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室友吵架了,兩年了,我竟然在宿舍里發(fā)了火。”
“我真不敢相信,我把她都嚇到了,其他人也都有點懵。”
“我都不知道自己那一刻怎么了,什么都不想忍了,把想說的都說出來了?!?/span>
“還好還好,不算太激烈,不然她們該不理我了?!?/span>
這是小Q第9次來到咨詢室,卻是第一次一股腦兒說這么多話。面部表情里滿是愧疚和自責,眼神卻難掩喜悅的光。
我問道:你為自己敢吵架感到驕傲嗎?
小Q羞澀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掩面微笑,點了點頭。
的確,這一刻我也是欣喜的,因為我的來訪者終于敢用語言表達憤怒了,至少比之前用消極被動的方式表達憤怒健康多了。
小Q男友是大她兩屆的學長,畢業(yè)后兩人異地。一個周末,因為男友加班,原先約好的見面取消,小Q不甘,跑到男友工作城市的高鐵站,一直等了9個小時,直到男友下班來接她。等待過程中,男友建議小Q出去逛逛,但小Q一直執(zhí)拗地堅持自己可以等,到晚上見面時,男友成功被激惹。
這種事時有發(fā)生。兩人有沖突時,小Q并不爭吵,但她會躲、消失和自我折磨,比如,不吃飯、晚睡、生病、拖延、長時間發(fā)呆等。
小Q是個怎樣的女孩呢?很漂亮,皮膚干凈通透,面容精致,眼睛又大又亮;很乖,有問必答,在初期咨詢過程中,兩手習慣交叉著放在書包上,不停地點頭回應我。可時間久了,我會對這份乖巧有抵觸,我感受到的是敷衍、拒絕和不合作,所以談話總是陷入冷場,而她總會無辜地看著我說:嗯嗯,就是這樣。
畢竟,她看起來毫無攻擊性,以至于我不敢表達對她的憤怒,甚至會自責。我也試著在咨詢中重現(xiàn)她的現(xiàn)實關系,似乎能看到小Q男友每次生氣責怪她后加倍彌補的樣子,內(nèi)疚又充滿無奈。
“他被我折磨得快瘋了,可我就是想他來愛我啊!”小Q說。
其實,小Q這種非言語的情緒表達方式,是一種常見的防御模式——被動攻擊。它一般通過典型性靜默表達情緒,是一種表面無動于衷卻間接地表達敵意的消極行為。
被動攻擊型的人習慣用消極、惡劣、隱蔽的方式發(fā)泄憤怒情緒。他們在生活中明明有很多不滿和怨恨情緒,卻又不愿坦蕩、大方地表達出來,而是采取只有他們自己才清楚并且將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的方式獲得某些心理平衡。
它其實是一枚裹著敵意的糖衣炮彈,基本上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行為。他們這么做,就是為了讓你不爽,暗地里懲罰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表面笑嘻嘻,內(nèi)心MMP。
這枚糖衣炮彈,在生活中很常見。
工作中的同事,在接收任務時,總是口頭答應得很好,一副全力配合的樣子??梢晦D(zhuǎn)身,他們就會忘記任務,犯下不可容忍的小錯誤。
“好脾氣”的丈夫常常答應妻子要洗碗拖地,多做家務,但要不就是很晚才行動,要不就是收拾得更亂。
家長陪讀的孩子做作業(yè)很慢,寫錯的題糾正很多遍依然會錯,他們磨蹭又拖延,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做完。
可是,不管你怎么暴跳如雷、大動肝火,他們都會表現(xiàn)得一臉無辜,反倒顯得你斤斤計較了。
瑞士女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這樣寫到:
關系的一方占有優(yōu)勢而另一方處于劣勢,優(yōu)勢的一方對劣勢的一方心存顧忌,從而不得不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xié),而劣勢的一方對優(yōu)勢的一方則感到某種畏懼,必須表現(xiàn)出反抗才能使對方做出讓步……雙方進而形成一種脆弱的平衡。
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雙方便會發(fā)生沖突。此時,若強勢的一方采取攻擊行動,弱勢一方大多會以被動攻擊,如沉默不語、躲避、哭泣、離家出走等進行自衛(wèi)。這時,強勢的一方將感到自己被忽視、被冷落、被蔑視而生氣。與此同時,他也會為自己的攻擊行動所帶來的后果感到懊悔,從而采取某種彌補措施,并做出讓步,使雙方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
小Q的媽媽是機關領導,事事要求完美,對女兒的教育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小Q低年級就開始做奧數(shù)題,常常被打擊,在重壓之下敢怒不敢言。在如此苛刻的生存環(huán)境里,她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能給父母帶來榮耀。這種深埋在內(nèi)心的羞恥感和恐懼感,讓她長大后不敢坦誠地表達情緒,擔心達不到要求會重蹈童年的覆轍。
