,遂降于仁。前大農(nóng)孫機等舉遼東城以應(yīng)仁。封奕不得入,與汗俱還。東夷校尉封抽、護軍平原乙逸、遼東相太原韓矯皆棄城走,于是仁盡有遼東之地;段遼及鮮卑諸部皆與仁遙相應(yīng)援。皝追思皇甫真之言,以真為平州別駕。
[12]十二月,郭權(quán)據(jù)上邽,遣使來降;京兆、新平、扶風、馮翊、北地皆應(yīng)之。
[13]初,張駿欲假道于成以通表建康,成主雄不許。駿乃遣治中從事張淳稱藩于成以假道;雄偽許之,將使盜覆諸東峽。蜀人橋贊密以告淳。淳謂雄曰:“寡君使小臣行無跡之地,萬里通誠于建康者,以陛下嘉尚忠義,能成人之美故也。若欲殺臣者,當斬之都市,宣示眾目曰:‘涼州不忘舊德,通使瑯邪!主圣臣明,發(fā)覺殺之?!绱?,則義聲遠播,天下畏威。今使盜殺之江中,威刑不顯,何足以示天下乎!”雄大驚曰:“安有此邪!”(下作。)
司隸校尉景騫言于雄曰:“張淳壯士,請留之?!毙墼唬骸皦咽部狭簦?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且試以卿意觀之?!彬q謂淳曰:“卿體豐大,天熱,可且遣下吏,小住須涼?!贝驹唬骸肮丫曰瘦洸ピ?,梓宮未返,生民涂炭,莫之振救,故遣淳通誠上都。所論事重,非下吏所能傳;使下吏可了,則淳亦不來矣。雖火山湯海,猶將赴之,豈寒暑之足憚哉!”雄謂淳曰:“貴主英名蓋世,土險兵強,何不亦稱帝自娛一方?”淳曰:“寡君祖考(祖父、父親)以來,世篤忠貞,以讎恥未雪,枕戈待旦,何自娛之有!”雄甚慚,曰:“我之祖考本亦晉臣,遭天下大亂,與六郡之民避難此州,為眾所推,遂有今日?,樞叭裟苤信d大晉于中國者,亦當帥眾輔之?!焙駷榇径Y而遣之。淳卒致命于建康。
長安之失守也,敦煌計吏耿訪自漢中入江東,屢上書請遣大使慰撫涼州。朝廷以訪守侍書御史,拜張駿鎮(zhèn)西大將軍,選隴西賈陵等十二人配之。訪至梁州,道不通,以詔書付賈陵,詐為賈客以達之。是歲,陵始至涼州,駿遣部曲督王豐等報謝。
九年(甲午、334)[1]春,正月,趙改元延熙。
[2]詔以郭權(quán)為鎮(zhèn)西將軍、雍州刺史。
[3]仇池王楊難敵卒,子毅立,自稱龍驤將軍、左賢王、下辨公;以叔父堅頭之子盤為冠軍將軍、右賢王、河池公,遣使來稱藩。
[4]二月,丁卯,詔遣耿訪、王豐赍印綬授張駿大將軍、都督陜西·雍·秦·涼州諸軍事。自是每歲使者不絕。
[5]慕容仁以司馬翟楷領(lǐng)東夷校尉,前平州別駕龐鑒領(lǐng)遼東相。
[6]段遼遣兵襲徒河,不克;復遣其弟蘭與慕容翰共攻柳城,柳城都尉石琮、城大慕輿并力拒守,蘭等不克而退。遼怒,切責蘭等,必令拔之。休息二旬,復益兵來攻。士皆重袍蒙,作飛梯,四面俱進,晝夜不息。琮、拒守彌固,殺傷千余人,卒不能拔。慕容皝遣慕容汗及司馬封奕等共救之。皝戒汗曰:“賊氣銳,勿與爭鋒?!焙剐则敼郧в囹T為前鋒,直進。封奕止之,汗不從。與蘭遇于牛尾谷,汗兵大敗,死者太半;奕整陳力戰(zhàn),故得不沒。
蘭欲乘勝窮追,慕容翰恐遂滅其國,止之曰:“夫為將當務(wù)慎重,審己量敵,非萬全不可動。今雖挫其偏師,未能屈其大勢。皝多權(quán)詐,好為潛伏,若悉國中之眾自將以拒我,我縣軍深入,眾寡不敵,此危道也。且受命之日,正求此捷;若違命貪進,萬一取敗,功名俱喪,何以返面!”蘭曰:“此已成擒,無有余理,卿正慮遂滅卿國耳!今千年在東,若進而得志,吾將迎之以為國嗣,終不負卿,使宗廟不祀也?!鼻暾?,慕容仁小字也。翰曰:“吾投身相依,無復還理;國之存亡,于我何有!但欲為大國之計,且相為惜功名耳。”乃命所部欲獨還,蘭不得已而從之。
[7]三月,成主雄分寧州置交州,以霍彪為寧州刺史,爨深為交州刺史。
[8]趙丞相虎遣其將郭敖及章武王斌帥步騎四萬西擊郭權(quán),軍于華陰;夏,四月,上邽豪族殺權(quán)以降?;⑨闱刂萑f余戶于青、并二州。長安人陳良夫奔黑羌,與北羌王薄句大等侵擾北地、馮翊。章武王斌、樂安王韜合擊,破之,句大奔馬蘭山。郭敖乘勝逐北,為羌所敗,死者什七八。斌等收軍還三城?;⑶彩拐D郭敖。秦王宏有怨言,虎幽之。
[9]慕容仁自稱平州刺史、遼東公。
[10]長沙桓公陶侃,晚年深以滿盈自懼,不預(yù)朝權(quán),屢欲告老歸國,佐吏等苦留之。六月,侃疾篤,上表遜位。遣左長史殷羨奉送所假節(jié)、麾、幢、曲蓋、侍中貂蟬、大尉章、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刺史印傳、戟;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侃自加管鑰。以后事付右司馬王愆期,加督護統(tǒng)領(lǐng)文武。甲寅,輿車出,臨津就船,將歸長沙,顧謂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諸君!”乙卯,薨于樊。(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quá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唐德宗時將陶侃等歷史上六十四位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侃在軍四十一年,明毅善斷,識察纖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于白帝,數(shù)千里中,路不拾遺。及薨,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敝x安每言:“陶公雖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卑?,鯤之從子也。
