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
2.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
(2)微粒中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
①原子: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Z)=核外電子數(shù)=原子序數(shù)
質量數(shù)(A)=質子數(shù)(Z)+中子數(shù)(N)≈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②陽離子:(ZAm+)核外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所帶電荷數(shù),即核外電子數(shù)=Z-m
③陰離子:(ZBn-)核外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所帶電荷數(shù),即核外電子數(shù)=Z+n
(3)一個信息豐富的符號
3.核素、同位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間的關系:
(2)同位素的性質
同一元素的各種核素的中子數(shù)不同,質子數(shù)相同,因此化學性質相同,物理性質不同。
(3)幾種重要的核素
(4)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的比較
4.相對原子質量
(1)定義:以12C原子質量的1/12(約1.66×10-27 kg)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值。其國際單位制(SI)單位為1,符號為1(單位1一般不寫)。
(2)諸量比較
①原子質量:指原子的真實質量,也稱絕對質量,是通過精密的實驗測得的。如:一個Cl2分子的m(Cl2)=2.657×10-26 kg。
②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各核素的質量與12C的質量的1/12的比值。一種元素有幾種同位素,就應有幾種不同的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如35Cl為34.969,37Cl為36.966。
③核素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是對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取近似整數(shù)值,數(shù)值上與該核素的質量數(shù)相等。如:35Cl為35,37Cl為37。
④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按該元素各種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Ar(37Cl)×b%。
⑤元素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質量數(shù)代替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與其豐度的乘積之和。
注意
(1)核素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2)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對原子質量代替元素相對原子質量進行必要的計算。
【易錯警示】
規(guī)避同位素、核素、同素異形體概念理解的4個易錯點
【歸納總結】
常見微粒的表示方法
考點十二 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1.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1)能量最低原則
核外電子總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然后再按照由里向外的順序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漸升高的電子層里。
(2)分層排布原則
①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shù)為2n2個。
②最外層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時不超過2個)。
③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shù)第三層不超過32個。
2.原子結構示意圖:
3.等電子粒子的尋找規(guī)律
(1)10電子微粒
(2)18電子微粒
(3)2電子微粒
(4)其他等電子微粒
【歸納總結】
短周期常見原子的特殊的電子層結構:
(1)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的原子有H、Li、Na。
(2)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的原子有He、Be、Mg。
(3)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次外層電子數(shù)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次外層電子數(shù)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次外層電子數(shù)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次外層電子數(shù)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層電子數(shù)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2倍的原子有Li、Si。
(8)內層電子總數(shù)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2倍的原子有Li、P。
(9)電子層數(shù)與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電子層數(shù)為最外層電子數(shù)2倍的原子有Li。
(11)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電子層數(shù)2倍的原子有He、C、S。
(12)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電子層數(shù)3倍的原子有O。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