小Q媽媽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她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比丈夫高的社會地位,還時常救濟混得不好的弟弟。女兒的誕生并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喜悅,反而激發(fā)了她對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認同。她把女兒當成自己的復制和延伸,無視她的獨立人格,完全侵入她的生活,連戀愛的細節(jié)也要完全把控。
小Q去年節(jié)食減肥后,體重驟降造成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媽媽每天都會來電關注,打開視頻看著小Q吃飯。等掛斷視頻后,小Q會倒掉米飯,甚至去衛(wèi)生間催吐。但是,厭食的問題并沒有因為媽媽的過度關注改善,反而變得更糟糕。
小Q配合著媽媽的需要扮演好女兒,她不敢獨立長大,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掙脫母親好像是一種背叛??闪硪贿叄职褖阂趾颓致孕灾赶蜃陨?,這樣一來,媽媽又會備受折磨,被迫變得溫柔又包容。
對小Q來說,想要發(fā)泄憤怒的欲望一直都有,并沒有因為被“關心”而減弱,而且,當發(fā)現(xiàn)這種被動反抗的方式有效時,她開始樂此不疲,因為這樣做,至少可以讓媽媽當個“好媽媽”。
美國社工專家謝恩·惠特森認為,人們采取被動攻擊的原因有以下7種:
▎發(fā)怒往往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經(jīng)過掩飾的敵意不會引起注意;
▎采取被動型攻擊遠比培養(yǎng)自信容易得多;
▎被動型攻擊行為總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
▎被動型攻擊用作報復手段簡單易行:它既難以被當場揭露,又無法通過人事條例界定,所以使之成為工作關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
▎被動型攻擊不需通過肢體打斗就能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
▎被動型攻擊有明顯效果,可以通過目標對象的反應使施害者的憤怒和沮喪得到宣泄。
被動攻擊很隱蔽,不易被發(fā)現(xiàn),但攻擊性絲毫不會衰減,反而更具殺傷力。
成人的世界可以用語言解決問題,越小的孩子越會用情緒。所以說,攻擊性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動力:恰當?shù)乇磉_出攻擊性,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成長。弗洛伊德說,一個人能否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是健康的重要標準,如果做不到,必然有心理疾病。
▌探索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
被動攻擊型人群的防御模式讓他們畏懼權(quán)威,不敢要求別人,不敢突出自己。他們無法承擔被譴責的風險,因為自尊完全來自他人的肯定。他們在應對模式中隱藏著雙重動機,一方面表達順從,避免摩擦;一方面又有強大的控制欲,矛盾又強迫。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請給自己一些時間,停下來,和內(nèi)在小孩對話,修復被壓抑的憤怒;嘗試著問問自己內(nèi)在的真實感受,這會幫助你回到事物的本質(zhì)上來。
▌警惕自己對人際邊界的侵犯
無論是母女關系的過度卷入,還是戀人之間的過度依賴,都在提醒著彼此人際邊界的侵犯。被動攻擊型人群對情感的需求,會被他們永不滿足的安全感需求所掩蓋,從而在關系里表現(xiàn)出吞噬感。但同時,他們又希望被認同和信任,如果對方?jīng)]有回應,反而會加重他們的不安全感。
如果你也有上述情況,請記?。航】档慕缦蘅梢允鼓愀菀椎乇磉_自己的訴求,幫助你接受拒絕;而隨著更加了解別人的界限,你就不會再將他們的負面反應當作對你的攻擊。
▌勇敢地嘗試表達自己的憤怒
在被動攻擊型人看來,把內(nèi)心的趨力壓抑下去,是因為表達攻擊和敵意會威脅他們被愛的需求。而事實上,正確合理地表達憤怒,更有利于加深彼此的關系,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尊重。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最好只和會表達憤怒的人做朋友。因為,雖然表達憤怒看似會造成一時的緊張氣氛,但卻是正面化解情緒和沖突。
小Q告訴我她終于在寢室表達憤怒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對自我有越來越多確認感的孩子在逐漸長大。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不妨也試著突破一下,表達你的憤怒和不滿——事實上,它并沒有那么可怕。
聯(lián)系客服