[11]成主雄生瘍于頭。身素多金創(chuàng)。及病,舊痕皆膿潰,諸子皆惡而遠之;獨太子班晝夜侍側(cè),不脫衣冠,親為吮膿。雄召大將軍建寧王壽受遺詔輔政。丁卯,雄卒,(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羅氏,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306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303年李特喪身沙場,秦文王李流收拾殘兵敗將,接管其部,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李雄帶兵打敗晉建平太守孫阜,大獲全勝,聲勢復振。李流病死后,將軍權(quán)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大成",改元晏平。314年漢中的楊虎和梁州的張咸也先后投奔了李雄,成國疆土達到最大。334年李雄頭頂生瘡而死,享年61歲,謚號武帝,廟號太宗,葬于安都陵。)太子班即位。以建寧王壽錄尚書事,政事皆委于壽及司徒何點、尚書王,班居中行喪禮,一無所預(yù)。
[12]辛未,加平西將軍庾亮征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lǐng)江·豫·荊三州刺史,鎮(zhèn)武昌。亮辟殷浩為記室參軍。浩,羨之子也,與豫章太守褚裒、丹陽丞杜乂,皆以識度清遠,善談《老》、《易》,擅名江東,而浩尤為風流所宗。裒póu,契之孫;乂,錫之子也?;敢蛧L謂裒曰:“季野有皮里《春秋》?!毖云渫鉄o臧否,而內(nèi)有褒貶也。謝安曰:“裒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矣?!保?font color="#ff0000">一幫幫閑)
[13]秋,八月,王濟還遼東,詔遣侍御史王齊祭遼東公廆,又遣謁者徐孟策拜慕容皝鎮(zhèn)軍大將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持節(jié)、承制封拜,一如故事。船下馬石津,皆為慕容仁所留。
[14]九月,戊寅,衛(wèi)將軍江陵穆公陸曄卒。(陸曄(261年-334年10月21日),字士光,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晉時期士族重臣,為東吳丞相陸遜的侄孫。早年有良好名聲,先獲察孝廉,后被鎮(zhèn)東將軍司馬睿召為祭酒,因討伐華軼被封為平望亭侯。東晉建立后,任太子詹事,接連升任至領(lǐng)軍將軍,因參與平定王敦之亂受封江陵伯。325年(太寧三年),晉明帝司馬紹病重,陸曄與王導等人一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司馬衍,被加職散騎常侍、錄尚書事。成帝即位后,獲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蘇峻之亂時,陸曄跟隨保衛(wèi)成帝,后更與弟陸玩勸說叛將匡術(shù)以宮城苑城歸降義軍。事后因功加職衛(wèi)將軍,進封江陵公。334年(咸和九年),陸曄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受追贈為侍中、車騎大將軍,謚號穆。)
[15]成主雄之子車騎將軍越屯江陽,奔喪至成都。以太子班非雄所生,意不服,與其弟安東將軍期謀作亂。班弟勸班遣越還江陽,以期為梁州刺史,鎮(zhèn)葭萌。班以未葬,不忍遣,推心待之,無所疑間,遣玝出屯于涪。冬,十月,癸亥朔,越因班夜哭,弒之于殯宮,并殺班兄領(lǐng)軍將軍都;矯太后任氏令,罪狀班而廢之。(這些政權(quán)皆無人性。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初,期母冉氏賤,任氏母養(yǎng)之。期多才藝,有令名;及班死,眾欲立越,越奉期而立之。甲子,期即皇帝位。謚班曰戾太子。以越為相國,封建寧王;加大將軍壽大都督,徙封漢王;皆錄尚書事。以兄霸為中領(lǐng)軍、鎮(zhèn)南大將軍;弟保為鎮(zhèn)西大將軍、汶山太守;從兄始為征東大將軍,代越鎮(zhèn)江陽。丙寅,葬雄于安都陵,謚曰武皇帝,廟號太宗。
始欲與壽共攻期,壽不敢發(fā)。始怒,反譖壽于期,請殺之。期欲藉壽以討李玝,故不許,遣壽將兵向涪。壽先遣使告以去就利害,開其去路,玝遂來奔(東晉)。詔以玝為巴郡太守。期以壽為梁州刺史,屯涪。(以殺伐完成班子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